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問答

「人苦者,謂飢渴寒熱不可意觸、追求勞苦,復有生老病死等七。」請問此段意思為何?
2020 年 8 月 6 日
是指飢渴寒熱這種不舒服的感觸、謀生活及各種辛苦、生老病死等前七苦。 / 釋如行

「今略指宗體行相,另後進者,興建有託。」是上品所發之菩提心?
2020 年 4 月 19 日
師父在此處解釋說:「前面經過這個說明以後啟發我們的認識,由於這個認識以後產生信心。」所以此處的發心主要指的是產生信心。 / 釋如行



構成紙張的紙纖維與紙張是否是因果關係,所以不是體性一?
2021 年 7 月 4 日
「構成」一詞有組成和做成兩種意思,如果是指組成的話,「紙纖維組成紙張」,此中的紙纖維是紙張的一部分,所以這兩者是體性一。 / 釋性善

請問非遮與無遮性相的主要差別。
2020 年 8 月 3 日
非遮與無遮的主要差別其實不在於非遮會引出餘法而無遮不會引出餘法,其主要差別在於,二者在遮破所遮之後,一者會引出成立法或非遮,而一者只會引出無遮。 / 釋如法

南山將假名宗與實法宗判為小乘,圓教宗歸為大乘,依據為何?
2020 年 11 月 16 日
三宗由見不同故對戒體判定不同,但判三宗是小乘或大乘,並不是依各自見解而判定,是說這些見解是源於大乘教法還是小乘教法。 / 釋法行



廣論第122頁第4行,此復若是殺者自殺有加行罪無究竟罪 以及第七行若起加行誤殺祠授無根本罪。究竟罪與根本罪二者有何不同?
2020 年 4 月 6 日
至尊宗喀巴大師在辨明十惡業中的殺生,要完成一個業道,需要具備事、意樂、加行、究竟四個條件。「無究竟罪」,藏文原文沒有「罪」這個字,意思是… / 釋性景


「事在無作」、「從用無作」,我們該以外境的作用還是內心的意樂來評斷善惡?
2020 年 5 月 29 日
善惡業不是以常人的概念判斷,一定要用聖人的眼光,所以首先必須善學經論,了解何爲善惡、要以如何的心態造作善業。 / 釋如行

天人四禪八定與大乘道奢摩他的差別是有無菩提心嗎?
2021 年 8 月 18 日

肉食應不應該飯前供養?
2020 年 4 月 18 日

於身語業分為有表無表,故二種業具說為思。請問如何理解有表與無表這二個詞彙?
2020 年 4 月 11 日

証阿羅漢果之聖人,很難趣入大乘的原因是增上慢?
2020 年 4 月 18 日

「今解不然……從本境結」這一段,是次師問、初師答嗎?
2021 年 2 月 19 日

《備覽》第86頁第8行,作法捨的五個條件中,第二個條件「相解者成」似乎已經包含了第四個條件,要如何區別其不同點?
2020 年 4 月 19 日

使用破解版軟體,是否犯盜罪?
2021 年 5 月 31 日

請問小漫是只有人趣?還是只一趣呢?
2020 年 4 月 22 日

「掌僧受用物,若使其汚染,則對掌主結罪,此罪,猶勝五無間罪。」的疑問。
2020 年 4 月 28 日

經是定學,律是戒學,論是慧學,那三藏與三學是同義、抑或是三句型呢?
2020 年 6 月 26 日

有符合「既是體性一,又是同一類別的常法」的例子嗎?
2020 年 10 月 3 日

楞嚴經「入流亡所」整句如何理解?
2020 年 4 月 18 日

何謂「月十五日夜」?
2020 年 5 月 30 日

《楞嚴經》中「入流亡所」的「流」是指什麼?
2020 年 9 月 19 日

東方淨琉璃光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兩地淨土有什麼差別?
2020 年 4 月 5 日

為何有些經典說佛見有情富盛不生歡喜,有的經典卻說見他富樂心生歡喜?
2021 年 8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