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離沈掉時應如何修」,你們準備好了嗎?請大家翻開《廣論》373頁第6行,在《廣論》的校訂本是86頁第6行,我們一起來看原文好吧?
此復是為放緩功用,非捨執取相力。故修等捨,非是一切無沈掉時,乃是摧伏沈掉力時;若未摧伏沈掉勢力,無等捨故。
說當修定這個行者,達到了心中不再會生起沉掉的時候,就要知道、要懂得放緩。那麼這裡邊的「放緩」是指將勤奮放緩,並不是捨棄執取相的這個力量。因此這樣的修持等捨,並不是在所有不產生沉掉的時候都要進行,而是要在摧折沉掉的鋒頭之後;在還沒摧折沉掉的鋒頭的時候,不會有等捨。
那我們應該從什麼階段開始修習「捨」呢?注意!不是在一切沒有沉掉的階段都要修捨,而是在即便不刻意觀察、對治,也不會被沉掉干擾的情況下,這個時候要修捨。因為當我們還沒壓制沉掉之前,我們的心中是不會有等捨出現的,對不對?
那麼接下來再往下看,看文:
設念:其捨為何?答:捨總有三:一、受捨,二、四無量之捨,三、行捨;此是行捨。
我們心中就想:什麼是捨?大師就回答我們說:總體而言,捨有三種:受捨、四無量之一的捨,以及行捨;此處就是指行捨。接著再往下看:
此捨自性,如《聲聞地》云:「此中云何為捨?謂於止觀品所緣心無染污之心平等性、正直、自任運轉、適悅心、心堪能性,無隨功用行而捨。」應如是知。
既然此處的捨是指行捨,行捨的體性是什麼呢?就像《聲聞地》中所說的:「對此,什麼是捨?是指對於寂止方面與勝觀方面的所緣,內心已經不懷著染汙,由於遠離沉掉而內心平等,平穩貫注,自然而然地趣入」,自然而然地趣入是什麼狀態?就是「內心非常地舒適,以及內心堪能」──你讓它怎麼樣它就能怎麼樣──「不加勤奮而放緩」。這是一個很舒適的用功狀態。
語王尊者在《四家合註》裡邊解釋說:當我們的心安住在所緣上,停止以正知作新的觀察,以及新依止正念的精進──那個「新」是新舊的新──我們應該要如此了知。就是我們應該要這樣地去知道了。有清楚嗎?
那「捨」分幾種?捨分三種。
哪三種呢?受捨、無量捨和行捨。
這裡的等捨是屬於哪一部分呢?屬於行捨,就是它不需要刻意地去對治沉掉。當心中沒有生起沉掉的時候,再不斷地提醒自己「有沒有被沉掉所影響啊?有沒有發生什麼事啊?」就容易產生什麼?散亂。所以在這個階段,在這個時候不需要非常刻意地去做防範,這個時候做防範是多的、多餘的,完全不需要像以前一樣兢兢業業地、一點不放鬆地不斷觀察。這個時候應該讓心放緩,不用特別費力氣就可以達到一個狀態了。
那麼這裡所說的令心放緩,不是指你心對於善所緣境的執持力又放緩了、這個有力度放緩了,心還是要緊緊執持著善所緣。但是心緊緊執持善所緣,是我們用力達到的嗎?不是的,它是很舒適地就達到了,好像已經同等運行,非常舒服的一個狀態!
那我們再觀察一下,這個「受捨」其實就是捨受,也就是非苦、非樂的感受;「無量捨」,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中的捨無量;「行捨」,就是這裡邊的捨,對吧?捨的體性,在《聲聞地》中說:「不論修止或者觀,心在面對所緣境的時候,完全不被沉掉干擾」,然後呈現了什麼?「平等、安住、任運、隨心所欲。」這裡邊最吸引大家的是哪個?隨心所欲,對吧?安住也可以、任運,都一樣。
所以當心達到了讓我們覺得很高級的狀態的時候,獲得了這種捨心之後,應該在沉掉還沒有生起的時候,就讓心安住在這上面,不要再刻意地觀察、對治。前面是你覺得沉掉還沒有生起,實際上是有細沉掉,但此時是真的都對治了,所以這個時候就要安住在上面,不要再刻意地觀察和對治了。要是說:「哎呀!我之前拉緊了繩子的手已經習慣了,要突然讓我放鬆很不習慣,好像手僵掉了一樣。」這個時候就要練習放緩、放緩、放緩。
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我們接下來再往下看:
獲得此捨之時,修三摩地不起沈掉之際,令捨現前,安住不發太過功用。此所緣相,如前論云:「云何捨相?謂由所緣令心上捨,及於所緣不發所有太過精進。」修捨之時,亦如彼云:「云何捨時?謂心於止觀品無沈掉時。」
解釋一下這一段:一旦獲得這樣的等捨,你達到這種狀態了,什麼狀態?當修定達到了不會產生沉掉的時候,就要現行這種等捨──接著該修等捨了──安住而不過度勤奮。就是:你別太勤快啦!你的正知力不要太勤快了,請你休息一下。
語王大師在《四家合註》裡邊有解釋說:這個時候只是放緩勤奮──注意!放緩勤奮,放緩就是:欸!就這樣用力的時候,把它輕輕地放緩──這個並不是捨棄了執取相的力量。他的心有沒有在善所緣上?還是在的。那麼此處的所緣相狀是什麼呢?就如前論,前論是指哪部論?就是《聲聞地》中所說:「等捨的相狀是什麼呢?就是指透過所緣使內心等捨,以及對於這個所緣不發起太過猛烈的精進。」
特別用功有問題嗎?看是怎麼用功,有的時候放緩就是用功。修持等捨的時機是什麼?什麼時候該修持等捨呢?這是最關鍵的問題!也就如同《聲聞地》說:「等捨的時機到底是什麼?就是指對於寂止與勝觀這兩方面內心不再有沉沒與掉舉的時候。」當心緣著止或觀的所緣沒有沉掉的時候,就是修等捨的時候了。
以前講到前一段的時候,我們大家都說:哇!一會兒沉、一會兒掉,一會兒沉、一會兒掉,粗的完了又細的,兩個來回折騰,什麼時候是個盡頭呀?好像永遠都按下這個、起來那個,我們就沒有休息的時候,非常勤苦的感覺。看看!到了現在這個階段,此處所講的──你不用那樣子了,就是要修等捨的時候到了!這個時候你的身心會特別地愉悅、特別地安適,你的心非常地調柔,讓它做什麼它就做什麼,應該過好日子了吧!座上修的好日子!挺美的,對不對?很值得期待。
謝謝!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73 | 6 | 此是放緩防慎作用,非是放捨持境之力 | 此復是為放緩功用,非捨執取相力 | 據藏文改譯。 |
373 | 8 | 云何為捨 | 設念:其捨為何 | 據藏文改譯。 |
373 | 8 | 無量捨 | 四無量之捨 | 據藏文補譯。 |
373 | 9 | 云何為捨?謂於所緣心無染污,心平等性,於止觀品調柔、正直、任運轉性,及調柔心、有堪能性,令心隨與任運作用 | 此中云何為捨?謂於止觀品所緣心無染污之心平等性、正直、自任運轉、適悅心、心堪能性,無隨功用行而捨 | 據藏文改譯。 |
373 | 10 | 謂得此捨時修三摩地,於無沈掉,捨現前時,當住不發太過功用 | 應如是知。獲得此捨之時,修三摩地不起沈掉之際,令捨現前,安住不發太過功用 | 據藏文補譯。 |
373 | 11 | 太 | 太過 | 據玄奘大師譯文補之。 |
373 | 12 | 止觀品所有沈掉心已解脫 | 心於止觀品無沈掉時 | 據藏文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