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問答

「業」和「業道」怎麼區分?《廣論》下士道所講的「貪」和中士道講的「貪」有何不同?
2020 年 3 月 15 日
世親菩薩在《俱舍論》中說:「業謂思彼起,思即是意業,彼起身語業。」說「思」就是意業;由「思」所引起的是身、語業。「思」是一種心理狀態,使我們的心意去造作種種行為。比如看見歡喜的東西,心裡會歡喜,「思」…

生苦中前四種苦如何區分?
2020 年 9 月 22 日
(一)是出生當下即苦,(三)是引生後面眾苦。(二)說「生」為粗重所隨不堪為善,(四)說這樣的「生」,遇緣就會現行煩惱而苦。 / 釋如行


請問《廣論》67頁所說的「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是什麼?
2020 年 3 月 15 日
試重解這一段語譯如下:
內道佛教徒的「律儀」要有出離心攝持,非律儀非非律儀並「不是(上述)這樣的律儀」。但是,非律儀非非律儀由於還有守護三門、不犯十惡,所以也並不是「根本不是律儀」的非律儀。…


請問備覧的持犯篇,其所結之罪,是否仍依假名宗來結?宣祖既崇唯識,是否天台亦遵此戒?
2020 年 4 月 19 日
《芝苑》云:「問:體若同者,持犯立懺諸餘行相,如何分別?答:體雖約圓,行必依受,既受從當教,故行相無差。」… / 釋如行

觀過念怨和觀光念閒哪個比較沒過失?
2020 年 11 月 13 日
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努力的觀功念恩。當下的造業觀過念怨比觀光念閒更有過失,因為觀過念怨造的惡業比較大,來世會產生更大的痛苦。 / 釋性善


贍部洲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地球。那其他三洲可想像為其他星球嗎?等活地獄跟我現在所處是在不同空間嗎?
2020 年 5 月 8 日
關於南瞻部洲的範圍大小,不同經論當中各有不同的說法… / 釋性忠




為什麼漢系三十五佛懺有阿彌陀佛?
2020 年 9 月 30 日

華嚴九心第一心孝子心,「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應當如何解析依法不依人?
2020 年 4 月 6 日

為什麼會有有情?有情有因嗎?若有因可以斷嗎?
2020 年 11 月 1 日

往生淨土與往生暇身的差別為何?對於成就佛果有何不同?
2021 年 5 月 31 日

《備覽》中:「恆用攝生」是指「攝律儀戒」還是指「饒益有情戒」?
2020 年 11 月 22 日

《備覽》八戒裡沒有「預習發戒」和「歎功問相」,那我在受八戒前時,要準備這兩項嗎?
2020 年 5 月 6 日

《事鈔》「宗體行相」如何解釋?
2020 年 5 月 7 日

「今解不然……從本境結」這一段,是次師問、初師答嗎?
2021 年 2 月 19 日

世尊三轉法輪,以何次第開示、引導眾生?
2020 年 4 月 9 日

學習攝類學時,如何清晰辨識討論實事「本身」或「範圍」?
2020 年 4 月 24 日

所作是成立聲音是常法的能遮破「法的體性」的正因或相違因?
2020 年 9 月 20 日

是瓶柱二者的話,遍是常法與實事二者 。如果將瓶柱二者改成兔子角結論一樣嗎?
2020 年 7 月 17 日

每日打坐一小時,一年或兩年,能否達到初禪近分定?
2020 年 9 月 21 日

曾聽說過:佛陀慈悲和智慧圓滿增長。請問:既已圓滿,為何還會增長呢?
2020 年 4 月 28 日

一邊做事一邊聽老師的讚頌會不會不恭敬?
2020 年 7 月 9 日

《普賢行願品》中,為何普賢菩薩可被稱為大聖?
2020 年 10 月 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