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們先來一起聽師父的帶子,今天要聽的部分是「此中聖教,如《俱舍》云」這個部分。
所以說,我們繼續下去。
此中聖教,
那麼真正的聖人完整的教法,怎麼樣呢?他首先還是引論:
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除其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
引那個《俱舍》上面。《俱舍》,通常說──小乘聰明論,換句話說,小乘的最後的精華。那麼請問這個地方為什麼引小乘而不用大乘?這個地方說明:小乘尚且這樣,何況大乘。本來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的,更說明這個基礎,直通到最上乘,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佛真正的正確的教法,分起來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教、一個證,除了這個沒別的了。那麼這兩樣東西是什麼啊?
教正法者,謂是決擇受持道理修行正軌。
「教」是什麼?就是來分別、說明、解釋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你該捨的,怎麼樣去修行,修改你以前的凡夫的行為,變成功跟聖人相應的。你了解以前錯的,現在認識以後對的,照著去做。雖然了解了,心裡還是習性很重,那個時候你照著,這個叫作修行啊,這個才真的修行啊!那麼我們說,這樣說起來難道你這個拜佛不是修行?拜佛當然修行。為什麼拜佛?因為平常以前,你把那個我看得最大,現在曉得:哦,這個是最糟糕的事情。所以你把自己看得最低,所以要拜佛。念佛呢?因為你平常念的都是煩惱,現在這個不相應,所以你要念佛。所以我們把握住這個原則,沒有一個不是修行。
固然在這種狀況下,拜佛、念佛當然是修行,離開了佛堂,不拜佛、不念佛你也在修行啊!假定你把握不住這個重點的話,對不起!你現在固然不在修行,你在這拜佛、念佛也不是修行!所以這祖師給我們說:「你假如真正心裡不相應的話,你頭顱磕破也徒然哪!拜佛,這個徒然沒用啊!如果你不把握住這個原則,你去念的話,你念得喉嚨喊破也徒然哪!」不是很明白嗎?就是這個道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告訴我們,這個先要告訴我們,你懂得這個道理照著去做。然後呢?既然懂得了,
證正法者,謂是如其前決擇時,所決擇已而起修行。
就照著前面告訴你的道理,然後你照著這個懂得的道理,照著去做。
接著這一段文是引了《俱舍論》,比如有人問你說:「佛教裡邊有什麼內涵,怎麼分啊?」你就可以答說:「佛正法有二,是教正法和證正法。」對吧?這是哪本論上說的?是《俱舍論》。那想問大家說:為什麼要舉《俱舍論》呢?師父說:「小乘尚且這樣,何況大乘。」對不對?後面師父又講到:小乘為基礎,說明這個基礎,直通到最上乘,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佛真正的正確的教法只有兩樣:教正法和證正法。
接著就到下一段,說:那什麼是教正法?什麼又是證正法呢?
師父在解釋「教正法」的時候,出現了這幾個詞──大家可以複習一下,就是「分別」、「說明」、「解釋」。有沒有看到「分別」、「說明」、「解釋」?那麼解釋什麼呢?就是「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你該捨的」。這裡邊是不是就出現了取捨?這個取捨,是由於佛的教正法來說明和解釋取捨的。
了解了取捨之後,就要開始修心了。那修行的時候,說:「修改你以前的凡夫的行為,變成功跟聖人相應的。」所以這裡邊又出現了「凡聖」,對不對?「取捨」,很顯然就是要取聖人的身口意的行為,捨掉凡夫的這種;那我們了解了這樣的道理之後,「現在認識以後對的,照著去做」。
那了解了之後,就能馬上做到嗎?
師父接著講了「心裡面習性很重」,這個「習性很重」是什麼意思呢?就像你一出門向右拐,從家門口一出,向右拐,拐習慣了,一出門就向右拐,有一天向左拐,你就非常不習慣。還有人習慣屋子裡邊擺的什麼順序,包括你書架上的第幾本書是在什麼位置,都是有一個習慣,就習氣。此處所說的習氣,是指一個凡夫的習性很重,然後那時候要去怎麼樣?要去改正,要沿著這個教正法的方向去改正,這才叫修行。對不對?
接著師父說:這樣說起來,你這個拜佛不是修行嗎?有人問說:拜佛是修行嗎?是!那為什麼是呢?就提到了佛教非常重要的概念:把我看得最大──那個有自性的我,在十二因緣裡就是那個無明我執,輪迴最根本的那個因,就是把我看得很大。現在曉得:這是最糟糕的事情。像這都要是在教正法裡邊了解的。「所以你把自己看得最低,所以要拜佛。」把自己看得最低,是一個修出來的量,它不是自卑心理,它是一個謙卑。謙卑和自卑是不一樣的喔!所以拜佛的時候是降伏我慢,是要有一個謙恭的心來向佛學習、向善知識們學習,這個是不是還有一個取、還有一個捨?
那「念佛呢?」那念佛,師父說:「平常念的都是煩惱,現在這個不相應」,和什麼不相應?和聖人法不相應啊!所以要念佛嘛,所以有淨念相續,完全是清淨的念頭,像一個完全沒有塵埃的溪流一樣,要淨念相續、一心不亂這樣念佛。
所以接著師父說:「把握住這個原則,沒有一個不是修行。」
請問:「把握住這個原則」是什麼?
師父前面說的──取捨呀!對不對?任何法,它都是要分你取什麼、你捨什麼,這也是合乎戒。
師父解釋這一小段,注意喔!在解釋「教正法」。有沒有發現?從一開始變成功聖人,就有點像發心啊,比如成佛作祖要發心;然後這個習氣的部分,就要知道要先降伏我慢,對吧!不要把我看得太大,然後培養謙卑的心好入道這樣去修行,清淨自己的三業。是教正法裡面講的大概的輪廓。
師父接下來又講一段說:固然在這種狀態下,拜佛、念佛當然是修行,那離開了佛堂不拜佛、不念佛也在修行嗎?師父說:假定你把握不住這個重點的話,對不起!離開了佛堂不是在修行,那有的人最嚴重的是,在拜佛、念佛也不是修行。為什麼呢?舉祖師的話,說:「你心裡不相應的話,頭顱磕破也徒然。」像拜佛它的目標本來是懺罪的,對吧?要降伏我慢。有人拜佛就會比數字啊,就生起貢高我慢,然後越拜我慢越強,這就是錯了嘛!對不對?把握不住原則就會變成這樣。那念佛也是啊!就說要淨化煩惱。
所以師父最後面總結說:「就是這個道理!」說了兩遍。什麼道理呀?先告訴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是要捨掉不相應的、去取相應的,和什麼?和聖人的法。那聖人的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是從親近善知識的一個凡夫,先聽教正法,從這樣的學習過程開始的,不是說一開始上來就要成聖人,所以它的次第絕對是你自己能夠完成的。所謂你自己能夠完成的次第,就是腳下的一步絕對不會跟你現在的緣起點差太遠,你往前踏一步就可以了。不是說像懸空的梯子那樣,會飛才能飛上去,它就是一步接一步地這樣地走上去。
所以這個「教正法」就闡述比如說我們從一個凡夫一直到成佛,像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這所有的路都有一個善知識領著、帶著我們,就像沿路一直有燈一樣,給我們照亮腳下的取捨。那善知識用什麼引導我們呢?用教正法,還有他相續裡的證正法。那教正法就一定要聽,聽完了去了解,然後做取捨。這樣聽起來教正法是不是非常親切的?
下面關於「證正法」,就是你照著前面抉擇好的、抉擇完了起修行就可以了!就用抉擇取捨的道理,在自己的身口意三門,錯的──或者說惡因,或者說黑法的因,就把它拿掉,因為它會引生苦。那麼樂因──就是善的因,就把它好好地種。
這樣的話,教正法教我們的,證正法就是要我們去實際開始在自己的身心上操作,直到非常熟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