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現在了解,哦,原來是這樣啊!教、證。所以儘管你還沒有懂得道理,而跑到廟裡說,這些廟裡你信得過的法師告訴你怎麼做,這個正是。你聽他講嘛,然後照著他去做嘛,這還不是仍舊是不外這個教證二量在裡頭,一定這個次第!然後當你行持的時候,你慢慢地從驗證當中對這個教也加深認識,當你教加深認識,你的行持也加深認識,這個彼此有互相增上的。所以真正說起來,這個教、證不是截然的兩回事情──教,完了以後證,不是的;教多少,證多少,慢慢地向上。就像我們念書一樣,在小學裡面,你慢慢地一步、一步上去,一步、一步上去,是不斷地在教、證、教、證當中。我們在小學裡面老師告訴這個一,一加一等於二,你回去演習,因為你演習了以後,你可以念二年級,所以你對那個教是越來越認識,然後你這個證是越來越深入。每一個地方這個次第這麼清楚、這麼明白。繼續看文,「故彼二種,成為因果」。
其中這一段有講到說:「我們現在了解,哦,原來是這樣啊!教、證。」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它就是一個事實,是一個存在。「所以儘管你還沒有懂得道理,而跑到廟裡說,這些廟裡你信得過的法師告訴你怎麼做,這個正是。你聽他講嘛,然後照著他去做嘛」,接著下面師父那句話:「這還不是仍舊是不外這個教證二量在裡頭,一定這個次第!」聽法師告訴你比如說五戒、三皈,或者告訴我們在某件事上解決方式不要造惡業,然後你聽了之後,你是不是要照做?是不是還是先更改了對這件事的認知?
因為有的時候我們就是想改變現在的狀態,我們採用的方式可能就是造惡業的方式,而且覺得自己是合理的。在這種狀況下,這種改善表面上是改善了,比如說你為了出一口悶氣你去造業,罵人或者誹謗別人,那是不是又是個苦因?將來你再遭遇到這個人,你們倆還是沒完。可能法師就告訴我們一個解開冤結的辦法,比如說修觀功念恩啊、修慈悲心啊、供養三寶啊,或者懺悔業障。這些方式你聽了之後、你信了之後,然後你去改了之後,你是不是依照聽到這個法師教你的辦法,讓我們來改變我們對這個事情的處理方式?這是不是改自己?依據我們對這個事情了解的認識之後改變自己,就是拿掉了原來的認識,以及原來的認識產生的解決問題的錯誤方式。所謂錯誤就是苦!
其實我一直特別驚訝地發現:苦的和錯的都在一塊!就是讓你受苦的──現在和未來都受苦的──你就不要做,因為那就是錯的,因為所有的有情都想離苦得樂。那麼生死是不是錯的事?死亡是我們人世間最慘痛的事情,愛別離苦摧毀了此生一切的榮耀等等,一切團聚都毀掉了,它是個大苦,所以佛陀才來幫我們解決生死大苦。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從教正法開始,到證正法;而這一切,沒有善知識的傳遞是無法完成,乃至無法開始的。
所以「故彼二種,成為因果」,聽起來就是宗大師的一個論述,但這種論述裡邊含攝了多麼長的一個道次第的聽聞和修行。比如說我們僧團學五大論都二十年了,在二十年之前也在學,也不知道過去生學了沒?那麼學完之後,你還要去證得這裡邊所說的,要取的取、要捨的捨。這麼長的一個過程──去論述這個因和果的過程,沒有善知識的陪伴,根本是無法完成的,所以一定要善知識!一定要善知識!還有什麼?弟子,一個如法的弟子。你說:「現在我不如法。」那努力把它修成如法的弟子。
我覺得師父從這樣的一個角度反覆在論述教正法和證正法,不然我們去看這一段,說:「喔!教正法是因、證正法是果,那我明白了!」然後你就可以直接跟別人去講了,甚至講個一千遍、一萬遍。但是跟一個善知識在旁邊看,或者親近一個善知識他告訴你怎麼做,看到這兩個字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凝聚了深深深深的師生之情啊──善知識的慈悲,還有弟子的虔誠。不然這個事是完不成的,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