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問答

《攝類學》經部宗承許過去、未來是常法的相關疑問。
2020 年 8 月 2 日
攝類學中的過去,除在過去諸佛之外,一般是指著一種寂滅消失的狀態。所以過去的實事、實去的人,都不存在,因為凡是實事都不是寂滅狀態… / 釋如法


師父在《備覧》中說:「這個正見是『正見我倒』」,與《廣論•業果》中所說的正見是一樣嗎?
2020 年 9 月 24 日
師父此處要解釋的正見,即是在《廣論•業果》中所說的正見。 / 釋如行

全廣216講,如何辨別「明辨取捨」與「挑毛病」?
2020 年 5 月 2 日
明辨取捨,就是當我們對於教典、對一個境,能夠清晰認識出,此時此刻經典所指出的煩惱行相是什麼。挑毛病的時候,會有一個現行,就是自己會生煩惱,應該有輕微的瞋心、不耐煩,或者覺得別人不殊勝。 / 真如


《備覽》第86頁第8行,作法捨的五個條件中,第二個條件「相解者成」似乎已經包含了第四個條件,要如何區別其不同點?
2020 年 4 月 19 日
欲捨戒者要具有清淨戒體,是住自性。其次接受捨戒的對象需要一位出家人或者白衣、外道,必須能了解欲捨戒者所說的意思,這是所對人境,此處並未說已經和欲捨戒者相遇… / 釋如行


若我遣人盜我已經投保巨額保險的東西,若被盜我就可獲得巨額賠償,不知我是否犯重?
2020 年 7 月 4 日
現今保險類型眾多,合同條約也各式各樣,或許有特殊的情況。關鍵在於索賠理由是否符合保險公司與賠的合同條目。 / 釋法行

聞思修中的修是否專指座上修?證正法是指三學嗎?三學與座上修,及與修中間是幾句型?
2020 年 4 月 19 日
如月格西開示:座上以修為主,當所緣較弱時而輔以思惟,聞是座下所為。 / 釋如法

請問若無盜三寶物之心而犯,從教、律角度如何理解?網路資訊沒有說明是否可以流傳或保存,若私自保存或流傳是否犯了盜法,盜僧物罪?
2020 年 3 月 30 日
在事、意樂、加行,究竟這幾個方面,只要有一個不具足,就不算是正犯。所謂盜僧物無法淨除罪業,原因在於若所盜的僧物是常住物,那麼乃至集現在的僧眾也無法償還。現在網路上流傳的佛法內容,是一種新的法寶流通形式。每個網站對於自己所刊登的內容,都有自己的規範的流通範圍。具體必須要了解每個網站所定的規定及政策。 / 釋如法

「業」和「業道」怎麼區分?《廣論》下士道所講的「貪」和中士道講的「貪」有何不同?
2020 年 3 月 15 日
世親菩薩在《俱舍論》中說:「業謂思彼起,思即是意業,彼起身語業。」說「思」就是意業;由「思」所引起的是身、語業。「思」是一種心理狀態,使我們的心意去造作種種行為。比如看見歡喜的東西,心裡會歡喜,「思」…


三緣就是三輪空?亦或是三緣是因,三輪空是果?
2020 年 5 月 6 日

請問宗大師回向偈裡「我之師長宗喀巴,或居兜率或極樂,任住何處勝淨土」如何理解?
2020 年 8 月 4 日

用擦佛桌來懺悔,是具足懺悔時的哪四力?
2020 年 4 月 19 日

師父解釋「…這個教者、學者這兩樣東西在這裡面」是指造者同時是教者與學者,還是教者與教者的學生?
2020 年 5 月 2 日

為什麼講律不能用天眼?不能以天眼所見檢舉他人的意趣是什麼?
2020 年 11 月 26 日

「它上根者很好,對一般中下之機容易亂」所指為何?
2020 年 6 月 7 日

《優婆塞戒》裡的「三齋月」指的是藏曆還是農曆?
2020 年 5 月 15 日

如何消文解釋「雖廣開戶牖而軌度無差,雖剋定楷模而攝生斯盡」?
2021 年 8 月 6 日

什麼是僅僅透過聲共相而執取瓶子的分別心的直接境?
2020 年 6 月 12 日

「該因為該所立法的因,因此雖然有周遍,卻不相係屬」。為什麼不相係屬?
2020 年 4 月 9 日

性相當中「成立彼的順宗」指的是該論式的所立法事物?還是「所有是無常的法」?
2020 年 6 月 23 日

柱子的反體是不是名相?
2020 年 5 月 2 日

將老師唱誦的「六字大明咒」當成寶寶的搖籃曲是否恭敬?是否如法?
2020 年 5 月 20 日

《楞嚴經》是否是偽經?
2022 年 4 月 6 日

努力淨罪集資還是常常生病,是惡業成熟?還是在淨化惡業?要如何看待?
2020 年 11 月 12 日

請問,唸經或唸佛號3、7、108遍,這些數字,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意涵?
2020 年 7 月 1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