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問答


「教跟學完美的融合」是指造者不但具善知識功德也具弟子相嗎?
2020 年 4 月 28 日
善知識們無論任何時候,遇到自己的上師,都是無比的虔誠,而且從來不會忘記自己是弟子的身份。 / 釋性景



《備覽》中:「恆用攝生」是指「攝律儀戒」還是指「饒益有情戒」?
2020 年 11 月 22 日
師父28頁說:「這個餘聚是什麼呢?就是攝眾生戒、饒益有情戒」,這裡提到的「攝眾生戒」「饒益有情戒」,屬同名異譯。 / 釋法行


《攝類學》「金瓶銅瓶二者有法,應當是從自己的別別直接近取因所生,因為金瓶是從金所生…」此論式是否不周遍?
2021 年 2 月 24 日
此論式不周遍,為方便解釋而說,未可如言而取。 / 釋如法

「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現不現前俱供」的討論與應用。
2020 年 5 月 12 日
透過供養現前境–現在自己眼前的佛陀與佛塔二者其中一者,而思維由於此一法性即一切法性,因而緣到其他一切未現前的佛與佛塔而作供養,這時,同時完成了現前供養與非現前供養,所以是供現不現前。 / 釋如法

既然「從用無作」,受施者不如法,施主會得其不如法之果嗎?
2020 年 6 月 6 日
當修善業有正確意樂與加行,便能出生殊勝果報,不觀待於對方如何。施主能如法布施,當獲施福,受者造罪當自受果。 / 釋如行

備覽持犯篇境想分別中第二節明有無,弘一大師依《資持記》中引律四重戒句法,除盜四句餘皆五句,與師父所說,心境相交涉當中,正立時應有八句,以殺戒而言,應如何思惟?
2020 年 4 月 6 日
因為疑是兩端,疑人也會疑非人,疑非人也會疑人,因此四種疑可攝作兩種疑。再加上四種想中… / 釋如法

師父在《備覧》中說:「這個正見是『正見我倒』」,與《廣論•業果》中所說的正見是一樣嗎?
2020 年 9 月 24 日
師父此處要解釋的正見,即是在《廣論•業果》中所說的正見。 / 釋如行

意根是屬於分別識還是無分別識? 是心王還是心所? 是屬於證他的心識嗎?
2021 年 7 月 6 日
意根當中包含眼耳鼻舌身識,其中既有無分別的根現識也有屬於分別心的部分。而意根必定是心王,而且也一定是證他的心識。 / 釋如法

為何《廣論》中士道只說明「苦諦、集諦」,沒有詳述「滅諦、道諦」?
2020 年 3 月 14 日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菩提,應該從何種角度理解?
2020 年 11 月 7 日

何謂「法」?
2020 年 4 月 18 日

師父說的老和尚與小沙彌的公案,要我們參什麼?
2022 年 4 月 7 日

祈願法會仁波切撒的吉祥米可以拿嗎?
2020 年 9 月 22 日

《事鈔》中說:「或畜貓狗,專擬殺鼠,是惡律儀。」所以是否不可以養流浪貓狗?
2020 年 7 月 31 日

師父在《備覧》中說:「這個正見是『正見我倒』」,與《廣論•業果》中所說的正見是一樣嗎?
2020 年 9 月 24 日

《南山律》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其性相為何?為何用三界區別?
2020 年 5 月 20 日

非寂滅的事物為何不能是「過去」?
2020 年 11 月 26 日

無論舉什麼例子,瓶子與柱子二者都存在嗎?
2020 年 9 月 20 日

無山的平原是否要由分別識與無分別識相互運作才能證達?
2021 年 2 月 3 日

學習攝類學時,如何清晰辨識討論實事「本身」或「範圍」?
2020 年 4 月 24 日

依法不依人與視師如佛有無矛盾?
2020 年 6 月 3 日

請問是否晚上不可以誦經、持咒、誦持佛號、拜佛、供香?
2020 年 4 月 11 日

《起信津梁》宗喀巴大師為何至各大寺院巡迴立宗?立宗、巡迴各是何義?
2020 年 6 月 4 日

是否要發心才能去極樂世界?
2021 年 2 月 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