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將假名宗與實法宗判為小乘,圓教宗歸為大乘,依據為何?

問題敘述:

在《備覽》內,假名與實法宗判為小乘,而將圓教宗歸為大乘,弟子不知其所依據為何?

  1. 在知見上,承許空見的唯識、中觀,判為大乘;修人無我的有部、經部歸類小乘。
  2. 在行持上,發菩提心的菩薩為大乘,僅求自我出離的聲聞,緣覺屬小乘。
  3. 在戒律上,若依戒體而言,於有為法的分類,確有不同,但若僅依此異,見大見小,似為失妥。如中觀與多宗皆允戒體為法處所攝色。則中觀亦應成小乘?

另假名宗既允戒體為心不相應行法,是為行蘊所攝,然於第53頁問答中,又許其為種子(種由思生),斯則混淆不清。行蘊為遷流變化,何得牽引後習之功?期盼法師為之除疑解惑,亦享隨喜功德。

解答法師:釋法行

有部、經部、唯識、中觀,一般是按四部的空性見而分。而有部及經部所承許的見解,源於佛陀對聲緣二乘種姓為主要所化機而宣說的教典;唯識及中觀所承許的見解,源於佛陀對大乘種姓為主要所化機而宣說的教典。說實法宗及假名宗是小乘,圓教是大乘,並不是依見解而判定,是說這是大乘或小乘的教法中所宣說的見解。

中觀與有部雖然同樣承許戒體為法處所攝之假色,但對色法的見解有很大差別。有部認為色法是實有;中觀認為色法是名言安立,並非實有。就無作假色而言,兩宗的見解也不一樣。《濟緣記》中辨析說:「問:天台《菩薩戒疏》[1]出戒體云:不起則已,起即無作假色。與此何殊?答:彼明真性隨緣變起,全性成色,對真名假;名濫體别,不可混同。」

假名宗承許戒體是非色非心,即行蘊所攝。行蘊為遷流變化,正可以牽引後習,感生來果。若非遷流變化之法,則非因果,不能牽引後習。弘一大師在《備覽》附錄259頁解釋行蘊時說:「造作於有為法之因緣,遷流於三世,謂之行。故行蘊有造作、遷流二義也。若約此義,餘四蘊亦應名行。但餘蘊雖應名行,以攝行少,故各別受名。行蘊攝行多,故偏得行名。」

《備覽》第53頁假名宗問答中,說戒體即是種子,這個並不是在說假名宗的承許。道宣律祖認為,曇無德尊者雖然瞭解戒體是種子,但由於所化機是小乘種姓,不能接受唯識宗甚深的觀點,故隱而不顯,強號二非。如《備覽》第26頁依境發心中說:「如來立教,被此機緣。部主深知,還符佛意,別立成宗。」

佛陀應機設教,各宗祖師隨學佛陀,對不同根機的有情弘揚各自相應的教法,學者不宜認為「斯則混淆不清」,應該見到是自己沒有瞭解祖師言教意趣,而使自心對不同的教言「混淆不清。」

[1] 《菩薩戒疏》 天台智者大師述。智者大師的空性見解,依龍樹菩薩《中論》《大智度論》等,大師承許戒體為法處所攝色,故有此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