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破有過規」這個科判。你們準備好了嗎?尤其是大乘發心的部分,一定要在上課之前自己殷重地發心。好!請大家翻開《廣論》362頁,第幾行?第4行。跟我一起看文:
第二、破有過規:有此邪執是所應破,謂如前說善舉策心無分別住,是時雖無少許沈沒之過,然由掉舉增上,現見不能相續住分;低其舉心復緩善策,則見住分速能生起。遂謂此方便是大教授,得定解已,見其高聲唱言:「善緩即是善修。」
我們看一下這一段在說什麼?「破除有過失的修法」,宗大師在這裡邊舉了一個他宗的想法。他宗的這個想法是什麼呢?宗大師先說這是應當破除的顛倒分別,什麼樣的顛倒分別呢?就像前面說的,注意聽喔!就像前面說的,善為警策而振奮其心,接著不作分別而安住,這個時候固然沒有少許沉沒的過失,但是掉舉則較為強烈──掉舉比較活躍,這裡邊的「增上」就是強烈的意思。當這個掉舉強烈現行的時候,安住分還能不能進行啊?就無法延續了。
看到這種狀況的時候,這個他宗會怎麼處理呢?他於是降低、放低對內心的振奮,就是放緩了警策;這樣調整了之後,就出現一種結果了:就能迅速地生起安住分。看到這個時候就想:這個方法是重大的教授,而且獲得了定解。什麼方法?就是放低對內心的振奮,也就是放緩對內心的警策,於是就高聲地宣稱:「善緩即是善修。」意思就是放得越緩修得越好。這是他宗的說法,很顯然這是一種邪見。注意!這個邪見他認為:內心如果起伏過大的話就容易產生散亂,應當讓內心不要太高昂,一直保持在一個相對低沉的狀態,這樣就很容易培養止力,而且能快速地修成寂止。他宗認為這是修定的一個大教授。
那麼「提起心力,全神貫注地收攝自心、不作分別,雖然能夠避免生起沉沒,但在心比較振奮高昂的狀態下卻容易產生掉舉、散亂;如果將心放鬆,反而有助於心的安住,藉此就能夠迅速地成辦奢摩他。」這是不是都是他宗在做的?所以他就認為讓心放鬆才是修學三摩地最好的方法。所以他承許了什麼?「善緩即是善修」,就是越緩修得越好!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宗大師是怎麼破他宗的這個想法,和我一起看原文:
此是未辨生沈及修二者之論,以無過定,須具前說二種差別,唯有心無分別堅固住分未為完足。若謂此有矇昧令心渾濁,可名為沈,然今無彼,心有澄淨明分,故三摩地全無過失。現見此乃未辨昏、沈二法之言,是等下當廣說。
我們看一下這一段。宗大師說:他宗的這個說法,是沒有分辨,注意!沒有分辨生起沉沒與生起修行二者的言論。這個錯誤很顯然是非常嚴重!因為沉沒是修定的時候要對治的最重要的違品之一,如果把生起沉沒誤認為是修定,有可能自以為很認真修定,實際上都處在沉沒當中。
為什麼他宗這個說法,是沒有分辨生起沉沒與生起修行兩者的這個言論呢?因為沒有過失的定,就像前面所講的,必須具備兩種差別,就是明分力與安住分,並不是單有內心不分別的堅固安住分就夠了。如果有人心想:「在這種狀況下,如果會使內心趨於矇昧、昏憒、迷矇,固然是沉沒,但是也沒有這樣子,這個時候還是有內心澄淨的明分,所以是沒有過失的三摩地。」這是他宗的想法。他宗認為:如果放低對內心的振奮,放緩對內心的警策的時候,內心沒有出現矇昧,所以就沒有沉沒。因為什麼?因為它這時候還有澄淨的明分,所以他認為是沒有過失的三摩地。
接下來宗大師又說:他宗的這個想法就是沒有區分昏憒與沉沒二者的言論,「昏」和「沉」這兩者是有差別的,這兩者的差別後面我們會再詳盡地說明。
所以很顯然,宗大師認為他宗的這個想法是沒弄明白兩個問題,就是什麼是沉、什麼是修,這兩個都沒弄清楚,所以把兩個弄成一個了。因為不了解沉沒的過患,而把沉沒當成了修定。沒有過失的寂止是一定要遠離沉沒和掉舉的,而且也不是無分別止就足夠了。
還有人認為:看清楚境就會遠離沉沒,所緣境看得很清楚,那個時候他就是沒有沉沒的,所以只要有澄淨分和安住分,三摩地就是可以了,沒有什麼過失。可是大師說:這是什麼問題啊?沒有分辨昏沉和沉沒的差別的說法。昏沉和沉沒是不同的,很多人認為把境看得非常清楚,就覺得自己已經沒有沉沒了,然而這只是沒有昏沉而已。光是看得清楚、有澄淨分是不夠的,還要明顯分。明顯分是什麼狀況啊?就是你整個人要非常有精神,這樣才能遠離了沉沒。
那麼如果我們再說一遍的話,「善緩即是善修」的這種說法,宗大師破斥了這種修法。簡單地說:他認敵為友,混淆了「細分的沉沒」與「無過的三摩地」,沒有分清它們的差別。這兩個注意喔!這兩個是完全反的。
那問大家一個問題,「無過的三摩地」必須具備什麼?「住分」和什麼?「具力明分」對吧!兩個特點。所以如果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心提得很高,發現這個心控制不住就容易散亂,所以就把心放鬆,放鬆了之後是很有幫助內心安住於所緣的,但是如果放鬆這個力道掌握不對,太過了就會導致心在顯現所緣境的時候,它欠缺一種東西,欠缺什麼?就是力量。而這個心顯現所緣境欠缺力量的這種就是「細分的沉沒」。
然後他宗又解釋說:「這個所謂的『沉沒』」──注意哦!你看看他對沉沒的想法──「這個沉沒,是指心在對境的時候呈現昏昧不清的狀態,但是我們之前說的狀態不是這樣,它能夠清楚地顯現所緣境,具有澄淨的明分,所以不應該被視為是沉沒的。」因為他宗這個想法會把這個定義得太過了,很顯然這是他沒有懂得分辨「昏沉」與「沉沒」這兩者導致的結果。當然這個剖析得有點細了,以後再詳細地說。
這裡邊再再地強調:當我們發現我們很用力地修心,然後有點發散,控制不住的時候就把心放緩。一放緩了之後,有人就認為:「哇!你看我安住所緣、又有澄淨分,這樣好像是很美好的三摩地正在進行式。」但是不是!這個時候已經是細微沉沒的進行式了。
它們的差別點,就是這個顯現所緣的時候沒有力道,就像一個人靜靜地這樣、靜靜地這樣看著,還有一個人是精神抖擻地這樣,注視著那個所緣,所以他是有一種力量在裡面的。而正規的三摩地的要求,就是你的心對所緣境的抓取度一定要很有力量,你不能為了讓它不要太散亂,把力量破掉了,而且還認為這沒有昏沉,但是沒有去抉擇──是沒有昏沉,但是有細分的沉沒。
有沒有聽清楚?修定的時候要打起精神,善於辨別內心。
今天就上到這裡。
謝謝大家!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62 | 4 | 謂若如前說策舉其心無分別住, | 謂如前說善舉策心無分別住,是時 | 據藏文補譯。 |
362 | 5 | 掉舉增上,現見不能相續久住,若低其舉緩其策,現見住心速能生起 | 然由掉舉增上,現見不能相續住分;低其舉心復緩善策,則見住分速能生起 | 據藏文補譯。 |
362 | 6 | 發大音聲唱言 | 得定解已,見其高聲唱言 | 據'48年版《廣論》及藏文補譯。 |
362 | 6 | 沈修二法差別 | 生沈及修二者 | 據藏文改譯。 |
362 | 7 | 非唯令心無分別住一分而足 | 唯有心無分別堅固住分未為完足 | 據藏文改譯。 |
362 | 7 | 若謂於境令心昏昧可名為沈,今無彼暗內心澄淨 | 若謂此有矇昧令心渾濁,可名為沈,然今無彼,心有澄淨明分 | 據藏文改譯。 |
362 | 8 | 此乃未辨昏、沈二法差別之言,下當廣說 | 現見此乃未辨昏、沈二法之言,是等下當廣說 | 據藏文補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