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問答

如何修隨喜功德?隨喜時只看他人行為不管意樂,會有不好的果報嗎?
2020 年 5 月 31 日
建議您可以多思維修隨喜的好處。判斷一件事情是否為善業、惡業,的確必須要觀待其意樂是否為善或為惡。我們凡夫無法精確地判斷他人的意樂為何,只能檢查自己的意樂… / 釋性宣

施主提供法師飲食,用餐後,居士自行取用剩下的食物,這是否算侵犯僧物?
2020 年 5 月 14 日
當施主或中心提供當餐飲食以後,食物成為現前僧物。但是比丘不適合再碰已經受用過的食物,會有違戒律,所以法師當餐受用之後應當捨與沙彌或居士,既然已經捨棄,也不是僧物了,居士們可以自行處理,或者隔日重新供養,沒有違犯盜戒。 / 釋如行

掘土、除草是惡業,請問掘土、除草的勝利面和過患面各是什麼?
2020 年 11 月 13 日
佛陀並沒有遮止五戒居士耕種,現代若能夠從事有機種植,能夠保護在土地上生活的,幼小的、沒有語言、不會呼喊、不會喊冤的那些小生命。 / 釋法行





請問大菩提心跟大悲心的差別是什麼?
2020 年 3 月 15 日
對於大乘來說,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透過先生起大悲心,才能夠生起菩提心。
在《廣論》的科判中提到,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意思就是:能生起大乘道的關鍵是大悲心,知母、念恩、報恩是大…



懇請解析《廣論》255頁:「如是煩惱及執相縛當須緩放,學處之索則當緊束……」
2020 年 3 月 15 日
此段的主旨是:如同前說有無所緣,要好好地區分,對於哪種束縛要鬆綁,也應善加分辨。
《廣論》255 頁倒數第 4 行說,對於煩惱的束縛,與執諸法為諦實行相的束縛,應該透過對治而鬆綁。因為這會讓我們久處生死…


經典裡,「分」字如何解釋?
2020 年 5 月 11 日

請問若無盜三寶物之心而犯,從教、律角度如何理解?網路資訊沒有說明是否可以流傳或保存,若私自保存或流傳是否犯了盜法,盜僧物罪?
2020 年 3 月 30 日

《廣論》第213頁「悅意慈」與「與樂慈」的討論。
2020 年 8 月 3 日

「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是不是太功利主義了?
2020 年 4 月 19 日

《備覽》第86頁第8行,作法捨的五個條件中,第二個條件「相解者成」似乎已經包含了第四個條件,要如何區別其不同點?
2020 年 4 月 19 日

戒是警意之緣,但是四緣中的哪幾個?
2021 年 2 月 13 日

師父「從用無作」的開示,與前面釋疑如何相解?
2021 年 2 月 5 日

《備覽》說「別請犯盜」是何意?
2020 年 11 月 10 日

學習攝類學時,如何清晰辨識討論實事「本身」或「範圍」?
2020 年 4 月 24 日

三界共有三十三個煩惱遍行的染法嗎?
2020 年 11 月 5 日

自證與證他是同一體性嗎?
2022 年 10 月 12 日

同樣是實事,如何分判是遮破法還是成立法?
2020 年 7 月 13 日

為了訓練自己能寤寐瑜伽而在床上聽法入眠,是否有過失?
2020 年 9 月 27 日

在沒有得到真正傳承而開始持誦咒語會有問題嗎?望請法師釋疑!
2020 年 11 月 25 日

「嗡」字應當如何發音?
2020 年 4 月 22 日

未達諸法空,何以無所得?
2020 年 9 月 1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