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七卷.A面
今天我們繼續下去。上一次有一位同學問一個問題說:「世尊制戒為什麼有廣制與略制的差別?又什麼因緣不廣制?有的世尊是制廣戒,有的世尊是制略戒,而廣戒能令正法久住,那麼每個世尊都是大慈大悲,為什麼他不廣制?換句話說,不廣制不是使得正法提早結束嗎?」關於這個,在我們的概念當中的確不了解。佛法都是講因緣,佛,如果說沒有去求的人,這一佛不會出世,出世也沒有用。其實以我們眼前來說,你沒有這個好樂心,告訴我們不一定用得上,這個道理也不是三言兩句說得清楚的。那麼在這裡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一下今天要講的文,及上一次講的文,正好一方面重新溫習一下,一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請大家翻到第三頁,《南山律在家備覽》的第三頁,第三頁就是在講「戒法」當中,通敘戒法的這個示相彰名。那麼示相彰名當中分正示、雜簡,那麼這已經說過了。正示就是立正確的內涵,那麼實際上立了以後,也許大家還有不清楚之處,所以還要來一個辨別。通常在教法當中說一個圓滿的道理啊,它一定有兩個層面說同樣的事情──正面的,以及反面的。那麼通常我們正面的叫「立正」,把正確無誤的建立起來;反面呢,要「摧邪」,把錯誤的把它斥破、摧毀。那麼這個地方呢叫正示跟雜簡,簡就是簡別,把它分別出來,哪一些似是而非的。那麼這個雜簡當中,平常我們就是辨別它的幾樣事情:邪、正──似是而非、認不清楚的;大、小;偏、圓──是偏向局部的,還是圓滿的、究竟的;以及混淆雜亂而弄不清楚的。這裡呢主要的要破邪顯正為主,那麼這個裡邊順便也說明了不太清楚的這個內涵,因此這個雜簡當中還分出化制、戒善、遮性。
那麼上一次我們把這個雜簡當中的第一支化制,已經有了簡單的說明,因此請翻到第四頁。呃,簡單的概念我們已經了解,化就是化教,換句話說,經論主要說明的內涵。那麼這個呢是專開信解之門,讓我們起信,說這個,喔!原來這樣地好,然後呢於是我們願意去聽從他而追尋我們要的,於是進一步要確實了解它──那信解。這個實際上呢,在這地方好像是分開,「化、制」兩個不同的,實際上這是因跟後面的果,當了解了這個道理做為因,說進一步我們希望達到它,有它的行持以及最後的驗證。這個後面的如理的行持,由行持而得到證得內涵的話,這是由於前面講那個教理,換句話說那個化教的果。因此我們反過來說,前面這個化教就是因,彼此間有這樣的一個因果,互相相輔相成的必然關係。沒有前面這個化教那麼你弄不清楚,以及沒有這個說明,你既不會起信,更不會了解。既無信解就算你有宿生的善根,或者聽見人家說好、好、好,你來了以後,不曉得什麼才是真的好,得不到正確結果;反之,你雖然了解了,起了信解之門,可是不如實行持也沒有結果。
這個我想我們通常都有這個經驗,聽完了法師講經說法,乃至於自己看完了以後,自己會覺得真好!往往覺得,哎呀!法喜充滿。實際上這個法喜有幾種差別:第一個呢,他講的內涵跟我們世間不太一樣──新鮮。其次,這個佛法的確提供了我們一個解決問題的實際的一條路子,痛苦怎麼解除,功德如何圓成,因此啟發一線希望,這是第二個很歡喜的理由。那麼再加上如果講的時候,也是針對著自己的問題,文字能夠很好,於是這個情況之下,你覺得法喜充滿。
但是佛法的特徵不在這個地方。佛法的特徵是解決我們的煩惱,煩惱是生死痛苦的根本,因此解決了這個生死痛苦的根本因以後,你下面的所有的痛苦如實能夠淨除、徹底去掉。以我們諸位來說,聽了佛法、看了佛法,乃至於花了相當長的時間、精力,是不是把我們痛苦的問題解決了?是不是讓我們得到了我們希望的、需要的這個功德?不一定!因此這個法喜充滿,在程度上面來說,啟發因緣是對,對真實的意義來說還有一個距離。我們往往覺得就是這個樣,那麼這個情況之下,對不起,很可惜!它本來作為因,有了這個因可以讓你結果的,偏偏你聽了以後,以為就是這個,結果呢聽完了半天,種下了善根卻沒有正確的結果。所以下面要告訴我們制教。
制教是什麼呢?是局於出家,這個出家──跳出三界之家,我們不妨簡易地直截了當說,跳出這個痛苦牢籠之家。那麼正面的顯示的話,就能夠得到真實的圓滿的功德,這個才是!可是這個地方,要想得到這個,卻不是前面那個教量告訴我們信解、歡喜,這個得不到。要照著制教所列的條文,一條一條,所以叫……這個行教是「局據出家,唯明修奉」,是專業的、特別的,告訴我們如何地依教奉行。這個行就是修行,照著它開出來的,這麼很刻板的也可以說,一條一條去做,那麼你就能夠得到真實的好處。
為什麼今天要這裡重講呢?這個也說起來有一個很有趣的因緣。今天對世間來說,是一個很新鮮的日子──中東戰爭。像我們關在山裡的人,我們一直糊裡糊塗也不知道,偶然下來,大家都在談這個問題,談得很熱門,我們莫名其妙。最近因為我到台北來跟大家結這個緣,所以偶然也聽聽,喔!發現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結果今天凌晨打起來了,那麼內容先不談,這有人說它打的是什麼呀?譬如說那個伊拉克方面,堅持把巴勒斯坦那個問題連在一塊兒。也因此有人說,那回教是兄弟之邦,為什麼不把自己的土地讓給他安頓下來?乃至於有種種的說法,有人說這個伊朗他不是佔了一個地方,那正好讓給他。說起來啊,我們感覺得頭頭是道,他們回教也是兄弟之邦,你佔來的地方讓給他,那不就解決了嗎?好像是這個樣。
其實我們也不必談他那回教兄弟之邦如何,我們自己回過頭來,在我們自己身上去找,從比較普遍的步步深入。普遍的,譬如說我們目前每個人遇見的國內的各式各樣的問題,交通的雜亂、這個問題、那個問題……。坐在那裡談都很容易──這個不是、那個不是,如果這樣,不問題解決了嗎?如果那樣,不問題解決了嗎?講起來好輕鬆。那麼我們談佛法啦!更進一步談到我們說,哎呀,這個生死的根本就在貪瞋癡,這個拿掉貪瞋癡就對;聽起來說,哎呀,真好啊!是!好像懂了,乃至於覺得懂了,好像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一樣,實際上呢?不一定!如果說認真去檢查的話,我們會發現哪怕很小的一點東西,今天彼此之間一塊錢的事情、一口水的事情,吃了一點虧,心裡面就會在那兒嘀咕,為什麼?為什麼?這是很大的大問題。所以,「行、知」之間有絕大的差別。
或者我用另外一個比喻。平常兩個人,大家說:哎呀,這個小事情何必囉嗦,何必斤斤計較?但是真正說起來,小事情上不斤斤計較嗎?從內心的深處去看的話,一點芝麻綠豆大的事情,那個心眼睜得圓圓的、瞪得大大的,就這個樣!假定說我們從這個觀點,這個實際上的內涵把它引申開來說的話,譬如國家,說大家是反正是隨隨便便,那任何一樣東西你亂一點點的,天下大亂!譬如我們現在世間上用錢來衡準,那個標準就是這麼楷定的,一點都不能變。商場當中,今天風吹草動,哎喲,說這個美鈔或者台幣又升值一分、貶值一分。那個一分根本是,不要說一分,一分的十倍這個一角;一角的十倍──一分是一百倍──一塊;乃至於一千倍,十塊,對我們來說真的用得上嗎?派不上用場。但是如果是你沒有這個標準擺在這裡的話,天下的事情行得通嗎?行得通嗎?沒有一個地方行得通的。這個地方就處處說明了什麼?欸,理論信解是容易,真正行持,這有問題。
所以說,我們反過來說,人家告訴我怎麼怎麼做的時候,我們不一定呢真正地很容易相應,佛陀對我們設教、立這個制度的時候,也看我們的根性,根性不相應,你設了以後不一定成。譬如說我們現在同住的很多,有很多人對戒有興趣,有很多人對禪有興趣,有很多人對淨有興趣。禪有興趣的人,他就是我只要明心見性,那就行,你何必這麼這個弄得這麼繁瑣的一條一條約束別人,自己心裡面就是不一定能夠接受它。所以說真正在行持過程上頭,一定要有它適應的機,這個是佛出世一定的道理,並不是他想該怎麼辦,所以《法華》上面是最清楚明白交代這件事情。所以現在在這個地方大家要想學戒的話,我首先提出來,喏!隨便一個小地方大家要辨別得清楚,這個,所以這一科「雜簡」有它很重要的內涵在。
那麼,解答了這個問題,下面我們今天繼續講的,就是第四頁最後那三行小字。小字前面已經說過,說這個五戒跟那個八戒啊,就它正屬來說,屬於化教,可是就它的內涵來說,是屬於制教。那麼他為什麼這樣說的呢?後面有一個例子,換句話說引證、證明,那個證明在哪裡呢?請你們翻到第十三頁,第十三頁,十三頁「歸戒儀軌」,就是正式講歸戒的時候,這個有根據的。它歸戒儀軌當中啊,
《業疏》云:「古來集法,多削在家。《便製疏》云:律制內眾,不被外部。
說古代祖師們聚集這個戒法的時候,都把在家人拿掉。他這個是說出古代的作法,引《便製疏》就是古人所集的那個注疏上面,說這個律只制內眾的,那麼外部呢,就是說在家人是不管的、不管的。那麼這個有它的根據嗎?有!所謂根據我們不細說,但是呢,現在我們南山祖師把它怎麼說呢?他下面說:
今據律文,通收清信。
現在呢我們道宣律祖說,他還是有根據的,根據還是根據律文。上面也是根據律文喔!那個就是大小、偏圓的不同了。關於大小、偏圓,以後遇見的時候我會說,特別是講那個三宗開合。那麼他下面說:
禁束三業,為道階梯。理須明練是非通塞成敗。
那個「通收清信」,清信的話就是清信士,就在家人,這個、這個不局限於出家,而是共通的也包含那個在家的清信士。他的目標呢,是「禁束三業」,收束、禁制我們的身口意,整個的戒都在這個上面講的。這個作為什麼?為道的階梯,一步一步走上來。所以前面這個五、八,正是走到後面去的前面兩步。有的人停在那裡,是,算!有的人呢繼續上去,那就「通」,這樣。所以呀你必定要了解這個「通塞、成敗」的關鍵。下面證明,
何以知耶?
你怎麼曉得呢?所以他說:
如來設教,類同空界。隨立一相,攝修皆盡。
要曉得世尊設立那個教法的話,就像那個空界,空有兩個意義:一個呢,無邊,這是無限的,沒有限制的;還有一個呢,含攝一切,它有這樣的一個特徵。他隨便設任何一法,就它的廣義來說,是包含了一切。因此這個裡邊,「五戒」呢雖然是「被俗之法」,這個五戒就正顯來說,這個是專以在家為主。但是「五體通道之規」,這五戒的體呀、本質啊,那個是通達到這個道,這個道是局於出家的,一定是出三界之道。所以下面說「持犯相扶,難遮齊則」,它那個或者是持──對的,或者是犯了,那個完完全全跟出家一樣。以及這個難遮,同樣地,是不對的、要遮止的,這個準則啊,這個準則一定有它的一個分齊,這個五戒跟出家是完全一模一樣的。
所以他後面還有一個引證,它那個引證出在什麼?《善生經》上面。那個《善生經》上面怎麼說呢?說「五戒甚難」,你別小看哦!很難喏!「能為大比丘菩薩戒而作根本」,它作為什麼?大比丘,這個是小乘的最究竟的戒;還有呢菩薩,菩薩戒,這是根本在這個地方呀!所以前面說「通道之規」,說,下面是「故知四戒皆導五乘」,所以曉得不管是五戒也好、八戒也好,乃至於後面的沙彌十戒跟具足戒,一樣的,只是次第不同。
所以我們看第五頁上面這個小字說:「文據甚明,蓋無可疑。」而弘一大師特別這地方圈很多小圈,他這個有個特別的意義。說古人的立法,他一定有完完整整的根據,絕對不是憑自己的妄揣、揣摩,這個根據佛的經、菩薩的論、祖師的注疏,而不是我們現在的依文解義,絕對不是!那麼這第一支,化教跟制教的不同。
第二支 戒善
這一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在正說之前我們不妨說一說。世間很多人常常說:「欸,你心好嘛你就好囉,你何必皈依?」這樣。皈依完了以後:「那麼你心好嘛就好囉,何必去受戒?」就這樣,常常有這種說法。所以以前我最早也這樣想,有人就跟我說:「某人,我打你一個耳光,然後說:『我心是好的呀!』想想,如果說你是被打的?」嗯,我當時還要跟人家強辯,後來想想:這個「心好」兩個字,真的心好了,情況就不一樣。實際上,真的這樣嗎?不,完全另外一回事,就算剛才這個打一下,心好,不是!這個戒跟善裡邊有非常特別的意義在裡頭:善,你無論如何這個善是有限;戒,你證得了以後這個戒是個無限的。無限跟有限永遠不能比、永遠不能比!那麼這個差別呢?正確的差別在後頭,這個地方只是簡單明瞭地說明。為什麼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能夠保證我們往生,我們花了這麼大的氣力,做了種種的功德,對不起,邊地都不能去,這個地方首先把內涵作為很簡單的說明,現在看文。
《業疏》云:「問:一切善作盡是戒否?答:律儀所攝善作名戒。自餘十業,但單稱善,不名為戒。」
那麼這是一個問答,它這個地方,凡是比較幽深、難了解的,祖師一定自設問答,把這個深奧、比較不容易了解的,用這樣的對答、問答來說明它。所以說,「一切」的──不是單單一個喔──所有的善作,做的好事,那麼是不是都算戒呢?現在回答了:說這個戒只有「律儀所攝」。這個律儀是專指,專指什麼?專指出家戒而言,在家的五戒,你嚴格說起來不在這個律儀當中。不過呢,這個所謂嚴格的說是指什麼?指實法宗來說的,後面這個戒體當中說得清楚。
說,現在我們講那個戒的時候分三宗:一個叫實法宗,一個叫假名宗,一個叫圓教宗。實法宗是一切有部的,這個是最基本,說一切都是實法,執一切法三世都是有,這個純粹是小乘。四分叫假名宗,那麼通常稱為叫過分的小乘教,這個意義啊已經超越了這個小乘的,但是只是超越一點點,把這個小乘的引發:欸,你不要以為佛說的法限在這個小乘喔!這個小乘是大乘的前面的基礎喔!就像我們念書一樣,你別以為小學,那這個念書就是念的小學;究實說來,小學是引導到大學的起步而已。所以四分一宗它是叫過分的,把你從小乘的這個範圍之內引上來的,這樣,叫假名宗。所以叫假名宗,就是一切法都是假名,並不真實。那麼,最後圓教宗就是開權顯實。
所以這個律儀啊,如果說以實法宗來說,純粹是限於出家。以假名宗、圓教宗的內涵,前面說,它的意義來說呢,通於制教,那個時候它也可以說是五戒也是律儀。那麼普通的世間的,不經過這個戒這個行為的那個情況,不是屬於律儀所攝。所以現在我們這裡「律儀所攝」包括五戒以及八戒,這八戒就是在家的受的出家戒,叫八關齋戒,不過在家人呢金錢要持,這個沙彌的十戒就多了一個「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不過這裡要加個註解哦,現在的出家人也持,那麼什麼情況之下可以持,這個裡邊都有開遮的原則在這個裡頭,並不違犯。
下面說,「自餘十業,但單稱善,不名為戒」,其他的十業,那就是我們通常的十善業道,不殺、不盜、不婬,這個是身三,口四以及意三不犯,這叫十善,那這些只是稱為善,不算戒。下面的解釋,這個解釋就告訴我們戒、善兩個的最重要的差別。
《濟緣》釋云:「戒有二義:
戒有兩個意義,它有兩個特點喔:
一有本期誓,二遍該生境。餘善反之,故不名戒。」
其他的所有的,不管任何好事情,都並沒有上面這個條件的,所以不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