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0027 勝觀必須以寂止為因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週你們過得還好吧

理解空性的三種層次

上節課我們學到「次第決定之理」,宗大師說寂止作為勝觀的前行不是指先獲得寂止才能引生對空性的理解也不是指對空正見產生轉變心意的感受必須要先獲得寂止為什麼呢因為透過分別觀察的智慧反覆地觀擇呀、串習呀是能夠令我們的心意產生轉變的那麼不僅僅對空性是如此對於無常啊、生死過患還有菩提心等等透過分別觀察的智慧反覆地觀擇串習也能令我們的內心產生轉變

那麼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對空性的理解大概可能有幾個層次大概分三個層次一般來說我們要穿越疑惑疑惑分成合理疑惑、等分疑惑還有非理疑惑三種比如懷疑空性存不存在覺得:「應該是不存在。」像這樣的疑惑就是非理疑惑為什麼呢因為它超越了事實它已經跨向非理的地步那麼懷疑空性存不存在沒有傾向性的疑惑它只是懷疑還在探索中它是等於等分的它是一個等分的疑惑那麼懷疑還有一個就是懷疑空性存不存在在思考的時候覺得:「嗯!應該是存在的存在的吧?」這樣的疑惑就是合理疑惑因為他還沒有得到決斷

當我們的心超越了非理疑惑這個階段內心對於空性有一定的理解這時候的理解就是第一種層次的理解因為他已經處理完了他的非理疑惑了超越了像有人覺得空性應該存在但是他對於空性能否解決生死存疑他的疑惑偏向於空性應該無法解決生死這樣的疑惑對於空性存在而言是合理的疑惑但是對空性能解決生死而言它就是非理疑惑那麼現在是第一個層次的理解第二種就是對空性有正確的理解但還沒有證得空性即使比量證得空性他也是還有沒達到的那麼第三種是比量證得了空性內心確定不疑、確信不疑

辨析:引生證得無我正見的理解,不一定要先修止

關於引生證得無我正見的理解可以從剛剛講的幾個不同的層次我們試著去學習和理解一下但是無論從哪一個層次來理解其實都不需要先獲得寂止

透過思惟教理斬斷疑惑然後比量證得了空性內心生起了空正見之後繼續地注意!繼續不斷地串習然後想辦法讓我們的內心有所轉變而生起一種強烈的覺受強烈的感受要生起這樣的感受其實也不需要先有止作為基礎、作為前行也是不需要的因為透過串習思擇就可以生起了

他宗認為對無我正見的理解有轉變心意的體驗就是證得了空性實際上是轉變心意的體驗還沒有證得但是轉變了內心會認為「這就是空性」,實際上這時候還沒有證得空性他宗因此就產生了誤解認為對空正見產生轉變內心的體驗或者覺受的時候就是證得空性而宗大師認為生起無我正見的理解之前不一定要先修止

那麼一般來說對於證得空性見沒有生起轉變內心的體驗就不會注意到空性的內涵透過學習無我空性的法類我們就會去想:「無我空性應該是那樣的」,內心就會有所轉變,「我要長劫地串習、去觀察」。雖然這樣還沒有證得空性但是對於空性已經有了些許的或一部分的理解了這就是前面所說的──有些人認為僅僅依靠轉變心意的覺受就能生起毗缽舍那

如果沒有像宗大師這樣地依據經論很清晰地解釋修行的內涵實際上很容易產生錯誤的觀點比如認為可以先獲得毗缽舍那然後再獲得奢摩他等等他宗看起來也不是完全沒有經典依據而是什麼他無法正確地解釋經典的內涵然後才會對修行的次第產生種種的誤解經論當中也有說到生起了空正見之後再修奢摩他但是這不是指先生起毗缽舍那再獲得奢摩他的意思

勝觀需要寂止的原因

如果證得空性不一定要先獲得寂止的話那麼獲得勝觀需要寂止這是什麼意思啊請大家把《廣論》翻到344頁的倒數第5行看原文有找到嗎

若爾觀須寂止道理為何

說勝觀需要寂止的道理是什麼呢再說一遍勝觀需要寂止的道理是什麼呢宗大師就接著回答了再看文有找到行吧

於此《解深密經》說:「若以觀慧而修思擇、最極思擇乃至未起身心輕安爾時但是毘缽舍那隨順作意生輕安已乃名妙觀。」故若未得止縱以觀慧任作何許觀修終不能發身心輕安所有喜樂若得止已後以觀慧思擇而修輕安乃生故觀須止為因下當廣說

我們來解釋一下這一段經文就是《解深密經》。對此,《解深密經》說以分別觀察的智慧修習思擇與最極思擇解釋一下,「思擇」,就是對有法進行思擇那麼「最極思擇」,就是指對法性作思擇。「法性」是什麼前面解釋了吧那麼說:「若以觀慧而修思擇、最極思擇」,這是一種思擇越來越細越來越細的一個過程以分別觀察的智慧修持思擇與最極思擇還沒有生起身輕安與心輕安以前都是隨順毗缽舍那的作意產生輕安的時候才是勝觀因此如果沒有獲得寂止如果沒有獲得寂止無論分別觀察的智慧再再怎麼觀修、觀察修最終都是無法發起身心輕安的喜樂

注意喔觀察毗缽舍那這裡邊出現了「身心輕安的喜樂」,大家要注意這幾個字這裡邊「身心輕安所有喜樂」,這裡邊的「所有」就是「的」的意思不是指「一切」的意思;「身心輕安所有喜樂」,就是「身心輕安所具有的喜樂」、「身心輕安的喜樂」。獲得寂止之後再以分別觀察的智慧進行什麼呀觀察修最後便能夠生起輕安所以勝觀必須以寂止為因這在後面還會講

在修毗缽舍那之前為什麼要先修學奢摩他呢就是我們在緣取對境的時候不只是安住在境上最主要還是要透過觀察的力量引發身心輕安這個時候才能獲得毗缽舍那透過止住的力量引發了身心輕安不一定獲得毗缽舍那所以身心輕安有幾種啊有兩種一種是透過什麼力量引發的一種是透過止住的力量引發的那另一種呢另一種是透過觀察的力量引發的那麼如果沒有先透過止住的力量引發了身心輕安注意沒有先透過止住的力量先引發了身心的輕安就不可能再透過觀察的力量引發身心輕安因此在毗缽舍那之前就必須要有奢摩他因為透過觀察的力量引發身心輕安一定要在毗缽舍那之前必須要修奢摩他也就是奢摩他的喜樂要在之前最後觀察的力量才能生起透過觀察的力量而產生的身心輕安也就是毗缽舍那

有沒有聽清楚了這個問題有了這樣的一個辨析因為透過學經典我們就是把問題、心中的疑問、疑惑分析得細一點然後讓我們的內心觀察對教典的觀察要清晰、準確要有依據

希望大家對這樣的一個思考觀察的過程要有耐心一下子轉不過彎來別著急這樣多聽幾遍熟悉了之後就覺得:「應該是這樣的。」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兒下週見謝謝大家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行數原譯(福智第三版)改譯改譯原因
3449觀前修止為何耶觀須寂止,道理為何據藏文改譯。
3449於此據藏文改譯。
34410相應隨順據48年版廣論改譯。
34410先未得止者若未得止據藏文改譯。
34410僅以觀慧而修思擇縱以觀慧任作何許觀修據藏文改譯。
34411觀須止因觀須止為因據藏文補譯。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