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不依人與視師如佛有無矛盾?

問題敘述:

依法不依人與視師如佛有無矛盾?說者以何立場來說,當下的聽者是誰?往往造成事後聽聞者的誤解,導致「因地不正,果遭迂曲」,甚為可惜,要如何讓聽聞軌理更加完備,嘉惠後學者。

解答法師:釋性理

視師如佛,是針對一位欲求解脫者,在修行之初,先必須尋找具備條件的上師,依止為自己的上師。之後在修行的初中後,都必須依靠上師的指導依之修持。此時修行者是否能接受上師的指導,則依靠自己對上師的信心,所以才需要修視師如佛。

視師如佛的信心,不是盲目的認為上師是佛,是透過教理,及嚴密的理路來成立。成立之後,也不是因為是佛,對上師所說的一切都不觀察,就如同佛陀所說:「如是諸比丘,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為敬。」佛已經成佛,尚且還需要我們觀察,原因是因為有太多狀況,不是我們單純聽,就可以理解其中的義理。相同的上師所講的內容,也會因應各類的狀況,不詳細的觀察,也是無法理解的。所以《廣論》在親近善知識軌理中,講述視師如佛的道理,但是也闡明「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的道理。而這些道理,大師都是要告訴求解脫者,要依循正法調伏自心,以此作為自己取捨的準則,因此師父才在解釋依法不依人時說:「依人,人世間的作法,現在不是,人世間的作法,每一個人都是要我為主。這個善知識之所以成為善知識,正是淨化的,而淨化必須的條件、真實的內容,都在這個地方。你認識了這一點,你去依靠善知識,正是什麼啊?正淨化你的煩惱,不是很明白嘛!平常的時候你覺得自己要這樣、那樣,自己要那樣、這樣,這個是在煩惱當中,你不依靠自己了依靠他,本身就是個最好的淨化煩惱,這個就是依法!」所以從師父解釋來看,依法不依人與視師如佛兩者,並不相違。

說聽二者,是觀待安立的。想要避免「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就像《廣論》一開始所說,「後時止迦摩囉室囉,聖教盛行。彼諸智者,則許三種而為初要。謂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如何講聞彼法規理。今於此中,應如後釋。」說明要想在佛法上獲益,不是只有造者、所造的論二者殊勝,還必須具備如理的講聞。至於說者以何立場來講,也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了知、掌握的。我們能掌握的,是我們個人的講聞二種軌理,就像老師說的,是否依照《廣論》做好講聞的前行、正行,及結行。聽完法後,再再的依循教理思惟觀察,合乎教理的受持,以此作為修行的準則。至於真的確定是非法的應該捨棄,但是自己不應該因此對說法者觀過,就像《廣論》上講的「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當我們做到這些,說者的立場、所講的內容等等,在表面上似乎不是自己所想像的,但是由於自己做好聽聞軌理,我們的心不會朝向這樣的方向去觀過,反而會專心聽聞,數數體會說者的心意,再再思考他的意思。由於當下依照聽聞軌理行持,我們就能獲得聞法勝利,真正理解說者的密意,如此才能避免上述的過失。所以重點應該擺在是否依照《廣論》、師父、老師所引導的,如法行持講聞軌理。我們只要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總結優缺,進而修改,這樣才能漸漸的完備,趨向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