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問答

三十五佛懺「過去未來現在佛」,為何不是按照時間順序稱「過去現在未來佛」?
2020 年 5 月 9 日
不同的順序,各有不同的意涵。若說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是依時序易可了解。若而過去、未來、現在… / 釋如法


「現前」、「供養」般若經如何行?是恭敬念誦嗎?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的差別?
2020 年 7 月 6 日
現前供養有兩種,佛身親自於前與塔像於前而做供養。供養的方式及意涵有很多。一般而言,可分為財敬供養、身語承事,依教奉行。 / 釋如法

依法不依人與視師如佛有無矛盾?
2020 年 6 月 3 日
視師如佛,是針對一位欲求解脫者,在修行之初,先必須尋找具備條件的上師,依止為自己的上師。之後在修行的初中後,都必須依靠上師的指導依之修持。此時修行者是否能接受上師的指導,則依靠自己對上師的信心,所以才需要修視師如佛。 / 釋性理




請問《廣論》67頁所說的「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是什麼?
2020 年 3 月 15 日
試重解這一段語譯如下:
內道佛教徒的「律儀」要有出離心攝持,非律儀非非律儀並「不是(上述)這樣的律儀」。但是,非律儀非非律儀由於還有守護三門、不犯十惡,所以也並不是「根本不是律儀」的非律儀。…


「從根本智上起後得智」裡「根本智」與「後得智」各是什麼意思?
2020 年 10 月 2 日
根本智是指聖者在等引的禪定狀態中的智慧,而後得智則是指從等引的禪定狀態中出來的智慧。 / 釋如法

《廣論》「除前所說二學處外諸餘學處」,「二學處」與「諸餘學處」各是指什麼?
2020 年 7 月 4 日
從廣論第235頁起一共提到了六個學處,若將「增長所故,修學六次發心」分成兩個學處,則成七個學處。這七者分別為… / 釋如法


請問《廣論》67頁所說的「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是什麼?
2020 年 3 月 15 日

法寶為皈依處,十不善法的對治法為皈依境。請問皈依處和皈依境的區別和定義是甚麼?
2020 年 7 月 31 日

佛法如何證明心識的存在?
2022 年 4 月 8 日

什麼是「心風」?「即為肉心」有相對應的人體器官嗎?
2020 年 4 月 29 日


假名宗破實法宗以「作戒體」為色法,應如何理解?
2020 年 5 月 17 日

主要以延續勞保年資的意樂加入職業工會投保,是否犯貪及妄語戒?
2020 年 11 月 8 日

「今解一時,非先後起」這裡指的作戒跟無作戒同時生起?還是作俱無作跟形俱無作同時生起?
2020 年 4 月 9 日

什麼是僅僅透過聲共相而執取瓶子的分別心的直接境?
2020 年 6 月 12 日

經是定學,律是戒學,論是慧學,那三藏與三學是同義、抑或是三句型呢?
2020 年 6 月 26 日

因法無系屬的論式的因,為何不是不定因?
2020 年 11 月 5 日

瓶子與兔子角是反體異嗎?
2021 年 2 月 24 日

《楞嚴經》是否是偽經?
2022 年 4 月 6 日

東方淨琉璃光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兩地淨土有什麼差別?
2020 年 4 月 5 日

「正說及破除非清淨說」科判的分法是否有重複?
2020 年 9 月 9 日

般若經卷四百二十九,第十四頁,第二分外道品第三十三,天帝釋所誦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內容應該為何?
2020 年 3 月 3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