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問答

「人苦者,謂飢渴寒熱不可意觸、追求勞苦,復有生老病死等七。」請問此段意思為何?
2020 年 8 月 6 日
是指飢渴寒熱這種不舒服的感觸、謀生活及各種辛苦、生老病死等前七苦。 / 釋如行


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的意思為何?
2020 年 11 月 28 日
這些都是與補特伽羅義涵相仿的詞,只是以不同的角度詮說,因此經當中提到補特伽羅的時候,多會將這些詞並列。 / 釋如法

《備覽》中的「便製疏」是書名還是「於是便寫註疏」?見師有錯,如何成立師無錯?
2020 年 11 月 22 日
「便製疏」一語,解為「於是便寫註疏」或解為書名,都不影響文義,可以兩存。見師有過,由心執取功德品故,亦不能為信心障難。 / 釋法行


在全廣209講裡,師父說到:「這個清淨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教理上面要有圓滿的認識,然後這個教理還有驗證上面的、確定不疑的悟證的境界。」,「悟證的境界」指的是什麼境界呢?
2020 年 4 月 2 日
對照前後文,師父並沒有明指是哪個法類,但是作為清淨條件之一,師父說「教理上面要有圓滿的認識,然後這個教理還有驗證上面的、確定不疑的悟證的境界。」應該是指必須具備兩個特點… / 釋如密


請問如何理解師父所說的「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
2021 年 2 月 19 日
這樣的思考非常到位,師父提出「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作為人類,在三界六道中,確實是一個決定來世增上生或是墮落的關鍵時間。天人太過快樂,惡趣太過痛苦,都不利於修行。 / 釋性景

《備覽》第86頁第8行,作法捨的五個條件中,第二個條件「相解者成」似乎已經包含了第四個條件,要如何區別其不同點?
2020 年 4 月 19 日
欲捨戒者要具有清淨戒體,是住自性。其次接受捨戒的對象需要一位出家人或者白衣、外道,必須能了解欲捨戒者所說的意思,這是所對人境,此處並未說已經和欲捨戒者相遇… / 釋如行


請問大菩提心跟大悲心的差別是什麼?
2020 年 3 月 15 日
對於大乘來說,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透過先生起大悲心,才能夠生起菩提心。
在《廣論》的科判中提到,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意思就是:能生起大乘道的關鍵是大悲心,知母、念恩、報恩是大…


何謂「莊嚴」?
2020 年 4 月 18 日

請問《廣論》67頁所說的「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是什麼?
2020 年 3 月 15 日

贍部洲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地球。那其他三洲可想像為其他星球嗎?等活地獄跟我現在所處是在不同空間嗎?
2020 年 5 月 8 日

肉食應不應該飯前供養?
2020 年 4 月 18 日

依《廣論》修行當從何了知兩種根本?
2020 年 5 月 28 日

師父在《備覧》中說:「這個正見是『正見我倒』」,與《廣論•業果》中所說的正見是一樣嗎?
2020 年 9 月 24 日

《事鈔》「宗體行相」如何解釋?
2020 年 5 月 7 日

請問「此難受作不專戒名」應如何理解?
2020 年 11 月 11 日

名相與性相到底是不是相互周遍?
2020 年 7 月 11 日

《攝類學》「金瓶銅瓶二者有法,應當是從自己的別別直接近取因所生,因為金瓶是從金所生…」此論式是否不周遍?
2021 年 2 月 24 日

《攝類學》色法分外色和內色兩種,該如何理解?
2020 年 5 月 16 日

非寂滅的事物為何不能是「過去」?
2020 年 11 月 26 日

三十五佛懺「過去未來現在佛」,為何不是按照時間順序稱「過去現在未來佛」?
2020 年 5 月 9 日

「今略指宗體行相,另後進者,興建有託。」是上品所發之菩提心?
2020 年 4 月 19 日

請問如何理解師父所說的「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
2021 年 2 月 19 日

《備覧》「今略指宗體行相,令後進者,興建有託。」問題。
2020 年 5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