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問答

若生起捨受是否還有無明?捨受所造的是何種業?
2020 年 5 月 28 日
捨受的意思是對境不生起想遠離也不生起不想遠離的感受。這種感受在三界有情的心續中都會產生,所以不代表有捨受的有情就沒有無明。 / 釋性展

全廣216講,如何辨別「明辨取捨」與「挑毛病」?
2020 年 5 月 2 日
明辨取捨,就是當我們對於教典、對一個境,能夠清晰認識出,此時此刻經典所指出的煩惱行相是什麼。挑毛病的時候,會有一個現行,就是自己會生煩惱,應該有輕微的瞋心、不耐煩,或者覺得別人不殊勝。 / 真如

《廣論》中,宗大師所說:最極下劣典籍、極惡典籍、中典以及最勝經典,要如何分判?
2020 年 3 月 15 日
藏文中「最極下劣典籍」與「極惡典籍」的藏文是一樣的,所以是同義。《四家合註》解釋「中典」說:例如論述世間共通明處的典籍(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解釋「最勝經典」舉例說:例如《般若八千頌》。…



請問「發心」、「護持」的內涵為何?
2020 年 5 月 2 日
「發心」的內涵,如《廣論209頁》引《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提到因為想要圓滿自利及利他,而希求成佛,這樣的發心包含了自利利他二種欲求。是正屬上士道的意樂。 / 釋性宣






廣論以及其他經典中是否有講解思惟隨喜的勝利和不隨喜的過患?
2020 年 10 月 2 日
以下從隨喜的體性、對象、利益、實踐四方面來引據經論。其實都離不開《廣論》所説內涵,因為大家較為熟悉《廣論》的原文,所以此處就其他經論來引述… / 釋性景

「扁擔和獎券」的譬喻是比喻什麼?
2021 年 2 月 7 日

如何在隨喜時,避免得少為足?
2021 年 1 月 31 日

師父提到客觀環境是我們造的業,請問主觀環境指的是什麼?
2020 年 6 月 23 日

一生與一身有什麼不同?
2020 年 8 月 2 日

「四心三性」一句為何是顯示非心?
2020 年 6 月 14 日

《南山律》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其性相為何?為何用三界區別?
2020 年 5 月 20 日

在心識的條件正常狀況下,聾啞者是否能得歸依體?
2020 年 6 月 25 日

「正知見」、「正知」、「正見」、「正念」之間的關係及生起的次第是怎樣的?
2021 年 6 月 9 日

因類學「是該論式的順宗一定是該論式的所立法」的討論。
2020 年 5 月 12 日

地水火風都是觸處,為什麼八塵質不攝為色香味觸四塵質即可?
2020 年 11 月 10 日

「該因為該所立法的因,因此雖然有周遍,卻不相係屬」。為什麼不相係屬?
2020 年 4 月 9 日

大悲心和菩提心的所緣是無邊的有情和一切的有情,是不是一切有情的含蓋面比無邊有情來的大?
2020 年 4 月 9 日

依之而生的係屬關係,如因果,是否即是體性異的關係?
2020 年 4 月 18 日

般若經卷四百二十九,第十四頁,第二分外道品第三十三,天帝釋所誦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內容應該為何?
2020 年 3 月 31 日

為何有些咒語的翻譯用較難的字來翻譯,可否改字以方便讀誦?
2021 年 2 月 9 日

「如人劍逼身,行持滿缽油,懼溢慮遭殺」,為什麼用這個喻來形容持戒?
2021 年 2 月 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