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六卷.A面
所以這個地方他並沒有詳細說它的內涵,而是幹什麼?「但示法之功力」,就是它的這個法的功德。什麼功德呢?得到佛果哦、得到羅漢果哦、保證往生哦,那個人天的果報你要的一定求得到哦!這個就是它的力用,就是它的效用,這個說明這一個。「文不明指何者是法」,這個文字並沒有明確的,為什麼?「意令學者思而得之」,要讓我們努力地思惟然後得到它。單單解釋文字就是這樣,裡邊還有內涵。他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告訴我們,還要我們要想一想啊?我們一定是這樣覺得:「唉!這個麻煩,你告訴我就行了嘛!」你們會不會這樣想啊?我也一直這樣想。到現在發現,錯了!別人告訴你,就是別人的。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啊?
所以凡是成功的人,沒有一個例外,都經過了一番磨折,如果是你沒有這個折磨的話,這個成功不可能。世間也許看見僥倖部分;了解了佛法,一切都是業,這一生是看到他很省力,他宿生已經努力下去了才得到的,絕沒有不需要努力的結果。不過這種地方的都是什麼?好像以偏重福德來說;智慧,同樣的。有很多天生腦筋很聰明,為什麼聰明呢?他前面都有它的必要的條件在,這個條件最主要的兩樣東西。實際上,在三界之內為什麼人是最珍貴,人有一個特別的東西,其他東西說起來不一定比得過動物。爪子,不如動物;牙齒,不如動物;手腳,不如動物;翅膀等等。我們,這個你看,別看小小的蒼蠅哦,一拍牠就飛掉了,我們在這裡是沒辦法飛,對吧?諸如此類的很多事情。人最珍貴的──思惟的能力。這個論上面特別告訴我們,升沉的樞紐在這裡,尤其是出三界,沒有這個不可能!這樣。
所以現在叫你去「思」,這個裡邊提供我們兩樣東西。第一個,讓你單單思,就是思而不得,這個時候訓練我們的腦筋,不會僵僵地停在那個地方。你老是動腦筋去,你這個思惟的功力、思惟的能力增強,像一把刀一樣去磨,磨快了,然後再去用,善巧地用這個「思」,這樣。關於這部分在論上面是特別強調,特別強調這一點,你認識了以後才可以。同樣地,我們說戒,前面不是說「三業分之」,意是造業的根本,身、口是具,而這個意業當中又分受、想、思,到底哪一個呢?是「思」才是,這個思就是在這個地方。然後思又分三種:審慮思、然後決定思、動發思,這個才是推動我們的根本的原因。
平常我們說:「你告訴我就行了,懂了!」好,碰到你用不上!除了前面已經說的,世間來一般說,成功的人需要一番努力。現在舉個簡單的例子,這是我想我們人人都經驗到的。老師在黑板上面寫一個是字,進學校告訴你怎麼寫的呀,乃至於把著你的手,他手一放,他黑板拿下來,叫你自己寫的話,一筆狗扒。像我扒了十年,那個字還拿不出來,有很多人扒、扒、扒就不扒了,弄到後來龍飛鳳舞。這是我想你們大家都有的經驗,學文的人寫文章,學理工的人同樣地,不管是理、工。他說完了以後,他每一個地方告訴你,完了,永遠是他的。然後你自己動腦筋不斷地去弄,最後,文章寫出來──美,然後數理各方面──行,這是它重要的原則。
實際上這個「思而得之」後頭還有大有文章,回頭我會補充。凡是補充的東西都是論上的東西,所以下次你們來的時候《廣論》把它帶來。你們會發現一配合,啊!《廣論》上的東西都生了翅膀,戒上的東西都有了眼睛,你去做保證做得到。否則的話,我們同樣地聽過了以後,啊,聽得很好,對不起!用不上。你就算用不上,每一個地方也不會是含含糊糊,曉得在哪裡,這個因種得是絕對正確!好,繼續下去。
《事鈔》續云:「雖復凡聖通有此法。今所受者,就已成而言,名為聖法。」
那麼,這段繼續又說,這個文字很容易懂。看《資持記》的解釋:
《資持》釋云:「彰名中,初二句躡前。
這個,哪兩句呢?「雖復凡聖通有此法」,什麼是「躡」?就是把前面的重新提一下,要解釋,詳細地解釋,是專門把這兩句拿出來就是這樣。我現在舉個簡單的比喻,比如說,這裡是佛陀教育基金委員會,我們大家討論一下我們這裡的組織章程什麼什麼,完了坐下來了,現在我們討論了──什麼叫「教育」、什麼是「佛陀教育」,然後呢,這個「基金會」。所以一討論的時候是不是我們把原來這個題目當中那些重新提一下頭,所以「躡前」意思就是這樣。你現在不是說「凡聖通有此法」嗎?那麼現在這兩句就是指這個。
今下正示。已成者初果已上所修三學名聖道故。
「今下」什麼?三句,說「今所受者,就已成而言,名為聖法。」「已成」就是照著你所受的法,領納在心成體,依體起行,行而得果。最起碼的果,所謂「已成者」,最起碼的初果,或者初果以上,這個所學的三學都是聖道。這個初果以上還要修哦!所以見道以後還要,見道然後去修道哦!那時候他也是修的,還是要根據這個呀!那麼,
今雖在凡亦名聖法,因中果號也。」
你不是前面說修的聖法嗎?對,那麼這樣的話,到聖人才可以了!我們現在卻是凡夫哦!凡夫為什麼叫它聖法呢?是「因中果號」,那是我們希望得到這個聖人之果所下的因,所以在因中把這個果舉出來。平常如果我們解釋的話到這裡為止,到這裡就解釋為止。懂,懂了;用,不一定用得上。所以昨天說「達」,通達,這個通達有不同的層次,文字也是個通達,內涵也是個通達。文字的通達單單那個字的解釋、義的解釋;內涵的通達是聞相應、思相應、修相應各各不同。如果停在這裡,那就是文字的通達。現在我要解釋的都是根據論上頭的,這個內涵我們同樣要了解它。
有很多重要的概念,我都會引這個《廣論》上面的。當然實際上那個論上的──不是論上的啊,這個不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大部分都是引《瑜伽師地論》上頭的,我可以告訴你們。但是它很廣泛,在哪裡?《集論》、《俱舍》啊,這個這樣,都可以引,所以它提綱挈領,最用得上的部分放在這個地方。如果你們有書的話,請你們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七十四頁,沒有書的可以合看一看。這個一百七十四頁講什麼呢?「集業之理」。這個話也就是說,我們講四諦,這一部分講四諦,苦、集、滅、道,先說這苦的真相。它們為什麼要苦呢?就是苦有它的苦的原因,這個苦的原因這個正確的道理叫作集諦,這樣。那麼「集業」,這個所集的業,業是什麼呢?怎麼集呢?在這個地方說明這一個。
現在平常我們所有的行為,你只要跟無明相應的愛,而這個愛,通常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三有愛」,什麼叫「三有愛」呢?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拿這個果來說,「有」就是業,拿果來說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平常我們所對的境界不外三種,「欲界」就是我們眼睛看得見的這些五欲之樂,我們看得滿歡喜的、聽得很來勁、坐在那個地方舒舒服服;反過來,就是另外一個。有一個叫不離愛,啟發我們的貪;乖離愛增長我們的瞋;還有呢,無所謂這個貪、瞋,增長我們的癡,都在這種狀態當中,都在這種狀態當中。因此造這個業也不外乎欲界的業、色界的業、無色界的三種業,這樣。
那麼現在我們修聖法,修聖法怎麼修呢?請看《廣論》一百七十四頁第八行,從第八行的最後,「若爾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這是一種狀態。前面那個都是說,都是對三界的這種愛著,這個愛著的反面就是瞋,不管境界什麼現起,對我們的內心當中的反應不外乎貪瞋癡,貪瞋癡相應的業一定是流轉生死。這一部分我們就很清楚明白的,眼前你就觀察一下,我們馬上可以體驗得出來我們現在是什麼狀態。或者說這個是什麼因呀,你就了解了這是流轉生死的因,還是超脫生死的因;流轉生死是墮落的、是上昇的。譬如說念佛,為什麼念佛的真正一定要欣厭具足,換句話說,這個念頭當中一定是厭惡這個娑婆、欣仰極樂,那麼你這句佛號一定有用,都從這地方說的。否則的話你嘴巴上面儘管唸,念珠撥得很勤,這句佛號派不上用場。這個地方都很清楚、很明白地一一指點出來。參禪亦然、學教亦然。
所以現在這裡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對三有當中,不管三界當中任何好事,你都看見它對我們毫無意思,無非引發的是貪、瞋、癡,只有這樣。所以你只想什麼?解脫。這種好樂之心、這個希望之心,不再是像「哎呀,我想房子大一點!」「我想汽車」、「我想什麼……」這些都不要,厭離它。於是由於這個狀態的這種好樂,於是去修這個善法,對!這個發起的眾善。
「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諦生死因耶?」那麼下面再緊跟著說流轉三界生死的根本是什麼?我執。現在呢,相反地就是「無我」,這個道理以智慧觀察,認真思惟,這個都是善業、淨業。請問:「這個善業、淨業是不是集諦呢?是不是生死的因呢?」
他下面的回答說:「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這個要解釋一下。在我們正見道之前,前面那個所有做的都是叫資糧位、加行位。平常我們念佛這個也是在資糧位上當中的事情,也可以說資糧、加行。這個資糧、加行,不管你做任何事情,都是生死輪迴當中的事情。既然是生死輪迴當中的事情,一定還是什麼?集諦所攝,所以同樣是集諦所攝。不過這裡有個不同的地方,他說雖然是集諦所攝,但是這個是什麼?後有愛的對治品噢!換句話說,雖然你還在病當中,你繼續地吃下去,那個病一天一天減輕、一天一天減輕,減輕到最後沒有病了。因此,雖然現在在集諦當中,卻是跳出生死輪迴的唯一的方法。
為什麼?「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這個話我不能詳細解釋,在《廣論》當中說得非常清楚,說業的能不能抵銷,必須是什麼?行相相背,互相完全相反的。我這裡說一個簡單的比喻:我欠人家債,然後我別的地方又放一部分債,這樣看起來好像帳面上面我並沒有欠債,並沒有什麼。實際上呢,對不起,你偏偏碰見他,「欸!老兄,你欠我的錢呢?」他是我的債主,對不對?好像沒有辦法還。實際上有──我欠你的債,我把這個錢還了你;帳面上固然是沒有債,然後你碰見我了,任何人碰見我,有沒有債主了?沒有了,這個業就抵銷掉了。凡是這種,這個論上面都每個地方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所以,以前我講業的時候,就有人問我:「欸,論上面不是說,經、論都說,說『假令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合會時,果報還自受。』造了業以後,就算是百千萬劫永遠不會亡的,因緣合會的時候,你還是要自受。那麼既然如此,你懺悔有什麼用啊?」很多人問這個問題。當年我也想:對呀!你懺悔有什麼用啊?後來了解了,唉!真是個顛倒。你了解了這個正對治品了以後,正因為它不亡失,所以非懺悔不可,但是懺悔一定要懺對,這個行相一定要相反。大家清楚不清楚?如果這個不清楚的話,我想今天晚上在這裡我不能講,因為這不是講懺悔的時候,這是我們講戒法的時候。
所以這個說明告訴我們什麼?說明雖然現在我們這樣的作法還是「凡」,是凡,但是這個凡,正是唯一的而且必須的,引導我們從凡出聖的這條道路,這樣懂不懂?所以它前面說雖然是集諦所攝,但是它卻是後有愛的能對治品,因為跟「生死的根本我執的行相,相違而轉」,恰恰相反,所以唯一的方法──抵銷掉了。因此這個因中的果號,你要這樣認識的話,啊!對、對、對!這個了達就不僅僅是文字解釋得通,而是說你行持,走的時候確有所據,而且這個所據的話步步踏實。這個清楚不清楚?關於這一點容或大家還有點迷惑,我們繼續地學下去,慢慢地講到那個地方的話,你會很清楚明白地一一開朗。再下面「《業疏》云」,《業疏》就是《隨機羯磨疏》。
《業疏》云:「問:人皆知受,所受是何?
問得妙,好得不得了!大家說是要受戒、受戒,受些什麼呀?
答:相傳解云:受名聖法。由此法故,奉敬守護,淨如明珠,能為聖道作基址故。」
《濟緣》解釋,《濟緣記》就是解釋《隨機羯磨疏》的,說:
《濟緣》釋云:「受者雖多,而不自知所受之體。欲警學者,故發是問。
這個問答本身都是祖師自己立的,他為什麼要立這個問答呢?原因就在這裡,我們很多人大家受,受完了以後就是糊裡糊塗,所以祖師告訴我們的特別這個地方立一個問答。看看很多人就去受了,受完了以後不曉得受些什麼,不要說得不到,得到了也不曉得是什麼。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地提一個問題警醒我們哪!所以提這個問題來策勵我們一下。
答中。云相傳者承古所解。舉果目因,以其能通聖道故,復令受者不自輕故。」
那麼,答,「答中」,所謂「相傳」,這個相傳不是傳說哦!不是傳說,哦,相傳這樣說的,不是!表示這個有傳承,歷代相承的,說「承古所解」,如理如量的喲!「舉果目因」,這個「因中果號」已經說過了。「以其能通聖道故」,因為這個能夠通達聖道的,這個是第一個讓我們了解。下面呢?「復令受者不自輕故」,有這兩個。哦,你不要自輕哦!現在你得到這個東西是這樣哦!哦,這個是萬古難遇哦!這樣。就像我們現在生了病,必死之症,居然找到了可以解決的方法,那時候大家都高興得不得了,你會全部的精神放在這個上頭,用這個藥來對治自己的病。關於這一段內涵,清楚不清楚?
實際上,沒有正式說明之前,他告訴我們它有很特別的意義在裡頭。平常我們就是這樣大家說:「哎喲!這個戒很好,很有功德耶!」為什麼有功德?戒是什麼?如何受法?你們如何我不知道,我告訴你,我當年像你們這樣的,完全不知道,乃至於出了家了,還是不知道!出了家了以後,學了將近二十年,那個時候回過頭來再去看,了解:啊!原來這麼一件事情。那還是經過老師這樣地頭上面敲了多少下,才敲出來的。當然我說這個敲不是像我們這樣的哦,換句話說,喝斥、磨折,那才慢慢地才了解有它這樣的深厚的內涵。
所以我們平常往往人家都說:欸,你做好事嘛就好了,你何必去皈依、何必去受戒?我們根本不了解這個佛法的特徵何在啊!說起來這是非常可笑、也非常遺憾的事情。對在家,應該如此。做為一個出家對我來說,我自己常常感覺得這個責任異常重大,如果我沒辦法回答,說不清楚,那我不夠、絕不能穿這件衣服。所以我一直鼓勵大家:你一旦要穿了以後,你就應該把這個事情概念很清楚。這樣一則自己修持有託,一則聖法真正地可以維持世間,大家碰到你都可以解決他的問題,世間裡有救,我們也有救,佛法也就能夠興盛!
第二項 雜簡
- 雜簡中分為三支
- 一化制
- 二戒善
- 三遮性
那麼「正示」有了,就是第一個就是「立」,哦!原來這個戒法是大概的是指什麼,這個真實的內涵還沒說哦,真實的內涵還沒有說,這個地方只是告訴我們聖法,照這個法嘛可以讓你從凡夫解決你的苦惱,得到你要的聖果的,只是如此而已。只是啟發我們這個好樂之心,願意去追求它。「雜簡」,那麼「雜簡」,避免很多錯誤的,這樣。所以「雜」是不單單是從一個角度,不同的各個角度來簡別,分三部分──化制、戒善、遮性。第一個「化、制」,這個小字我們先不去看它,翻過來第四頁。
第一支 化制
《業疏》云:「自古詳教,咸分兩途。化教則通被道俗,專開信解之門。行教則局據出家,唯明修奉之務。」
這是《業疏》上頭的,下面解釋。在解釋之前我先說一下,所以這個古人著述、立疏等等哪,那真是簡單明瞭,每一個字鏗然有聲,絕對不會說了半天的話不曉得說些什麼。一個字──化,一個字──制,就整個地代表了兩樣東西:經論──化,戒律──制,經論所明──見,戒律所明──行,就這樣。這兩個配合相輔相成,目足並運能夠超凡入聖。他要辨別一下這兩者有什麼不同。所以自古以來,這個自古以來,換句話就是一向就是如此的,沒有一個例外,要詳細地說明這個教、說明佛的這個聖教的時候,分成兩條路。那麼哪兩條路?一條是化,一條是制。
所以說這個教法當中的「化」,什麼叫化教呢?這個是個專門名詞噢,這個化教是「通被道俗,專開信解之門」,實際上是經論所明,通常來說。實際上經論當中也講戒的,也講戒的,戒當中也有經論的。不過特別是說,凡是講道理可以虛通的這些,主要的目標啟發你的信心,讓你了解曉得有這麼一回事情,這個叫作化教。化教所對的對象的話──道、俗,在家、出家都是。也許我們說:「欸,在家是因,真正要修學佛法──出家。」出家出是出了,他還要學呀!所以化教這個道理還繼續地要學,一直要學到什麼時候才停止啊?成佛啊!這樣。所以化教是通被道俗。而它的內涵呢?特別重視專開信解之門,換句話說立見的,知見上頭的。
不過這裡也許有人有疑問噢:「見,我們說見,不是要禪宗開悟了以後,那麼這是見道的見嗎?」對!要曉得禪宗是佛的整個的法門當中一門,正通途常規,這個見,換句話說慧解,有三個次第──聞、思、修。從善知識那裡聞、思,那個階段這是立見的時候;思得到了以後,根據思去下面修證的時候。那麼這個聞、思就是開信解之門,這個前兩天已經說過。
那麼「行教」呢?是「局據出家」,這個局限的,只限在那部分當中。注意哦!這個出家是要出三界之家的這個圈子裡邊說的。你了解是了解了,你想不想出去?想!想,那你就要照走這個路;不想,那停在那裡。所以這個出家不是指形式的,是真正的內涵的。因此這個裡邊「唯」,唯還是專,專門說明「修」,「奉」是依照著它,所謂依教奉行,談這件事情。下面這個《濟緣》解釋,以後我就通常只是把那個文字解釋,下面解釋過程當中,不像前面這樣,好、好,科判那樣地一步一步來。下面有重要的地方,那麼在解釋的時候,我再提一下。
《濟緣》釋云:「就文二教對明兩別。道俗出家被機異也。信解修奉立法異也。
那麼現在前面這個文,這個「二教」是哪兩教?化教跟制教,這兩個相對地來辨明,這兩個當中不同的,不同的。說前面道俗這個是化教,專開信解之門;出家是制教,所以所對的機不同。信解跟修奉呢?對著上面不同根機的人,用的方法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