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毗缽舍那》的時間,最近我講的每一講你們都有跟聽吧?還有複習嗎?一定要記住堅持聽。在學習之前一定要安立好大乘的動機: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我們必須趣向一切遍智的果位,為了趣向這樣的果位我們必須聽法。安立大乘的動機來聽聞。
所以今天我們就繼續學習,請大家把《廣論》翻開407頁倒數第2行,跟我一起看原文。注意喔,注意!
又若通達我無自性,於彼支分諸蘊亦能滅除有自性執故,譬如燒車則亦燒毀輪等支分。
我們在證達我無自性的時候,對於我的支分的蘊體有自性的執著也會遮除的緣故,舉例來說,就像馬車被火焚毀的時候,馬車的車輪等眾多支分也會被燒毀一樣。所以證達我無自性的時候,透過證達我無自性的力量,也能證達我的五蘊無自性。而五蘊無自性就是法無我,再說一遍,五蘊無自性就是法無我,所以他宗就會認為:僅僅抉擇我與我所無自性只有抉擇補特伽羅無我,沒有抉擇法無我。這樣的想法也是不合理的,因為透過證達補特伽羅無我的力量──注意聽──因為透過證達補特伽羅無我的力量,也能證達法無我。
接下來大師引了為什麼這麼說的一個依據。我們再往下看《廣論》:
此復於《明顯句論》云:
有沒有看到這部論叫《明顯句論》?
「依而假立,諸具無明顛倒者著為我事,此等五蘊即顯現為彼之近取,『此為有蘊相耶?為無蘊相耶?』求解脫者當善觀察。
在哪本書啊?在《明顯句論》中也提到:「我」具有三種差別,這個「我」是什麼意思呢?平時我們經常談到我,這裡的我就是指補特伽羅。那麼什麼是補特伽羅呢?包含一切眾生,還包含佛陀,都是補特伽羅。補特伽羅的定義是什麼呢?就是在自己的施設處五蘊或四蘊之上假立的我,就是補特伽羅的定義。
這個「我」具有三種差別,第一種差別,注意喔!注意聽!第一種差別:「依而假立」,注意有個「依」字,依就是依靠對吧?誰依靠呢?我依靠。依靠什麼呢?僅僅依靠施設處五蘊而假立。注意喔!現在又出現了「施設處」,那麼什麼是施設處呢?就是假立任何一法的基礎,也可以叫作假立處、施設事。在這裡邊的「施設」就是有假立的意思,譬如在五蘊之上假立補特伽羅,五蘊是假立或施設補特伽羅的根基,所以是補特伽羅的施設處。那麼是不是只要是存在的,都要有施設處呢?你們認為是可能的嗎?只要是存在的,都有它的施設處。有沒有一個東西它不需要施設處而獨立存在呢?是沒有的!我在講「存在」。
「依而假立」的意思就是,注意喔!此處我們的聚光燈、我們的注意力所凝聚的這個對境是誰呀?就是「我」。我是依靠五蘊而假立的,五蘊是施設處。談到補特伽羅,注意喔!談到補特伽羅,就一定會提到五蘊,你們會答上五蘊是哪個五蘊嗎?色、受、想、行、識,對吧!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補特伽羅是在施設處五蘊之上假立的,我們的色身就是色蘊,我們的種種感受、想法、念頭,也可以歸納在受、想、行、識四蘊裡邊。
注意喔!我們稍稍觀察一下:一般提到「我」,大家就會想我的身體、我的什麼東西、房子啊、我的筆和本……,想到這些,很少有人會想到我和五蘊有關係,而且也很難想到我有施設處──是在五蘊上施設的。而且這個「我」,比如說我們談到我的時候,往往好像集中於自己身上去想,大家可以想想,放眼有情界,每個人、每個生命都有一個「我」這樣的存在。比如說欲界和色界的有情,我們從五蘊的角度來看的話,欲界和色界的有情有沒有擁有五蘊?擁有五蘊。那無色界有五蘊嗎?無色界──看這名字,「無色界」就是沒有色蘊,所以無色界的有情五蘊去掉了一個蘊,只有擁有什麼?受、想、行、識四蘊,他沒有色蘊。
如果我們從生命的三態,比如說生有、死有、中有這樣的一個狀態,先去觀察一下我和五蘊的關係的話,比如說當生命死亡的時候,是不是五蘊都會帶往來世呢?我們都清楚色身會被燒毀,因為它不能用了、它壞掉了,沒有色身了。我們的心識會不會也同時被燒了或斷了、或沒了、或滅掉了呢?是不會的,我們的心識會繼續向前走。趣向於哪裡呀?下一生,就是來生!死亡的時刻叫「死有」,三界的有情所有生命經過死有之後就到了「中有」的階段,到了中有還會獲得一個中陰身,中陰身就是另一個身體,因為他的色身在死的時候就已經壞掉了,所以進入下一生中間有個中陰身,他還要有個身體。這個身體,就存在於中陰,中有的這個階段結束的時候到下一生,注意!到下一生的「生有」現起的時候,就會下一世了。
假設我們非常非常幸運地擁有人身,再投生為人得到人身,那麼我們就會在來世再獲得一個新的人身,就是一個什麼?新的色蘊。然後我們就會在生死之中──在生有、死有、中有,生有、死有、中有這樣的三態中不停、不停地輪轉,然後產生了無盡生死的悲痛、愛別離苦等等。所有的這些都圍繞著這個生、老、病、死的運轉,還有生、老、病、死運轉的時候這些所有的痛苦,就是我和五蘊或四蘊這樣的一個旋轉。
前面我們學到「我」具有三種差別,第一種差別是「依而假立」──我是依靠五蘊或四蘊而假立的。那麼第二種差別是什麼呢?第二種差別是「諸具無明顛倒者著為我事」。「我」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被具足無明的翳障影響內心,導致隨顛倒錯亂而轉的凡夫有情耽著為我的對境。換句話說,具有著顛倒無明的有情會把「在蘊體之上假立的補特伽羅」耽著為我,會認為那個就是我,我就是這樣的對境。這是第二個差別。
第三個差別,就是「此等五蘊現為彼之近取性」,五蘊是我的所取,我是五蘊的能取者,顯現為能受取這些所受五蘊的能取者的「我」。當我們在輪迴中不斷地受生,每受生一次,我們就會獲得那一生的五蘊,所以說五蘊是所取境,能取者是誰啊?我是能取者。「我」會被顯現為受取五蘊的近取者。
總攝一下,月稱論師說:「我」具有三種差別,第一種差別,依靠五蘊而假立;第二種差別,被具有顛倒無明的有情耽著為我;第三種差別,顯現為五蘊的能取者。對於具有這三種差別的「我」,希求解脫的具慧者要去觀察:「這個『我』是具有施設處蘊體的相?還是沒有蘊體的相?」
這裡邊的「相」,在藏文裡邊,我們學《攝類學》的時候有學到「性相」,是同一個字,但是在這裡不能夠理解為性相、定義,不能這樣理解。這裡邊的「相」,在《四家合註》,巴梭尊者解釋為自相、自性、自方的意思。「有蘊相」,就是蘊有自性、有自相、自方成立;反過來,「無蘊相」,就是蘊體無自相、無自性、非自方成立的意思。應成派認為自性不成立、自相不成立、自方不成立是空性,自性成立、自相成立、自方成立是空性的所破。
霞瑪班智達解釋具慧者觀察這一點,大家可以聽一聽。說:具慧者要去觀察,具有三種差別的「我」,與蘊體是自性成立的一,還是與蘊體是自性成立的異呢?如果「我」是自性成立的話,就有兩種:要嘛與蘊體是自性成立的一──就是我即蘊體、蘊體是我,對吧?要嘛與蘊體是自性成立的異,只有這兩種可能性,沒有第三種可能性。你們可以思考一下。這裡說的觀察「有蘊相還是無蘊相」,霞瑪班智達解釋為:觀察具有三種差別的我與蘊體上是自性成立的一,還是與蘊體上是自性成立的異?
在《四家合註》裡,巴梭尊者解釋為:具慧者要去觀察具有三種差別的我,是在有自性的蘊體上假立的?還是在無自性的蘊體上假立的呢?「我」一定是在施設處的蘊體上假立的,那麼是在有自性的蘊體上假立的?還是在無自性的蘊體上假立的呢?
還有的善知識解釋說,順著大師提到的:先證得「我」無自性之後,接著理應會懷疑既然我無自性,那麼我的蘊體是有自性的,還是沒有自性的呢?所以具慧者就會觀察:我的蘊體是有自性的?還是沒有自性的?因為有蘊相就是蘊有自性,無蘊相就是蘊無自性。
針對《明顯句論》所說的觀察方式,總共有三種不同的解釋:第一種是觀察我和蘊體是自性成立的一,還是與蘊體是自性成立的異;第二種觀察是,我是在有自性的蘊體上假立的,還是在無自性的蘊體上假立的;第三種,是觀察我的蘊體是有自性,還是沒有自性。無論是哪一種觀察方式,這樣的觀察都很重要。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407 | 12 | 自性執 | 自性執故 | 據藏文補譯。 |
407 | 12 | 如《明顯句論》云 | 此復於《明顯句論》云 | 據藏文改譯。 |
407 | 13 | 依緣假立 | 依而假立 | 據藏文改譯。 |
407 | 13 | 顛倒執 | 顛倒 | 據藏文改譯。 |
407 | 13 | 即是能取五蘊為性 | 此等五蘊即顯現為彼之近取 | 據藏文改譯。 |
407 | 13 | 然所執我 | 此 | 據藏文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