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問答



具有觀察的人尋求知識的軌理,最初如何用正量和伺察意,以及共許來確定善知識?
2020 年 11 月 12 日
具有觀察的人尋求知識的軌理,首先應該是廣大的聽聞,生起清淨的伺察意和正量。並且去尋求有智慧悲心的士夫認定,淨罪集資,廣發大願,常常去想圓滿德相的善知識,就會與圓滿德相的善知識相遇。 / 釋性善


聞慧及聞所成慧,思慧及思所成慧,修慧及修所成慧,有無這些概念?
2020 年 4 月 19 日
法相上確實有聞慧等六種智慧。六種智慧的內涵也不一樣。聞所成慧一定是聞慧,但聞慧不一定是聞所成慧。是三句。思慧與思所成慧、修慧與修所成慧的關係也是如此。 / 釋如法

《廣論》提到身語業分有表、無表,婆沙師許唯是有色,世親論師破之。請問他破除的到底是什麼?
2020 年 3 月 15 日
婆沙師承許身語二業,無論是有表、無表,都認為是色法。但是世親菩薩破他們承許身語二業是色法的觀點,而認為身語二業,應該是與身語在表現動作的同時,心中的那份思心所,這是世親菩薩在《俱舍論釋》中有討論的內容…



請問盜佛、法之物實際的行為是什麼?為什麼盜佛法的,同類奉還之後,惡業即得清淨,難道不需要懺悔嗎?
2020 年 3 月 28 日
有關什麼才是盜佛物,佛陀在《大般涅槃經》中便有開示。大唐南海波淩國沙門若那跋陀羅所翻譯的《大般涅槃經後分》當中說:「佛告阿難:若佛現在,所施佛物,僧眾應知;若佛滅後,一切信心所施佛物,應用造佛形像,及造佛衣、七寶幡蓋、買諸香油、寶花以供養佛。除供養佛,餘不得用,用者即犯盜佛物罪。」 / 釋如法


備覽中「小漫」的解釋。
2020 年 5 月 11 日

如何理解「盡形不盜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財」、「不盜不妄取即是施財」?
2021 年 10 月 27 日

《備覽》說「別請犯盜」是何意?
2020 年 11 月 10 日

有符合既是體性ㄧ又是同一類別的常法例子嗎?
2021 年 6 月 20 日

非寂滅的事物為何不能是「過去」?
2020 年 11 月 26 日

反體同一類別是否有包含非遮?
2020 年 6 月 3 日

色法、心法、心不相應法,三者為什麼是相違的?
2020 年 9 月 30 日

每日打坐一小時,一年或兩年,能否達到初禪近分定?
2020 年 9 月 21 日

四理是指什麼內涵?
2020 年 9 月 29 日

未達諸法空,何以無所得?
2020 年 9 月 17 日

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的意思為何?
2020 年 11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