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問答

《備覽》中:「恆用攝生」是指「攝律儀戒」還是指「饒益有情戒」?
2020 年 11 月 22 日
師父28頁說:「這個餘聚是什麼呢?就是攝眾生戒、饒益有情戒」,這裡提到的「攝眾生戒」「饒益有情戒」,屬同名異譯。 / 釋法行


三藏是不是指經、律、論?
2020 年 5 月 30 日
三藏是指經、律、論,而三藏的主要所詮就是戒、定、慧三學,經藏主要詮說增上定學,律藏主要詮說增上戒學,論藏主要詮說增上慧學。 / 釋性華



廣海明月231中師父說:「我們要想修學的時候,必定有一個特質」,這個特質是什麼?
2021 年 2 月 5 日
師父這句話講了學習佛法的心要,就是發現生命有很大的問題,並認真了解如何解決問題——佛說的「苦應知,集應斷」的內涵。 / 釋性善




名言識與名言量有什麼關係?什麼是人無我的緣起義?
2020 年 11 月 14 日
「你不去找的話,正因為這個安立的時候,就是說這所以建立起來是根據你那識所建立,它對你那識就有這樣的功效,這個我們要了解。」… / 釋性華



聞慧及聞所成慧,思慧及思所成慧,修慧及修所成慧,有無這些概念?
2020 年 4 月 19 日

廣海明月第266講中說:《現觀莊嚴論》就像莊嚴一樣,這個莊嚴代表什麼意思?
2020 年 11 月 7 日

具有觀察的人尋求知識的軌理,最初如何用正量和伺察意,以及共許來確定善知識?
2020 年 11 月 12 日

請問師父在《廣論》9A講「老比丘證果」公案,是為了闡述什麼理路呢?
2020 年 3 月 14 日

《備覽》第86頁第8行,作法捨的五個條件中,第二個條件「相解者成」似乎已經包含了第四個條件,要如何區別其不同點?
2020 年 4 月 19 日

阿賴耶識是無記?是戒體?
2020 年 7 月 1 日

《南山律》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其性相為何?為何用三界區別?
2020 年 5 月 20 日

「今解不然……從本境結」這一段,是次師問、初師答嗎?
2021 年 2 月 19 日

詮說「聲音的無常」的聲音,是詮特法聲還是詮有法聲?
2020 年 11 月 21 日

「掌僧受用物,若使其汚染,則對掌主結罪,此罪,猶勝五無間罪。」的疑問。
2020 年 4 月 28 日

所聞是成立聲音是常法的不共不定因嗎?
2020 年 5 月 29 日

「是該論式的順宗一定是該論式的所立法」的討論。
2020 年 6 月 18 日

觀過念怨和觀光念閒哪個比較沒過失?
2020 年 11 月 13 日

曾聽說過:佛陀慈悲和智慧圓滿增長。請問:既已圓滿,為何還會增長呢?
2020 年 4 月 28 日


佛經只有說不殺,但沒有要人吃素。所以吃葷並沒有犯戒,是這樣嗎?
2020 年 6 月 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