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會不會覺得我每次講:「我很開心到了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都是在重複?我是表達我內心真實的感受,很開心的!你們有沒有開心呢?如果聽法前的狀態沒有很開心或者很希求,大家知不知道怎麼調整?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在聞法勝利裡邊有一個跟止觀樂相符順的想,叫什麼想?是叫「無罪想」嗎?說:「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所以「作無罪想」。當我們有的時候過分地陷入平常生活的一些是是非非之中,對於聽法會現不起好樂心的時候,要拿出五分鐘或者三分鐘的時間,思惟一下聞法勝利。
你們還能想起來聞法勝利怎麼思惟嗎?以幾想?「以五想聽聞正法」,對吧?是在《廣論》的多少頁呢?你們能找到嗎?16頁。第幾行?第3行。那麼《廣論》原文怎麼說呢?還記得吧?說:「復次應如《菩薩地》說,須以五想聽聞正法: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什麼想?「作珍寶想」。「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什麼想?「作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作什麼想?「作光明想」。「於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作什麼想?「作大勝利想」。「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作什麼想?「作無罪想」。說:「作是思惟,即是思惟聽聞勝利。」注意!它是思惟。
解釋一下這一段。就是像《菩薩地》中所說的,要懷著五想來聽聞正法,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懷著五想呢?甚至一想都沒有,還是有幾想呢?第一個是,想要聽法的時候就想到佛恩還有佛出世,說極其稀有,那麼佛說的法也是極其稀有的;由於稀貴的緣故,生起了如珍寶想。這個珍寶大家可以想想,就是你自己有一個稀世的珍寶,你多麼珍惜這樣的一個機會。
第二想就是,它能夠時時增長俱生慧,就是已有的智慧由於聽法的緣故,它一直在增長、一直在增長;所生起的這個智慧如眼目一樣,像眼睛一樣能辨取捨。有了眼睛就知道避開危險處,走在安全喜樂的地方,所以這個慧力是告訴我們正確的取捨,而好好地持戒。
第三個,藉由所獲得的慧眼,能夠照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所以生起如光明想。如所有性是什麼?是空性。盡所有性是什麼?就是除了空性之外的非空性的法。那麼我們能照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就代表能獲得什麼樣的智慧?一切遍智,照見一切法。
第四個,當我們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會考慮一下,做這件事情對我自己、家人、朋友,或者我所關心的一切眾生有什麼樣的一個目標,或者有什麼樣的一個福利。那麼聞法,第四點──最終能夠帶來涅槃的解脫境界,以及一切遍智的大菩提果位,因而生起大勝利想。注意哦!這個勝利前面有個「大」勝利想,這個勝利有多麼地大呢?痛苦畢竟地遠離、快樂畢竟地圓滿,那就是遍智的大菩提果位。由聽法將來會成那樣。
最終的目標是那樣,我的生命由於聞法的原因,會得到那樣的勝利、那麼大的勝利!那麼現在呢?就是第五個,從現在起也能夠獲得這兩者的因──止觀的妙樂。那止觀的妙樂,一開始學到聽聞軌理的時候,大家可能都想像不出來止觀的妙樂是什麼樣。我們這兩天都在想:得到奢摩他會有多快樂!所以現在起也能得到獲得這兩者的因,就是止觀的妙樂,因此生起什麼?無罪想。
注意!這樣去思惟的話,就是思惟聽聞的勝利。那麼思惟完聽聞勝利之後,內心會轉變嗎?要思惟到能轉變,轉變成非常地希求、非常地歡喜,很珍視這樣的機會。所以每次我說「很開心」這三個字,或者「很歡喜」,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思惟聞法勝利,真的把內心轉化為非常地歡喜渴求,甚至以大乘的這個意樂來攝持。
好!接下來我們就繼續學習奢摩他了。請大家翻開《廣論》384頁倒數第3行,《廣論》校訂本是108頁第3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
如是亦如《聲聞地》云:「從是已後,其初發業修瑜伽師名有作意,始得墮在『有作意』數。何以故?由此最初獲得色界等引地少作意故。由此因緣,名『有作意』。」言等引地者,是上二界地之異名。
這一段是在講什麼呢?就是像《聲聞地》中說的:「其後初業行者的瑜伽師便是具有作意,進入了名為『具有作意』的這個行列。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由此初步獲得了色界等引地下等作意,所以名為『具有作意』。」大師還特別解釋:所謂的「等引地」就是指上二界地的別名。「等引地」就是指三界當中的上二界,哪二界?色界與無色界。
語王大師在《四家合註》裡邊也引了上師的說法,說上師有開示:「所謂的『還沒有獲得輕安之前,不會生起寂止,從獲得輕安之後,才安立為獲得寂止。』」這是什麼?寂止的標準。「關於勝觀的標準,也是指『在寂止的狀態下,能夠引發以觀擇的力量所引發的輕安,是從這個界限而安立獲得勝觀』。所以這也意味著獲得輕安之後,就會遠離兩種粗重──身、心粗重。」對吧!身心粗重是什麼?就是「無法隨心所欲地駕馭的那個部分,而迎來了與先前安住所緣的方式徹底不同的住分,是由於這部分而安立的。比起透過等引的力量所引發的輕安更加超勝的身心的堪能,以及安住時內心對於所緣的住分,與放開時的心力,都是從獲得了以觀擇力量所引發的輕安所生起,就是由這一部分而安立的。」
那麼回過頭來再講一下。所獲得的這個妙三摩地叫做什麼?「第一靜慮近分定所攝的正奢摩他」。第一靜慮近分定含攝在色界與無色界的靜慮中,是什麼?是上二界的禪定中最基礎的,也就是最下的禪定。「定地」和「等引地」是同義的,也就是指色界與什麼?無色界。這時候雖然獲得了奢摩他,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什麼?安樂。就是沒有經歷過的──一個沒修定者沒有經歷過的;就是修定了,沒修到這兒也沒經歷過的。所以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安樂之後,比欲界心超勝很多、很多!但是如果以三界九地的禪定來看,這有沒有達到色界四種靜慮的根本定呢?還沒有達到色界四種靜慮的根本定,以及無色界四種禪定的根本定。都沒有達到,只是被色界第一靜慮所攝的前行而已呀!再說一遍,只是被色界第一靜慮所攝的前行而已。
開始我們是很開心的,對不對?但是會不會有點小驕傲呢?那如果我們明白了這一點的話,就不會因為得到了正奢摩他,也就是獲得了第一靜慮未至定而生起驕慢心,因為後面還有好多、好多要修的。
但是能達到正奢摩他也是我們拚搏達到一個高度,希望我們要從現在開始發心,慢慢地去能夠修成這樣的寂止,然後用這樣的寂止去證空性、去成就無上菩提。謝謝大家!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84 | 11 | 如 | 如是亦如 | 據藏文補譯。 |
384 | 12 | 定地所攝 | 等引地 | 據藏文改譯。 |
384 | 13 | 定地 | 等引地 | 據藏文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