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
頁/行

四家合註
頁次

原譯(福智第三版)

改譯

改譯原因

P336-L3

P28

別學後二波羅蜜多

別學後二波羅蜜多者

依據法尊法師1948年版廣論》(以下簡稱48年版廣論補譯。

P336-L3

P28

毘缽舍那

毘缽舍那道理

據藏文補譯。

P336-L3

P28

如其次第

此二如其次第

據藏文補譯。

P336-L5

P34

理須雙修

須雙修之因相

據藏文改譯。

P336-L5

P34

次第決定

次第決定之理

據藏文補譯。

P336-L9

P35

身中

相續

據藏文改譯。

P336-L10

P35

實是已得修所成之功德

實是已得修所成者相續之德

據藏文改譯。

P336-L10

P35

然以善緣心一境性諸三摩地

然於善所緣心一境性以上諸三摩地

據藏文補譯。

P336-L11

P35

揀擇

簡擇

按揀擇為選擇之義,藏文原意為分辨之義,簡亦有分辨之義,故據藏文改譯。

P336-L11

P35

盡所有性

盡所有性義

據藏文補譯。

P337-L4

P41

解深密經云:眾生為相縛,及為粗重縛,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

解深密經云:眾生由修觀,以及奢摩他,乃從粗重縛,及相縛解脫。

法尊法師係依玄奘大師譯解深密經文譯出,為配合箋註,據藏文改譯。

P337-L5

P41

所有

所住

據藏文改譯。

P337-L5

P41

內心顛倒

顛倒有境

據藏文改譯。

P337-L5

P41

謂於外境前後所生顛倒習氣

謂於顛倒境前後所生耽著,潤彼習氣

據藏文改譯。

P337-L6

P41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前者為觀所斷,後者為止所斷

前者為觀所斷,後者為止所斷,是為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所說

據藏文改譯。

P337-L6

P41

此上

此等

據藏文改譯。

P337-L8

P44

第二、顯示此二攝一切定

第二者

據藏文改譯。

P337-L8

P44

總攝彼一切扼要

總攝彼一切之扼要者

據藏文改譯。

P337-L9

P44

然總攝

然總攝彼

48年版廣論改譯。

P337-L11

P44

應求一切等持總聚止觀二品

應善尋求一切等持總綱止觀二者將護道理

據藏文補譯。

P337-L11

P44

修次下編

修次下篇

修次初、中、下三,以下據48年版廣論統一為

P337-L12

P44

止觀二品

止觀二者

本章中字多作相似品解,此處實指止觀二者,而非指其相似品,故改譯。

P337-L12

P44

當說

故當說彼

據藏文補譯。

P337-L13

P44

修次中編

修次中篇

統一為

P337-L13

P44

亦云

據藏文改譯。

P337-L13

P44

二品

二者

本章中字多作相似品解,此處實指止觀二者,而非指其相似品,故改譯。

P337-L13

P44

應修

定應修學

據藏文補譯。

P338-L1

P48

第三、止觀自性,分二:初、奢摩他自性

第三中,奢摩他自性者

據藏文改譯。

P338-L1

P48

空間

空閒

48年版廣論改譯。

P338-L3

P48

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

如是是為菩薩遍尋奢摩他

據藏文改譯。

P338-L4

P49

由念正知,令能緣心於所緣境相續安住而不散亂

緣彼之心不向餘散,由念正知於彼所緣相續繫念

據藏文改譯。

P338-L7

P52

二毘缽舍那自性

毘缽舍那自性者

據藏文補譯。

P338-L9

P52

如是菩薩能善巧毘缽舍那

如是是為菩薩善巧毘缽舍那

據藏文改譯。

P339-L1

P53

非執諦實

非是實執

據藏文改譯。

P339-L1

P53

明了境相

分辨境相

據藏文改譯。

P339-L3

P56

如云

亦明顯云

據藏文改譯。

P339-L4

P56

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39-L5

P56

及善思擇法,應知是止觀

及善擇法故,是寂止勝觀

據藏文改譯。

P339-L5

P56

正定

據藏文補譯。

P339-L6

P56

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39-L7

P56

安住、等住

安住

據藏文改譯。

P339-L8

P56

思惟

作意

據藏文改譯。

P339-L10

P56

此文

此文如前

據藏文補譯。

P339-L10

P56

故於前文所明止觀應生定解

能於前文所明止觀堅固定解

據藏文改譯。

P339-L10

P56

統一為

P339-L12

P57

思擇真實

但唯於彼思擇之者

據藏文改譯。

P339-L12

P62

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39-L13

P63

盡所有性

盡所有性之義

據藏文補譯。

P340-L1

P63

解深密經

以此亦即深密密意,如云

據藏文補譯。

P340-L3

P63

寂靜論師如前所說

由是如前寂靜論師所說

據藏文改譯。

P340-L4

P63

能俱緣如所有性、盡所有性

有緣取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二者

據藏文改譯。

P340-L5

P63

即說名止

故名寂止

據藏文改譯。

P340-L5

P63

即名勝觀

故名勝觀

據藏文改譯。

P340-L6

P63

無明了相

無有明了之明分力

據藏文改譯。

P340-L6

P63

明了力

明分力

據藏文改譯。

P340-L8

P63

揀擇

簡擇

據藏文改譯。

P340-L8

P63

特於

據藏文改譯。

P340-L8

P63

明分力

據藏文補譯。

P340-L10

P68

據藏文改譯。

P340-L12

P68

雖未獲得實性見解,但若執心令無分別,現可生起

現前可證,雖未獲得實性見解,但可執心令無分別

據藏文改譯。

P340-L13

P68

風生堪能

生堪能風

據藏文改譯。

P340-L13

P68

身心法爾

彼生起時,身心法爾

據藏文補譯。

P340-L13

P68

喜樂

安樂

據藏文改譯。

P341-L1

P68

令心明了

能令心起明分

據藏文改譯。

P341-L2

P68

據藏文改譯。

P341-L4

P70

理須雙修

須雙修止觀之因相

據藏文改譯。

P341-L6

P70

亦須定解真義無倒妙慧

若具無倒定解真義妙慧

據藏文改譯。

P341-L7

P70

心不散亂

住心不散

據藏文補譯。

P341-L9

P70

分別風之所動搖

動搖分別風所攪擾

據藏文改譯。

P341-L9

P70

亦定

遂終

據藏文改譯。

P341-L9

P70

二品

二者

據藏文改譯。

P341-L9

P70

統一為

P341-L10

P70

不生明了智慧光明,故當雙修

以是不生明了智光,故當同等習近二者

據藏文改譯。

P341-L10

P70

大般涅槃經

由此大般涅槃經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41-L12

P71

不動心故

不能動心

據藏文改譯。

P341-L13

P71

安住所緣

自然安住所緣

據藏文補譯。

P342-L1

P71

證無我義

由證無我之真實性

據藏文改譯。

P342-L1

P71

山王

山嶽

據藏文改譯。

P342-L1

P71

應知差別

應各分別

據藏文改譯。

P342-L3

P76

無我影像且不明顯

無我義總亦不明顯

據藏文改譯。

P342-L4

P76

影像

義總

據藏文改譯。

P342-L4

P76

不散動心

心不動分

據藏文改譯。

P342-L5

P76

通達實義

達實義分

據藏文改譯。

P342-L5

P76

照色

照色之分

據藏文補譯。

P342-L5

P76

前念燈火

前炷及火

據藏文改譯。

P342-L6

P77

燈固不動

燈火不動堅固之分

據藏文補譯。

P342-L6

P77

則從幔生

則從帳幔等生

據藏文補譯。

P342-L6

P77

若心無掉沈不平等相,住奢摩他定,次以慧觀,能證真實

若慧具足心無沈掉不平等相奢摩他之等引,以彼觀之,當知真實之義

據藏文改譯。

P342-L7

P77

統一為

P342-L8

P77

亦說

據藏文補譯。

P342-L9

P77

又成就奢摩他已

又若成就奢摩他

據藏文改譯。

P342-L10

P77

修觀慧時

妙觀察慧所觀察修

據藏文改譯。

P342-L11

P77

皆有大力

力皆極大

據藏文補譯。

P342-L11

P77

散心

散於其餘所緣

據藏文補譯。

P342-L13

P81

住等持

據藏文補譯。

P342-L13

P81

如欲而住

任欲遣使

據藏文改譯。

P343-L1

P81

須於

亦於

據藏文改譯。

P343-L1

P81

通利溝

濬溝渠

48年版廣論改譯。

P343-L2

P81

更須修集緣如所有及盡所有妙慧、施心、戒心、忍辱、精進、淨信及厭離等無邊眾善,滅無邊失

更須將護所緣行相,謂緣如所有及盡所有境智慧、施心、戒心、忍辱、精進、淨信及厭離等,諸能攝無邊善、滅無邊失者

據藏文改譯。

P343-L3

P81

不能增長廣大善行

應知不能令於善行起大功效

據藏文補譯。

P343-L4

P81

觀察慧

觀察慧所觀察修

據藏文補譯。

P343-L4

P82

據藏文改譯。

P343-L4

P82

觀慧引生恆常猛利定解

引生恆常猛利定解方便,謂以觀慧觀擇將護,如是

據藏文補譯。

P343-L5

P82

據藏文改譯。

P343-L5

P82

據藏文改譯。

P343-L6

P82

統一為

P343-L6

P82

煩惱現行

煩惱

據藏文改譯。

P343-L8

P82

斷諸

善摧

據藏文改譯。

P343-L8

P83

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43-L8

P83

外道

勝行

據藏文改譯。

P343-L9

P83

菩薩

菩薩藏

據藏文補譯。

P343-L10

P83

聖調伏法

聖法毘奈耶

據藏文改譯。

P343-L10

P83

憍慢

我慢

據藏文改譯。

P343-L11

P83

不能解脫諸大苦蘊

亦復不能解脫苦蘊

據藏文改譯。

P343-L11

P83

聽聞

聽聞隨順

據藏文補譯

P343-L12

P83

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43-L13

P83

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44-L2

P87

次第決定

次第決定之理者

據藏文補譯。

P344-L3

P87

統一為

P344-L3

P88

此二

此之

48年版廣論改譯。

P344-L4

P88

法及法性

有法、法性

據藏文補譯。

P344-L5

P88

同時俱起

即可俱起

據藏文補譯。

P344-L5

P88

此說觀前先修止者

此說止為勝觀前行之理者

據藏文改譯。

P344-L5

P88

非說引生正見通達無我

非說引生證無我正見之領解

據藏文改譯。

P344-L6

P88

強力之感覺

轉心覺受

據藏文改譯。

P344-L7

P88

思擇

思擇串習

據藏文補譯。

P344-L7

P88

此亦能生強力感覺

亦能轉心

據藏文改譯。

P344-L7

P88

若相違者

以若相違

據藏文改譯。

P344-L8

P88

強力之感覺

轉心覺受

據藏文改譯。

P344-L9

P88

觀前修止為何耶?如

觀須寂止,道理為何?於此

據藏文改譯。

P344-L10

P88

相應

隨順

48年版廣論改譯。

P344-L10

P88

先未得止者

若未得止

據藏文改譯。

P344-L10

P88

僅以觀慧而修思擇

縱以觀慧任作何許觀修

據藏文改譯。

P344-L11

P88

觀須止因

觀須止為因

據藏文補譯。

P344-L12

P91

故若非僅由住一境,即以觀慧思擇之力

是故觀慧不住一境,即以思擇之力

據藏文改譯。

P344-L13

P91

非此

僅此不立

據藏文補譯。

P344-L13

P91

又未得止者

以初未得寂止

據藏文補譯。

P345-L1

P91

不能

終不

據藏文改譯。

P345-L2

P91

之外

之法

據藏文補譯。

P345-L2

P91

修觀

求觀

據藏文改譯。

P345-L2

P91

修止

求止

據藏文改譯。

P345-L2

P91

次修勝觀決定次第

依此而修勝觀次第

據藏文改譯。

P345-L3

P91

思擇

別別觀察之觀修

據藏文改譯。

P345-L3

P91

建立為觀者

作為發觀之理

據藏文改譯。

P345-L3

P91

修止

求止

據藏文改譯。

P345-L3

P91

次乃

次乃依之

據藏文補譯。

P345-L4

P91

不應

極非

據藏文改譯。

P345-L4

P91

解深密經

以如前引解深密經

據藏文補譯。

P345-L4

P91

要依

要依獲得

據藏文補譯。

P345-L5

P92

修觀

修觀次第

據藏文補譯。

P345-L6

P92

統一為

P345-L7

P92

據藏文改譯。

P345-L8

P92

據藏文改譯。

P345-L9

P95

新生

最初新生

據藏文補譯。

P345-L9

P95

若先已生,則無決定次第,亦可先修毘缽舍那,次修奢摩他

後亦可先修毘缽舍那,次修奢摩他,故無決定次第。若爾

據藏文改譯。

P345-L11

P95

未到定

近分定

據藏文改譯。

P345-L11

P95

三摩地

根本定

據藏文改譯。

P345-L11

P95

現證

據藏文補譯。

P345-L13

P95

於此無間住心

彼便宴坐,無間住心

據藏文補譯。

P346-L2

P100

學雙運法

彼二雙運之法

據藏文補譯。

P346-L3

P100

奢摩他

奢摩他之理

據藏文補譯。

P346-L4

P100

諸瑜伽師先集資糧,即是速易成止之因

諸瑜伽師當依速易成止之因寂止資糧

據藏文補譯。

P346-L4

P100

住具五德之處

謂住具五德處

48年版廣論改譯。

P346-L7

P100

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46-L7

P100

易得

善得

據藏文改譯。

P346-L7

P100

不貪眾多上妙衣服

無增上貪眾多上妙法衣

據藏文補譯。

P346-L8

P100

雖得微少粗弊衣等

但得微劣法衣等物

據藏文補譯。

P346-L10

P100

悔除

還淨

據藏文改譯。

P346-L10

P100

貪欲

據藏文改譯。

P346-L10

P100

於貪欲等

謂於諸欲

據藏文改譯。

P346-L12

P100

增上貪

據藏文補譯。

P346-L12

P100

由是修習,能斷貪等諸惡尋思

應如是修,斷除一切諸欲尋思

據藏文改譯。

P346-L12

P100

統一為

P346-L13

P100

之意

之意而說

據藏文補譯。

P347-L1

P103

正定

妙定

據藏文改譯。

P347-L3

P103

前六法

前六等

據藏文改譯。

P347-L3

P103

統一為

P347-L5

P103

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47-L6

P103

十三資糧

十三支分或資糧等

據藏文補譯。

P347-L7

P106

奢摩他

奢摩他之理

據藏文補譯。

P347-L11

P106

統一為

P347-L11

P106

統一為

P347-L11

P106

於安樂具身具八法

於極柔軟安樂坐墊具身威儀八法

據藏文補譯。

P347-L11

P106

足者

其中足者

據藏文補譯。

P347-L11

P106

或半跏趺

或半跏趺,應如是行

據藏文補譯。

P347-L12

P107

亦莫

48年版廣論補譯。

P347-L12

P107

端身內念

內住正念端身而坐

據藏文補譯。

P348-L1

P107

徐徐而轉

徐徐而轉,應如是行

據藏文補譯。

P348-L2

P107

因緣

因相

據藏文改譯。

P348-L4

P107

威儀

威儀宴坐

據藏文補譯。

P348-L5

P107

因緣

因相

據藏文改譯。

P348-L5

P107

結跏趺坐

說應結跏趺坐

據藏文補譯。

P348-L5

P107

為令不生

是說為令不生

據藏文補譯。

P348-L5

P107

先應

如是先應

據藏文補譯。

P348-L7

P110

次第

次第者

據藏文補譯。

P348-L8

P110

更於彼上加聲聞地所說六力、四種作意及九住心

謂於彼上須加聲聞地所說六力、四種作意及九住心而修

據藏文補譯。

P348-L8

P110

大師

大師於自

據藏文補譯。

P348-L9

P110

九住心,及斷六過

九種住心方便,及六過失

據藏文改譯。

P348-L10

P110

中觀宗三編修次

中觀修次三篇

據藏文改譯。

P348-L11

P110

現在

近世

據藏文改譯。

P348-L12

P111

定終不成

不說能成等持

據藏文補譯。

P348-L12

P111

此語

現見此語

據藏文補譯。

P348-L13

P117

道次第

道次第引導之理

據藏文補譯。

P348-L13

P117

五分

瑜伽師地

據常用譯法改譯。

P349-L1

P117

然於一處

又於一論

據藏文改譯。

P349-L2

P117

則於

亦於

據藏文改譯。

P349-L2

P117

九住心

九種住心方便

據藏文補譯。

P349-L3

P117

蓮花戒

嘎瑪喇西拉

為配合箋註,據藏文改譯。

P349-L3

P117

佛像、空點、種子形

本尊身、空點、咒字

據藏文改譯。

P349-L4

P117

尤於

現見尤於

據藏文補譯。

P349-L5

P117

據藏文改譯。

P349-L5

P117

然能

然見能知

據藏文補譯。

P349-L5

P117

妄執開示心要義理別有教授

妄執別有開示心要義理教授

據藏文改譯。

P349-L6

P117

於彼

現見於彼

據藏文補譯。

P349-L6

P117

然此

今此

據藏文改譯。

P349-L7

P117

皆取

唯取

據藏文改譯。

P349-L7

P117

所出

所出,以之為重

據藏文補譯。

P349-L8

P120

繫心

心注

據藏文改譯。

P349-L8

P120

住所緣

注所緣

據藏文改譯。

P349-L9

P120

住所緣

注所緣

據藏文改譯。

P349-L11

P120

身心輕安,喜樂增廣

喜樂增廣身心輕安

據藏文改譯。

P349-L12

P120

據藏文改譯。

P349-L12

P120

據藏文改譯。

P349-L13

P120

生堅信心

引動心意堅固信心

據藏文改譯。

P350-L1

P120

據藏文改譯。

P350-L3

P122

身心喜樂

由增心喜、身安樂故

據藏文改譯。

P350-L5

P122

毘缽舍那

毘缽舍那證德

據藏文補譯。

P350-L5

P122

若能思惟此諸功德,則於修定增長勇悍。生勇悍故,恆樂修定

凡思惟已,能於修定增勇悍者,是諸功德皆應了知而修。若生勇悍,恆常策勵向內修定

據藏文補譯。

P350-L6

P122

得已不失,能數修習

得已亦能數數趣修,故難退失

據藏文改譯。

P350-L7

P126

住所緣

注所緣

據前藏文科文改譯。

P350-L7

P126

明心住之所緣

明心住之事所緣

據藏文補譯。

P350-L7

P126

心於所緣如何安住

如何心注所緣之理

據藏文改譯。

P350-L8

P126

正明所緣

明正所緣

據藏文改譯。

P350-L13

P126

而住心時

據藏文補譯。

P351-L1

P126

影像

影像或行相

據藏文補譯。

P351-L5

P127

作意所緣

緣彼作意

據藏文改譯。

P351-L5

P127

遠離粗重

由是之力遠離各自粗重

據藏文補譯。

P351-L7

P130

慈愍

慈心

據藏文改譯。

P351-L11

P131

除法

除彼等外

據藏文改譯。

P351-L11

P131

據藏文改譯。

P351-L12

P131

住心不散

令心不散餘處而緣

據藏文補譯。

P351-L13

P133

其中蘊

據藏文補譯。

P352-L2

P133

等無間緣

無間緣

據藏文改譯。

P352-L3

P133

謂從善業生可愛果

謂從善生可愛異熟

據藏文改譯。

P352-L4

P133

從不善業生可愛果是名非處

從不善生可愛異熟是非處等

據藏文改譯。

P352-L4

P133

緣起

緣起別相

據藏文補譯。

P352-L5

P133

此是了知

由此能知

據藏文改譯。

P352-L5

P134

執取相

據藏文補譯。

P352-L7

P135

暫傷

壓伏

據藏文改譯。

P352-L8

P135

行相

據譯經院體例改譯。

P352-L8

P135

諸境所現影像

所現諸境行相

據藏文改譯。

P352-L10

P136

統一為

P352-L11

P136

蘊等總攝諸法

總攝諸法蘊等

據藏文改譯。

P352-L12

P136

所攝

所攝之理

據藏文補譯。

P352-L12

P136

譬如觀擇而修,能生觀慧

譬如別別簡擇而串習之,能生妙觀察慧

據藏文改譯。

P353-L1

P136

一切法

一切法之理

據藏文補譯。

P353-L2

P138

又,淨行所緣,上品貪行等易除貪等

此中,淨行所緣如所宣說,易除貪等上品行者之貪等

據藏文改譯。

P353-L4

P138

殊勝

具足殊勝所為之

據藏文補譯。

P353-L5

P138

有緣塊石草木等物

或以塊石草木等為所緣依處

據藏文改譯。

P353-L5

P138

所緣住心

注所緣處持心

據藏文補譯。

P353-L6

P138

所緣

所緣境

據藏文補譯。

P353-L6

P138

此是未解修空

是全未解修空道理

據藏文補譯。

P353-L7

P138

為知何事,故亦定有所知

則須承許所知,由知該事乃立為知

據藏文改譯。

P353-L8

P138

凡三摩地皆是著相

彼三摩地亦是著相

48年版廣論改譯。

P353-L9

P138

48年版廣論改譯。

P353-L9

P138

所緣

所緣境

據藏文補譯。

P353-L10

P139

是則緣於唯心所緣,持心不散

是則定須緣於唯心所緣,持心全不流散為相

據藏文補譯。

P353-L10

P139

言無所緣與自心相違

言無所緣便與自心體驗相違

據藏文補譯。

P353-L11

P139

故於住心之所緣

故於住心所緣依處

據藏文改譯。

P353-L12

P139

隨一所緣

於隨一所緣

據藏文補譯。

P354-L1

P141

境者

48年版廣論改譯。

P354-L5

P141

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54-L6

P141

又彼所緣各別決定,故於所緣定應勤修

又彼所緣唯是各別決定,是故彼等定應以彼所緣勤修

據藏文補譯。

P354-L6

P141

故於所緣定應勤學

故定勤修彼等所緣

據藏文改譯。

P354-L7

P142

攝心

持心即可

據藏文補譯。

P354-L8

P142

住心

少分住心

據藏文補譯。

P354-L12

P142

可愛境等

貪欲境等

據藏文改譯。

P354-L13

P145

亦如

據藏文補譯。

P355-L5

P145

通達

厭患

據藏文改譯。

P355-L7

P145

有是

有者可為

據藏文補譯。

P355-L9

P145

正定所緣攝持心處

定所緣處、持心之事

據藏文改譯。

P355-L9

P145

影像

影像或行相

據藏文補譯。

P355-L10

P145

即此影像亦名『三摩地相』

即此影像亦名『影像』,亦名『三摩地相』

據藏文補譯。

P356-L2

P148

已說如是多種所緣,今當緣何而修止耶

如作是念:若爾,已說如是多種所緣,今於此中當依何等所緣而修止耶

據藏文補譯。

P356-L3

P148

尤其上品貪行者等修奢摩他時

尤其定當修成最下奢摩他者,若是上品貪行者等

據藏文補譯。

P356-L3

P148

所緣各別決定

須依決定所緣

據藏文改譯。

P356-L4

P148

相應

隨順

48年版廣論改譯。

P356-L4

P148

若不久修淨行所緣

以雖修淨行所緣,然未經久

據藏文改譯。

P356-L5

P149

淨行所緣。多尋思者尤應修息

淨行所緣弗能成故。尤其多尋思者定應修息

據藏文補譯。

P356-L5

P149

於前所說

於如前說

據藏文補譯。

P356-L6

P149

統一為

P356-L7

P149

說多所緣

亦說多種

據藏文改譯。

P356-L8

P149

內緣有二

其中內緣亦有二種

48年版廣論改譯。

P356-L9

P149

三昧耶相

殊勝標幟

據藏文改譯。

P356-L10

P149

佛身

據藏文改譯。

P356-L11

P149

隨念諸佛

是隨念佛

據藏文改譯。

P356-L11

P149

可作

則可緣作

據藏文改譯。

P356-L12

P149

故此所緣最為殊勝

極為殊勝

據藏文改譯。

P356-L12

P149

又如

又如前引

據藏文補譯。

P357-L1

P149

有如是等眾多義利

現見有如是等眾多所為

據藏文補譯。

P357-L2

P149

廣如現在諸佛現住三摩地經所明。又如修次下編所說,定應了知

廣於現在諸佛現住三摩地經詳明,故如修次下篇所說,定應從彼了知

48年版廣論及藏文改譯。

P357-L3

P149

所緣

所緣依處

據藏文補譯。

P357-L3

P149

餘諸勝事

餘勝所為

據藏文改譯。

P357-L5

P154

所緣

所緣依處

據藏文改譯。

P357-L5

P154

統一為

P357-L6

P154

當常思惟如來身像黃如金色

由常作意如來身像黃如純金色

據藏文改譯。

P357-L7

P155

於佛功德發生願樂,息滅昏沈

故於佛德發生希欲,息滅沈沒

據藏文改譯。

P357-L8

P155

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57-L8

P155

佛身如金色,相好最端嚴,菩薩應緣彼,心轉修正定

由如金色身,妙嚴世間怙,心趣此所緣,名菩薩等引

據藏文改譯

P357-L9

P155

所緣

所緣依處

據藏文補譯。

P357-L9

P155

後易生信

後於生信尤勝

據藏文改譯。

P357-L11

P155

據藏文改譯。

P357-L11

P155

謂先當求一若畫若鑄

先當求一畫像或鑄像等

據藏文補譯。

P357-L11

P155

善取

執取

據藏文改譯。

P357-L12

P155

數數修習令現於心

現為心境而令熟習

據藏文改譯。

P357-L12

P155

所緣

所緣依處

據藏文補譯。

P357-L13

P155

要令

要學

據藏文改譯。

P357-L13

P155

目睹

瞠視

據藏文改譯。

P357-L13

P155

善為破之

破之甚善

據藏文改譯。

P358-L1

P155

據藏文改譯。

P358-L1

P155

親所緣境

直接境

據藏文改譯。

P358-L2

P155

又如前說是緣實境之總義,或影像故

及如前說,謂須緣於所現實所緣境義共相或影像故

據藏文改譯。

P358-L2

P157

影像亦有粗細二分,有說先緣粗分

身分亦有粗細二分,於餘處說,須先緣取粗分

據藏文改譯。

P358-L3

P157

自心亦覺粗分易現起故,應先從粗像為所緣境

且體驗中,亦極易現粗分,故應先從粗像為所緣處

據藏文改譯。

P358-L4

P157

不可

一切種中不可

據藏文補譯。

P358-L4

P157

若換

以若更換

據藏文補譯。

P358-L5

P157

最大

重大

據藏文改譯。

P358-L5

P157

統一為

P358-L6

P157

皆說初修定時,依一所緣而修

皆就初修定時唯依一所緣而說修習

據藏文改譯。

P358-L6

P157

顯此義云

亦明顯云

據藏文改譯。

P358-L6

P157

應於一所緣,堅固

專固一所緣,堅穩

據藏文改譯。

P358-L7

P157

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58-L8

P157

於一言,是指定詞

是以於一之指定詞而說

據藏文改譯。

P358-L8

P157

統一為

P358-L9

P157

蘊、處、界

蘊、界

據藏文改譯。

P358-L9

P157

說瑜伽師緣十八空等眾多差別所緣

亦由瑜伽師緣十八空等差別,說多所緣之相

據藏文改譯。

P358-L11

P158

攝心所緣

持心所緣依處

據藏文改譯。

P358-L11

P158

先數返

據藏文補譯。

P358-L11

P158

其後思惟身之總體

於末作意身總體時

據藏文改譯。

P358-L12

P158

縱無光明

縱無明晰具光明等

據藏文補譯。

P358-L12

P158

應知喜足,於彼攝心

亦當即以爾許為足,於彼持心

據藏文改譯。

P358-L12

P158

道理,若以此許猶不為足而不持心,欲求明顯數數攀緣

因相,若不以此為足而持其心,更求顯了數令明現

據藏文改譯。

P358-L13

P158

妙三摩地令心安住

心安住分之三摩地

據藏文改譯。

P359-L1

P158

次令明顯其明易成

其後明顯既轉增進,則易成就明了分故

據藏文補譯。

P359-L2

P158

極為重要

現見極為重要

據藏文補譯。

P359-L3

P158

又所緣境

所緣依處

據藏文改譯。

P359-L3

P158

據藏文改譯。

P359-L3

P158

然由補特伽羅種性別故,種種無定,行相現顯有難有易,即已現中有明不明,此二復有堅不堅固

然因補特伽羅種性,而現行相有難有易,即已現中有明不明,此二復有堅不堅固,見有種種故無決定

據藏文改譯。

P359-L4

P162

天之行相

天尊行相

據藏文改譯。

P359-L5

P162

佛相

天尊行相

據藏文改譯。

P359-L5

P162

於前隨一所緣持心,以此主要在得止故

可於前說隨一所緣而持其心,主要所為唯在成就寂止定故

據藏文改譯。

P359-L6

P162

又緣像修,若像不現任持心者

此若仍緣天身而修,相既不現然又持心

據藏文改譯。

P359-L7

P162

又緣總身像時

又隨所現持身總相

據藏文補譯。

P359-L7

P162

明顯可緣彼分,若彼復沒仍緣總像。若欲修黃

明現即持彼分,若彼轉晦仍持總相。若時欲修為黃

據藏文改譯。

P359-L8

P162

為小,形體

極小,大小

據藏文改譯。

P359-L9

P162

則定不可隨逐而轉

則全不可隨逐彼等

據藏文改譯。

P359-L9

P162

所緣境

所緣依處

據藏文改譯。

P359-L10

P166

心於彼所緣如何安住

於彼所緣如何注心之理

據藏文改譯。

P359-L10

P166

修時

座時

據藏文改譯。

P359-L11

P166

令心明顯具明顯分

令心極明具明分力

據藏文改譯。

P359-L12

P166

據藏文改譯。

P359-L12

P166

適悅行相

具適悅相

據藏文改譯。

P359-L13

P166

非初靜慮未到分

然非初靜慮近分

據藏文改譯。

P359-L13

P166

三乘功德

說為成辦三乘功德

據藏文補譯。

P360-L1

P166

極明顯分

有力明分

據藏文補譯。

P360-L1

P166

雖於無色地攝少數定中亦不得生

無色地攝少數定中雖無

據藏文改譯。

P360-L2

P166

除少

此謂除少

據藏文補譯。

P360-L3

P166

昏沈能障如是明顯

沈沒能障如是明分力生

據藏文改譯。

P360-L3

P166

無分別住

一境無所分別

據藏文改譯。

P360-L4

P166

不識

不善識別

據藏文補譯。

P360-L5

P166

亦難生起

亦不容生

據藏文改譯。

P360-L5

P166

沈掉乃是修止之違緣

此中沈掉乃是修止違緣

據藏文補譯。

P360-L6

P167

違緣及破除之方法

辨識違緣及正破之法

據藏文補譯。

P360-L7

P169

所緣

所緣之分

據藏文補譯。

P360-L7

P169

此須二種方便,一於根本所緣令心不散,二於已散未散

此須二種,一於根本所緣令心不散方便,及於已散未散

據藏文改譯。

P360-L9

P169

是能安住

是為能注

據藏文改譯。

P360-L10

P169

故明記所緣念為根本

故不忘所緣之念為本

據藏文改譯。

P360-L10

P169

於所緣境住心

心注所緣

據藏文改譯。

P360-L10

P169

所緣

所緣依處

據藏文補譯。

P360-L10

P169

若能現起

若時現一

據藏文改譯。

P360-L11

P169

令心堅持

當發內心堅持於彼之有力執取相

據藏文補譯。

P360-L12

P171

心不忘為相

令心不忘

據藏文改譯。

P360-L12

P171

其中

據藏文改譯。

P360-L13

P171

所緣之相

所緣依處之相

據藏文補譯。

P360-L13

P171

行相差別者

行相或執取相之差別者

據藏文補譯。

P360-L13

P171

明記其境

不忘其境之分

據藏文改譯。

P361-L1

P171

所緣

所緣依處

據藏文補譯。

P361-L1

P171

言不忘者

不忘之理者

據藏文補譯。

P361-L1

P171

所緣

所緣依處

據藏文補譯。

P361-L2

P171

安住

繫於

據藏文改譯。

P361-L2

P171

能生散亂

散亂方生

據藏文改譯。

P361-L2

P171

故於所緣安住心已

故心如前既住所緣依處

據藏文改譯。

P361-L2

P171

須起是念已住所緣

復起是念如是已繫所緣

據藏文改譯。

P361-L3

P171

勢力

勢力令不斷絕

據藏文補譯。

P361-L3

P171

是修念心最切要處

是依念理殊勝宗要

據藏文改譯。

P361-L4

P171

如是調心令住所緣

如是心繫所緣而調伏者

據藏文補譯。

P361-L4

P171

如調象喻

以調象喻諭之

據藏文改譯。

P361-L5

P171

以正

亦以

據藏文補譯。

P361-L7

P171

統一為

P361-L8

P171

正能令心於所緣境相續住者,是明記念;正知間接亦能令心安住所緣,謂由正知了知沈掉

正能相續繫心所緣者,是為正念,正知間接亦能令心注於所緣。謂由正知了知或正沈掉

據藏文改譯。

P361-L11

P172

又如

又如前引

據藏文補譯。

P361-L11

P172

令心住

據藏文改譯。

P361-L11

P174

正於所緣相續繫心

直令其心相續繫於所緣

據藏文改譯。

P361-L12

P174

故修念之法,即修能引三摩地之主因

故能引定主要修法,即是修念之法

據藏文改譯。

P361-L12

P174

念之行相為定知相

正念亦具定解為相之執取相

據藏文改譯。

P361-L12

P174

故修定者若無定知之相

故修定時若無堅牢決定之執取相

據藏文改譯。

P361-L13

P174

心縱澄淨,然無明顯定知

心縱得澄淨明分,然其明分不發決定之力

據藏文改譯。

P361-L13

P174

亦未

由是亦未

據藏文補譯。

P362-L1

P174

又全不住像等所緣

又不住餘像等所緣依處

據藏文補譯。

P362-L1

P174

亦須憶念住心教授,令心於境全不分別,次則令心不流不散。令不流散

亦須憶念教授,謂令心任於何境全不分別而住,次則於心不流散者,不令散逸。不散逸者

據藏文改譯。

P362-L2

P174

明記

不忘

據藏文改譯。

P362-L3

P174

修習具足定知有力之念

依止發決定力之念

據藏文改譯。

P362-L4

P175

謂若如前說策舉其心無分別住,

謂如前說善舉策心無分別住,是時

據藏文補譯。

P362-L5

P175

掉舉增上,現見不能相續久住,若低其舉緩其策,現見住心速能生起

然由掉舉增上,現見不能相續住分;低其舉心復緩善策,則見住分速能生起

據藏文補譯。

P362-L6

P176

發大音聲唱言

得定解已,見其高聲唱言

48年版廣論及藏文補譯。

P362-L6

P176

沈修二法差別

生沈及修二者

據藏文改譯。

P362-L7

P176

非唯令心無分別住一分而足

唯有心無分別堅固住分未為完足

據藏文改譯。

P362-L7

P176

若謂於境令心昏昧可名為沈,今無彼暗內心澄淨

若謂此有矇昧令心渾濁,可名為沈,然今無彼,心有澄淨明分

據藏文改譯。

P362-L8

P176

此乃未辨昏、沈二法差別之言,下當廣說

現見此乃未辨昏、沈二法之言,是等下當廣說

據藏文補譯。

P362-L8

P176

雖能明了

心令有力時雖有明分

據藏文補譯。

P362-L9

P176

太緩慢

太緩慢而修

據藏文補譯。

P362-L9

P176

又不明了

故明無力

據藏文改譯。

P362-L10

P176

難得,故極難生

極其難得,故難生起

據藏文補譯。

P362-L10

P176

依此密意說云

據藏文補譯。

P362-L11

P176

據藏文改譯。

P362-L11

P176

精勤修者

義指精勤修者

據藏文改譯。

P362-L11

P176

策舉

策勵

據藏文改譯。

P362-L12

P176

義謂俱離

由見此故,俱離

據藏文補譯。

P362-L12

P176

平等安住,心於此界

等分安住之心,如理

據藏文改譯。

P362-L12

P176

佛靜

如是佛靜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62-L13

P176

謂於

此中謂於

據藏文補譯。

P363-L2

P176

中云

亦明顯云

據藏文補譯。

P363-L2

P176

若起功用勵力運轉

由極勵力,勤策運轉起功用時

據藏文補譯。

P363-L3

P177

所緣等之過失,令心退沒

所緣境等過,令心內縮,生起沈沒

據藏文補譯。

P363-L4

P177

中界

中道

48年版廣論改譯。

P363-L4

P177

平等

合理平等

據藏文補譯。

P363-L4

P177

若可太緩

若善緩即可

據藏文改譯。

P363-L5

P177

據藏文改譯。

P363-L5

P179

明澄

澄明

據藏文改譯。

P363-L5

P179

須策勵相

猶須執取相策勵分

據藏文補譯。

P363-L7

P179

統一為

P363-L7

P179

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63-L7

P180

統一為

P363-L7

P180

復云

據藏文補譯。

P363-L8

P180

明見所緣

極其明見所緣,當如是行

據藏文補譯。

P363-L8

P180

境略明顯

唯是境界明顯

據藏文改譯。

P363-L8

P180

執取相

據藏文補譯。

P363-L8

P180

為最要

極切要

據藏文改譯。

P363-L9

P180

有此多過反自矜為有堅固定

諸凡此等有過甚多,反見自矜有堅固定

據藏文補譯。

P363-L10

P182

據藏文改譯。

P363-L10

P182

分別觀察於所緣境持未持耶

發起分別,偵察所緣善不善持

據藏文改譯。

P363-L11

P182

統一為

P363-L11

P182

後即於此等住其心。善等住已

於此應當如前相續住心。善安住已

據藏文改譯。

P363-L12

P182

為外散耶

為現外境而散亂耶?應作是念而觀察之

據藏文補譯。

P363-L13

P182

住否

是否如前而住

據藏文改譯。

P364-L1

P182

未盡勢力

勢力未盡

據藏文改譯。

P364-L1

P182

能生心力相續久住

生心力已力能久住

據藏文補譯。

P364-L1

P182

了知沈掉

了知沈掉,有此所為

據藏文補譯。

P364-L2

P182

然能時時憶念所緣而修者,心須有力相續運轉正念之因,故應修念

如是時時略憶前緣而修者,亦為有力、相續運轉正念之因所須,故為修念之法

據藏文改譯。

P364-L4

P182

何等名為數數隨念

其中是於何等數數隨念

據藏文改譯。

P364-L5

P182

於此所緣正念流注隨轉安住

於此所緣以流注念隨轉投注

據藏文改譯。

P364-L5

P182

辨中邊論釋

辨中邊論疏

據藏文改譯。

P364-L5

P182

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64-L5

P182

言『念能不忘境』者,謂『能不忘住心教授意言』之增語

言『念不忘所緣』者,謂『以意言住心教授』之斷語

據藏文改譯。

P364-L6

P183

故修正念為於所緣滅除忘念,能滅之明記所緣者,謂所緣意言

故依念者,為於所緣滅除散亂忘念,由是滅彼不忘所緣者,謂以意言所緣

據藏文改譯。

P364-L7

P183

所知少義

一所知義

據藏文改譯。

P364-L8

P183

於所緣境攝心不散而正觀察

心於所緣緊持不散而作偵察

據藏文改譯。

P364-L8

P183

若謂

是故應知,若謂

據藏文改譯。

P364-L9

P183

應知難生

極難生起

據藏文改譯。

P364-L10

P185

據藏文改譯。

P364-L10

P185

由念令心住所緣境

若爾,由念令心繫於所緣

據藏文補譯。

P364-L10

P185

有無定量

座量有無決定

據藏文補譯。

P364-L10

P185

西藏各派

此中西藏各派先輩

據藏文補譯。

P364-L10

P185

據藏文改譯。

P364-L11

P185

時短樂修中止,則於下次愛樂修習,若時長久則覺厭煩

若短座修及善支配,則後每次亦樂修習,若座久長則覺厭煩

據藏文改譯。

P364-L12

P185

據藏文改譯。

P364-L12

P185

則極難生

則難生起

據藏文改譯。

P364-L12

P185

據藏文改譯。

P364-L13

P185

修次下編

修次下篇

據藏文補譯。

P364-L13

P186

半修時或一修時,乃至

夜巡半修或一座時,抑或乃至

據藏文補譯。

P364-L13

P186

據藏文改譯。

P364-L13

P186

此是已成奢摩他後,修勝觀時所說時量,初修止時想亦同此

此雖見此是成寂止已,勝觀修時座量時說,初修止時現見亦同

據藏文改譯。

P365-L1

P187

若能如前修念正知

此復,若如前說修念知法

據藏文補譯。

P365-L2

P187

觀察所緣

所緣、偵察監視

據藏文改譯。

P365-L2

P187

然初業者

然見初業行者

據藏文補譯。

P365-L3

P188

彼二前者

據藏文補譯。

P365-L4

P188

據藏文改譯。

P365-L4

P188

據藏文改譯。

P365-L4

P188

惡於未忘所緣不能速疾了知沈掉

較於未忘所緣不能速疾了知沈掉,其惡更甚

據藏文改譯。

P365-L5

P188

散亂

散逸

據藏文改譯。

P365-L5

P188

修念

如前所說修念

據藏文補譯。

P365-L5

P188

若忘念重

設若散逸忘念厚重

據藏文補譯。

P365-L6

P188

短小

座短

據藏文改譯。

P365-L6

P188

若不忘念

若見忘念難生

據藏文改譯。

P365-L6

P188

之時,長亦無過

是時座稍延長亦無過失

據藏文補譯。

P365-L6

P188

故密意云或一時等,未說定時

故密意云一正時等,時長不定

據藏文改譯。

P365-L7

P188

據藏文改譯。

P365-L7

P188

未生疾病

未猝發疾

據藏文改譯。

P365-L8

P188

所許

密意

據藏文改譯。

P365-L8

P188

如是修者,應知亦是修時

應知如是修者,亦是座修幾時之

據藏文改譯。

P365-L9

P192

據藏文改譯。

P365-L10

P192

修習知已為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

修習對治知已不為斷彼勤加功用

據藏文改譯。

P365-L12

P192

靜照

寂靜

據藏文改譯。

P365-L13

P192

是貪分中趣境愛相

是貪分故,愛相趣境

據藏文改譯。

P366-L1

P192

於內所緣令心住時

於內令心繫所緣時

據藏文改譯。

P366-L1

P192

於境牽心令不自在,貪愛散亂

令無自在於彼等境牽心散亂

據藏文改譯。

P366-L2

P192

令心於彼住,惑索令離彼

於彼意數注,離彼惑索者

為配合箋註故改譯。

P366-L2

P192

由餘煩惱,從所緣境令心流散

若爾,由餘煩惱從所緣令心散逸,即此流散

據藏文改譯。

P366-L3

P192

流散

散逸

據藏文改譯。

P366-L4

P192

非一切散皆是掉舉

一切流散非皆掉舉

據藏文改譯。

P366-L5

P194

亦譯

眾譯亦作

據藏文改譯。

P366-L5

P195

雪山

現見雪山

據藏文補譯。

P366-L5

P195

多於安住不散,相不明澄之昏昧

將於餘境不流散住,相不明澄昏沈之心

據藏文改譯。

P366-L6

P195

昏昧為沈之因

昏沈為沈沒因

據藏文改譯。

P366-L6

P195

統一為

P366-L7

P195

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66-L7

P195

若由昏沈及以睡眠,或由沈沒

若由昏沈及以睡眠而致沈沒

據藏文改譯。

P366-L9

P195

散動

散亂

據藏文改譯。

P366-L10

P196

昏沈

是故昏沈

據藏文補譯。

P366-L11

P196

俱舍論

俱舍釋

據藏文改譯。

P366-L12

P196

謂心於所緣執持力緩,或不極明

謂心力緩執所緣之執取相,不極明現所緣,或不堅持

據藏文改譯。

P366-L12

P196

澄淨

有澄淨分

據藏文補譯。

P366-L12

P196

若取所緣不極明顯,即是沈沒

若所緣執取相不極明顯,即成沈沒

據藏文改譯。

P366-L13

P196

統一為

P367-L2

P196

須思

據藏文補譯。

P367-L2

P196

策舉

高舉

據藏文改譯。

P367-L3

P196

心力

心執取相

據藏文改譯。

P367-L3

P196

策舉之力

執持緊度

據藏文改譯。

P367-L3

P196

心澄清

有境澄分

據藏文改譯。

P367-L4

P196

唯沈沒相諸大經論多未明說

然於沈沒,現見堪為依據諸大教典多未明辨

據藏文改譯。

P367-L4

P196

然極重要,以易於彼誤為無過三摩地故

然見極為重要,以見於此誤為無過等持為大謬處

據藏文改譯。

P367-L5

P196

觀察

善觀

據藏文改譯。

P367-L6

P200

於正修時,生覺沈掉正知之方便者

生覺沈掉正知之方便者

據藏文刪之。

P367-L7

P200

又須漸生有力正知,沈掉生已,須生無間能知之正知

又由漸生有力正知,故於沈掉生已無間,即能生起識彼正知

據藏文改譯。

P367-L7

P200

即於未生將生,亦須正知預為覺了

縱實未生而將生時,亦須生起覺了正知

據藏文改譯。

P367-L8

P200

統一為

P367-L10

P200

不能知故

亦不知故

據藏文改譯。

P367-L10

P200

如是亦如

據藏文補譯。

P367-L10

P200

覺了沈掉

謂覺沈掉

據藏文改譯。

P367-L10

P200

若未生正知,凡沈掉生,必無所覺

如是若未生起正知,凡生沈掉即必覺察

據藏文改譯。

P367-L11

P200

不覺沈掉

沈掉正生而不自覺

據藏文改譯。

P367-L12

P201

正知

若爾,正知

據藏文補譯。

P367-L12

P201

前修念法

前所開示修念之法

據藏文補譯。

P367-L12

P201

即修正知重要一因

即一最要之因

據藏文改譯。

P367-L13

P201

流散,亦能

散逸,故能

據藏文改譯。

P367-L13

P201

故生沈掉極易覺了

遂易覺了沈掉

據藏文改譯。

P367-L13

P201

又覺失念之沈掉,與覺未失念之沈掉

以覺失念時之沈掉,與覺未失時之沈掉

據藏文改譯。

P368-L1

P201

觀心極顯

環繞體驗觀之甚明

據藏文改譯。

P368-L1

P201

密意說云

亦密意說

據藏文改譯。

P368-L1

P201

辨中邊論釋

辨中邊論疏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68-L3

P201

佛像

天身

據藏文改譯。

P368-L3

P201

緣能取明了等相

緣覺受唯知唯明等能取相

據藏文改譯。

P368-L3

P201

觀察於餘散與未散

相續偵察流未流散餘處

據藏文改譯。

P368-L4

P201

即修正知極切要處

應執此即將護正知扼要

據藏文改譯。

P368-L4

P203

入行論

如是亦如入行論

據藏文補譯。

P368-L4

P203

總彼彼即是,守護正知相

總之唯彼彼,是護正知相

據藏文改譯。

P368-L5

P203

由此能生沈掉將生了知正知

故此能生了知沈掉將生之正知

48年版廣論改譯。

P368-L5

P203

應善辨別

是故應善辨別

據藏文補譯。

P368-L6

P203

雜一切心全無分別

將一切心混雜為一,不知分辨

據藏文改譯。

P368-L6

P203

如今後人修習而修,由混亂因,三摩地果

如近世人修習而修,由混亂因,所修三摩地果

據藏文改譯。

P368-L7

P203

故應順大論

故應順一堪為依據大論

據藏文補譯。

P368-L9

P205

修習知已為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

修習對治知已不為斷彼勤加功用

據藏文改譯。

P368-L9

P205

據藏文改譯。

P368-L10

P205

必無不知沈掉之過。然彼生已,忍受不修破除功用,是三摩地最大過失

無有沈掉生已不識之過。然彼二者生已無間,不修破除功用,忍而不起功用、不作行者,是三摩地極大過失

據藏文改譯。

P368-L11

P205

若心成習,難生遠離沈掉之定。故生沈掉,為斷彼故,對治不行,應修作行、功用之思

以若如是,令心成習,極難發起離沈掉定。故於沈掉生已不行斷除,應修對治名曰作行、功用之思

據藏文改譯。

P368-L13

P206

明能生沈掉之因

明依何因而生沈掉

據藏文改譯。

P369-L1

P206

意業

之意業

為避歧義故補譯。

P369-L1

P206

為業。

為業。應如是知

據藏文補譯。

P369-L1

P206

如由磁石增上力故,令鐵隨轉

此復如由磁石力故,令鐵轉動不得自在

據藏文改譯。

P369-L2

P206

能令心之心所

令心策動之心所者

據藏文改譯。

P369-L2

P206

此中是說生沈掉時

此中是明沈掉隨一生時

據藏文改譯。

P369-L4

P206

為斷

若爾,如是為斷

據藏文補譯。

P369-L4

P206

復應如何除沈掉耶

當如何修滅沈掉理

據藏文改譯。

P369-L4

P206

失攀緣力

失所緣之執取相

據藏文改譯。

P369-L4

P206

故應

故應於彼

據藏文補譯。

P369-L5

P206

能令心意向外流散,謂佛像等極殊妙事

能令心意向外之因。此復如極端嚴佛像

據藏文改譯。

P369-L5

P206

日月光等諸光明相

日光等諸光明相狀

據藏文改譯。

P369-L6

P206

所緣

所緣執取相

據藏文補譯。

P369-L6

P206

統一為

P369-L6

P206

所緣

執持所緣

據藏文補譯。

P369-L8

P206

由厭令心向內攝故

厭患是心內攝因故

據藏文改譯。

P369-L8

P207

思擇

思擇開衍

據藏文補譯。

P369-L9

P207

據藏文改譯。

P369-L9

P207

據藏文改譯。

P369-L9

P207

謂緣所緣

謂所緣執取相

據藏文補譯。

P369-L9

P207

說名

故名

據藏文改譯。

P369-L9

P207

說名

故名

據藏文改譯。

P369-L10

P207

持力

據藏文補譯。

P369-L10

P207

廣開

據藏文補譯。

P369-L11

P207

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69-L11

P207

智者

賢哲

據藏文改譯。

P369-L12

P207

據藏文改譯。

P369-L13

P207

功德觀擇修習,已生感觸

諸勝利品,以妙觀察觀察修之,令發覺受

據藏文改譯。

P369-L13

P209

沈沒

生沈沒

據藏文補譯。

P370-L1

P209

則不依彼而生沈沒

習近對治,依彼所生沈沒亦能不生

據藏文補譯。

P370-L2

P209

及念

以及隨念

據藏文改譯。

P370-L2

P209

策舉

真實策舉

據藏文補譯。

P370-L3

P209

經論

據藏文改譯。

P370-L3

P209

星等

星辰

據藏文改譯。

P370-L3

P209

洗面

洗面等

據藏文補譯。

P370-L3

P210

若沈

此復沈沒若極

據藏文改譯。

P370-L4

P210

勵心正修

勵心正修心執取相

據藏文補譯。

P370-L4

P210

據藏文改譯。

P370-L5

P210

若心所取內外

若見心取內觀外觀

據藏文改譯。

P370-L5

P210

內心黑暗

心如暗覆之相

據藏文改譯。

P370-L5

P210

則其沈沒極難斷除

沈沒難斷

據藏文改譯。

P370-L7

P210

修習

正修

據藏文改譯。

P370-L7

P210

汝若如是於止觀道修光明想

如是汝於止觀之道修習光明想時

據藏文改譯。

P370-L10

P210

即前論云

亦如前論說云

據藏文改譯。

P370-L10

P210

非唯限於修三摩地

非獨修習三摩地時

據藏文改譯。

P370-L12

P213

攝錄

攝錄之因

據藏文補譯。

P370-L13

P213

應住

等引

據藏文改譯。

P370-L13

P213

統一為

P370-L13

P213

喜笑

散亂、嬉戲

據藏文改譯。

P370-L13

P213

掉舉

時時掉舉

據藏文補譯。

P371-L1

P213

作意思惟

作意

據藏文改譯。

P371-L2

P213

云:思惟

亦云:作意

據藏文改譯。

P371-L3

P213

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71-L3

P213

應思無常而令息滅

應作意無常而善息滅

據藏文改譯。

P371-L4

P213

極為切要

方至扼要

據藏文改譯。

P371-L4

P213

非流散時,唯由攝錄而能安住。若掉舉無力

非是心一流散,即由攝錄而安住之。掉舉若未強力如許

據藏文改譯。

P371-L4

P213

攝錄

攝錄流散

據藏文補譯。

P371-L4

P213

據藏文改譯。

P371-L5

P213

據藏文改譯。

P371-L6

P213

總之

總之說二

據藏文補譯。

P371-L6

P213

策舉

執持

據藏文改譯。

P371-L7

P213

淨妙舉相,慇懃策勵,慶悅其心,是名策心。云何持心?謂修舉時

善持淨相,令善執持,慶悅其心,是名善持其心。云何善住?即善持時

據藏文改譯。

P371-L9

P213

修奢摩他,是名持心

於奢摩他令善安住

據藏文改譯。

P371-L13

P216

應知是說沈沒之因

於此應知是沈沒因

據藏文改譯。

P372-L1

P216

不曾修舉,於舉未善

不習精勤,未嫺善持

據藏文補譯。

P372-L3

P216

如前廣說

即如前說

據藏文改譯。

P372-L4

P218

未修中間防護根門等四

未修中間行持章中所示防護根門等四

據藏文補譯。

P372-L4

P218

於滅沈掉極為利益

於滅沈掉為要;復次,顯然由知彼諸因已,若勤遮滅彼等,於滅沈掉極為利益。

據藏文補譯。

P372-L4

P218

沈掉

故沈掉

據藏文補譯。

P372-L4

P218

皆以正知正覺了已

皆以正知覺了,沈掉若何

據藏文改譯。

P372-L5

P218

畢竟滅除

須畢竟滅

據藏文改譯。

P372-L5

P218

不作行辨中邊論說是

辨中邊論說是名不作行

據藏文改譯。

P372-L5

P218

故若有說:微細掉舉及散亂等初時難斷,捨而不斷

故或念云:微細掉舉及散亂等,於初時中斷亦不絕,故不應斷。於是捨棄

據藏文改譯。

P372-L6

P218

恆常相續,微劣

連鎖過長,則力微劣

據藏文改譯。

P372-L7

P218

為斷彼故而不作行

不為斷彼而起作行

據藏文改譯。

P372-L7

P219

以捨慈尊等所決擇修習三摩地之法故

以其背離慈尊等師,於修三摩地法決擇軌理

據藏文改譯。

P372-L9

P219

多因掉舉、散亂為障,先勵斷彼

亦多先為掉舉、散亂所障,故須勵力斷彼

據藏文改譯。

P372-L9

P219

安住

住分

據藏文改譯。

P372-L10

P219

勵力

心中勵力

據藏文補譯。

P372-L10

P219

掉動

掉舉

據藏文改譯。

P372-L11

P219

掉退滅已

掉舉退時

據藏文改譯。

P372-L11

P219

總散掉時,應當錄心

總之當從散、掉錄心

據藏文改譯。

P372-L11

P219

住內

內繫

據藏文改譯。

P372-L12

P219

住分生時,勵防沈沒,令心明了

隨生住分,即當勵防沈沒,令發明晰勢力

據藏文改譯。

P372-L13

P219

明了

明分

據藏文改譯。

P373-L1

P221

如前勤修

如前所說,修習

據藏文改譯。

P373-L1

P221

沈掉

或沈或掉

據藏文改譯。

P373-L1

P221

其心便能平等運轉

心能平等運轉之時

據藏文改譯。

P373-L2

P221

修次中編

如是亦如修次中篇

48年版廣論改譯。

P373-L3

P221

如欲而住

是時欲坐幾時,即安坐之

據藏文改譯。

P373-L3

P221

何故作行或有功用為過失耶

若爾,何為作行或有功用而致過失之理

據藏文改譯。

P373-L4

P221

防護修習

而作修習

據藏文改譯。

P373-L4

P221

有時沈掉俱不現起,若仍如前防沈、防掉策勵而修,反令散亂

於一合適座中,自有成算沈掉不起之時,若仍如初勵防沈掉而修。如是行者,則

據藏文改譯。

P373-L5

P221

統一為

P373-L5

P221

故於爾時須知放緩

反成散亂,故於爾時應知放捨

據藏文改譯。

P373-L6

P221

此是放緩防慎作用,非是放捨持境之力

此復是為放緩功用,非捨執取相力

據藏文改譯。

P373-L8

P222

云何為捨

設念:其捨為何

據藏文改譯。

P373-L8

P222

無量捨

四無量之捨

據藏文補譯。

P373-L9

P222

云何為捨?謂於所緣心無染污,心平等性,於止觀品調柔、正直、任運轉性,及調柔心、有堪能性,令心隨與任運作用

此中云何為捨?謂於止觀品所緣心無染污之心平等性、正直、自任運轉、適悅心、心堪能性,無隨功用行而捨

據藏文改譯。

P373-L10

P222

謂得此捨時修三摩地,於無沈掉,捨現前時,當住不發太過功用

應如是知。獲得此捨之時,修三摩地不起沈掉之際,令捨現前,安住不發太過功用

據藏文補譯。

P373-L11

P222

太過

據玄奘大師譯文補之。

P373-L12

P222

止觀品所有沈掉心已解脫

心於止觀品無沈掉時

據藏文改譯。

P373-L13

P224

是依慈尊

此等是依慈尊所說

據藏文補譯。

P374-L2

P224

為斷而作行

起作行斷彼

據藏文改譯。

P374-L3

P224

故說能成一切義

故能成滿一切義利

據藏文改譯。

P374-L7

P225

住定

等引

據藏文改譯。

P374-L8

P225

修次等說,沈掉二過合一為五,若各分別是六過失

沈掉二過合一為五,修次諸篇亦各分別說為六過

據藏文改譯。

P374-L8

P225

對治此等為八斷行,對治懈怠有四

此等對治為八斷行,其中對治懈怠有四

據藏文改譯。

P374-L10

P225

廣說如前

此等前已廣說

據藏文補譯。

P374-L10

P227

論師

大論師

據藏文補譯。

P374-L10

P227

統一為

P374-L11

P227

大論師

大智者

據藏文改譯。

P374-L11

P227

於修定時,皆數宣說

皆於修定眾多章中宣說

據藏文改譯。

P374-L11

P227

於修止時,亦引宣說

亦於修止章中宣說

據藏文改譯。

P374-L11

P228

道次先覺亦皆說其粗概次第

故見道次先覺亦皆說其粗概

據藏文改譯。

P374-L13

P228

共同教授

教授所共

據藏文改譯。

P374-L13

P228

無上瑜伽續中

以無上瑜伽續中

據藏文補譯。

P375-L1

P228

三補止初章第二品云

亦如吉祥三補止.初觀察第二品

據藏文改譯。

P375-L1

P228

斷行俱行欲三摩地神足,謂住遠離,住於離欲,住於滅盡,由正斷成

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依離、依無染、依滅、正斷而轉

據藏文改譯。

P375-L2

P228

非極下劣及太高舉

非太退弱以及高舉

據藏文改譯。

P375-L3

P228

辨中邊論釋等說成此定

成就此定

據藏文改譯。

P375-L4

P228

由觀擇境

觀擇所緣

據藏文改譯。

P375-L5

P228

名心三摩地

名心三摩地,此乃辨中邊論疏等所說

據藏文改譯。

P375-L5

P228

極下劣者

太退弱者

據藏文改譯。

P375-L5

P228

太高舉者

結合為太高舉

據藏文改譯。

P375-L6

P228

離彼二邊而修

須離彼二而修

據藏文改譯。

P376-L2

P238

二、由六力成辦;三、具四種作意。 今初

二、由六力成彼之法;
三、彼具四作意之理。

據藏文改譯。

P376-L3

P238

內住者

於彼彼內住者

據藏文補譯。

P376-L3

P238

攝錄

正攝

據藏文改譯。

P376-L3

P238

攀緣內所緣境

內注所緣

據藏文改譯。

P376-L4

P238

心住內所緣

心注所緣已

據藏文改譯。

P376-L4

P238

初所繫心令不散亂

初所注心令不餘散

據藏文改譯。

P376-L5

P238

謂由忘念向外散時,速知散已

謂若忘念散於外境,知已

據藏文改譯。

P376-L6

P238

統一為

P376-L7

P238

自然從

據藏文補譯。

P376-L7

P238

如云

此同如云

據藏文改譯。

P376-L9

P238

調伏

調順

據譯經院統一用詞改譯。

P376-L12

P238

欣喜

樂彼

據藏文改譯。

P376-L12

P238

諸惡

據藏文改譯。

P376-L12

P239

能擾亂心

擾亂心時

據藏文改譯。

P377-L1

P241

謂若生貪心、憂慼、昏沈、睡眠等時

謂若貪心、憂心、昏沈、睡眠等生

據藏文改譯。

P377-L2

P241

由失念故,若起

若生忘念,而起

據藏文改譯。

P377-L3

P241

據藏文改譯。

P377-L3

P241

任運

無勞而

據藏文改譯。

P377-L4

P242

於三摩地相續而住

相續安住三摩地流

據藏文改譯。

P377-L5

P242

專注一趣。

專注一趣。應如是知

據藏文補譯。

P377-L5

P242

第八心名專注一趣

又見第八住心取名專注一趣

據藏文改譯。

P377-L6

P242

任運

任運自然

據藏文補譯。

P377-L6

P242

如論云

如是又云

據藏文改譯。

P377-L7

P242

如云

其義彼論亦明顯云

據藏文補譯。

P377-L7

P242

無功用任運轉

任運轉、自然轉

據藏文改譯。

P377-L8

P242

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

即此無作行、任運,能令其心於無散定續流而轉

據藏文改譯。

P377-L9

P242

據藏文改譯。

P377-L9

P242

是如修次初編所引

是如所引修次初篇等文

據藏文改譯。

P377-L10

P248

成辦

成彼之法

據藏文改譯。

P377-L11

P248

何心

何心之理

據藏文補譯。

P377-L11

P248

一由聽聞力

由聽聞力

據藏文刪之。

P377-L11

P248

據藏文改譯。

P377-L11

P248

最初令心安住內境

僅是最初繫於所緣

據藏文改譯。

P377-L12

P248

謂於所緣先所住心,由數思惟將護修習,初得少分相續住故

以於最初繫於所緣,由數思惟將護其流,初得略能續其流故

據藏文改譯。

P377-L13

P248

據藏文改譯。

P378-L1

P248

據藏文改譯。

P378-L1

P248

調伏

調順

據譯經院統一用詞改譯。

P378-L1

P248

謂由正知了知諸相諸惡尋思及隨煩惱流散過患,令於彼等不流散故

以由正知了知尋思、隨煩惱相流散過患,見為過患,令於彼二不流散故

據藏文改譯。

P378-L3

P248

境二心

據譯經院統一用詞改譯。

P378-L3

P248

雖生微細諸惡尋思

以雖略生尋思

據藏文改譯。

P378-L3

P248

不忍

而不忍受

48年版廣論改譯。

P378-L4

P248

定相續生

能成相續所生三摩地故

據藏文改譯。

P378-L4

P248

據藏文改譯。

P378-L4

P248

生無功用任運

能生無勞自然

據藏文改譯。

P378-L5

P248

雖見餘處亦作餘說,然難憑信

雖見餘說然不可信

據藏文改譯。

P378-L6

P249

若得

此中若得

據藏文補譯。

P378-L6

P249

譬如讀書

如誦經等

據藏文改譯。

P378-L6

P249

最初發起欲誦之心

先發誦唸等起而誦

據藏文改譯。

P378-L6

P249

讀誦

誦唸

據藏文改譯。

P378-L7

P249

如是初念於所緣境,令心住已,次雖未能一類相續依念正知

如是初念注於所緣,令起一次等引,次雖未能恆依相續念知

據藏文改譯。

P378-L8

P250

長時流轉

相續長轉

據藏文改譯。

P378-L8

P250

一類

相續

據藏文改譯。

P378-L9

P250

生三摩地經極長時

生一久續三摩地

據藏文改譯。

P378-L11

P250

須先了知諸惡尋思及隨煩惱散亂過患

須先於諸尋思及隨煩惱散亂知為過患

據藏文改譯。

P378-L12

P250

觀察

偵察

據藏文改譯。

P378-L13

P250

須於散失所緣境時速憶所緣,及須最初從所緣境念不令散

復須散失所緣亦即速憶所緣,及須最初不從所緣散亂正念

據藏文改譯。

P379-L1

P250

安住

繫於

據藏文改譯。

P379-L2

P250

及令住已相續不散

及令所繫續流不散

據藏文改譯。

P379-L3

P251

所聞

聽聞

據藏文改譯。

P379-L3

P251

善令心住。次如所住數數思惟,令略相續將護流轉

善修令心等住之理。次於如是安住,由數思惟令略相續而護其流

據藏文改譯。

P379-L4

P251

據藏文改譯。

P379-L4

P251

於所緣境初不令散

從初便發不散所緣念力

據藏文改譯。

P379-L5

P252

又當生起猛利正知,觀沈掉等能從所緣散亂過失

當觀所緣散亂沈掉等過,以發猛利偵察正知

據藏文改譯。

P379-L6

P252

失念

忘念

據藏文改譯。

P379-L6

P252

斷截

而截其流

據藏文改譯。

P379-L6

P252

定漸延長

漸延續流

據藏文改譯。

P379-L6

P252

若生此心

生此力時

據藏文改譯。

P379-L7

P252

據藏文改譯。

P379-L8

P252

雖不特於住心

雖不特修等住

據藏文改譯。

P379-L8

P252

然心亦能任運入定

心亦自然成三摩地

據藏文改譯。

P379-L10

P252

光明

明顯

據藏文改譯。

P379-L10

P252

根本

等引

據藏文改譯。

P379-L10

P252

尤有眾多

尤見極多

據藏文改譯。

P379-L11

P252

已生

已圓滿生

據藏文補譯。

P379-L11

P252

下當廣說

下文當說

據藏文改譯。

P379-L12

P254

具四種作意

彼具四作意之理

據藏文補譯。

P380-L1

P254

調伏

調順

據譯經院統一用詞改譯。

P380-L2

P255

據藏文改譯。

P380-L2

P255

昏沈

沈沒

據藏文改譯。

P380-L3

P255

久修

經久座修

據藏文改譯。

P380-L3

P255

據藏文改譯。

P380-L3

P256

第八心時

隨後第八心時

據藏文補譯。

P380-L3

P256

昏沈

沈沒

據藏文改譯。

P380-L3

P256

能長時修

而能經久座修

據藏文改譯。

P380-L4

P256

據藏文改譯。

P380-L4

P256

第九心時

隨後第九心時

據藏文補譯。

P380-L4

P256

又不恆常勤依

又復不須恆依

據藏文改譯。

P380-L4

P256

據藏文改譯。

P380-L7

P256

心入不入定

心成不成定

據藏文改譯。

P380-L7

P256

時長

極長

據藏文改譯。

P380-L8

P256

故於後者就三摩地障礙立名

故於後者立三摩地間缺之名

據藏文改譯。

P380-L9

P256

說中間

據藏文改譯。

P380-L9

P256

如是住前所說資糧

如是謂住前說資糧

據藏文改譯。

P380-L11

P256

亦如是

理亦然

據藏文改譯。

P380-L12

P262

顯示依奢摩他趣總道軌

總示依奢摩他趣道軌理

據藏文改譯。

P380-L12

P262

顯示別趣

別顯往趣

據藏文改譯。

P381-L1

P262

第九心時

此第九心

據藏文改譯。

P381-L2

P262

長時修習

經久座修

據藏文改譯。

P381-L2

P262

此又不待策勵功用相續依止正念正知,而三摩地能任運轉

此復若得任運而轉妙三摩地,不待策勵功用相續依止正念正知

據藏文改譯。

P381-L4

P262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明顯說云

據藏文補譯。

P381-L6

P262

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81-L6

P262

由習無作行,次獲得圓滿,身心妙輕安

由習而無作,次於彼身心,獲得妙輕安

據藏文改譯。

P381-L6

P262

此說

此處

據藏文改譯。

P381-L7

P262

聲聞地文至下當說

如下所說聲聞地

據藏文改譯。

P381-L7

P262

亦云

統一作及據藏文補譯。

P381-L9

P262

統一為

P381-L9

P262

據藏文改譯。

P381-L10

P262

據藏文改譯。

P381-L10

P262

統一為

P381-L11

P263

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81-L12

P263

作意思惟

而起作意

據藏文改譯。

P381-L12

P263

多數思惟

多返作意

據藏文改譯。

P382-L2

P265

據藏文改譯。

P382-L2

P265

據藏文改譯。

P382-L3

P266

等引地

等引地,其因相

據藏文補譯。

P382-L3

P266

歡喜、妙樂

最勝喜樂

據藏文補譯。

P382-L3

P266

如是亦如

據藏文補譯。

P382-L4

P266

據藏文改譯。

P382-L5

P266

由是因緣,未得輕安

如是若未獲得輕安

據藏文改譯。

P382-L5

P266

一類

相續

據藏文改譯。

P382-L6

P266

能無分別心任運轉

自然能成心無分別

據藏文改譯。

P382-L6

P266

復能

復現似能

據藏文改譯。

P382-L6

P266

行、住、坐、臥

趨、行、坐、臥

據藏文改譯。

P382-L6

P266

然是欲界心一境性,應當了知不能立為真奢摩他

應知是名欲界心一境性,不可立為真奢摩他

據藏文改譯。

P382-L8

P268

輕安

輕安之理

據藏文補譯。

P382-L8

P268

云何而能成奢摩他

又云何為能成奢摩他理

據藏文補譯。

P382-L9

P268

粗重

粗重續流故

據藏文補譯。

P382-L10

P268

隨所欲轉

隨欲遣使

據藏文改譯。

P382-L10

P268

則其身心於善事轉

則遣身心令行善事

據藏文改譯。

P382-L11

P268

皆得遣除

得遣除已

據藏文改譯。

P382-L12

P268

如是能障樂斷煩惱,煩惱品攝內心粗重,若勤功用斷煩惱時,愛樂運轉攀緣善境不堪能性皆得遣除

如是為斷煩惱,所謂能障樂斷煩惱,煩惱品攝內心粗重,由是勤功用時,不堪愛樂運轉注善所緣得遣除已

據藏文改譯。

P382-L13

P268

如是亦如

據藏文補譯。

P383-L1

P268

身堪能者

此中身堪能者

據藏文補譯。

P383-L1

P268

謂趣正思惟,令心適悅、輕利之因心所有法;由此相應於所緣境

謂令趣正作意之心,能得適悅、輕利之因餘心所法;以若具此,能於所緣

據藏文改譯。

P383-L2

P268

總略應知若得輕安,於斷煩惱起功用欲,如行難行,恆常畏怯身心難轉不堪能性皆得遣除,身心最極調柔隨轉

總之雖欲功用斷除煩惱,然如拙於事者趣自事業畏怯難轉;若得輕安,如是身心不堪能性皆除遣已,遣使身心極具便利

據藏文改譯。

P383-L4

P268

據藏文改譯。

P383-L5

P268

據藏文改譯。

P383-L5

P268

先發

唯於其初發起

據藏文改譯。

P383-L5

P268

若心輕安,若身輕安,身心調柔微細而轉,難可覺了

起心輕安,若身輕安、身心堪能,微細難覺

據藏文改譯。

P383-L7

P268

輾轉

轉承

據藏文改譯。

P383-L7

P268

強盛

粗顯

據藏文改譯。

P383-L8

P271

重而起

有重物

據藏文改譯。

P383-L9

P271

諸煩惱品

煩惱

據藏文改譯。

P383-L10

P271

強盛

粗顯

據藏文改譯。

P383-L10

P271

似重而起,非損惱相

現似負重,又非損惱之相

據藏文改譯。

P383-L12

P271

調柔

堪能

據藏文改譯。

P383-L12

P271

風入身中,由此風大遍全身分

風息流身,此風通遍身分之時

據藏文改譯。

P383-L13

P271

此亦由其調柔風力,遍一切身

此復舉身充實,而由堪能風力

據藏文改譯。

P384-L4

P273

如是此

據藏文補譯。

P384-L5

P273

最極安樂

強烈樂受

據藏文改譯。

P384-L5

P273

喜樂

喜樂覺受

據藏文補譯。

P384-L5

P273

輕安

其後輕安

據藏文補譯。

P384-L5

P273

強盛

粗顯

據藏文改譯。

P384-L6

P273

如影隨形有妙輕安

當有輕安輕薄如影

據藏文改譯。

P384-L7

P273

據藏文改譯。

P384-L7

P273

喜動

大喜擾動

據藏文補譯。

P384-L7

P273

乃為

是即

據藏文改譯。

P384-L9

P273

有妙輕安隨身而轉

身具輕安猶如光影

據藏文改譯。

P384-L9

P273

漸次退減,由奢摩他所攝持故,心於所緣相寂靜轉

亦當捨卻,由奢摩他令心堅固,以極靜相轉趣所緣

據藏文改譯。

P384-L10

P274

或名得奢摩他,或名有作意

得奢摩他,或如論云:名有作意

據藏文改譯。

P384-L11

P274

定地

等引地

據藏文改譯。

P384-L11

P276

如是亦如

據藏文補譯。

P384-L12

P276

定地所攝

等引地

據藏文改譯。

P384-L13

P276

定地

等引地

據藏文改譯。

P385-L1

P278

第二,分二,初有作意相

第二中,有作意相者

據藏文改譯。

P385-L1

P278

具何相、狀能令自他了知是為已得作意

已得作意所具自他所能明了相、狀者

據藏文改譯。

P385-L2

P278

則得色地所攝少分定心、身心輕安、心一境性

則得少分色地攝心、身心輕安、心一境性四者

據藏文改譯。

P385-L3

P278

暫持心

等引時

據藏文改譯。

P385-L3

P278

欲等

貪欲等

據藏文改譯。

P385-L3

P278

從定起時

出等引時

據藏文改譯。

P385-L3

P278

輕安隨順而轉

輕安

據藏文刪之。

P385-L4

P278

如是亦如

據藏文補譯。

P385-L6

P278

於內正住暫持其心

於內正住而坐,投注心時

據藏文改譯。

P385-L7

P278

而有少分輕安餘勢隨身心轉

亦有些許身心輕安

據藏文改譯。

P385-L8

P280

作意力故

作意

據藏文刪之。

P385-L8

P280

奢摩他心一境性住定

等引心一境性奢摩他

據藏文改譯。

P385-L9

P280

輕安轉增

故令輕安轉增

據藏文改譯。

P385-L10

P280

如是亦如

據藏文補譯。

P385-L12

P280

堪能者

堪能時

據藏文改譯。

P386-L2

P281

第二、斷疑者

斷疑者

據藏文刪之。

P386-L2

P281

前說

於說無分別

據藏文改譯。

P386-L2

P281

不須策勵勤加功用,心任運轉趣三摩地,無諸分別

雖於念知不起恆勤功用,心成等持

據藏文改譯。

P386-L4

P281

又如前於

如於前述

據藏文改譯。

P386-L4

P281

雖從定起

雖出等引

據藏文改譯。

P386-L5

P281

何道

何位

據藏文改譯。

P386-L5

P281

昔及現在總有多人立為入大乘道

現見今昔有極多人,總體立為大乘之道

據藏文改譯。

P386-L6

P281

一切身中

狀似舉身

據藏文改譯。

P386-L6

P281

此又

又見

據藏文改譯。

P386-L7

P282

微妙瑜伽

瑜伽

據藏文刪之。

P386-L7

P282

無著

聖無著

據藏文補譯。

P386-L9

P282

即修根本第一靜慮觀粗靜相諸世間道,皆依此定

此觀粗靜為相諸世間道,能成第一靜慮根本定者,亦依此定

據藏文改譯。

P386-L9

P282

外道

是以外道

據藏文補譯。

P386-L10

P282

皆須依此而趣上地

亦須依此而趣上道

據藏文改譯。

P386-L11

P282

或無顛倒

或由無倒

據藏文改譯。

P386-L11

P282

厭離生死、希求解脫,由出離心所攝持者,是解脫道

而厭生死、希求解脫,由此出離意樂攝持,成解脫道

據藏文改譯。

P386-L12

P282

若菩提心之所攝持

若由菩提心寶攝持

據藏文補譯。

P387-L1

P282

趣與不趣能證解脫及一切種智道

能不能成解脫及一切智道

據藏文改譯。

P387-L2

P284

決擇

如何決擇

據藏文補譯。

P387-L2

P284

所觀境時

正見之境

據藏文改譯。

P387-L2

P284

證德

證德總體軌理

據藏文補譯。

P387-L2

P284

無著菩薩

聖無著

據藏文改譯。

P387-L4

P284

然不許

故不許

據藏文改譯。

P387-L4

P284

故諸

以諸

據藏文改譯。

P387-L4

P284

修毘缽舍那法

毘缽舍那

據藏文刪之。

P387-L5

P284

中觀修次

中觀修次諸篇

據藏文補譯。

P387-L5

P284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

據藏文刪之。

P387-L5

P284

亦以

亦說

據藏文改譯。

P387-L6

P284

五論

論典

據藏文改譯。

P387-L6

P284

亦除

據藏文補譯。

P387-L7

P284

一切大轍

現見一切大車

據藏文改譯。

P387-L8

P287

唯是寂止

故唯是止

據藏文改譯。

P387-L9

P287

決定

究竟決定

據藏文補譯。

P387-L9

P287

抑不思擇

抑唯全不思擇

據藏文補譯。

P387-L10

P287

初者

若如初者

據藏文補譯。

P387-L10

P287

理應如是分別宣說:應當

據藏文改譯。

P387-L11

P287

彼見

見解

據藏文改譯。

P387-L11

P287

唯不分別而修,則非修習甚深空性。理應如是分別宣說

全不分別而修,其修則非修深空性。

據藏文改譯。

P387-L12

P287

凡無思惟一切癡修

諸凡一切無思惟修

據藏文改譯。

P388-L1

P287

一切止修

而住,此一切修

據藏文改譯。

P388-L2

P287

由彼定時

以由彼等安住定時

據藏文補譯。

P388-L2

P288

除念正知勢力微時略起觀察,餘時全不略起分別

除些許時念正知勢力轉弱起偵察等,餘時全不略起分別而修

據藏文改譯。

P388-L2

P289

故諸能引正奢摩他妙三摩地,解深密經說緣無分別影像

解深密經說,諸能引發正奢摩他妙三摩地,緣無分別影像

據藏文改譯。

P388-L3

P289

成無分別影像所緣

緣無分別影像

為配合箋註故改譯。

P388-L4

P289

不復思擇、不極思擇

不復簡擇、不極簡擇

據玄奘大師原譯及藏文改譯。

P388-L5

P289

由失念故,及由串習諸相、尋思、隨煩惱等諸過失故,如鏡中面,所緣影像數現在前

由失念及未串習之失,故由諸相、尋思及隨煩惱,令得顯現、開啟門徑、能為緣取

據藏文改譯。

P388-L6

P289

即更當修不念作意,謂先所見諸過患相增上力故。即於如是所緣境像,由所修習不念作意,除遣、散滅,當令畢竟不現在前

由先所見諸過患相增上力故,即更當修不念作意。如是由修不念作意,除遣、散滅所緣,當住無顯現性

據藏文改譯。

P388-L8

P289

此亦是於

此是僅於

據藏文改譯。

P388-L9

P289

修空

修空行持

據藏文補譯。

P388-L9

P289

尤其說修不念作意

尤許凡說『不念作意之修』

據藏文改譯。

P388-L10

P289

善為破除

亦善破除

據藏文改譯。

P388-L10

P289

統一為

P388-L11

P289

亦云

據藏文補譯。

P388-L12

P289

又於前引

據藏文補譯。

P388-L12

P289

已引如是眾多經論

此等眾經、大車諸論

據藏文改譯。

P388-L13

P290

一切安樂

安樂

據藏文刪之。

P389-L1

P292

此等乃是

若如是者,此等亦僅

據藏文改譯。

P389-L2

P292

尚未得止,便於少分無分別定

便於少分尚未得止住無分別定

據藏文改譯。

P389-L3

P292

定量智者

現見定量賢哲

據藏文改譯。

P389-L4

P292

思擇

分別觀擇

據藏文改譯。

P389-L4

P292

即違一切定量經論

即正違背定量諸論

據藏文改譯。

P389-L5

P292

凡無分別皆說是修甚深空義毘缽舍那,純粹支那堪布修法

然以全無分別認作修習勝觀深義,見此未雜餘說,純是支那堪布之宗

據藏文改譯。

P389-L5

P292

統一為

P389-L7

P296

顯示依奢摩他趣總道軌

總示依奢摩他趣道軌理

據藏文改譯。

P389-L7

P296

又有明顯、無分別等殊勝差別,唯應修此無分別耶

彼唯應修具足明顯、無分別等殊勝之無分別耶

據藏文改譯。

P389-L8

P296

能斷

能摧

據藏文改譯。

P389-L9

P296

若不依此令生毘缽舍那

是故若不依此引發勝觀

據藏文改譯。

P389-L10

P296

暫伏

據藏文改譯。

P389-L10

P296

趣世間道

世間道所行

據藏文改譯。

P389-L10

P296

能永斷

能從根本斷除

據藏文改譯。

P389-L11

P296

趣出世道

出世道所行

據藏文改譯。

P389-L11

P296

上進

進道

據藏文改譯。

P389-L13

P296

出世道

出世道所行

據藏文補譯。

P390-L1

P296

奢摩他道

奢摩他

據藏文刪之。

P390-L1

P296

如是修故,所有輕安、心一境性皆得增長

如是修時,輕安、心一境性皆極增長

據藏文改譯。

P390-L2

P296

後於二道隨樂何往

其後欲以二道隨一而行

據藏文改譯。

P390-L2

P296

加行

精勤

據藏文改譯。

P390-L2

P296

諸瑜伽師,由有作意

諸瑜伽師有作意者

據藏文改譯。

P390-L3

P296

往世間趣,或念我當往出世趣

以世間行而趣,或念我當以出世行而趣

據藏文改譯。

P390-L4

P296

增廣

增長、廣、大

據藏文補譯。

P390-L4

P296

若此作意堅固、相續、強盛而轉,發起清淨所緣勝解

若時彼之作意堅、穩、牢固,於淨所緣勝解而轉

據藏文改譯。

P390-L5

P296

隨所樂往

樂以何往

據藏文改譯。

P390-L6

P296

修粗靜相

修習粗靜為相

據藏文補譯。

P390-L7

P297

行相

為相,如是修持

據藏文改譯。

P390-L8

P299

若得前說

如是得前所說

據藏文改譯。

P390-L8

P299

不趣出世道,而趣世間道

不以出世道行,而以世間道行

據藏文改譯。

P390-L9

P299

樂往世間道,非出世道

唯以世間道行,非以出世道

據藏文改譯。

P390-L9

P299

一切外道

除此以外一切外道

據藏文補譯。

P390-L10

P299

先修止行

先慣修止

據藏文改譯。

P390-L11

P301

外道

其中外道

據藏文補譯。

P390-L11

P301

然於無我

於補特伽羅無我

據藏文改譯。

P390-L12

P301

信解

勝解

據藏文改譯。

P390-L12

P301

或唯

由是或唯

據藏文補譯。

P390-L12

P301

或更進修粗靜行相

或唯修習粗靜為相

據藏文改譯。

P390-L12

P301

能往世間之道

以世間道而行

據藏文改譯。

P390-L13

P301

於奢摩他先多修習

唯先多習寂止止修,於此多所習近

據藏文改譯。

P390-L13

P301

故不樂修於無我義觀慧思擇

遂不樂以觀察慧於無我義觀擇而修

據藏文改譯。

P391-L1

P301

能往世間之道

以世間道而行

據藏文改譯。

P391-L1

P301

以或

據藏文補譯。

P391-L1

P301

行相

為相

據藏文改譯。

P391-L2

P301

諦現觀

現證諦

據藏文改譯。

P391-L3

P301

往世間道

以世間道而行

據藏文改譯。

P391-L3

P301

非緣無我不能修習毘缽舍那

非不能修緣無我之毘缽舍那

據藏文改譯。

P391-L3

P301

補處

所繫

據藏文改譯。

P391-L4

P301

亦必來世於最後有

亦於來世最後有時

據藏文改譯。

P391-L4

P301

從加行道四道俱生

加行道起共四種道生於相續

據藏文改譯。

P391-L4

P301

補處

所繫

據藏文改譯。

P391-L4

P301

於現法唯往世間道

現法唯以世間道行

據藏文改譯。

P391-L5

P301

此順小乘教成佛道理,如

據藏文改譯。

P391-L5

P301

依邊定一坐

定際依一遍

據藏文改譯。

P391-L5

P302

此順小乘教成佛道理,非無著

非無著

據藏文改譯。

P391-L6

P304

由是外道修粗靜相道伏煩惱現行,內佛弟子修無我義斷煩惱根本

若如是者,但凡外道修粗靜為相之道斷現行煩惱,內佛弟子修無我義根本斷除煩惱

據藏文改譯。

P391-L7

P304

伏斷煩惱所依根本

斷除煩惱依處所需

據藏文改譯。

P391-L9

P304

非唯如是,又

據藏文補譯。

P391-L9

P304

即大乘中

大乘人中

據藏文改譯。

P391-L10

P304

觀行者

瑜伽師

據藏文改譯。

P391-L10

P304

最要

極要

據藏文改譯。

P391-L10

P304

唯除少分所緣差別,謂緣形像、或緣三昧耶相、或種子字等

唯除所緣差別,謂緣天身,或緣標幟、咒字等而修習等

據藏文改譯。

P391-L11

P304

其斷懈怠等三摩地五種過失,及能對治依止正念及正知等

其須斷除懈怠等五種三摩地過,及彼對治依止念知等理

據藏文改譯。

P391-L13

P304

此三摩地極其寬廣。故解深密經密意宣說

故此等持極其寬廣。解深密經於此密意宣說

據藏文改譯。

P392-L2

P305

多種

極多

據藏文改譯。

P392-L2

P305

然主要者

然主要所為者

據藏文補譯。

P392-L3

P305

內外、大小乘所共,能暫伏煩惱現行,粗靜行相

內外所共,於內道中亦為大小乘所共,僅斷現行煩惱粗靜為相

據藏文改譯。

P392-L4

P305

修習無我真實行相

無我實性為相

據藏文改譯。

P392-L5

P305

真實

實性

據藏文改譯。

P392-L5

P306

以若得前說

此復若得如前所說

據藏文改譯。

P392-L5

P306

未到地

近分地

據藏文改譯。

P392-L6

P306

以上

彼止以上

據藏文補譯。

P392-L6

P306

據藏文改譯。

P392-L7

P306

真實

實性

據藏文改譯。

P392-L8

P306

然終不能脫離生死

亦終不能脫生死故

據藏文改譯。

P392-L8

P306

如是亦如

據藏文補譯。

P392-L8

P306

置答

無以為報

據藏文改譯。

P392-L9

P306

未入佛正法

未向尊正法

據藏文改譯。

P392-L9

P307

仍苦

苦生

為配合箋註故改譯。

P392-L9

P307

據藏文改譯。

P392-L9

P307

據藏文改譯。

P392-L10

P307

故預流、一來,一切

是故當知一切預流、一來

據藏文改譯。

P392-L11

P307

如是當知

如是

據藏文改譯。

P392-L11

P307

頓證

頓行

據藏文改譯。

P392-L11

P307

皆依前說

亦皆唯依前說

據藏文改譯。

P392-L11

P307

而勤修習

而修

據藏文改譯。

P392-L12

P307

故若身中未得

若相續中先未獲得

據藏文改譯。

P392-L13

P307

依現代通用字改譯。

P392-L13

P307

廣說

宣說

據藏文改譯。

P392-L13

P307

觀行師

諸瑜伽師

據藏文改譯。

P392-L13

P307

雖不必生緣所有粗靜行相

雖未發起緣盡所有粗靜為相

據藏文改譯。

P393-L1

P307

然必

為順文故改譯。

P393-L1

P307

初生之時

此復初生界限

據藏文改譯。

P393-L1

P307

總應先生

總之,先應發起

據藏文改譯。

P393-L2

P307

行相

為相

據藏文改譯。

P393-L2

P307

真實行相

實性為相

據藏文改譯。

P393-L3

P307

漸行五道而趣解脫或一切智,是佛教中總印所印。故隨修何種瑜伽

往趣解脫或一切智之五道者,是總佛教法印所印。故任何等修瑜伽師

據藏文改譯。

P393-L4

P307

是謂

是為

據藏文改譯。

P393-L5

P310

顯示別趣

別顯往趣

據藏文改譯。

P393-L5

P310

相道

為相之道

據藏文改譯。

P393-L5

P310

離欲

離欲界欲

據藏文補譯。

P393-L7

P310

粗靜相道

粗靜為相之道

據藏文改譯。

P393-L7

P310

先須

據藏文補譯。

P393-L7

P310

據藏文改譯。

P393-L7

P310

由此令彼增,由增極遠行,而得根本住

彼令此增已,由長足增長,故得根本住

據藏文改譯。

P393-L8

P310

由此增長彼三摩地,依此引發

彼令增長此三摩地,依之引發

據藏文改譯。

P393-L9

P311

又從第九心乃至未得作意時,說名

此復說從第九心起,乃至未得作意之間,是為

據藏文改譯。

P393-L9

P312

從得作意,為

得作意已,欲

據藏文改譯。

P393-L10

P312

據藏文改譯。

P393-L10

P312

了相

了相者

據藏文補譯。

P393-L11

P312

勤修作意,乃至未得所作作意

乃至未得作意

據藏文改譯。

P393-L11

P312

作意初修業者

初修業者

據藏文刪之。

P393-L12

P312

發起、攝受正勤修習了相作意

由此了相作意發起,為能受取而勤修習

據藏文改譯。

P393-L13

P312

瑜伽

瑜伽處

據藏文補譯。

P393-L13

P312

卷首

起首

據藏文改譯。

P393-L13

P314

具足

修成

據藏文改譯。

P394-L1

P314

暫伏、永斷煩惱之理

斷煩惱理

據藏文改譯。

P394-L1

P314

未見明顯如此廣說

亦未明顯如此極廣宣說

據藏文補譯。

P394-L1

P314

故昔善巧大小對法

故見往昔善巧上下對法

據藏文改譯。

P394-L2

P314

及依此故暫伏、永斷煩惱之理

及依於彼斷煩惱理

據藏文改譯。

P394-L3

P315

若未善解聲聞地

故若未能善解此聲聞地所說

據藏文改譯。

P394-L5

P315

未得近分

若未得此近分

據藏文改譯。

P394-L5

P315

了相作意

又復了相

據藏文改譯。

P394-L5

P315

由修習此

故由修此

據藏文改譯。

P394-L6

P315

本地分

本地分

據藏文改譯。

P394-L7

P315

故未得近分

故若未得第一近分

據藏文補譯。

P394-L8

P315

非初近分之最初

非僅是第一近分之初

據藏文改譯。

P394-L8

P315

尚有

須成

據藏文改譯。

P394-L9

P315

皆是

唯是

據藏文改譯。

P394-L9

P315

之義

所說

據藏文改譯。

P394-L9

P315

得奢摩他

現見得奢摩他

據藏文補譯。

P394-L11

P317

離欲

離欲界欲

據藏文補譯。

P394-L12

P317

且不能伏

不能暫遮

據藏文改譯。

P394-L13

P317

前說修奢摩他能伏煩惱現行

若爾,前說唯修寂止能伏現行煩惱

據藏文改譯。

P394-L13

P317

前依世間毘缽舍那悉皆攝為奢摩他而說

前者是依世間毘缽舍那攝入奢摩他中而說

據藏文改譯。

P395-L1

P317

初禪

第一

據藏文改譯。

P395-L2

P317

由諦行相及由粗靜相

由諦為相及粗靜為相

據藏文改譯。

P395-L2

P317

離欲

成辦離欲之理

據藏文補譯。

P395-L3

P317

修此之身

此中所依者

據藏文改譯。

P395-L4

P317

勤修觀行

極起精勤

據藏文改譯。

P395-L5

P317

觀察

觀察作意

據藏文補譯。

P395-L5

P318

最後作意是證離欲根本定時所有作意,即所修果,前六作意是能修因

此中最後,是離欲界欲而入根本定時作意,故是所修;前六是為能修

據藏文改譯。

P395-L7

P319

修習何義而

而修何義以

據藏文改譯。

P395-L7

P319

雖由此道亦伏

其中雖由此道亦斷

據藏文改譯。

P395-L7

P319

餘惑現行

餘現行惑

據藏文改譯。

P395-L8

P319

修習欲貪

貪欲

據藏文改譯。

P395-L8

P319

其欲貪

又貪欲

據藏文改譯。

P395-L8

P319

貪欲

欲、貪

據藏文改譯。

P395-L9

P319

故能

故其

據藏文改譯。

P395-L9

P319

違貪欲相而善修習

倒執貪執取相而串習之

據藏文改譯。

P395-L9

P319

此雖無倒了解諸欲過失

又雖無倒分別解了欲界過失

據藏文改譯。

P395-L10

P319

隨久觀修此二德失

則於觀擇此二德失,任經幾許串習

據藏文改譯。

P395-L12

P319

此一切伏斷煩惱共同建立

此乃一切斷除煩惱建立

據藏文改譯。

P395-L12

P320

如是別思

若如是者,分別簡擇

據藏文改譯。

P395-L12

P320

善了其相

之了相

據藏文改譯。

P395-L13

P320

故此作意聞思間雜

故為聞思間雜

據藏文改譯。

P395-L13

P320

唯有修相

以修持相

據藏文改譯。

P396-L1

P320

聲聞地

於此聲聞地

據藏文補譯。

P396-L1

P320

於所緣相

由緣彼相

據藏文改譯。

P396-L2

P320

毘缽舍那中亦多宣說

多返說為毘缽舍那

據藏文改譯。

P396-L3

P321

止觀

止觀之理

據藏文補譯。

P396-L4

P321

修習之理,謂若

故彼修習之理,謂於

據藏文改譯。

P396-L5

P322

輾轉修習止觀

交替修習止觀二者

據藏文改譯。

P396-L5

P322

由修習故

由依串習

據藏文改譯。

P396-L7

P322

是名

是為

據藏文改譯。

P396-L7

P322

便謂我今已斷煩惱

謂我今已斷除煩惱

據藏文改譯。

P396-L8

P323

諸欲

諸欲希求

據藏文補譯。

P396-L9

P323

醒覺故

醒覺彼

據藏文改譯。

P396-L9

P323

隨於一種可愛淨境攀緣思惟

攀緣隨一極其可愛貪境之時

據藏文改譯。

P396-L9

P323

是名為

是為

據藏文改譯。

P396-L10

P323

諸增上慢

我慢

據藏文改譯。

P396-L11

P323

由善

由於

據藏文改譯。

P396-L12

P323

伏斷

斷除

據藏文改譯。

P396-L13

P324

煩惱現行

現行煩惱

據藏文改譯。

P397-L1

P324

由此

此理

據藏文改譯。

P397-L1

P324

何況能得永度生死

是故不能度越生死

據藏文改譯。

P397-L2

P324

恐繁

此等恐繁

據藏文補譯。

P397-L2

P324

應當了知

故應觀閱

據藏文改譯。

P397-L2

P324

現在無修此等根本靜慮之理,故亦無有錯誤引導

今無此等修靜慮等根本定理,故因彼等導入歧途,亦復無由

據藏文改譯。

P397-L3

P324

然於此等若真了解,則於餘定亦斷歧途最為利益

然於此等若生領解,非徒空言,則於遮斷餘定歧途,見有大益

據藏文改譯。

P397-L4

P324

唯得此定

故雖得此殊勝等持,唯此

據藏文改譯。

P397-L5

P324

故於

故唯

據藏文改譯。

P397-L5

P324

真無我見毘缽舍那

別別觀察毘缽舍那無我正見

據藏文改譯。

P397-L5

P327

縱未廣知修初靜慮等根本定法,然於前說

前說

據藏文改譯。

P397-L6

P327

定當了知此是

據藏文改譯。

P397-L6

P327

九種住心

九種住心之理

據藏文補譯。

P397-L7

P327

之所建立

所述

據藏文改譯。

P397-L7

P327

莊嚴經論及無著菩薩於菩薩地、大乘對法攝決擇分解彼意趣

彼經意趣,經莊嚴論為作解說;無著菩薩則於菩薩地、上部對法攝決擇分中總略宣說

據藏文改譯。

P397-L8

P327

攝決擇分於止觀二法,指聲聞地,故聲聞地解釋最廣

攝分於止觀二法舉聲聞地聲聞地中廣為解說

據藏文改譯。

P397-L9

P327

復有

據藏文改譯。

P397-L9

P328

今善觀彼等諸心要義,略示一二,全無杜撰

縱未廣知修初靜慮等根本定法,最下亦定須知經善觀察、遠離杜撰,所說彼等諸心要義

據藏文改譯。

P397-L10

P329

現在

一類

據藏文改譯。

P397-L10

P329

雖知其名

徒有空言

據藏文改譯。

P397-L11

P329

善解

據藏文補譯。

P397-L11

P329

棄而修餘

輕棄而修

據藏文改譯。

P397-L11

P329

又有眾多略得止品所攝正定,便謂已得空三摩地;或得內外所共第九住心定

見有略得止品所攝正定,便執是為空三摩地;眾多僅得內外二者共通等持第九住心

據藏文改譯。

P397-L12

P329

具眾

具足

據藏文改譯。

P397-L12

P329

已得根本

是為等引

據藏文改譯。

P397-L13

P329

善解

善辨理解

據藏文改譯。

P398-L1

P329

而生誤解

所惑

據藏文改譯。

P398-L1

P329

若能實知此定之義

知彼等持含義為何

據藏文改譯。

P398-L2

P329

善巧

善巧。於此頌曰

據藏文補譯。

P398-L3

P329

因文簡直故,狹慧未能解

文深故未解,狹慧將自過

據藏文改譯。

P398-L3

P329

反謂此經論,無無分別教

反推諉經論,無修無別教

據藏文改譯。

P398-L4

P329

尚且未能辨

此輩尚未辨

據藏文改譯。

P398-L4

P329

善分辨

如實分

據藏文改譯。

P398-L5

P329

顯說

淺說

據藏文改譯。

P398-L5

P329

久習大論友

積年習論友

據藏文改譯。

P398-L6

P329

假石

碔砆

據藏文改譯。

P398-L6

P329

佛見除汝學

見除汝學典

據藏文改譯。

P398-L6

P329

聞住林樂,願觀察彼義

佛說多聞者,林中樂當參

據藏文改譯。

P398-L7

P330

修法與

初修法

據藏文改譯。

P398-L7

P330

了解

辨明

據藏文改譯。

P398-L8

P330

為聖教久住,故今略解釋

此亦為聖教,長久住世故

據藏文改譯。

P398-L9

P330

奢摩他靜慮自性

靜慮自性奢摩他

據藏文改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