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問答

「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是不是太功利主義了?
2020 年 4 月 19 日
佛菩薩來到人間,所求的不是個人的一己利,而是想將自己所證悟的離苦得樂之道,送給受著苦難的眾生。但是一個好的禮物,未必因為它本身是好的,就容易送得出去。 / 釋如法


全廣二第214講一開始,老師說廣論前面的那一段是哪一段?
2020 年 6 月 25 日
《廣論》前面的那一段,即是指「總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因須先知,知須聽法。是故應當聽聞正法,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這段提策聽聞發心的內容。 / 釋如法

廣海明月231中師父說:「我們要想修學的時候,必定有一個特質」,這個特質是什麼?
2021 年 2 月 5 日
師父這句話講了學習佛法的心要,就是發現生命有很大的問題,並認真了解如何解決問題——佛說的「苦應知,集應斷」的內涵。 / 釋性善


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開山始祖,那為何在世尊之前還有那麼多佛?
2020 年 8 月 5 日
釋迦世尊是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此期教法的教主,每一期教法都有其開始及結束的時間。因此說釋迦世尊是佛教的開山始祖是就這個世界的此期教法而言… / 釋如法

造業是下生感果。誦經迴向家人業病障消除,為何能讓他現生就感果?
2020 年 5 月 19 日
造業未必來生才能感果,有些業在今生就能感果,有些業是下一生能感果,有些業是下下生以後才能感果。 / 釋性華



到底什麼是應機呢? 是從說法者來觀察,還是從學者,亦或是二者要同時成立?
2020 年 7 月 5 日
關於應機,一定是說法者與學者兩者相互因緣和合的結果。佛法講的是因果緣起,絕對不是單靠某一方因緣能成辦有情解脫的妙果。 / 釋性景



天人四禪八定與大乘道奢摩他的差別是有無菩提心嗎?
2021 年 8 月 18 日

請問「煩惱」、「業」、「思業」、「思已業」彼此的關係以及如何理解?
2020 年 5 月 21 日

如何理解〈本地分〉說「其差別者,謂云語業及意業」的意思?
2020 年 6 月 11 日

如何克服學法時心思不專注?
2021 年 2 月 7 日

「事在無作」、「從用無作」,我們該以外境的作用還是內心的意樂來評斷善惡?
2020 年 5 月 29 日

《備覽》第86頁第8行,作法捨的五個條件中,第二個條件「相解者成」似乎已經包含了第四個條件,要如何區別其不同點?
2020 年 4 月 19 日

為何有用三學來說三藏的說法?
2020 年 11 月 9 日

若不受過午不食戒,是否就無法生起滅惡生善之心?
2020 年 11 月 1 日

《攝類學》「金瓶銅瓶二者有法,應當是從自己的別別直接近取因所生,因為金瓶是從金所生…」此論式是否不周遍?
2021 年 2 月 24 日

「瓶柱二者」與「與實事相違」是相係屬嗎?
2020 年 11 月 7 日

為什麼所知是常法?
2020 年 11 月 18 日

攝類學第九章相違單元中的論式可立為:「在鳳山寺的僧團」與「在湖山的僧團嗎」?
2020 年 5 月 5 日

《賢愚經》大施抒海品阿難尊者侍奉佛的條件該如何理解?
2020 年 5 月 14 日

研讀賢愚經公案時,超出想像之外,幾近神話,很難相信,不知該用什麼心態讀下去?
2020 年 9 月 18 日

是否要發心才能去極樂世界?
2021 年 2 月 6 日

《攝類學》「心不相應行法」與一個性相「堪為心的對境」是否相同?
2020 年 7 月 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