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要學習毗缽舍那,請大家把自己從煩煩惱惱的事相中、各類的執取中的心,先抽出來一下,專注地聽聞宗大師的毗缽舍那。
今天我們會學406頁最後一行,請大家看書。「悟入真實者」,有看吧?
悟入真實者,『慧見無餘煩惱過,皆從薩迦耶見生,證達我為此境已,故瑜伽師當滅我。』此等應從《入中論》求。」
我們可以依著《四家合註》來解釋這段文。《明顯句論》中接著說:「獲得真實性的方法、趣入真實性的次第到底是什麼呢?」月稱論師就引了哪部論啊?《入中論》的一個偈頌:「慧見無餘煩惱過,皆從薩迦耶見生,證達我為此境已,故瑜伽師當滅我。」這個偈頌的意思是說:以智慧經過探究而見到眾多的貪欲等煩惱,以及最嚴重的生老病死等等的這些過患,毫無遺漏地全部都是從執取我與我所為自性成立的壞聚見所產生的。透過斷除壞聚見,這些過患就像斬斷了樹根的樹幹一樣,完全被斷除了。要怎麼斷除壞聚見呢?必須了知不是如同壞聚見所執取的那般存在──就是壞聚見它所執取的方式是錯的──所以要透過證達我是壞聚見所緣而錯解的對境,希求解脫的止觀雙運瑜伽師破除所破有自性的我。
在這裡邊,大家可以觀察這段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說:生命中所有的煩惱和所有的痛苦,它居然是有一個根本,並不是像我們平常感受的那樣,比如說大環境的天災人禍,還有人我是非、生命中的恩怨情仇等等,我們會認為這些是產生痛苦的原由。至於生老病死,很多人就沒有去探討,覺得就像四季一樣,它就是一個更替,接受死亡就對了。但是這裡邊說:死亡也是一個可以被改變的對境,生老病死也是可以被改變的對境。它之所以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有一個薩迦耶見在背後作祟,甚至所有的痛苦和煩惱它的根本都是薩迦耶見。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宗大師在毗缽舍那,或者佛陀在指示離苦得樂的這條路上,提出了這個震響三界的空性,它可以斷除所有煩惱的根本、所有痛苦的根本。
這一點,我希望大家聽了之後要入心去思考,不要聽一個說,「喔!原來是這樣」,就結束了,你要想:佛陀指出的這個所有煩惱的根本都是薩迦耶見──壞聚見,把它解決了,一切問題都解決了!這個解決問題的方式,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非常陌生的,甚至有些人是從來沒有聽過的。沒有聽聞佛法、跟隨善知識學習,是聽不到這種解決方式的。那這種解決方式被成就者廣泛地應用,很多很多人超凡入聖,大家學到了教法之後,就沿著這個教法開始改變自己的生命,開始非常有效地、有速度地、有質量地離苦得樂。那今天的你我,也聽到了佛陀的這種呼喚,痛苦的根本是什麼,並不是我們平常感受的那些,那些像幻影般的東西把它解決了,自身的問題也解決不了,而唯有解決薩迦耶見,所有的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所以對這個部分,雖然是這一小段學了,但是大家可以花點時間去思考一下。當我們遇到問題,我們被痛苦所束縛、被痛苦所綑綁,根本就擺脫不了痛苦對自己的纏繞,然後吃不下、睡不著,甚至有些人就完全是高興不起來,但這原因到底是什麼?我們每個人心裡都覺得有一個那樣的原因,而且認為那樣的原因是對的;有的人還認為自己的痛苦是合理的,快樂是不合理的。這種種我們對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所提出來的──比如說你提出問題的方式、你解決問題的方式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因為正確的才會解決問題,如果這兩者都錯了的話,那其實再艱辛也解決不了問題。生命只是被一重一重的問題、一重一重的痛苦不停地淹沒,我們就在痛苦的所謂輪迴的大海裡邊不停地掙扎,永遠不會到彼岸。
所以在這裡邊提出了薩迦耶見的這個看法,希望大家能夠放在心上。比如說從早到晚生命所遇到的問題,你有多少時間會想到:這問題可能是薩迦耶見引生的。還是很多時間都覺得是別人引生的,或者是氣候等等、經濟什麼。這些都是問題,但是最根本的那個痛苦的根本,你會直接想到解決問題最根本的,應該是把薩迦耶見解決掉嗎?
我是說聽法要入心,它跟我們平常的思路差得太遠,真的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那怎麼樣把我們平常解決問題的這種離譜的方式,真的依法去改變,沿著佛所教我們的辦法去解決痛苦,這才有效,這是需要大家用功夫的!一定要下功夫才會改變,否則聽完了就是在聽一個新奇的說法,並沒有用它來改變生命。那我們所建立的皈依,比如說我跟佛學,到最後還是師父所說的那樣──是跟自己學,因為並沒有學到佛的思惟方式,他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那依照這個問題去探索所有的解決方案,到底能不能解決生命所有的痛苦?那麼多成就者都成功了,現在輪到你我來探索這個問題,希望大家對這個問題抱有著真摯之心,用你生命所有的渴望來學習。
所以現在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壞聚見」,因為它是所有痛苦的根本。我們可以想一下:痛苦是一個一個地解決,還是可以把它根解決了,就都解決掉?如果說所有的痛苦有一個根本的話,那對我們來說是太令人驚喜了!因為你只要把這個根本除掉就不用痛苦,而且如果這個方法這麼好用,可以告知天下所有痛苦的有情、三界所有的有情,都可以用這種方式去掉痛苦,那所有的生命就不用痛苦了。這是一個石破天驚的好消息!
那壞聚見,注意!壞聚見是緣著名言我,就是名言中存在的這個我,它把這個「我」搞錯了。錯成多離譜呢?把這個「我」執取為是有自性的我。壞聚見所緣的境──所緣境的這個我是存在的,所執取的那個我是不存在的,因為它緣著我,但是它執取方式執取錯了。所以修行人要在名言我之上,破除所破──什麼「我」?破除有自性的我。我前面講的這兩句話,有的時候是花掉萬兩黃金,也未必能夠得到的修行要竅。
月稱論師──注意──破除所破,那個所破就是有自性的我。月稱論師還再叮嚀我們說:此等內容應當從哪兒追尋啊?那本《入中論》當中追尋。意思就是在《入中論》中有非常詳盡地宣說,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入中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406 | 13 | 通達我為此緣境 | 證達我為此境已 | 據藏文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