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著學二十九偈和三十偈,會背嗎?可以和我一起啊!
若擐精進不退鎧 教證德增如初月 一切威儀具義利 隨所作事如意成
如是知已佛陀子 發大精進遣懈怠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到什麼了?到精進了,對吧!這兩個偈子是在宣說精進度。所謂的「精進」是什麼意思啊?你們會答嗎?《入行論》說:「進謂勇於善。」所以精進就是對善法心生踴躍歡喜。這個踴躍歡喜行善不是指別人逼迫我們,或者不得已然後去做;內心沒有一點點不情願的感覺,反而是內心裡躍躍欲試。如果再形容一下,可能有一些很強烈的興奮感:「啊!要做善事了,趕快、趕快!」就是那種全部的歡喜。有的時候那種歡喜好像從頭部充盈到腳部,這個人走路都像一陣風一樣。有聽過人逢喜事精神爽嗎?他的那個力氣都覺得很充足,因為高興嘛!所以精進就是指我們在修善的時候,內心對於所行持的善法那種歡喜的程度;感到歡喜還不行,是踴躍地歡喜!所以修到精進度應該是很開心的,因為越來越高興。
那麼精進分為幾種呢?還記得嗎?分為三種,對吧!擐甲精進,還有什麼?攝善法精進、饒益有情精進。這其中主要以擐甲精進來說,如果我們能夠對善法生起歡喜的話,就像什麼呢?就像披上了精進的鎧甲一樣,這個時候修學任何善行都不會退轉,注意喔!都不會退轉。如果能披上不退又堅固的精進鎧甲的話,一切教證的功德都會像上弦月一樣增長。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在自己的相續中,所有的教證功德都能夠輾轉增長像上弦月一樣──就是我可不可以進步快點呀?那我們要怎麼做呢?要披上不被懈怠等所退的這個精進的鎧甲。大家有沒有想到,那個勇士一般都披著鎧甲,在月光下銀光閃閃的鎧甲,他非常地勇敢。精進就是像那一身鎧甲。
如果我們對於修善能夠心生歡喜,就能夠防範我們去造作惡業,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會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具足精進的話,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會具足自他的義利,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最終會不會如意圓滿啊?因為你又高興,你不會停、也不會懈怠,一直想到:哇!這是多麼大的勝利呀!就是說:「一切威儀具義利,隨所作事如意成」,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都能夠成。我們想要讓所做的事情都能夠如意成辦,要怎麼辦呢?像我想像的那樣成功的話,要怎麼辦?要精進!
了解了精進的這些功德以後,如同往昔的佛子們發起遣除推延懈怠的廣大精進,我們也應當透過漸漸修習,發起宏偉的精進。這種宏偉到什麼程度呢?也許像大海的力量一樣。康薩仁波切曾說:「有些人一開始學習經典的時候,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學不太懂,時間一長就有人跑到山裡去了。」山裡去可能去用功還是做什麼,但是如果在山裡面枯坐的話,也是百無聊賴,也是很痛苦。「又沒法堅持到底,之後又跑到別的地方。最慘的狀況就是,因為在任何地方都沒法堅持,所以在正法上無法成就任何功德。所以我們就必須透過許多遣除懈怠的方法,來精進地做什麼?串習善法。」令善法在我們的相續中非常地熟練,非常地輕的一個策勵就能出來,甚至不用策勵它就一直在那裡。輕到什麼程度?好像,哎!輕輕地呼一口氣,那個心力就起來了!你們有沒有體會過?
好!以上我們就學完了精進度。有點短,因為這是個攝義,等到《廣論》精進度的時候,大家一定要好好學。我特別特別喜歡精進度,因為學了真是太開心了!
好!接下來我們學三十一偈與三十二偈。有背到這裡嗎?
靜慮調心如輪王 止則不動如山嶽 放則遍趣善所緣 引大身心堪能樂
如是知已瑜伽王 摧散亂敵常修定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很顯然這兩個偈子說到哪個度了?靜慮度。所謂的「靜慮」,是指我們的心能夠專注地安住在某一個善所緣上。而專注地在所緣上的靜慮,就像隨心所欲的轉輪王能統御他的子民;相同地,透過修持靜慮,我們能夠掌控什麼呀?掌控那個心猿意馬的心啊!像猿猴一般上躥下跳的這個心,就能夠掌控它了;然後遮止內心的散亂,令心變成堪能。堪能就是心會聽話了,堪能之後做什麼呢?能夠成辦我們想要做的任何的善行,因此靜慮像調御內心的轉輪王一樣。有人說:你要不要修得轉輪王位呀?以為是什麼?以為是要得轉輪王位,其實是要修定。修定就像心的君王一樣,你可以為自己作主,為自心作主。
那麼獲得了靜慮之後,當我們把心安置在這個所緣上,能夠不被沉沒與掉舉所動搖,就像山王一樣;一旦我們的心止住在所緣上,就不會向其他地方什麼呀?動搖。它不像有個地方一牽就走了、一牽就走了,它會在這個地方非常地安住,堅固如山王,堅固如山王、如山嶽,非常地穩定、非常廣大的穩定。所以透過修持靜慮,我們在入定的時候能夠做到一心不亂,如同山王、如須彌山一般穩固不動。
那麼放掉了寂止的話,我們的心能趣入所有善所緣境,不會趣向無記與不善。就是當你出定的時候,能夠輕易地趣向一切善所緣;它在入定的時候穩固,出定的時候它又非常地靈巧,你讓它去哪它就去哪。在出定之後,如果我們想要轉換所緣,就像這裡邊有個譬喻,這個譬喻非常地有意思,說就像水流所行走的方向一樣,那水流在哪裡?水流肯定是前面有路水就走,對不對?大家小的時候都玩過,就是在海邊或者一個有水的地方,你這樣在沙灘上劃出一條小水溝的話,那個水就會流過來。說就像水流所行走的水道通暢一樣,還有的人說就像挖出的一條河一樣,大水就過來了──我說大水,是浩浩蕩蕩地澆灌田野的水。那麼同樣地,如果我們的心能夠非常專注地安住在某一個所緣上的話,在出定之後,我們想要緣任何的所緣境,就像水到渠成一樣能夠隨心所欲,你看那水流著一點都不費力氣,自己就流過去,隨心所欲!
透過修持靜慮,能夠淨化我們內心的粗重,淨化了粗重以後,我們的身心都會因此而堪能,引發能將自己的身心安置於善品的堪能輕安的大樂。藉由專注於所緣的力量,能帶來什麼?能夠引發身心堪能的輕安大樂。這個大樂不修定的人是難以體會到的,修定修成了就體會到了!
在了解這些道理之後,往昔的菩薩瑜伽王透過許多種方式,恆常地依止能夠摧伏內心散亂怨敵的三摩地。我們也應當隨學過去的菩薩瑜伽王,透過斷除五過失,還有什麼啊?依止八斷行與六種力,然後成辦具足四種作意的九住心,成辦具足四種作意的九住心,恆常安住於摧伏散亂仇敵的妙三摩地。
早期大部分的修行者都認為只要內心處於無分別的狀態,什麼都不分別,就是獲得了空正見。而宗大師的承許是:在入定的狀態中,透過別別觀擇對境,引生別別觀察無我的智慧,更進一步修持空性,生起證得空性的毗缽舍那。大師在《廣論‧奢摩他》中有非常仔細地為我們抉擇了沉掉的相狀,尤其是細分的沉非常地難認識,宗大師清晰抉擇出修定的方法,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學習,避免走入錯誤的修定之路。剛上完奢摩他,大家應該還是有點印象吧?以後再複習幾遍就更清晰了!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靜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