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毗缽舍那》的時間了,你們會很開心吧?希望在聽講之前,大家能做一下聽聞軌理、思惟聞法勝利。
好!今天我們學習《廣論》的403頁第4行。接下來會講到一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看原文:
若作是念:何故如是二種宣說,而名「了義不了義」耶?謂由此義不能更於餘引轉故名為「了義,或義定了」。此義即是真實性義,所決擇事到究竟故,過此已去不可引轉;諸餘補特伽羅除此不可引顯餘義,由其具足能立量故。
這段經文是在講什麼呢?如果心想:為什麼這樣的兩種開示被稱為「了義與不了義」呢?意思就是:為什麼主要直接開示勝義的經典稱之為了義經,而主要直接開示世俗的經典稱之為不了義經呢?
那大師會怎麼回答呢?大師回答說:「謂由此義不能更於餘引轉故名為『了義,或義定了』。」「謂由此義」的此義是指什麼呢?就是指了義經所詮的內涵,也就是勝義諦。那麼什麼是勝義諦呢?所謂的「勝義諦」,就是諸法之上最究竟的本質,在諸法之上的勝義諦以外,沒有辦法找到其他諸法最究竟的本質了,也就是無法再引申到其他地方,所以稱之為「了義」,或者什麼呀?或者「義定了」。這個字不能讀「了」,應該讀「瞭」,意思就是「意涵已經決定是如此的」。
為什麼意涵無法引申到其他的地方,就稱之為「了義」呢?因為「此義即是真實性義,所決擇事到究竟故,過此已去不可引轉。」因為了義所詮的內涵就是真實性的內涵,沒有辦法透過各種正理或者自己的想法來改變它的究竟本質,無法將那個內涵再引申到其他的內涵之上。到天邊了,沒法引了!
那麼,為什麼無法引申到其他的內涵上呢?因為「所決擇的事到究竟」了,所抉擇的這個內涵已經到達了究竟的緣故;也就是所抉擇的內涵已經到達最究竟的地步了,無法再引申到更究竟、更徹底的地方,所以稱之為了義。「究竟」這個藏文直譯,直譯為「到達邊際」,也就是到達諸法本質的邊際,再過去就沒有更本質,沒有了,所以是「究竟」。
講到「究竟」、講到「邊際」,想起來小時候跟小夥伴一起玩,特別就是想到天邊看一看,想去東邊、也想去西邊,因為太陽從東邊昇起,到西邊落下,覺得到天邊就一定能夠找到太陽的藏身之處。所以那時候我們常常一起賽跑,說看誰最先跑到天邊──這個「邊」就是到底了,不能再往前走了。在那裡,我們嚮往著會看到我們想看到的一切,就是那個太陽到底住在什麼樣的宮殿裡邊?會落在哪裡晚上休息呢?而這一切不到天邊是看不到的。所以看到「究竟」這個詞,就想起來小的時候我們做的那個遊戲。我們一直在追尋著一個究竟的本質,所以我們到現在才能夠一起學空性,去到達諸法的究竟處,這才是最為美妙的!
「諸餘補特伽羅除此不可引顯餘義,由其具足能立量故。」這個「諸餘補特伽羅」就是其他的人、其他的補特伽羅。任何補特伽羅,除了這個內涵之外,也無法引申到其他的地方。為什麼不能引申到其他地方呢?因為具足能夠成立的量的緣故。能成立什麼呢?成立這個內涵確定就是這樣。「由其具足能立量故」,因為有量能夠成立這樣的內涵確定就是如此的。也就是勝義諦它是諸法最究竟的本質的這一點,注意喔!勝義諦它是諸法最究竟的本質的這一點,它是量能夠成立的,它是無法引申到其他地方,所以稱之為了義。
「量」就是不欺誑的心識,它所認知的就是事物的本質,我們依循量,絕對不會被欺誑,所以量被稱之為「無欺誑的心識」。那我問一下:學過《攝類學》的同學記不記得量的定義是什麼呀?在《攝類學》裡邊那個定義是:新而不欺誑的明了,是量的定義。還記得吧?那麼不管中觀自續派還是中觀應成派,都承許不欺誑是量的特色。因為就像它所證得的那樣,確實與事實是相吻合的,所以它被稱作不欺誑。就是不騙你的,是真的!
自續派以下都認為:量必須是一個新證得某一個事物的不欺誑的心識。注意喔!它都跟心識有關係的。比如眾生心中第一剎那證得一個事物的心識就是量,但是第二剎那以後就不是量了,而是再決識,再決識一定不是量。
應成派則認為:量不一定是要新證的,不一定要那麼新鮮,只要是不欺誑的心識就是量,所以它不單單是第一剎那證得一個事物的心識是量,第二剎那、第三剎那證得同一個事物的再決識它也是量,再決識就一定是量。學到《宗義寶鬘》、中觀的時候,對於這部分會有更詳細的探討。
關於量是一種無欺誑的心識,就是它是正確的心識,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心識都是量呢?你們回答什麼?對!並不是。
那你舉一個例子會舉什麼呢?比如說執取輪迴是快樂的這樣一個心識,或者說不信因果的心識,或者認為沒有前後世的這樣的心識,這些心識都是顛倒的。就是它對事物的認知是顛倒的,它所執取的與事實是不相符順的,所以這些心識不是量。就是透過心識判斷事物,它判斷那個東西是不符合標準,也是不符合事實的。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必須是量所緣,換句話說,就必須透過量來安立,這個事物才能夠存在;任何一法的存在,注意喔!任何一法的存在,不可能離開心識、離開量的安立。
你們會不會疑惑?真的嗎?是這樣嗎?但是我們平常的感覺是不是這樣呢?例如我們走在路上看見一棵樹,我們會覺得那棵樹的存在是跟心的安立有關係嗎?還是會覺得好像跟我們的心也沒有什麼關係?樹不是你把它種那兒,它是自己成的,它由個種子長出來的,在某個地方。實際上,佛陀教導我們萬事萬法都離不開正確的心去安立,正確的心識緣取到一個法,那個心識才是量。所以一切法都離不開量的安立,離不開量去緣取。
那我們總結一下,大師說因為「不能將這部經的內涵引申到其他地方」,所以稱這部經為「了義經」。主要直接開示勝義諦的經典所詮的內涵就是空性,因為空性這樣的所抉擇事已經是最究竟的,所以無法再更一步、更一步引申到其他地方,再去找尋到究竟的內涵。就是已經是頭了,不能頭上還有頭,就到最究竟的地方,確定內涵就是如此,並且它是與事實相符順的。因為具有這樣的量,所以其他的補特伽羅也無法再做其他的引申,因此被稱為「了義經」。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403 | 4 | 何故如是 | 若作是念:何故如是 | 據藏文補譯。 |
403 | 5 | 過此已去不可引轉,所決擇事到究竟故 | 所決擇事到究竟故,過此已去不可引轉 | 據藏文改譯。 |
403 | 6 | 能成 | 能立 | 據譯經院體例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