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問答

《廣論》「除前所說二學處外諸餘學處」,「二學處」與「諸餘學處」各是指什麼?
2020 年 7 月 4 日
從廣論第235頁起一共提到了六個學處,若將「增長所故,修學六次發心」分成兩個學處,則成七個學處。這七者分別為… / 釋如法

《攝類學》「心不相應行法」與一個性相「堪為心的對境」是否相同?
2020 年 7 月 3 日
心不相應行法當中的「行」,必須是無常法。心不相應行法的範圍為不是心識也不是色法的無常法… / 釋如法





何處可以獲得譯經院重新翻譯的「兜率眾神頌」?
2020 年 5 月 18 日
譯經院的譯師們曾經重新校訂中文本《兜率眾神頌》,希望能結合果芒僧院大善知識功德海大格西為僧俗傳授《兜率眾神頌》的開示而予以出版。當時曾配合解釋審訂,業以完成初校,然後來… / 釋如密

《攝類學》經部宗承許過去、未來是常法的相關疑問。
2020 年 8 月 2 日
攝類學中的過去,除在過去諸佛之外,一般是指著一種寂滅消失的狀態。所以過去的實事、實去的人,都不存在,因為凡是實事都不是寂滅狀態… / 釋如法


造業是下生感果。誦經迴向家人業病障消除,為何能讓他現生就感果?
2020 年 5 月 19 日
造業未必來生才能感果,有些業在今生就能感果,有些業是下一生能感果,有些業是下下生以後才能感果。 / 釋性華

地水火風都是觸處,為什麼八塵質不攝為色香味觸四塵質即可?
2020 年 11 月 10 日
八塵質中,因為有所依的「自相的質」與能依的「處的質」兩者,所以能避免多於八種或少於八種的過失。 / 釋性說

於有暇身勸取心要,「心要」指的是?
2020 年 3 月 15 日
《廣論》 62 頁提到:
「如是觀待若增上生,若決定勝,義大之身,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如是思後,當發極大取心要欲。」
故「心要」是指此二——「增上生」及「決定勝」之因。

懇請解析《廣論》255頁:「如是煩惱及執相縛當須緩放,學處之索則當緊束……」
2020 年 3 月 15 日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菩提,應該從何種角度理解?
2020 年 11 月 7 日

「低處修時高處到,慢慢修時快快到,一人修時双人到」第三偈之內涵如何?與前二偈如何能貫?
2020 年 4 月 29 日

法寶為皈依處,十不善法的對治法為皈依境。請問皈依處和皈依境的區別和定義是甚麼?
2020 年 7 月 31 日

「今解一時,非先後起」這裡指的作戒跟無作戒同時生起?還是作俱無作跟形俱無作同時生起?
2020 年 4 月 9 日

法之與體,同異云何?
2020 年 9 月 26 日

《備覽》中:「恆用攝生」是指「攝律儀戒」還是指「饒益有情戒」?
2020 年 11 月 22 日

為何有用三學來說三藏的說法?
2020 年 11 月 9 日

非遮與無遮的性相當中「引出餘法」的意涵指的是什麼?
2020 年 9 月 21 日

地水火風都是觸處,為什麼八塵質不攝為色香味觸四塵質即可?
2020 年 11 月 10 日

為何「聲音的無常與聲音的所作」是遮破法?
2020 年 9 月 29 日

大悲心和菩提心的所緣是無邊的有情和一切的有情,是不是一切有情的含蓋面比無邊有情來的大?
2020 年 4 月 9 日

《起信津梁》中的「善妙覺受共通三摩地」和「真實性之不共三摩地」意思為何?
2020 年 10 月 8 日

為何有些咒語的翻譯用較難的字來翻譯,可否改字以方便讀誦?
2021 年 2 月 9 日

「安忍」與「忍辱」在概念和實修上是否為包含與被包涵的關係?
2020 年 11 月 27 日

晚上是否能持誦《地藏經》?
2020 年 4 月 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