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應機呢? 是從說法者來觀察,還是從學者,亦或是二者要同時成立?

  • Post category:廣論問答

問題敘述:

什麼是應機呢?是從說法者來觀察,還是從學者,亦或是二者要同時成立?

一、說法者角度:

  1. 菩薩能應不同根器說不同法。
  2. 一言音答一切問,在同一座法,能應不同機給予弟子利益。
  3. 佛陀內證圓滿,應機功德也最圓滿,故最有能力應弟子機的應也是佛陀,為何是菩薩祖師來應弟子機說法呢?
  4. 師父在詮釋軌範語淨時提到善知識有應機能力,所以與把善知識、祖師視為佛,是這樣推理路的嗎?

二、學者角度:

  1. 佛陀化現成菩薩祖師來教導弟子,做為弟子應當要視師如佛,但眼前的菩薩祖師,本質上是佛陀或是菩薩呢?如同以淨信心視狗牙為佛牙而得加持,但境界方究竟為何?
  2. 若就是佛,為何不以佛來利益弟子呢?若是怕弟子對境造惡業,但本質上若就是佛陀,即使示現為祖師,造下的惡業不是也一樣重嗎?
  3. 最有能力可以應弟子機是佛陀,若因自己根器不夠無法成為所化機,這樣不就和佛陀一切時處善攝護的業功德相違了?
  4. 非主要所化機就無法達到最大利益,故未證無生法忍等的皆非正所化機,皆是非應機眾嗎? 如法華經中大樹小草喻,唯大樹是正所化機,其它成閒語?

解答法師:釋性景

關於應機,一定是說法者與學者兩者相互因緣和合的結果。佛法講的是因果緣起,絕對不是單靠某一方因緣能成辦有情解脫的妙果。

佛陀累積三大阿僧祇劫資糧,成就最圓滿的應機功德。《入中論》云:「處非處智力,如是業報智,知種種勝解,種種界智力,知根勝劣智,及知遍趣行,靜慮解脫定,等至等智力,宿住隨念智,如是死生智,諸漏盡智力,是謂十種力。」在佛陀十力功德中,知種種勝解智力、知根勝劣智力等,都是能夠瞭解每一位有情無量劫來的根器及善根因緣。《諦者品》所說「以一音酬各各問」的佛陀語功德,也是佛陀一切遍智的作用,這樣的功德不是菩薩能夠做到的。

然而,並非每一位有情都具備值遇佛陀親自度化的因緣。從過去無著菩薩修習十二年方才親見至尊彌勒的典故,證成了《現觀莊嚴論》所說:「如天雖降雨,種壞不發芽,如是佛出世,無根不獲善。」經典中記載,佛與阿難入舍衛城乞食,有一貧窮老母站在路上。阿難啟白佛:「此人可愍,佛應當度。」佛告訴阿難:「此人與我無緣。」阿難説:「佛陀您靠近她,她見佛相好光明,發歡喜心,就可以作得度因緣。」佛陀向前靠近,她就轉身背對佛;佛走到她的四邊,她便四向背佛,仰面往上看;這時佛從上方來,她又低頭不見;而佛從地中湧出,她最終兩手遮住眼睛不肯視佛。佛告訴阿難:「還能作什麼因緣?」最後,佛陀知道羅睺羅與此老母有大因緣,終於由羅睺羅尊者度化了她。

由於能親自得到佛陀以殊勝化身(十二相成道的教化事業)度化的有情已經度盡,佛陀示現了涅槃。繼後是由傳承祖師、菩薩眾代代傳持佛陀清淨教法,時至今日,我們仍得以值遇佛陀的教法。這之間教法的傳持,都是佛陀在轉動正法的妙輪。祖師菩薩可以說法度眾生,但不是自主自力而宣說,全都要仰仗佛陀的力量。《攝功德寶》云:「佛陀聲聞眾弟子,凡有說法契正理,成上聖樂得聖果,此等皆是如來力。」

至於祖師菩薩本質上是不是佛陀,這個並非我們能夠用凡夫淺智來判定。佛在《勇健三摩地經》説:「諸比丘,我和似我者方得度量補特伽羅。補特伽羅不得度量補特伽羅。」對於我們最好的方式,就是依循著佛陀的教誨,修改自己無始以來的凡庸作意。佛陀如此教導,是為了我們得到快樂,因為想要得到佛陀親近加持,就要從親近善知識軌理認真修持。

關於能得到佛陀直接說法的因,嘉曹傑大師在《現觀莊嚴論釋-心要莊嚴疏》提到:「於佛前親自聞法,乃觀待於內外二種殊勝緣。內緣者,由於住昔値遇大乘善知識等,令昔日所植信等善根種子-緣念佛陀等具力之因,成為極其堅固,由此而生;外緣者,若於何時對何有情作直接說法等事,即能令彼獲得現時與解脫之利益,即於爾時作直接說法之事業故。

能仁佛薄伽梵於一切時中宛若如意寶般,成辦利他之能力恒在我等身邊,然於一類有情不能見到佛陀親自攝受。此並非佛之悲心能力微弱,而是增上行持罪惡之有情由自罪業惡行所致,不具備親見佛陀之因故。」

佛陀沒辦法直接以最圓滿的行相來度化我們,法身,只有佛陀相互間得以觀見。在常寂光淨土湛然不動的圓滿報身,也只有登地的菩薩才能看到。十二相成道、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釋迦牟尼佛,我們也無緣親見。我們的善知識就是在我們如此低劣的條件下,還發心來濁世中救拔,所以經論中說善知識的恩德勝過佛恩。也就是因此,若對善知識造下不如理的惡業,是極其酷烈的,《甘露藏》:「諸善知識是一切諸佛事業現為自己的上師,所以對他不恭敬就是不恭敬一切諸佛,還有什麼比這個異熟還更嚴重的呢?」《上師五十頌》說:「於是依怙尊,弟子若輕毀,如輕毀諸佛,長得受眾苦。」

《現觀莊嚴論》説:「乃至有輪迴,許事業無間」,佛陀的事業恒不間斷在安置具緣有情於十善業道乃至解脫道中。現在仍在利益眾生的方式,或許是示現為我們的種種善知識來為我們說法,或示現為我們的善友來陪伴,甚至化現為我們求法當中的種種順緣-舟車橋樑、指路明燈。佛陀應機利益我們,不一定是要用殊勝化身來利益我們。這部分從《觀音普門品》説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即可了知。

最後,不是某部經典的主要所化機,不代表不是該經典的所化機,並不會因為不是主要所化機就得不到利益。如果心懷虔誠淨信,讀誦受持,都是成佛因緣,絕非閑言語,故對佛經不可等閒視之。這乃是《法華經》中三草二木譬喻的內涵,佛出世的本懷是宣說一佛乘,然以弟子眾根器各異,各自得到不同的利益,並非沒有利益。

在此,需要順帶簡別一下:證得無生法忍就是達到登地,成為聖者。然而佛經的主要專屬所化機,必須是未入聖道的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