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0017 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五)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大家過得還好吧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請大家翻開《廣論》340頁,第3行請看原文

止觀二者非就所緣境的角度來區分

集論》於事邊際開說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之二由是如前寂靜論師所說止觀皆有緣取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二者

那麼解釋一下就是由於《集論》提到了事邊際」這個所緣事邊際這個所緣有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兩種因此如同寂靜論師前面所說的止觀各別都有緣著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兩種──有緣著如所有性的止也有緣著盡所有性的止同樣地有緣著如所有性的觀也有緣著盡所有性的觀

接著我們再看原文

是故止觀非就所緣境相而分既有通達空性之止亦有不達空性之觀

解釋一下因為《集論》、寂靜論師都這麼說所以止觀二者並非是從所緣境的角度來區分的不能說:「因為緣著什麼境就一定是止因為緣著什麼境就一定是觀」,不能從所緣境的角度來區分止觀的這個差別所以,寂止不一定沒有通達空性有通達空性的寂止勝觀不一定就通達空性也有還沒有通達空性的勝觀

命名為止觀的原因

那麼既然不能從境上去區別止觀──所緣境上去區別止觀應該從何處區分呢有答案嗎就請看下文

若能止心於外境轉住內所緣故名寂止增上觀照故名勝觀

看看,已經解釋了說其中由於止息了內心奔馳於外境的這個力量就是他已經把奔馳於外境的力量止息了,「止心於外境轉」,這個轉就是一直隨著外境這樣跟著、跟著這樣繞這個轉動已經停了而向內安住於所緣從外境止了之後是不是就沒所緣了呢不是這樣的他的所緣轉向內了然後「住內所緣」,安住於內向內安住所緣因此就名為「寂止」。

那麼「勝觀」呢勝觀的梵文音譯就是毗缽舍那,「勝」有殊勝、增上的意思,「觀」也有看見的意思是以更深入的方式去觀察所緣由於超勝、殊勝地觀見因此被稱為名為「勝觀」。這是大師解釋為什麼會命名為寂止與勝觀的原因

他宗:以有無明分力區分止觀

接著看宗大師舉了一個他宗的想法那麼這個他宗的想法是什麼呢繼續看原文你們有找到行吧看書

有說內心無分別住無有明了之明分力說名為止有明分力說名為觀

那麼接著現在就是「有人說」了有人說什麼呢說有人承許內心無分別而安住沒有明了清晰的那一分力量這就是寂止了具有清晰的那一分力量就是勝觀了有人的看法是這樣

注意!「無有明了之明分力」,「無有明了之明分力這句話出現了兩個什麼呀兩個「明」,「無有明了還有「之明分」,出現了兩個「明」。那麼第一個明就是「無有明了」的明了是什麼意思啊這裡的「明了」,它不是明明白白的意思它是指心識那麼第二個明,「明分力」的明是明晰的意思。「明分」就是清晰的那一分注意清晰的明晰的那一分接著是「明分力」,請注意明分後面有個什麼字啊力量的「力」,說心識已經不單單是明晰、清晰而已而且要有具有更明晰的這個力量要明晰而有力

這個他宗就認為有人就這樣認為同樣都是內心無分別而安住沒有明分力就是什麼呀就是止有明分力就是觀了所以他把止觀的界線分成是哪兒了呢就是從有明分力和沒有明分力沒有明分力是什麼呀是止有明分力就是觀所以他從明分力這個地方畫了一條線那麼這樣的說法有清淨傳承嗎宗大師會承許這樣的說法嗎很顯然大師不承許所以大師就破斥了這樣的想法大家可以接著向下看原文注意注意找到書看。「此不應理」有找到吧此不應理

破除他宗:他宗的說法與經論相違

此不應理以與佛經及慈尊、無著之論並《修次第》等諸廣決擇止觀相者說於所緣心一境性勝三摩地名奢摩他於所知義正簡擇慧名毘缽舍那皆相違故

宗大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直接說這個他宗的說法並不合理就是「此不應理」。為什麼呢因為和佛經還有紹勝慈尊的論典還有無著菩薩的論典還有《修次第論》等等這個教典全是相違的在這些經論中有廣泛地抉擇止觀的定義所以宗大師不是說:「我是這樣講的」,而是說:「佛菩薩是這樣講佛菩薩經論中沒有這樣說。」那麼經論中到底是怎麼說的呢到底什麼是止什麼是觀它們中間的那條線到底又是什麼呢其中如果提到「止」的話一心專注於所緣的三摩地就是奢摩他對吧?「於所緣心一境性」,就是指一心專注於所緣上這很顯然就是奢摩他的定義那麼什麼是「觀」呢提到觀了什麼是「觀」?說正確地分辨所知內涵的──注意──智慧就是毗缽舍那,「正簡擇」就是正確地分辨

那麼這樣看完了這兩段之後很顯然他宗對於止觀的安立的方式與上述的經論相違因為在佛經彌勒菩薩的論典還有無著菩薩論典還有蓮花戒論師所造的《修次第論》,這些論典、經論當中都沒有看過那個他宗的說法都不是從有沒有明分力來區別止和觀的這個差別而是從什麼區別的啊而是從一心專注於所緣的三摩地就是奢摩他正確地分辨所知的內涵的智慧是毗缽舍那有沒有清楚一點啊

不能以有無明分力作為止觀的差別

我們接著再看原文

特於無分別心有無明了之明分力者是因三摩地有無沈沒之差別以此為止觀之差別極不應理以一切奢摩他定皆須離沈凡離沈沒三摩地中心皆定有明淨分故

那麼我們解釋一下這一段的話尤其無分別心是否具有明了清晰的那一分的力量這不是止觀的差別而是什麼呀而是三摩地有沒有沉沒的差別如果有沉沒一定就沒有明分力沒有沉沒才會有明分力有人將有沒有明分力作為止觀的差別認為沒有明分力就是止有明分力就是觀很顯然這樣的想法是不合理的為什麼呢因為一切奢摩他必須都要遠離沉沒而一切遠離沉沒的三摩地它都必須具有一個特色就是內心澄明的那一分的緣故

那麼什麼是沉沒所謂沉沒就是心──注意喔──就是心無法清晰有力地顯現境比如說舉個例子我現在在修止的話如果我觀想一朵花可是這朵花在我的義共相裡邊不清晰也沒有力就是這種狀態就是沉沒所以沉沒就是心無法清晰有力地顯現境然後還有分細微的沉沒的時候就是心雖然可以明顯地看到就是他就像可以看到這個花但是卻有一種鬆散的感覺鬆散那麼奢摩他不只是心要明晰地顯現境還要能夠──注意注意我的詞──抓緊抓緊這個境抓到什麼程度呢就像磁鐵牢牢地吸住鐵一樣所以他心跟那所緣境是非常緊的

止觀是從作用的角度來區分

奢摩他和毗缽舍那顯現境的時候它倆的共性都是明了、不散亂、遠離沉沒那麼止觀的差別在於什麼呢就是一者是注意一者是什麼安住的作用──這是止對不對安住的作用那麼另一者是什麼是觀察的作用所以止觀是從什麼地方畫一條線啊有沒有聽清是從作用上畫了一條線那麼奢摩他是做什麼用的是安住的,讓我們的心安住於內所緣那麼毗缽舍那是做什麼的是觀察的對吧是觀察的作用所以它是從作用上來區分什麼是止什麼是觀絕對不是從有沒有明分力然後來區別的

所以有沒有明分力可不可以區分止與觀啊有沒有明分力是無法區別止與觀的他宗的這樣的說法有沒有經論依據完全沒有經論依據能不能照著修行絕對不可以照著修行所以學經論對於我們重不重要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像眼目一樣像眼睛一樣有了清晰正確的知見在這樣的知見下指導然後我們修定或修慧、持戒才能真正地成辦解脫老死的理想

所以呀學到此處要感恩佛菩薩對我們的深恩啊在經論中一再地為我們指示何者是正確的解脫之道何者是錯謬的修行之道所以這對於修行者來說對於我們自許我們是修行者對我們要出離是何等地珍貴呀所以捧讀這樣的一個清晰明確的關於止觀的教授希望大家能夠心生歡喜不要覺得難只要耐心地不要著急地一遍一遍地學下去我們就會對止觀章會學到非常地熟練

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下週見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行數原譯(福智第三版)改譯改譯原因
3403寂靜論師如前所說由是如前寂靜論師所說據藏文改譯。
3404能俱緣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有緣取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二者據藏文改譯。
3405即說名止故名寂止據藏文改譯。
3405即名勝觀故名勝觀據藏文改譯。
3406無明了相無有明了之明分力據藏文改譯。
3406明了力明分力據藏文改譯。
3408揀擇簡擇據藏文改譯。
3408特於據藏文改譯。
3408明分力據藏文補譯。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