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我們前面學到了修定的時候會遇到的五種過失,那麼五種過失是什麼?一起答:懈怠、忘失教授、沉掉、不作行,還有什麼?作行的思。這五種過失的對治法是什麼呢?我們今天就要學習這五種過失的對治法。
請大家翻開《廣論》374頁第8行,《廣論》的校訂本是88頁倒數第2行。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
此等對治為八斷行,其中對治懈怠有四,謂信、欲、勤、安。對治忘念、沈掉、不作行、作行,如其次第,謂念、覺了沈掉之正知、作行之思、正住之捨,此等前已廣說。
這些過失的對治品是八種斷行,其中「懈怠」的對治就有四個:信心、欲求、勤奮和輕安。「忘念」的對治是正念;「沈掉」的對治是察覺沉掉的正知;「不作行」的對治是作行的思;「作行」的對治是正住的捨,也就是平穩安住的等捨,這些在前面都已經詳細闡述過了。
這裡邊對治懈怠會比較醒目一點,因為一個懈怠需要用四個對治法來對治,看起來它比較強大,那麼四個對治法收拾它是可以的了。大家可以考慮一下:這個懈怠需要用四個對治法的原因是什麼?
接下來我們討論一下「正住之捨」,這個正住之捨是對治什麼的?對治作行。有一位善知識講過,遠離沉掉的過失的時候,應該放緩正知的功用,修習行捨。許多先輩大德也說過必須放緩,這個必須放緩是指什麼呢?都是指在九住心中的第八住心之後,心已經不隨著沉掉而轉的那個時候,才放緩正知的功用,這個時候才能用這個。它並不是還沒達到這樣的階段以前,就可以放緩正知的功用;也不是應該放緩正念或所緣執取相的力量。
所以過去有一些人說:「善緩即是善修。」這是沒有認識到可以放緩的界限。請問剛才我講了界限,界限是什麼呢?你們有答對了嗎?那我再說一遍。界限就是九住心中的第八住心之後,第八住心生起了之後,心已經不隨著沉掉而轉的時候,這個時候才能放緩。如果心還隨著沉掉而轉的時候就放緩正念的話,這是錯誤的!為什麼?因為即使能迅速地獲得安住分,反而會成為細分的沉沒。有細分的沉沒卻放緩了正念,大家可以想一想會發生什麼?一定是離獲得寂止更加遙遠了。
前面講的五種過失必須透過八斷行來對治,我們再複習一下:對治懈怠,必須修學「信心、欲求、勤奮、輕安」;對治忘失教授,必須修學「正念」;對治沉掉,必須修學「正知」;對治不作行,必須要修學「作行的思」;對治作行,必須修學「正住的捨」。
我們現在再收攝一下:也有善知識說,如果把「以八斷行斷五過失」的內涵結合之前的「引生無過三摩地法」中的三個科判──哪三個科判?「心注所緣先如何修,注所緣時應如何修,注所緣後應如何修。」
那麼其中第一個科判:「心注所緣先如何修」,在心注於所緣之前,我們會遇到什麼障礙?那個很著名的五種過失中的第一種過失──懈怠!這種過失怎麼對治呢?大師講了幾種對治方法?對了!你們可能答對了,四個:是信心、欲求、勤奮、輕安。大師在《廣論》前面有說過,請大家翻開《廣論》349頁倒數第3行,《廣論》校訂本的是第39頁第6行,我們可以再看一遍──關於「懈怠」再看一遍。
故滅懈怠為初切要。若能獲得喜樂增廣身心輕安,晝夜行善能無疲厭,懈怠盡除。為生輕安,須於能生輕安之因妙三摩地,恆發精進。為生精進,須於正定具足恆常猛利希欲。欲樂之因,須由觀見正定功德引動心意堅固信心,故應先思正定功德,數修信心。此等次第,修而觀之極顯決定,故應認為最勝宗要。
這一段就講了如何透過信心、欲求、勤奮、輕安來對治懈怠。首先遮止懈怠是相當地重要,對不對?如果獲得了喜樂充盈身心的輕安,那麼日夜行持善法都不會感到倦怠,所以能夠去除懈怠。而要發起輕安的話,必須對於等持能夠持續地策發精進,這是發起輕安的因。要發起精進,需要強烈地、持續地希求等持的欲求──就是你的嚮往、你的追求。它的因是需要見到等持的功德,引動心意的堅固信心,所以最初要反覆地修持思惟等持的功德的信心。這些的次第,如果你透過行持反覆地來觀察的話,就能夠極其清晰地定解,所以要認定為殊勝的宗要。
那麼接下來,「注所緣時應如何修」,就是當我們的心投注於所緣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什麼麻煩呢?第二種過失,什麼?忘失教授。對治方法就是正念,透過正念對治忘念、忘失教授,正念是八斷行中第五個對治法。
接下來,「注所緣後應如何修」呢?當我們的心投注於所緣之後,會出現哪些過失呢?會出現三、四、五種過失,分別是沉掉、不作行、作行。那麼這三種過失的對治法就是:正知對治沉掉、作行之思對治不作行、不作行的捨對治作行。
我們接著再看下一段,看原文,有找到行吧!「此即修定第一教授」,有找到行吧!
此即修定第一教授,故蓮花戒大論師於三篇《修次》,及餘印度諸大智者,皆於修定眾多章中宣說,《道炬論釋》亦於修止章中宣說,故見道次先覺亦皆說其粗概。然見樂修定者,猶未了知應如何修,故廣決擇。
上述這些其實就是最殊勝的修定教授,因此蓮花戒大論師在《修次》的三篇當中,此外還有印度的諸大智者,都在眾多修定的章節中也宣說,還有《道炬論釋》也在修持寂止的章節中有宣說,所以見到道次第的先輩祖師也有略微宣說這個概廓或者概貌。但是由於發現很多想要修持禪定的修行者並不知道要如何進行,所以大師詳加抉擇。
這是大師對我們這些後學者最深厚的恩德。所以能聽到這種詳盡的修定教授,都要感恩大師──因為發現樂於喜歡修定的人還是不知道應該如何修,所以廣泛地為我們抉擇。看到這句話會不會心裡暖暖的?覺得這是非常非常貼心的教導,我們一定要好好地依止這些教授,為了了脫生死、為了成就一切智智,好好地修習奢摩他。謝謝!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74 | 8 | 對治此等為八斷行,對治懈怠有四 | 此等對治為八斷行,其中對治懈怠有四 | 據藏文改譯。 |
374 | 10 | 廣說如前 | 此等前已廣說 | 據藏文補譯。 |
374 | 10 | 論師 | 大論師 | 據藏文補譯。 |
374 | 10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374 | 11 | 大論師 | 大智者 | 據藏文改譯。 |
374 | 11 | 於修定時,皆數宣說 | 皆於修定眾多章中宣說 | 據藏文改譯。 |
374 | 11 | 於修止時,亦引宣說 | 亦於修止章中宣說 | 據藏文改譯。 |
374 | 11 | 道次先覺亦皆說其粗概次第 | 故見道次先覺亦皆說其粗概 | 據藏文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