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開始學習了,請大家準備好你的注意力。有歡喜心嗎?要策發一下!多半要去思考聽聞勝利。是不是一思考聽聞勝利、聞法勝利,你一下子就能夠轉變為歡喜心?如果聞法勝利沒有修起來,思惟半天沒有生起來,怎麼辦呢?就是把它生起來!就像是煮飯沒煮熟,怎麼辦?把它煮熟!很簡單。因為它真是有那麼多勝利,你去思考你的心慢慢就會歡喜起來,緣著自己的生命會得到很多勝利,豈能不歡喜?
今天我們繼續學《廣論》的407頁第6行。原文:
又於無量各別有法,有說眾多破除自性之理,然瑜伽師悟入之時,應略攝而決擇我及我所悉無自性而修習之,佛護論師說此乃《中論》第十八品之義,月稱論師依而立論。《入中論》說補特伽羅無我,亦即廣釋第十八品之義。
雖然對於無量種各別的有法,就是各種各樣的例子,在龍樹菩薩所著的《中論》、《六十正理論》,還有什麼啊?《七十空性論》、《細研磨論》、《迴諍論》等許多論典中,宣說了眾多破除自性的正理,但是瑜伽師在趣入修習空性的時候,是不是直接對無量諸法各別修持空性呢?因為每個事物上都存在空性,那對無量的法都可以各別修,是要這樣嗎?
大師說什麼?說是統攝無邊的法──注意!這裡邊出現了「統攝」二字,統攝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很簡單地抓一個線,就把無量的諸法抓起來?大師說:統攝無邊的法──注意──抉擇我與我所無自性而修持。就這兩個,抉擇我和我所無自性而修持。這兩個可以攝無邊的,還是這兩個問題弄清楚無邊的法都能弄清楚?佛護論師說,這種修持的方式就是《中論》第十八品的內涵,月稱論師也是依照佛護論師的說法而論述。《入中論》中對補特伽羅無我的闡示,也就是詳盡地解釋《中論》第十八品的內涵。
貢唐大師在《正見引導》中說,宗大師當初就是閱讀了《佛護論》解釋《中論》第十八品的內容,而示現證達空性。宗大師從這裡邊證達了空性!那現在我們就來繼續地學。有善知識也曾經對於《中論》評價說:在《中論》二十七品當中,第十八品就像國王一樣,它統攝所有的品類。還有善知識說:《中論》每一品是針對各自不同的有法而破除自性,所以有許多不同的有法,因此提到「又於無量各別有法」。
有學《攝類學》的同學,知不知道「有法」怎麼解釋啊?是不是就是指事例?具有某種特法、具有某種特徵的事例,就稱之為「有法」。那空性在哪存在呢?空性就是安立在無量無邊的事例之上──那上面有空性,所以對於無量的有法,龍樹菩薩在《中論》裡宣說了無量破除自性的正理。就是哪個法上面都有一個破除痛苦的法。
在闡釋諸法無自性的時候,透過不同的正理來成立,甚至透過不同的正因來破除有自性。對於修行者來說,就可以想像你面對一個大海,你怎麼樣渡過去呢?因為太廣闊了,所以當我們要趣入的時候,是不是要用一個簡略的方式,把諸法無自性的內涵──注意!統攝,統攝在我及我所無自性這樣的內涵來修持。因為在一切法上都有無自性的內涵,注意喔!我再說一遍:在一切法上都有無自性的內涵。那想一想:在我今天煩惱的事上有沒有無自性的內涵啊?在我痛苦的事上有沒有啊?那你考慮一下,一切法上都有無自性的內涵,看你會不會去追尋。
這麼多法都有無自性的內涵,如果沒有辦法將它統攝的話,對於剛剛開始修行的我們來說,那一定就是亂套了,不知道從何下手,對不對?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簡單的,像小船那樣的,讓我們渡過大海。對於初修業的我們來說,我們如果將諸法無自性的內涵,總攝在我及我所之上的無自性來作觀修的話,這是不是非常簡單?實際上,把諸法無自性的內涵總攝在我及我所之上無自性來作觀察,這就是《中論》第十八品的內涵。所以這個內涵是要做什麼呢?就是要我們找一條捷徑、找一條最簡單的方式,把存在萬事萬物、無量諸法上面的無自性,用我及我所在這上面的無自性來作統攝、來作觀修。〈十八品〉就教我們這個,是不是看起來沒那麼難了呢?
龍樹菩薩所造的《中論》總共有二十七品,除了第十八品以外的二十六品,都有分別宣說諸法無自性的內涵。在第十八品裡面,也就是將其他的二十六品當中所詮釋的內容融會在我以及我所無自性來闡釋。
接下來就有問題了,提問題!我們往下看。說:
若謂於此豈非宣說悟入大乘真實性理?故唯滅盡我我所執,非是所得真實性義。又唯決擇我及我所悉無自性,亦未決擇諸法無我,故為悟入真實性道不應正理。
有人提問題,這個問題是什麼呢?如果有人心想──注意喔!在此的「此」,妙音笑大師在《四家合註》中解釋這個「此」就是《般若經》的內涵。在《般若經》裡主要闡釋了大乘修行者的修行次第,記得吧?所以此處難道不是闡示趣入大乘真實性的方式嗎?既然是如此,所以將「僅僅滅盡我執與我所執壞聚見的涅槃」安立為大乘行者所要獲得的真實性法身,是不是就不合理呢?不合理的,因為大乘行者不應該只是想要獲得滅盡壞聚見的果位,而是要獲得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的果位。並且,僅僅抉擇我與我所無自性,只有抉擇補特伽羅無我,欸!沒有抉擇法無我,所以將此安立為大乘補特伽羅趣入真實性之道,是不合理的。
這提了一個問題,他心中有個困惑,這個困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清楚困惑是什麼?如果沒聽清楚,你可以再重新聽一下。因為有的時候我們討論問題的時候,連問題是什麼都沒搞清楚,然後那答案也不知道是什麼。所以當你聽清不清楚的時候,你就再回頭聽一下問題是什麼,接著再聽答案。
我們接著就看大師是如何回答的。大師說:
答曰:無過。於一切種永盡我我所執略有二種,若以煩惱更不生理而永斷者,雖於小乘亦容共有,然由內外諸法一切戲論之相,皆畢竟無可得而斷,即法身故。
大師回答說:沒有過失。為什麼沒有過失呢?因為在一切情況中滅盡我執與我所執分為兩種斷除的方式;這裡的「於一切種永盡」,就是指在一切情況中滅盡、徹底地斷除。斷除什麼呀?我、我所執。為什麼要斷它們呀?因為它們是痛苦的根由啊!所以在一切情況中滅盡、徹底地斷除,「於一切種永盡我我所執」,就是指徹底地斷除我執與我所執。
讀到這裡的時候,你們會不會有一種:「我也有這一天啊?我也有一天可以滅盡所有的痛苦和苦因等等,有那樣一天嗎?」經典上佛說是有的,對不對?無量祖師都實踐過,現在該輪到我們、該輪到你我,先來思考這問題。
既然要無餘永盡我、我所執,就是在一切種都斷除它,分兩種斷除的方式:第一種就是永不復生的方式。注意!什麼叫永不復生?就不可能你再回頭來打擾我,不可能!第一種,是以永不復生的方式徹底斷除我執與我所執的煩惱,這個在小乘當中固然也存在,小乘行者也可以獲得這樣的果位。但是第二種斷除方式,也就是對於內外諸法的──注意喔──內外諸法的一切習氣與二現錯亂的戲論之相,都徹底不可得而斷除,這就是法身。什麼意思啊?就是如果只是徹底斷除了我執與我所執等煩惱,這樣的果位不僅大乘行者能夠獲得,小乘行者能不能獲得?他是能獲得的,很了不起!但如果對內外諸法都徹底斷除一切煩惱的習氣與二現的錯亂戲論,這樣的果位只有大乘行者才能獲得,小乘的行者無法獲得。這是第一個角度。
有沒有發現?滅盡我、我所執壞聚見的涅槃,這裡邊探討了兩個方式,對不對?如果說只是要摧伏它,小乘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想要滅盡煩惱習氣和斷除二現的戲論的話,只有大乘果位才能夠獲得。這裡邊是不是又出現了小乘和大乘的這個差別?你聽的時候可以注意聽這個差別,就是你用什麼方式斷除,你就會得到什麼方式的果位。
記得師父在《廣論》中,在所有能夠提及大乘發心的部分,師父都提及一定要大乘發心,因為大乘發心才能成佛,否則不能成佛。比如說一個大乘行者,在斷除我執的這個問題上,和小乘行者他的差別是什麼?在這個地方你就可以了解一下。當第一次聽聞的時候會好像雲裡霧裡的,因為這不熟。想想大家一開始學《廣論》的時候,是不是也覺得:「天哪!怎麼這麼難學?」但是二十年過後、十年過後、五年過後、三年過後,甚至三十年過後,大家是不是覺得對一些法類已經很熟了?對空性的學習也是這樣。
注意喔!接著,他宗說:不能將「滅盡我執與我所執壞聚見的涅槃」安立為大乘行者所要獲得的果位。是不合理的!因為不僅斷除我執與我所執,而是連同我執與我所執的習氣都徹底斷除,這樣的果位就是大乘行者所要獲得的果位法身。
有沒有聽清?這個問題的討論,就是完全地、再一次地讓我們再堅固一下自己的發心,在這條無上菩提的路上,乃至在聽聞空性法類的這個緣起點上,請問:我的大乘發心還在否?因為很多可能得到灌頂,都受了菩薩戒,受了菩薩戒要注意到根本墮的防護,就是不能棄捨發心──念頭上不能棄捨。所以在聽聞空性的這個法類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大乘發心。我是指受了菩薩戒的人,一定要注意!沒受的人你可以希求,因為要成佛。為什麼要成佛?這個問題在這裡邊就會出現,就討論你為什麼成佛;因為它不究竟,大乘的果位很究竟。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你自己再去思考一下!
所以我們會看到,在此處他也是在討論一個大乘發心和二乘發心的人,他到達那個地方它的差別在哪裡。天天學教理、天天學教理,學多了之後就不會被蒙混,就會知道:這個差別是什麼,我在哪部論的哪個地方聽過,它的依據是什麼、他宗的懷疑是什麼,而我們宗大師他是怎麼回答的。那宗大師這樣的回答,我們自己有清楚嗎?如果還是沒聽清楚就重複聽幾遍,或者你跟別人討論,或者你再深入地學習。
總之,在此處能抉擇這樣一個問題,我是覺得很殊勝,所以還是很感謝宗大師為我們寫了毗缽舍那。當時──知道吧──文殊菩薩勸請宗大師說一定要寫,不寫的話,對眾生的利益……。哎呀!很多年後的你我不能夠聽到這麼精彩的抉擇了,對不對?大家說讀書破萬卷,就是你深入《大藏經》去讀,也未必能讀到這一點。我們短短地用這麼短的時間,就把這個問題聽一下,聽得應該是很清楚吧!如果你覺得不清楚,你再重複地聽。你們會覺得自己很幸運嗎?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407 | 6 | 之法 | 有法 | 據藏文改譯。 |
407 | 6 | 佛說無量 | 有說眾多 | 據藏文改譯。 |
407 | 6 | 修觀行者 | 瑜伽師 | 據體例改譯。 |
407 | 6 | 應略決擇修習我及我所悉無自性。此是《中論》第十八品之義,月稱論師依佛護論師所說而建立 | 應略攝而決擇我及我所悉無自性而修習之,佛護論師說此乃《中論》第十八品之義,月稱論師依而立論 | 據藏文改譯。 |
407 | 8 | 此中 | 於此 | 據藏文改譯。 |
407 | 8 | 真實之法 | 真實性理 | 據藏文改譯。 |
407 | 9 | 故名 | 故為 | 據藏文改譯。 |
407 | 10 | 真實之道 | 真實性道 | 據藏文改譯。 |
407 | 10 | 永滅 | 永盡 | 據體例改譯。 |
407 | 10 | 一若以 | 若以 | 據藏文改譯。 |
407 | 11 | 由永斷內外 | 由內外 | 據藏文改譯。 |
407 | 11 | 戲論 | 一切戲論 | 據藏文補譯。 |
407 | 11 | 皆無可得 | 皆畢竟無可得而斷 | 據藏文改譯。 |
407 | 11 | 即是法身 | 即法身故 | 據藏文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