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問答

《廣論》213頁「第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之理」的「此」指的是大悲嗎?
2020 年 3 月 15 日
「第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之理」一句中的「此」,是指大悲。
這句可以理解為七因果的另外六者,與大悲有因果關係的道理,也就是從「知母」到「悅意慈」四者是大悲的因,後二者「增上意樂」及「發心」是大悲的果。

三十五佛懺「過去未來現在佛」,為何不是按照時間順序稱「過去現在未來佛」?
2020 年 5 月 9 日
不同的順序,各有不同的意涵。若說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是依時序易可了解。若而過去、未來、現在… / 釋如法

如何修隨喜功德?隨喜時只看他人行為不管意樂,會有不好的果報嗎?
2020 年 5 月 31 日
建議您可以多思維修隨喜的好處。判斷一件事情是否為善業、惡業,的確必須要觀待其意樂是否為善或為惡。我們凡夫無法精確地判斷他人的意樂為何,只能檢查自己的意樂… / 釋性宣





「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是不是太功利主義了?
2020 年 4 月 19 日
佛菩薩來到人間,所求的不是個人的一己利,而是想將自己所證悟的離苦得樂之道,送給受著苦難的眾生。但是一個好的禮物,未必因為它本身是好的,就容易送得出去。 / 釋如法


請問備覧的持犯篇,其所結之罪,是否仍依假名宗來結?宣祖既崇唯識,是否天台亦遵此戒?
2020 年 4 月 19 日
《芝苑》云:「問:體若同者,持犯立懺諸餘行相,如何分別?答:體雖約圓,行必依受,既受從當教,故行相無差。」… / 釋如行

依法不依人與視師如佛有無矛盾?
2020 年 6 月 3 日
視師如佛,是針對一位欲求解脫者,在修行之初,先必須尋找具備條件的上師,依止為自己的上師。之後在修行的初中後,都必須依靠上師的指導依之修持。此時修行者是否能接受上師的指導,則依靠自己對上師的信心,所以才需要修視師如佛。 / 釋性理


有情和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是定量的嗎?
2020 年 11 月 1 日

《廣論》說「具教授」是由正遍知輾轉傳來。請問這裡的「正遍知」是指「釋迦世尊」嗎?
2020 年 3 月 15 日

「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現不現前俱供」的討論與應用。
2020 年 5 月 12 日

把其他師兄姐的消文紀錄載下來使用在課堂上有沒有犯盜業?
2020 年 4 月 18 日

《南山律》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其性相為何?為何用三界區別?
2020 年 5 月 20 日

如何理解「盡形不盜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財」、「不盜不妄取即是施財」?
2021 年 10 月 27 日

不學亦可開迷的原因是什麼?
2021 年 8 月 18 日

《備覽》第86頁第8行,作法捨的五個條件中,第二個條件「相解者成」似乎已經包含了第四個條件,要如何區別其不同點?
2020 年 4 月 19 日

「是瓶柱二者」是「是瓶柱二者」嗎?二者是「是等遍」嗎?
2021 年 7 月 4 日

意根是屬於分別識還是無分別識? 是心王還是心所? 是屬於證他的心識嗎?
2021 年 7 月 6 日

業果是略隱蔽分還是極隱蔽分?
2021 年 10 月 27 日

有沒有同一類別的常法?
2020 年 9 月 24 日

東方淨琉璃光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兩地淨土有什麼差別?
2020 年 4 月 5 日

供曼達文的「嗡啊吽」與「嗡 意當木 古如惹那曼遮那岡 尼雅達雅昧」的含意為何?
2020 年 11 月 6 日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要生什麼心?與「應生無所住心」有何不同?
2020 年 7 月 3 日

家中有佛像而不方便請法師來開光時,該如何做?
2020 年 10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