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信津梁》譯事小記(二)—傑速卓豆(རྗེས་སུ་འགྲོ་ལྡོག)的故事

  • Post category:譯師記事

文/釋性揚 2019.12.20

晚間譯場,《起信津梁》主潤譯師性泰法師坐在桌前,拿起一支筆,把主譯性景法師傳來的稿件放在面前。

這是《起信津梁》第五章〈略述大師成為法王之後,如何利益聖教及眾生〉的段落,論及宗喀巴大師在雪域建立佛陀清淨戒律的時代背景:

「對於以戒律為基礎,然後透過聞思來抉擇實性,以修所成作意其內涵,這樣的三學次第陳陳相因、無有錯亂這一點,佛陀如此宣說,而他們盡力地遮止,並認為顯教與密教,聽聞與修行就如冷和熱般相違,而駁斥其中一方。」

性泰法師讀到這裡,眼光在這一段停了下來,有一個詞吸引了他的注意——「陳陳相因」。

「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性泰法師取出克主傑大師的原文仔細對照了一遍,發現「陳陳相因」,對應的藏文是「傑速卓豆」(藏文རྗེས་སུ་འགྲོ་ལྡོག之音)。

「為什麼譯作『陳陳相因』?」

傑速卓豆(རྗེས་སུ་འགྲོ་ལྡོག),對於性泰法師而言,可以說是熟識的面孔。凡是進入到五大論學程的學僧,從量論中討論「周遍」到現觀裡的「十二緣起」,它頻繁地出現在很多場合中。然而,此刻的傑速卓豆(རྗེས་སུ་འགྲོ་ལྡོག)置身於克主傑大師講述的故事裡,似乎刹那間變得陌生起來。

如果拆解開來直譯的話,傑速(རྗེས་སུ)意為「在後」,卓(འགྲོ)意為「進」,豆(ལྡོག)意為「退」。如果組合起來,可解為「隨之進退」。

《貢德辭典》中解釋有二:一者,傑速卓(རྗེས་སུ་འགྲོ):有此因,果將出生。豆(ལྡོག):無此因,果不出生;二者,是互相觀待、相似的。

原文的意義是我們不難理解的:聞思修三學次第必須循序漸進,不可缺略或躐等。但是傑速卓豆(རྗེས་སུ་འགྲོ་ལྡོག)有一種「沒有前前不生後後,後後必須依賴前前」的、特別強調「前後因果相互觀待」的意涵,中文裡很難找到一個完全對應的詞彙。要如何翻譯,才能意義準確又簡明易解呢?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論及菩提心與大乘道的關係時,就使用了這個詞。他説:「故大乘者,隨逐有無此心而為進退。」(法尊法師譯)有菩提心的因,才有大乘道這個果出生;沒有菩提心的因,大乘道這個果就不會出生。傑速卓豆(རྗེས་སུ་འགྲོ་ལྡོག)在此處譯為「隨逐……進退」,是很貼緊原意的。

回到《起信津梁》的這個段落,主譯師最初譯作「陳陳相因」。於是我們打開三民書局的《學典》,「陳陳相因」解作:「舊穀逐年累積。後用以比喻因襲舊的事物,缺少創新。」放在此處,稍可理解,但可能容易誤解為「因襲舊物」。問及主校如密法師,他在重新審閱後也提出:「是否有其他更通順的譯法?」

性泰法師思惟再三,提筆在稿件上寫下兩個修改替代方案——「相互依從」和「環環相扣」。

幾天後的譯場會校上,討論到該段落時,「環環相扣」一詞得到大多數法師的承許:「環環相扣」既是中文固有成語,又形象生動,更重要的是它表達出「強調前後關聯性」的意涵。

正當大家認為此處已經定案,準備往下一個疑點前進時,如密法師提出了另一個問題——是否該考慮這個詞以後在五大論相關教典翻譯時,容易讓讀者對接?雖然傑速卓豆(རྗེས་སུ་འགྲོ་ལྡོག)譯作「環環相扣」有上述種種優點,但是它的藏文原詞,在五大論學習中有廣泛的使用,為避免同一詞彙有過多的翻譯版本而造成誤解和混亂,大家有沒有其他更好的建議?

經過眾人集思廣益之後,有法師提出:玄奘大師在《大般若經》中十二緣起的段落,使用「順逆」一詞來表達相關的概念:「於順逆觀十二支緣起得無障礙。」(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325卷菩薩住品)譯為「順逆」不但上繼先賢的譯法,且更具學術性,又便於與他處譯法接軌。(在近期出版的《妙音笑因類學》中,傑速卓豆(རྗེས་སུ་འགྲོ་ལྡོག)譯為「隨趣與反退」,與「順逆」頗為相近。)

故「順逆」方案勝出,最後文中這一句譯為:「三學次第順逆無有錯亂」。傑速卓豆(རྗེས་སུ་འགྲོ་ལྡོག)的故事,方告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