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06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六卷.B面

對信解的那些人那用化教,對要修持要想得到內涵的人,那麼要修奉,所以立的法也不一樣,這是說明這個道理。

在我們要進一層地認識,自己問一下:我現在在什麼階段?如果還不了解,不必忙修奉。因此不要說:喔唷!這個戒好,我馬上去求個戒,這樣。乃至於皈依可以暫時不必皈依,信解、了解了,了解為什麼要皈依,如何皈依,皈依了以後該作些什麼;戒也是如此。已經了解了,不要停在那個地方,自己覺得:唉!我懂了。懂是懂了,你現在還在凡夫當中,一旦這個身體一失去,對不起,三塗業報無間,再出頭來不知何年何月!吃盡千辛萬苦,毫無結果。所以懂了以後,欸,那要依教奉行。這是每一個人要衡準自己的內心,就這樣。如果現在還在疑疑惑惑,不必去,不要說受戒不要受,三皈都可以暫時不必。

所以隨便講到哪裡,我們停下來,自己檢查一下內涵。萬一我們跟前面所說的不太相應──「唉呀,師父啊!(或者法師啊!)那我糊裡糊塗受了怎麼辦?」那沒關係啊,你現在趕快回過頭來,把它認識,前面種了個因,也好的。萬一到那時候覺得……萬一不對、做不到,寧願捨戒;或者覺得了解了以後,再去受,重受增上戒,這樣。這個叫作「騎在馬上找馬」,我常常跟大家說的這個話就是這個,要注意到這點。不可以自暴自棄,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下面,

《戒疏》云:何名化教?開演化導,令識邪正,教本化人令開慧解,本非對過而立斯教。

那麼,下面根據《戒疏》來解釋。什麼叫化教?它是「開演化導」,所以佛出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示」就是那個化教,打開來詳細地演繹這個東西,來應化、誘導我們,使得我們曉得哪一個是對的,哪一個是錯的。這個教原來就是化導我們,讓我們有正確的認識,所以打開我們正確的認識,「慧解」就是正確如理的認識,它本來不是針對著對治這個過失而說的,這個叫化教。那麼下面呢?

言行教者,

行教又另外一個名字叫制教,這個制教

起必因過,隨過制約,

但是一定因為了過失。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你結果還是犯、處處錯,那不可以。所以,講完這個道理以後,你開始行為的時候,又錯了,告訴你:「欸,你聽懂了,既然要這樣,這樣做不可以!」所以所有的戒啊,這個立的這個戒,都是有人犯了以後才立的,所以叫「因過」。什麼,隨犯了過然後制定,就像一個契約一樣,告訴你從此以後不可以哦!這樣的因緣。

說到這裡,關於這個制戒的因緣,也說一說。佛告訴我們,說這個賢劫當中嘛有幾尊佛,當然說的內容很多啦,最早說初七佛,它廣說的話,前面過去的什麼劫、現在的什麼劫、將來是什麼劫,那麼通常說的時候,說從七佛開始,毘婆尸佛等等,到前面的所謂拘留孫佛這一世的,那麼迦葉佛前一世的,就這樣。那麼,他就說每一個佛的教法大概的內涵。世尊又告訴我們,有的佛涅槃了以後,教法遺留很久,有的佛一走,教法也就沒有了。

舍利弗尊者一聽,在這裡想:欸,為什麼?這為什麼有的世尊涅槃了以後教法留下來,有的世尊沒有呢?他就跑得去問世尊。那就世尊告訴他:「如果那個佛制了戒,」這個戒是廣戒哦,廣、略兩種戒。什麼是略戒啊?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就是簡單的四句話,「啊,那照這個,所有的壞事都不要做哦,所有的好事都要做。然後,這個不是在形式上面,還要淨你的內心哦!」那就是佛──不但是一個佛,所有的佛都是這樣的,那你這個去做,這個叫略戒,這個略戒每一個佛都說的。廣戒呢,就像我們的世尊,一條、一條,每一條當中有深厚的內涵。

所以世尊就告訴舍利弗尊者:以前哪一個佛制廣戒,哪一個佛制廣戒,哪些佛只有略戒沒有廣戒。凡是有廣戒的,那麼佛走了以後這個法還在,所以它繼續地延了很久;凡是沒有制廣戒的,佛走了,好囉,就這麼一句話,大家都會說,沒有修持的標準,所以很快地隱沒掉了。舍利弗尊者就請世尊說:「哎呀,世尊哪!那我也祈求你,希望把那個教法留下來,請你制戒吧!」佛就說:「好、好、好,你停下來,我曉得什麼時候該制。」他不說,一直等到後來有人犯了,那麼才說。為什麼要等到後來有人犯了,這個有它的原因,這裡不細講,這樣。所以說這個地方講的「起必因過」,佛法一定是因緣、緣起之法。

這地方我們要了解哦!這個真正的廣戒有它的殊勝的內涵,現在很不幸,到了現在這個時候,我們一方面嘛說末法,大聲地弘法,一方面叫不要戒的。不要戒你弘些什麼法?弘的佛法,錯了!弘你自己的法,那對,反正你怎麼弘就行,照你的,依文解義嘛,個人可以想出一套來!如果你要真正地把佛的圓滿的教法弘出來,對不起,那不能錯,非要照著這個次第不可!所以佛一再說:「毗尼住世,佛法住世」,因為這是衡準的標準,否則你說這個、他說這個。我們不是講嗎?要論辯的話永遠沒結果的,吵得個天翻地覆。但是標準一放的話,是就是是、錯就是錯,絕對不可以說又可以是、又可以非,大家還記得不記得昨天在這個地方說明了這件事情。那麼這個標準什麼呢?戒。

即便是戒,由於根性的不同,有看見不同,所以又分出多少部來──大眾部、上座部,然後上座部又分多少部,大眾部又分多少部,一分分二十部。佛有懸記,說二十部,部部都對。都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應不同的根性,不管根性如何差別,戒始終是根本。等到戒慢慢地、慢慢地衰了,那個佛法也就衰了。衰到理論還完整,但是修證不大相應的叫像法。現在呢?連它懂得理論的沒幾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樣!

所以我出了家,整整二十六年,民國五十四年算起,是不是整整二十六年哪?二十七個年頭。一開頭的時候我因為弘一大師、印光大師的關係,我已經跟大家說,第一本我認真捧的書就是這個(編者按:指《南山律在家備覽》)。不懂!後來還經過了各式各樣的老師以後,才多少有一點了解。那時候發現:啊!這個戒這個東西這麼嚴密啊!怪不得古人,那天說像僧休法師聽了三十遍,他說「逾增逾暗」,道理在這個地方。所以我這次跟大家講戒的是最淺近的話,你們也了解,每一個字我分析得清清楚楚,不這樣的話,我對不起你們,你們不好好聽,你們對不起你們自己,再說一遍。所以,下面順便說「因過而制」的,那麼這個時候說:

言唯持犯,

現在這個地方談的時候不是一些道理了,就是你這樣做,對,就叫持。你只要持的話,哪怕你坐在這裡、哪怕你睡覺、哪怕你吃飯,就有功德。你得到了這個戒體以後,就是你這樣認真地去做,一天一夜要求往生──中品,就這樣。如果你這個功德說我要生天,就生天,要什麼就什麼,戒的威力實在不可思議!所以以後如果有因緣,我多多少少告訴你們感應,現在不能講,一講的話你們忙感應去了,那一定錯,一定錯、一定錯!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如果說沒有感應的話這也一定錯,你這個道理是空話,這是我要真實地跟你們說的,這樣。所以平常一般來說不能講感應,實際上呢有沒有?當然有啊!你看印光大師哪有個不有,可是他平常不講。為什麼印光大師不講?印光大師很了解現在這是末法的時候,道理既然沒有,跟你們一講感應的話,那完了!那扶乩、土地、城隍都是菩薩、都是什麼,這樣。所以信佛的都是信土地菩薩、信城隍菩薩,那這個佛教還有什麼戲好唱!那說一個輕鬆一點的笑話。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內涵。

所以說,現在這個制教當中或者行教當中,它告訴我們的都是什麼?這個準則,這樣作是持、這樣作犯。然後這個持犯當中

事通止作,

這個真正說起來,持犯有四個,叫止犯、止作,這個持也有止持、作持,一共分四樣。這個四樣因為後面有詳細解釋,所以這裡我只把那個名詞告訴你們。

戒律一宗局斯教矣。」

關於戒那一部分哪,就這樣,整個地講這個,所以局於這個出家的。繼續下去。

《濟緣》云:「十善五停四弘六度一切觀行,並化教業。毗尼所詮開遮輕重一切律藏,並制教業。化據理性,理有順違。制就教法,教有持犯。」

那麼這個《濟緣》就是解釋《業疏》的。十善我們曉得、五停曉得,我也簡單地說一下。十善嘛就是身三──殺、盜、婬,口四,以及意三,大家很清楚。五停就是五停心觀,因為我們凡夫剛開始修學的時候這個心很粗猛,沒辦法深細,觀察的這個。因此你必須把粗猛的煩惱先把它對治,把它慢慢地凝聚下來,這個時候才淨心淨意地可以學。舉個簡單的比喻,一天到晚在玩,忽然之間跑到這個佛堂裡叫你打坐,坐不住,要先收收心啊,換句話說。我想我們也是這樣,真的要動腦筋,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面,如果那地方還吵,這個電視機開在那裡,這個喇叭在那裡哇啦哇啦叫,你一定修不成功,何況我們現在修學深細的佛法。

因此有很多人跑得來說:「哎呀,法師啊!我這個心很亂哪,我去學學定。」錯了,根本錯了!你真的要學的──學戒,這個才真正重要的。先把那個心收,收了以後然後進一步,這個時候它有特別的法門。這五停心觀是專門對治我們平常最粗猛的幾種現行,在這種現行當中,修學佛法根本沒有用。貪心重的修不淨觀、瞋心重的修慈悲觀,這樣。然後心裡面思惟散亂的修數息觀,這個就是這個平常我們說的五停心觀,這樣。愚癡重的修因緣觀,乃至於界差別。所以對這個方面,這個地方說一說。

同樣地,這個細別的時候,又有它特別的內涵在噢!我也可以順便告訴大家,隨便其中的一個,它深細的又有特別的內涵。譬如說貪心重的,人家說不淨觀。對不起,這個不淨有各式各樣的哦,有大不淨、有白骨、有什麼,對治的所貪也不一樣。有很多是貪男女、有很多貪飲食、有很多貪什麼、對自己的身見的執著,那修的不淨觀的內容就不一樣,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真正修行的時候,沒有善知識的引導,他沒辦法鑑別你自己的內涵的話,那是很麻煩!所以這個五停心觀當中有一個業障重的──念佛觀,加上前面說的這個。從一般來說來,的確這個念佛有它的殊勝法門,不過這個念佛,不限在我們當中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或者六個字,它有它的廣泛的內容在;那麼這個持名念佛是念佛當中的一個法門。廣可以包含狹,狹不一定能代表廣,這個概念大家應該清楚,這個就是五停心觀。

「四弘」呢?四弘誓願。大乘菩薩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等等,平常我們早晚課天天念的。「六度」,大家也了解,布施乃至於智慧。「一切觀行」,這些道理不但是理論,而且你行持這個內涵,這個都是什麼?化教之業。

那麼「毗尼」就是戒,毗尼裡邊所說明的,那這個裡邊只有兩樣東西──「開」還是「遮」,開就是對的,遮是不可以的。反正遮的東西你去做了就是犯了,開的東西做了就是持,換句話說,對、不對。對的你去做了,那麼善業、淨業都在這個裡頭。如果說該做的不做,犯了那怎麼辦呢?那你就墮落。至於說深、淺的程度,那是「輕」跟「重」。一切的這個律說明的無非是這個,這個都是制教所說明的內涵。

所以說化是據理性,是說明這個道理的,那麼這個「理」到底是對的呢,是「順」;不對的呢,是「違」,關於這方面就見解上面來說的。那麼然後呢,制就是「就教法」;這個地方,教有持、有犯,有分別,分別,這個不能錯一點點。我們了解了這個,不要說:哎呀,我們做好事就好啦!不一樣,這個做好事是化教之業;制教內涵有它的很大差別。乃至於到後面,為什麼我們必定要循戒、定、慧這個次第等等,這以後到時候再說。

《資持》云:「一代時教,總歸化行。開其信解,用捨任緣,故名化教。制其修奉,違反有過,名為行教。」

那麼這個都是解釋,總解釋前面這些。「一代時教」,那個就整個我們釋迦世尊告訴我們的這個應時之教法,通常我們說一代時教、一代時教,也就是說三藏十二部教典,不外乎這兩樣東西。我們用不同的開合,不同的開合,你可以三分,說經、律、論;大、中、小;現在這個地方,行教跟化教,所以它化、行兩個。那麼這兩個什麼差別呢?說「開信解」,讓你起信、了解,然後「用捨任緣」,看你的因緣,你願意用也好,願意捨也好,這個部分叫作化教。用固然是有功德,不用的話,不因為你不用而有大害。就是本來如此還是如此,本來你下地獄的還是下地獄,本來人道還是人道,就是這樣;不用不會影響你,這個叫「用捨任緣」。沒有什麼關係,任你的緣,你的緣具足你就努力一點,緣不具足你不管它。所以這個化教講的道理呀,聽懂了以後,哎,你覺得我照著去做固然好,不照著去做的話,最多什麼?得不到它的好處,如此而已,它並沒有反效果。但是得到它的好處,好處也不如那個制教,這個有一點不同。

下面呢,「制其修奉,違反有過」。制教是什麼?就告訴你哦,你必要恭恭敬敬地去修,說依教奉行的哦!要嘛不制,制了以後你必須要做的,你違反的話有過失。所以你做的時候有無比的大功德,這個遠超過一切,可是你不做的話,對不起,這個禍害也是非常嚴重,這個叫作行教。

這個我也可以舉個非常簡單的比喻來說,比如我們隨便講一個道理,啊,說這個汽車,這個交通工具對我們非常好,這樣。講講道理沒關係啊!這樣。然後你真的有一部汽車以後,那個你非得照著規矩來,汽車嘛就要開到馬路上面,如果你不開在馬路上面的話,車毀人亡小事,還有把人家也撞壞,就是這樣。任何一樣東西,這個「制」一定有它的法度軌則。我們隨便說,講一樣東西,哦!這個講講可以,真正這個東西實在去派上運用的時候,它的好處也在這裡;然後呢,你用得不對的話,這個缺點也就顯出來啦!

下面他列一個表,這個列一個表是我們自己把它看一下,前面的所有這個解釋等等,他為得使我們很明白清楚,所以列出來。那麼那一頁的最後那一段,這一段對我們非常有用,這一段是正被我們現在的。

《資持》云:「問:五八二戒既是戒制,應是行攝。答:化教所攝。」

很有趣!它特別有一個問答。說:五戒、八戒,戒嘛,應該是說戒所制的應該是行教或者制戒啦!那回答怎麼說?「化教所攝」。對不起,他說這個不是制教,這個叫作化教。化是「用捨任緣」的呀!實際上呢,如果是「用捨任緣」的話,那我們說我們求了戒,犯了戒應該沒毛病,然後呢持了戒沒有大功德,實際上並不是如此。那應該是制教,它又是化教所攝,這為什麼原因?

這地方特別說明這一點。這個用小字,所以用小字的話,這個小字就是弘一大師對這個法的非常尊重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那是古人哪,他絕對不是憑自己的依文解義、臆測,他一定要有根有據,而且這個根據一定是經過嚴密的鑑別,如果這個祖師用得不妥當,他絕不引用它,就這樣;或者用得不應機,他也不用它。

譬如他前面說,他先開始學律,後來看見新律,新律是一切有部律,啊!說得這麼完整,他然後決心去學。後來對這個戒體有了認識了以後,才發現:啊!這個南山一宗是了不起啊,功在萬世。所以他從此以後懺悔,說這個新律儘管是完整的,我不學,這樣。所以即便是說對了,不應機他還是不學,這麼嚴峻!所以下面這個解釋,實際上那個小字的解釋,對我們是最正確的引導。為什麼用小字?表示古人慎重。所以我們真正要學律,這個地方非要學的不可,否則的話,我也是鼓兩片如簧之舌,說得個天花亂墜,乃至於擾亂教法,那異常可怕!這個是所以用小字的特別原因,但是這個小字的意義是完全正確。我們看一下,

《南山律》中,以十戒具戒屬制教,五戒八戒屬化教。

什麼是制教呢?「十戒」就是沙彌戒,「具戒」就是比丘;四眾──應該說五眾: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然後比丘、比丘尼,這個五眾的戒法才叫作制教。五戒跟八戒這個是化教,這個是在家人的。

今案,

說現在說,

五戒八戒與常途之化教異。

五戒八戒與通途的、常規的化教異,它雖然是通途的化教,但是──哦,雖然是化教,但是跟普通一般的化教的常規不一樣,首先說明。下面呢,首先地指出來這個特點,下面說:

正屬化教,義當制教。

就它的歸屬來說,那是沒錯,屬於化教,可是就它的內涵的意義來說,應該屬於制教。

義雖通制,而教終局化。猶如四分律宗,正屬小乘,義當大乘。義雖通大,而教終局小也。

反過來說,意義雖然屬於制教,但是就這個分類來說,它還是局於化教。舉一個比喻:說四分律宗,《四分律》正規地說起來屬於小乘的,但是意義,意義卻是大乘的。

說到這裡也順便一說,為什麼我們的道宣律祖(編者按:揣師意,疑應是弘一律師)放棄了新律而學舊律,新律就是一切有部律,舊律就是《四分律》,因為這個《四分律》雖然歸屬是同樣歸屬於小乘,可是它說的意義內涵卻是通於大乘的。說我們中國是盛行大乘之處,而且大乘才是佛要究竟圓滿告訴我們的道理;小乘只是前面引的基礎,我們沒有條件也只能學學這個小學;夠了條件老停在小學,這個非常可惜。所以他這個說明,順便舉這個例子。「義當大乘」,說義雖然通大呀,這個「教」,教就是聖人制的那個意義說來,終是局於小的,這個在〈宗體篇〉當中會明白地說明。下面:

所以謂五戒等義當制教者。

喏,他就說明這個道理哦!說雖然正屬化教,可是意義來說這是制教哦!他是有根據的哦,什麼根據呢?

如《業疏》云(他說啦!說:)「如來設教類同空界,隨立一相攝修皆盡,五戒被俗之法,五體通道之規,持犯相扶,難遮齊則。」

這幾句話。這個都是祖師,而且都是有根有據,下面實際上還引經論來證成這件事情,換句話說他這個話,絕對不是弘一大師憑自己個人的意見臆造的。那麼這個文我在這兒解釋一下。說引《業疏》上面的,《業疏》就是《隨機羯磨疏》,這個上面說「如來」,我們的世尊哪,世尊所以設立的那個教法,「類同空界」。這個「空界」有兩個意義:空界第一個是無窮無盡的,哦,這個教法是無窮無盡的;還有一個,空界是包含一切的,這樣。所以一方面這個內涵是廣博無涯,另一方面是包含了一切,深、淺等等。還有呢,空這個東西,隨相而現,這個是空的,你有什麼就現什麼,就這樣。所以平常說,沒有什麼,你拿一個這個鏡子,黃的就變黃的,紅的就變紅的,就是隨你設的因,而顯它相應的這個緣給你看,這個是空的特別的意義。

所以這個如來隨便立一個相,隨便從哪一個立,常常來說「攝修皆盡」,都能夠包含了全部要修行的內涵,只是針對著不同的機用不同的方法,如此而已。就像那個虛空一樣,它本來沒有什麼,跟你什麼相應,就還你個什麼,這樣,如此而已。所以如來的法本身也是空,空故緣起,緣起的,什麼因緣就什麼樣顯示現出來。

那麼現在呢,從這個原則上面,現在這地方運用這個原則。說五戒,五戒本身「被俗」,五戒本身只是說專門針對著在家人而用的,這是接引在家人是用這個,因為接引在家人,所以它是化教,這個原因。但是這個五戒的體呀,真正的內涵是什麼?通道之規。這個叫道,這個道就是苦集滅道;這個道就是出離凡夫進入聖域的這個道路,這個五戒之體卻是這樣的。而且「持犯相扶」,那個不管持、犯,這個「難」的是不可以,「開」的是可以,這些東西都跟出家的制戒所說的具戒,完全一模一樣的,這兩句話就說明這個。好,那麼今天時間到了,下次這一段再還要引經論上面再簡單地說一說。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