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問答

請問備覧的持犯篇,其所結之罪,是否仍依假名宗來結?宣祖既崇唯識,是否天台亦遵此戒?
2020 年 4 月 19 日
《芝苑》云:「問:體若同者,持犯立懺諸餘行相,如何分別?答:體雖約圓,行必依受,既受從當教,故行相無差。」… / 釋如行

恭敬的內涵,及其質量次第為何?
2020 年 9 月 28 日
關於恭敬的內涵,師父在《廣論》、《備覽》的開示中,反覆強調其重要性!以下僅略舉起一二,請同學們有空多加深入聞思實踐,必能生起深刻體會! / 釋性景

請法師釋疑:「受持行心儀軌」文中,「欣然樂行最勝菩薩行」是否應該改為「欣然樂習最勝菩薩行」?
2020 年 3 月 30 日
關於「欣然樂行最勝菩薩行」是否應該改為「欣然樂習最勝菩薩行」,此句藏文為བྱང་ཆུབ་སྤྱོད་མཆོག་ཡིད་འོང་སྤྱད་པར་བགྱི།།,其中བྱང་ཆུབ་སྤྱོད་མཆོག་為「最勝菩提行」,即文中「最勝菩薩行」;ཡིད་འོང་為「欣然」;སྤྱད་པར་བགྱི為「行持」… / 釋如密


瓶子是世俗諦,瓶子上的空性是勝義諦。二者是體性一而反體異的關係。請法師說明二者是體性一的原因及判斷條件。
2020 年 4 月 9 日
不論常法或是實事,基本上會有兩種狀況,一種是是此法,所以與此法是體性一,比如,瓶子是實事,所以與實事是體性一,一種是是此法的特法(含支分)所以與此法體性一,比如,水果的香味,是水果的特法,所以與水果體性一、瓶嘴是構成瓶子的支分,所以與瓶子是體性一。 / 釋性說


《楞嚴經》中「入流亡所」的「流」是指什麼?
2020 年 9 月 19 日
依據《楞嚴經集註》說:「補遺云:初於聞中入流亡所者,流謂照理也。聞教則照理,理明則亡詮,故曰亡所。」… / 釋性華




《廣論》皈敬文殊,是否屬於深見智慧分?
2020 年 9 月 9 日
依照藏地翻譯三藏的規矩,經藏的開頭會敬禮一切諸佛菩薩,律藏的開頭會敬禮一切智智,論藏的開頭會敬禮至尊文殊。… / 釋性華

到底什麼是應機呢? 是從說法者來觀察,還是從學者,亦或是二者要同時成立?
2020 年 7 月 5 日
關於應機,一定是說法者與學者兩者相互因緣和合的結果。佛法講的是因果緣起,絕對不是單靠某一方因緣能成辦有情解脫的妙果。 / 釋性景

《廣論》中提到的「阿旺饒敦」,是否就是「語王堅穩大師」?
2020 年 3 月 15 日

何謂「證得不退轉」?
2020 年 6 月 11 日

「四黑法時,雖無現後明文,故亦當知是約後世」的解釋。
2020 年 4 月 22 日

為何宗大師用「總」此教授和「別」此教典說明《現觀》、《道炬論》與《廣論》的關係?
2020 年 11 月 24 日

《事鈔》中說:「或畜貓狗,專擬殺鼠,是惡律儀。」所以是否不可以養流浪貓狗?
2020 年 7 月 31 日

不學亦可開迷的原因是什麼?
2021 年 8 月 18 日

阿賴耶識是無記?是戒體?
2020 年 7 月 1 日

《南山律》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其性相為何?為何用三界區別?
2020 年 5 月 20 日

《因類學》「在聲音有法之上是他,是他的話遍是無常」,此處的「他」如何解釋?
2020 年 6 月 24 日

大悲心和菩提心的所緣是無邊的有情和一切的有情,是不是一切有情的含蓋面比無邊有情來的大?
2020 年 4 月 9 日

虛空是現在,還是常法?
2020 年 4 月 3 日

因類學課本55頁,有人說:「成立聲音是無常的所立法的總…」這段文義如何理解?
2020 年 11 月 15 日

《備覧》「今略指宗體行相,令後進者,興建有託。」問題。
2020 年 5 月 5 日

《起信津梁》中的「善妙覺受共通三摩地」和「真實性之不共三摩地」意思為何?
2020 年 10 月 8 日

供曼達文的「嗡啊吽」與「嗡 意當木 古如惹那曼遮那岡 尼雅達雅昧」的含意為何?
2020 年 11 月 6 日

曾聽說過:佛陀慈悲和智慧圓滿增長。請問:既已圓滿,為何還會增長呢?
2020 年 4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