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
隨著科技文明不斷突飛猛進
人類的精神底蘊卻急遽衰微
甚而衍生多重社會問題
對普世價值造成前所未有的強烈衝擊
有鑑於此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遂正式成立
透過傳譯漢藏經典、保存佛教文物等工作
冀能承繼先輩祖師們的共同志業
「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更望力挽時弊、導眾向善
為全人類的長久福祉略盡綿薄之忱

廣論止觀初探0021-由止無動,乃能明見真實
《正攝法經》中說:「如果內心處於等引的話,也就是安住於定中,就能正確地、如實地了知真實義。」不只是經典中這樣說,《修次初篇》中也有這樣說:由於內心波動像水一樣,如果像水一樣,沒有寂止的這個基礎,他就沒辦法安住。以非等引之心,就是以沒有定的這樣的一個心,是無法正確地、如實地了知真實義的。

廣論止觀初探0020-由止力無動,由觀故如山
《月燈經》說:「由於寂止的力量,令內心在所緣上毫無動搖;由於勝觀分別觀擇,所以在後得的時候,也能夠引發決定識,不會被顛倒的心引到其他的地方,所以像山一樣。」「決定識」就是定解一個法的心識,當我們定解一個法之後,對於這個法,就不會被顛倒的心引到其他的地方。就是它不受動搖了,它已經確定好了。

廣論止觀初探0019-雙修止觀的原因
空性是什麼?就是解脫老死的、破壞種子的唯一妙藥,這味藥才能治死病。而這味藥怎麼吃?怎麼吃法?必須要止觀雙修。如果我們想要徹底地證達甚深空性的話,其實就像在輪迴的暗夜中舉起火炬,或者舉起燈燭,然後就容易看到壁畫。壁畫就好比是空性,沒有燈燭的話,就無法看到壁畫;有了燈燭,但如果不穩定,仍然無法清晰地看見壁畫。

廣論止觀初探0018-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六)
生起了明了、安樂、無分別的定,是不是就是證得空性了呢?不一定!如果把修定的明了、安樂、無分別定認為是證得毘缽舍那所產生的一種覺受的話,那不是大錯特錯了?因為他如果認為是毘缽舍那、證得空性,他認為這可以解脫老死了,但實際上這只是在修定而已呀,跟解脫老死完全不著邊的。所以這個定和慧的抉擇,它的分界點是非常重要的!

明取捨鏡,啟解脫眼——漢譯《妙音笑心類學》出版
公元 1700 至 1707 年間,一世妙音笑・語王精進大師在哲蚌寺果芒僧院擔任住持,大興講聞、辯論之風。各班級學僧在大師座前聽講,留下了大量的筆記。經弟子眾數數祈請,妙音笑大師將各個班級授課筆記作為底稿,親自善為修訂,彙編集結成書,撰寫出一本心類學教材——《略顯心類學建立・善說金鬘莊嚴論》,簡稱為《妙音笑心類學》。

造佛形像福無量——記百幅《寶生百法》唐卡開光圓滿
2020年10月1日,開光當天早上,更藏兄弟在大廳掛好了唐卡。一百位諸佛菩薩本尊聖眾降臨於斯,惟妙惟肖、莊嚴神聖,教人望而生敬。接著陳設上燈水花果,廣興供養後,吾屯下寺的幾位法師便蒞臨現場念誦修法,為《寶生百法》百幅唐卡開光。

至心隨喜王基宏、王昱辰諸位大德,施資迎請寶生百法之持除難棒護法彩唐
至心隨喜王基宏、王昱辰諸位大德,施資迎請寶生百法之持除難棒護法彩唐,捐贈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供奉。令諸具緣法友得瞻聖容,共沾法益,本會在此致上誠摯的感謝。

如何在隨喜時,避免得少為足?
對於物質、對於別人的給予能夠滿足和感恩是非常好的,但是對於自己修證的功德,不要得少為足。隨喜之後,要落在感恩佛菩薩、師長的心態中,不要落在得少為足的心態中即可。 / 真如

當下發生的只跟過去有關係嗎?現在所做不能影響現在嗎?
如果想要看到自己所做所想能影響現在,請先從改變自己的內心開始。你內心的念頭是你的現在嗎?一定要從纏繞自己的負面思路中成功掙脫。這是改變現在的第一步。 / 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