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問答

「事在無作」、「從用無作」,我們該以外境的作用還是內心的意樂來評斷善惡?
2020 年 5 月 29 日
善惡業不是以常人的概念判斷,一定要用聖人的眼光,所以首先必須善學經論,了解何爲善惡、要以如何的心態造作善業。 / 釋如行

南山將假名宗與實法宗判為小乘,圓教宗歸為大乘,依據為何?
2020 年 11 月 16 日
三宗由見不同故對戒體判定不同,但判三宗是小乘或大乘,並不是依各自見解而判定,是說這些見解是源於大乘教法還是小乘教法。 / 釋法行

為什麼講律不能用天眼?不能以天眼所見檢舉他人的意趣是什麼?
2020 年 11 月 26 日
祖師認為:有天眼者不說人惡。若允許天眼檢舉人過,人誰無過?若允許天眼舉過,則妨亂事多。 / 釋法行


《備覽》第86頁第8行,作法捨的五個條件中,第二個條件「相解者成」似乎已經包含了第四個條件,要如何區別其不同點?
2020 年 4 月 19 日
欲捨戒者要具有清淨戒體,是住自性。其次接受捨戒的對象需要一位出家人或者白衣、外道,必須能了解欲捨戒者所說的意思,這是所對人境,此處並未說已經和欲捨戒者相遇… / 釋如行



《南山律》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其性相為何?為何用三界區別?
2020 年 5 月 20 日
透過有漏業及煩惱增上受生的近取蘊,就是分段生死,也就是《廣論》在共中士道所說,為苦諦所攝的生死。 / 釋如行


《廣論》皈敬文殊,是否屬於深見智慧分?
2020 年 9 月 9 日

於身語業分為有表無表,故二種業具說為思。請問如何理解有表與無表這二個詞彙?
2020 年 4 月 11 日

《廣論》第213頁「悅意慈」與「與樂慈」的討論。
2020 年 8 月 3 日

什麼是「空故緣起,緣起故空」?
2020 年 11 月 17 日

反體同一類別是否有包含非遮?
2020 年 6 月 3 日

詮說「聲音的無常」的聲音,是詮特法聲還是詮有法聲?
2020 年 11 月 21 日

有符合既是體性ㄧ又是同一類別的常法例子嗎?
2021 年 6 月 20 日

四大種(地、水、火、風)是常法還是無常法?
2020 年 11 月 20 日

一邊做事一邊聽老師的讚頌會不會不恭敬?
2020 年 7 月 9 日

《楞嚴經》中「入流亡所」的「流」是指什麼?
2020 年 9 月 19 日

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的意思為何?
2020 年 11 月 28 日

八吉祥的圖案有何含義?正確的擺放順序是什麼?
2020 年 7 月 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