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知見」、「正知」、「正見」、「正念」之間的關係及生起的次第是怎樣的?

問題敘述:

在《備覽》手抄稿第6冊255頁L5-L6,師父在解釋《備覽》原文「為護受體不令塵染,懺除往業,名防過非」的時候,提到「正知」和「正念」的內涵和彼此之間的關係,說「正知是正確如理了解這個正知見,正念這個念力維持這個」;在251頁R6-R5,師父也提到「所謂正知正念,真正知的,知些什麼?知一切法緣起空!這個才是真正的知」。

我們的疑問就在師父在《備覽》以上這兩個地方提到的「正知」的內涵,和《廣論》中51頁R1:「正知者謂由如是依止念時隨起煩惱即能了知,斷除不受」,和《廣論》360頁L8:「於已散未散將散不散如實了知」的「正知」的內涵,是不是不太一樣呢?

覺得師父在《備覽》這些地方談到的「正知」的概念是「正知見」,正知見就是正確的知見,特別是對緣起性空的正確的了知,是嗎?

那「正知見」、「正念」和「正知」之間的關係是否是先有「正知見」,然後才會產生「正念」(維持「正知見」的念頭),之後才有「正知」(覺察「正念」是否還在)?不知道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還望法師指導!感恩法师!

解答法師:釋法行

你的理解是正確的。同一個法相名詞,在不同的語境下所指的內容或範圍,不盡相同,不見得全部都與它的定義一模一樣。這種情況不僅僅在師父及其他善知識的開示中是如此,在經論中也比比皆是。

在提到持守戒律及修習止觀時提到「正念正知」,「正知」通常是指在生起「正念」之後,用來時時偵察「正念」是否安住的這樣一個心。而在很多時候我們所提到的「正知」,譬如佛門裡最常聽到的一句話:「這個人有沒有正知正見呢?」所指的範圍比較廣泛,即師父説的「正知是正確如理了解這個正知見」。這種說法在尊者舍利子所說的《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中有相同的解釋:「正知云何?答:若依出離、遠離、善法,於法揀擇、極揀擇、最極揀擇,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舍那,是謂正知。」

這裡需要稍作辨別的是,「正知」是一個心所,「正知見」則是心所對的境。你所説的「先有正知見,然後才會產生正念」,所謂「先有正知見」,一個有情要以自己的心,對「正知見」進行聽聞、思惟、修習,獲得正確如理的了解之後,這個有情才會「有正知見」。

師父在《備覽》中開示「正念正知」時,基本是依循著佛门一般大眾所熟知的概念來教導修心,在講授《廣論》時也常以這樣的理解角度來開示,但並非每講到「正知」的時候都以這個角度來解釋,必須從上下文義來辨別。

「正知見」與「正見」這兩個名詞,一般來說,是指同樣的內涵,包括業果正見和空性正見這兩種。但有時候「正見」則特指空性正見,「正知見」則特指業果正見,這一樣也需要按照上下文義來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