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研討「故彼二種,成為因果」。大家要發心──是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必須去證得一切遍智;要想知道一切遍智的因,就要聽法,要聽法才能知道,所以就要端正每一次研討《廣論》的動機都是為了成佛。那為什麼要去成佛呢?因為成佛才有能力度盡蒼生。
那說:不是眾生無邊嗎?眾生無邊,釋迦佛說誓願度!有人說:無邊的話,那度也度不完,什麼時候能是個邊呢?如果整個過程是快樂的,是不是邊呢?再去討論。如果整個過程是痛苦的,我們就很在意有個邊;如果是快樂的話,就不會在意邊有多長、邊在哪裡。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再去深入地討論。
接著我們就到:「故彼二種,成為因果。」現在我們就一起聽師父的講解。
所以,
故彼二種,成為因果。
所以這兩者之中,是互為因果的。教是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結那個證的果,結那個修的果;然後反過來,修是因,證得那個證果的果是果,這個次第必然的。必然是由於教理的認識,照著教理的認識去做才能夠修行。也許在這個地方大家問了:「唉呀,那你這樣說的話,你跑到廟裡就是講那個規矩,這個道理我也不懂啊,你這個先不要跟我講這個道理。」這個有它的原因在,因為等到你進來了以後,把那個規矩講清楚了再修的話,那不可能,不可能!可是至少有一個這個現象,這個很清楚,你跑到廟裡來你已經有這個心──我要修行,或者說,啊,曉得這個好的!這一個地方,因地當中已經說,那世間的不好,這裡來好。既然世間的不好,這裡來好,當然你要拿掉世間的那個,到這裡來學。再說,等到你樣樣懂得了以後去做,做不到,那個時候太晚了。雖然你懂了,萬一兩腳一伸,完了以後,你懂了這個沒用,變成了三世怨,那很可惜。
好!接下來我提一個問題:「所以這兩者之中,是互為因果的。」兩者之中會互為因果。原文是「故彼二種,成為因果」,師父說:「兩者之中,互為因果」,大家可以看看這個有意思的差別嗎?
那麼什麼是因呢?「教是因」。那「教」正確的理解是什麼?就是有了正確的認識,事實上教正法是讓我們對一切的存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是這樣吧?比如說存在的是有自性的,還是無自性的?這個法是常法,還是無常法?這一期生命對活著的認識、對死亡時刻的認識,對死後的來生的判斷等等,這都是教正法一定會教給我們的見地。
了解了這樣的──注意──正確的認識之後,師父說:「結那個證的果,結那個修的果;然後反過來,修是因,證得那個證果的果是果」,接著說:「這個次第必然的。必然是由於教理的認識,照著教理的認識去做才能夠修行。」那很顯然,就是我們會在教法裡邊學到比如說要守五戒等等,要守菩薩戒,教導我們不殺生,然後我們就會斷除對有情造作的殺業。所以,對於「照著教理的認識去做才能夠修行」,就是說教理是改變我們原有的認知,對吧?有一個新的認知。這個新的認知是佛教給我們的認知。那沿著這個認知下去修,修什麼?修掉原有那些習慣。那些習慣為什麼要修呢?因為它會感果啊!如果感樂果就不用修了,它是苦果呀!所以要把苦的因、苦的果修掉,去種樂因、結樂果。
其實把苦、樂放進教證法裡邊,我們就很有動力,不然我特別擔心你們學著、學著,就是學成一種像研究學問一樣;如果不向內調伏、不結合內心相續,佛法就沒有用武之地了!就積累一些什麼學說之類的。這樣的話,就會有一個問題:你有信仰嗎?信仰是什麼?我們認定的一個真理,然後用這個真理生活,用這個價值觀來面對自己和他人,就是人活天地間到底為什麼?意義何在?所以這個教理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能夠重塑我們對自我乃至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它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一定要什麼?「由於教理的認識,照著教理的認識去做才能夠修行」,這是一個次第。
那好!我們都聽好了,說:「啊,先學教理!」接著師父就提出了問題。這個問題是什麼呢?就是:「欸,如果你這樣說的話,你跑到廟裡還講那個規矩,講規矩的時候,比如說為什麼早晚課我不懂呀,這個道理我不懂呀!那不懂的話,你先不要跟我講這個道理。」意思就是說:我又不懂,你講這個道理之後,我沒有懂,我就不能照著做呀!對不對?因為教理不是要改變認識,沒有改變認識之前,不能照著做。
然後師父就要解釋這個原因。這個原因,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理解這段原因的?說:「把那個規矩講清楚了再修的話,那不可能」,為什麼呢?至少這有一個現象,對不對?後面有解釋說:有可能來不及了。
那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比如說建立了一個對教理的認識,這是要一個很長時間的學習,有的時候可能要學好多生;對中觀見的學習、對業果的薰習、對三寶功德的認知、暇滿、菩提心等等,這些都要超長時間的教理的學習。可是到了寺院之後,好像還沒有開始學習這些,馬上就要學寺院的規矩。我還不懂,我還沒有改變我的認識,那為什麼我要照著規矩做呢?然後師父就要解釋這個問題。
在這裡邊師父先舉了一個現象,說:「跑到廟裡來你已經有這個心──我要修行,或者說,啊,曉得這個好的!這一個地方,因地當中已經說,那世間的不好,這裡來好。」那「既然世間的不好,這裡來好」,就要拿掉世間的那個習氣等等到這裡邊學。接著說:等到你樣樣都懂了以後再做,做不到,那個時候太晚了。雖然你懂了,然後兩腳一伸,完了以後,也就好像沒有開始用功。師父說:「那很可惜。」
這一段到底在講什麼呢?
你們認為在講什麼呢?
我們聽的就會覺得:剛剛建立說要從聽聞教法,然後沿著教法去證那個證正法,現在一出家了,一到寺院裡來,就不用這個次第了嗎?師父剛建立的,然後師父現在又說又不用這樣了。是這個意思嗎?
大家可以想想:這種狀況,你和誰要見面了?
誰給你講規矩?誰來教你規矩?
是不是善知識要出場?有沒有發現善知識要出場?那善知識要教的弟子,比如出家的弟子,他有沒有條件呢?有啊!就是──我要修心!我要修行!至少是這樣的弟子吧!對不對?你不要修行,沒法教啊!「我要修行!」他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就是:世間不好,來這裡好,要來這裡學,對不對?這是他這個弟子的一個基本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