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問答



「今解一時,非先後起」這裡指的作戒跟無作戒同時生起?還是作俱無作跟形俱無作同時生起?
2020 年 4 月 9 日
《業疏》云:「今解一時,非先後起。豈有作絕無作方生。由本登壇願心形限,即因成也。至後剎那,二戒俱滿。故云作時具無作是也。」 / 釋如行

「教由體立、體即教源」這兩句話要如何消文?
2020 年 4 月 11 日
南山一宗把整個佛的教法,是怎麼分析的,然後演繹歸納成這三宗的,把世尊所說的整個言教,從小到大,性、相、顯、密通通的含攝… / 釋如密


既然「從用無作」,受施者不如法,施主會得其不如法之果嗎?
2020 年 6 月 6 日
當修善業有正確意樂與加行,便能出生殊勝果報,不觀待於對方如何。施主能如法布施,當獲施福,受者造罪當自受果。 / 釋如行



《備覽》八戒裡沒有「預習發戒」和「歎功問相」,那我在受八戒前時,要準備這兩項嗎?
2020 年 5 月 6 日
《備覽》在闡述八戒的科判中,雖然沒有提到「預習發戒」,但是弘一大師在八戒章的第一支〈正納戒體〉的開頭,就提到:「受前應預習發戒及臨時開導等,皆同五戒,可以例知。」… / 釋如密

般若經提及「不應執著即心、離心隨喜迴向」請問何為即心、離心?
2021 年 6 月 8 日

「從根本智上起後得智」裡「根本智」與「後得智」各是什麼意思?
2020 年 10 月 2 日

「如燈照明闇中黃金等,此亦照顯菩提道故,即是《菩提道炬》」,請問能照所照各指什麼?
2021 年 7 月 6 日

往生增上生道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差別為何?
2020 年 8 月 5 日

學習攝類學時,如何清晰辨識討論實事「本身」或「範圍」?
2020 年 4 月 24 日

四大種(地、水、火、風)是常法還是無常法?
2020 年 11 月 20 日

攝類學中提到的「事例」和「事相」有何不同?
2021 年 2 月 27 日

經是定學,律是戒學,論是慧學,那三藏與三學是同義、抑或是三句型呢?
2020 年 6 月 26 日

「如人劍逼身,行持滿缽油,懼溢慮遭殺」,為什麼用這個喻來形容持戒?
2021 年 2 月 22 日

家中有佛像而不方便請法師來開光時,該如何做?
2020 年 10 月 27 日

每日打坐一小時,一年或兩年,能否達到初禪近分定?
2020 年 9 月 21 日

《大般若經》「不起分別」與「無異分別」是什麼意思?差別在哪?
2020 年 6 月 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