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次: 0008
- 標題: 止觀能攝一切定
- 《廣論》段落: P337-L6 ~ P337-L11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恆應修學。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珍惜此時能夠專注地學習。上一節課我們學到了「粗重縛和相縛」,那麼要怎麼樣能夠斷除粗重縛和相縛呢?請大家看《廣論》的337頁的第6行。44”
粗重縛為觀所斷、相縛為止所斷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前者為觀所斷,後者為止所斷。」《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是寂靜論師所造的,在《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當中說:「前者」,也就是粗重的繫縛,是由觀所斷除;那麼「後者」,也是相的繫縛,是由止所斷除。注意喔!前邊我們為什麼會解釋一下《解深密經》的譯文?因為如果按照玄奘大師的譯文,前者就是相縛,但是宗大師在這裡邊是按照藏文版的《解深密經》,所以前者是指粗重縛──注意!這個前者。所以這個地方應該解釋為粗重的繫縛,我們這樣理解就可以了。1’49”
那麼接下來就是看,說:「為觀所斷,為止所斷」。再說一遍,「為觀所斷,為止所斷」這八個字,大家心裡有什麼感覺呢?會不會覺得有希望感和振奮感?那麼強的一對境就現行的、反反覆覆的煩惱,以及已經在心中不知道住了多久、多久的這種煩惱的習氣,居然可以斷!為止所壓伏、為觀所切斷。所以止觀並不是飄渺的幻想,大家只是:「啊,坐著感覺到內心很清淨、好像沒什麼事情。」它是很有力地可以斷除煩惱的現行和習氣的,它是經過腳踏實地地修鍊,可以真實地解決問題、降伏煩惱的。就像武器一樣,它是直接可以解決煩惱的。這是大雄世尊不知道經歷了多少的難行苦行,為我們找到的痛苦的解藥,所以捧讀這樣的教典的此刻,感恩佛菩薩!3’13”
剛剛我們學到《解深密經》說:眾生要修習止觀,才能從相的繫縛以及粗重的繫縛中解脫出來──透過修習奢摩他,我們從相的繫縛中解脫出來;透過修習毘缽舍那,能從粗重的繫縛中解脫出來,就是要斷除煩惱的種子。那麼降伏煩惱的現行、斷除煩惱的種子,都是在自心上的,注意!在自心上的有力操作。它的實踐的力度和效力都是非常強的,止的作用,就是降伏煩惱的現行;證得空性的觀的作用,就是能斷除煩惱的種子,它不會再發芽了,永遠不會回來了。4’05”
煩惱的種子永遠不會回來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再不會苦了。所以就想想,我們會認為:「啊,一會兒苦、一會兒樂,這可能就是生命的自然狀態。」這不是自然狀態,這是顛倒的狀態,是要用止觀所斷除的狀態。人可不可以達到永遠沒有痛苦的那一天呢?是可以的,可以的!如果我們努力下去的話,就會得到不會失壞的快樂。所以這一生我們得到了人身、遇到了教法,一定要精進努力地修行!至少要得到增上生,生生世世地努力下去,終於有一天我們將獲得決定勝,就是解脫和佛陀的果位。5’00”
當然在這裡邊,宗大師和佛菩薩都希望我們去得到佛陀的果位,徹底地遠離了病、遠離了苦、遠離了老、遠離了所有的所有的天災人禍,我們不再怖畏,甚至不愉快的所有的感受都沒有了。生命中只有快樂、生命中只有快樂!只有在無窮無盡的世界中去饒益有情、利樂有情,感受到利他的極度的喜悅、像大海那麼廣闊無邊的喜悅。所以大家一定要一起加油!5’50”
宣說意涵相近的靜慮、般若的勝利皆是止觀勝利
我們再往下看。「此等是引有止觀名者所有勝利,餘未說止觀名者,凡說靜慮般若勝利,其義同故,應知皆是止觀勝利。」說上述這些都是命名為止觀者的利益。這裡的「所有」,不是一切的意思,而是「之」的意思,也就是「的」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有止觀名者之勝利」。6’28”
前面引了《解深密經》、《修信大乘經》,還有什麼啊?《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宣說止觀的勝利。在這些經論中,是直接提到了止觀的名稱,宣說止觀有哪些勝利。在其他的經論中,即使沒有命名為止觀,沒有直接提到止觀的名稱、宣說止觀勝利的,宣說意涵相近的靜慮、般若的勝利的──有的時候是宣說靜慮的勝利,沒有直接提到止或者奢摩他的名稱,這也是奢摩他的勝利;有的時候宣說般若的勝利,沒有直接提到觀或者毘缽舍那的名稱,但是這也是在宣說毘缽舍那的勝利。這是我們要了解的。7’27”
所以大師在這一段當中引了《解深密經》等等,告訴我們止觀有哪些勝利。然後還告訴我們:有其他經論中也有宣說止觀的勝利,但是宣說止觀勝利的時候,它不一定直接提到止觀的名稱;有的時候它宣說了靜慮的勝利,有的時候它宣說了般若的勝利,但是內涵相同的部分,我們要了解它就是在說修習止觀的勝利。7’58”
止觀二者能統攝一切定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第一個科判,就是「修習止觀之勝利」。接下來我們要繼續,所以請看原文。「第二者」,這個第二就是科判中的「顯示此二攝一切定」,顯示止觀二者能統攝一切定。8’33”
再看原文:「譬如一樹,雖有無邊枝葉花果,然總攝彼一切之扼要者厥為根本。」舉個例子,就像是一棵樹,雖然樹上具有無邊的枝、葉、花、果,但是統攝這一切枝、葉、花、果的關鍵是什麼呀?最重要的是樹根,對吧!是樹根。所以繼續,說:「如是經說大、小乘無邊三摩地,然總攝彼一切之宗要,厥為止觀。」同樣地,經典中開示了大、小乘無量無邊的三摩地,有沒有辦法統攝起來呢?統攝這一切的殊勝的關鍵,就是奢摩他和毘缽舍那。9’34”
接下來宗大師又引了經典的依據,說為什麼會這樣講呢?又看「《解深密經》云」,看!說:「《解深密經》云:『如我所說,無量聲聞、菩薩、如來有無量種勝三摩地,當知一切皆此所攝。』」所以佛陀在《解深密經》中說,「如我所說」,這個「我」是指佛陀說他自己,佛陀自己。佛陀所開示的聲聞、菩薩與如來無量各種的三摩地,「當知一切皆此所攝」,應當了知這一切全部被奢摩他和毘缽舍那所統攝。佛陀在經典中宣說了聲聞、菩薩、如來,啊!無量無邊的三摩地,像海中的波浪一樣、像水滴一樣數不清楚的三摩地,有沒有辦法統攝起來呢?要想一下經典上那個樹的譬喻。那個樹根是什麼呀?就是奢摩他和毘缽舍那,被奢摩他和毘缽舍那所統攝。10’52”
欲求定者應善尋求一切等持的總綱——止觀的修法
接下來再往下看:「故欲求定者,不能尋求無邊差別,應善尋求一切等持總綱──止觀二者將護道理,一切時中恆應修學。」因此由於希求定的人無法尋求等持無邊別相的這個支分,也就是無法尋求所有各別的等持。就像樹上的葉子,假如是一棵超級大的樹,長的葉子長了五百里,經典裡不是有那樣的大樹嗎?那怎麼去數那個葉子多少、花多少?三摩地就像那個花、葉一樣,能不能數過來呢?有無量無邊的三摩地,所以不是我們的智慧所能了知的。11’49”
既然無法尋求無邊的差別,那麼應該怎麼辦呢?要善加尋求所有等持的總綱,也就是止觀。要善加尋求止觀二者的將護道理,「將護道理」就是修持的方法──希求等持的人在一切時候都應當修學止觀。所以對於我們這些非常嚮往止觀的佛弟子,宗大師在這裡教導我們說,我們無法去尋求等持的無邊差別,該怎麼辦呢?就去尋求總綱,也就是止觀的修法。12’44”
找到了這種修法之後,又應該怎麼辦呢?「一切時中恆應修學。」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切時中」,這個「恆」字,它貫徹的時間點居然是一切時。那你說夢中可以修定嗎?有人是可以的喔!沒做夢的時候可以嗎?有人也是可以的。那清醒的時候就更可以了。所以這就是我們的心透過訓練,透過將護修習之後,它所能達到的一個高度,透過修鍊達到的。那麼這個高度是什麼呢?就是一切時候、一切時候都應該修學止觀。13’50”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337 |
6 |
此上 |
此等 |
據藏文改譯。 |
337 |
8 |
第二、顯示此二攝一切定 |
第二者 |
據藏文改譯。 |
337 |
8 |
總攝彼一切扼要 |
總攝彼一切之扼要者 |
據藏文改譯。 |
337 |
9 |
然總攝 |
然總攝彼 |
依48年版廣論改譯。 |
337 |
11 |
應求一切等持總聚止、觀二品 |
應善尋求一切等持總綱──止、觀二者將護道理 |
據藏文補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