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下來學二十五偈和二十六偈。
戒是洗滌惡行水 除煩惱熱明月光 處眾威嚴如須彌 不加威嚇眾生敬
如是知已諸正士 如目守護正受戒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這兩個偈子非常清楚是在宣說持戒度。戒律分幾種呢?分三種。哪三種?律儀戒、攝善法戒,和什麼?饒益有情戒三種。如果主要從律儀戒的角度來看,戒律是能夠洗滌制罪與性罪惡行垢染的潔淨水流,就像我們平時用淨水去洗東西一樣,洗除汙垢一樣,戒律能夠洗滌我們無始以來由於身、語、意所造作的惡行,以及這一生所承許的誓言還有律儀相違的罪惡垢染。
戒律又像什麼?如果「戒是洗滌惡行水」,用水來形容戒律的話,就是它能夠把我們三業汙垢的東西洗淨,所以它的力道是滿強的。像我們有什麼東西髒了就用水洗,每天都有洗臉、洗手,衣服都用水洗。
接著說戒律就像月光一樣,能夠消除根本煩惱與隨煩惱的熱惱,當眾生由於煩惱而感到熱惱的時候,戒律就像一輪清涼的明月,能去除眾生心中的熱惱。透過持戒防範身、語,更進一步能夠遮止心中的煩惱。我們之所以會在身、口上造惡業,是因為什麼?因為自己心裡痛苦對不對?那個痛苦有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有煩惱,之所以會去傷害別人,是因為心中有瞋恚在作祟。所以我們一開始如果透過持戒來防範身、語的行為,更進一步就讓我們心中的煩惱減輕,去除心中的熱惱。
比如說如果我們天天心裡邊記恨別人,那個人可能對我們做了非常不利的事,如果天天記恨的話,記恨到後來你就會發現,所有的日子都像地獄一般,就因為你碰到了一個所謂的怨家或仇人。可是如果受持了菩薩律儀,菩薩律就告訴你是不能懷有這樣的瞋念的,沒有什麼其他理由,就一個理由──要持戒!要持戒,你就不能過得那麼痛苦,天天記恨別人就不能持戒了。所以理由非常簡單,就是不能計較,計較會犯戒!那這樣會不會很簡單?不然你要用多大的力度去原諒你的怨家或者你的仇人?
你會不在乎他對自己所做的傷害,就是他對自己所做的傷害這件事已經變輕了,為什麼?因為戒律太重了!我不要因為我心裡忍不過去就去犯戒。所以一個菩薩想要好好持戒的時候,就持戒這一條理由,就不敢去熱惱了,因為再熱惱會犯戒。那不熱惱了,誰便宜了呢?肯定是他自己呀!他自己慢慢就都理順了,還很開心,就當做忍辱的資糧了。
持守戒律的補特伽羅,在有情眾中就像須彌山王一樣威嚴,他在眾人之中不驚、不恐,由於這樣的力量,他人不會對自己加以傷害或恐嚇。持戒的人也不用透過一種勢力去威嚇他人,為什麼?因為由於持戒功德的緣故,一切眾生就會自然地恭敬、頂禮、供養持戒的人。持戒的人,不管是出家法師還是在家居士,在眾人當中都會顯得格外莊嚴,他不需要威脅別人,別人就會很自然地來親近他、恭敬他。甚至有一些人到這個持戒的人面前,瞋心都會變弱,因為他會影響周圍的人。有的人說他會影響一種能量,因為他散發著持戒的能量。那能量是什麼呢?大家可以考慮考慮。
在了知持戒所帶來的許多利益之後,過去的正士夫們,都是在自己的親教師、軌範師座前正受戒律──一定要受戒嘛!並且受了之後怎麼樣啊?他會如同守護眼珠一般,善加守護律儀。我們也應當隨學正士們,對於我們所受持的律儀,就像保護我們自己的眼睛一樣好好地守護。
以前康薩仁波切曾經舉過一個譬喻,他說:一個人乘著皮筏正在前往大海彼岸──像拉薩有一條河,在那條河上現在還有的時候會看到皮筏,就像船一樣──一個乘著皮筏正在前往大海彼岸的人,當有另一個人向他說:「把你的皮筏給我。」這個時候是絕對不能給他的,因為一旦沒有皮筏就只有死路一條了。就算那個人說:「你給我一半。」或者說:「給我手掌大就好。」甚至最後說:「讓我用刀子扎一下你的皮筏。」這都不行!如果那個人說要用錐子或者針刺一下那都不行,絕對不能同意!因為如果讓對方這麼做的話,皮筏就是一個好像氣球一樣吹起來的、打氣打起來的東西,所以一旦扎了一個洞之後,如果是海的話,沒法到達海的彼岸,而且他自己也可能活不下去。
那麼這個譬喻是說明什麼呢?我們想要前往輪迴大海的彼岸、到達解脫的大城,就必須清淨地持守如同這皮筏的戒律。它像一個浮在輪迴海上的皮筏,有的人說是戒船。如果把皮筏給別人,就像被根本墮他勝罪所沾染,或者被如同給予他人半個皮筏的僧殘所沾染,或者被如同給予他人手掌般大小的捨墮所沾染,或者被如同劃一刀的單墮所沾染,或者被如同用錐子或針扎一下的別懺或者惡作等墮罪所沾染的話,我們就無法到達解脫的大城。這些墮罪都是從出家戒的角度而有不同層次的墮罪,所以出家法師了解了這個譬喻的道理之後,都會很認真地持戒。必須認真持戒!
防護心是戒律的定義,因此必須盡力地防護罪行,捨惡取善。在《廣論》上,阿底峽尊者有個譬喻,記得吧?阿底峽尊者愛護戒律,就像氂牛愛尾一般地守護戒律。據說西藏的氂牛住在樹林裡的時候,顧慮到尾巴會勾在樹上,所以就非常地小心。牠們這個群族就是特別愛尾。不僅如此,就算有獵人在追趕氂牛的時候,如果氂牛的尾巴掛在樹枝上,這個時候這個氂牛寧可選擇保護尾巴,捨棄生命,牠也不想要把牠的尾巴破壞或者拉斷幾根。所以我們持戒的時候,也要效學阿底峽尊者的行誼,用氂牛愛尾、一絲絲的這種都不行這樣精進的狀態來持戒。
因為我這次講的是把幾家對於《略義》的解釋都放在一起講,所以都是一些祖師的註釋。過去有一位寧瑪派的上師請問宗大師說:「什麼是懷業呢?」因為密法中有息、增、懷、誅四種修法,那位寧瑪派的上師想要請問這四種修法中的懷業是什麼。當時他也沒有多想,認為宗大師可能會回答別的答案,沒想到宗大師竟然回答:「懷業就是菩提心與戒律。」
所以我們在持戒的時候,哪怕是微小的遮罪也要盡力不去沾染,縱使無法做到這一點,也一定要了解什麼?十不善,一定要加以防範。在這當中──語業,有人說這個舌頭就像一把利刃一樣,它有的時候會割傷別人的心。雖然好像你這個舌頭不能去割傷別人的身體,但是有的時候它是會讓人的心好像在流血一樣。所以有人說語業是出生各種過失的大門,過去也曾經有一句話說:「語言是一切不善的倉庫,如果有個門鎖著該有多好。」所以我們的這張嘴,不僅成為令自他生起瞋心的根基,也是引生貪欲的大門,所以極力地防護造下語的惡業非常重要!平時容易透過嘴──就是這個口──造下許多的罪過,尤其如果毀謗上師、非議同行法友,還有說四眾過等等,那都是菩薩戒要犯到很重的,也會造下太多的惡業。在這一點上,我們一起要謹慎而行呀!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持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