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學後二波羅蜜多中分六科
此中分六:一、修習止觀之勝利;二、顯示此二攝一切定;三、止觀自性;四、須雙修之因相;五、次第決定之理;六、各別學法。
解釋這一段的時候,「此中」的「此」字,就是指「別學後二波羅蜜多」,其中這裡邊分為六科:第一就是修習止觀的勝利。當我們要學習這麼殊勝的法的時候,我們要一定要先了解我們學這個法能得到什麼好處,乃至是得到什麼殊勝的勝利,所以先介紹修習止觀的勝利。
第二個是說明止觀能夠包含所有的三摩地。大家在讀經的時候都會讀到各種什麼火光三昧,怎樣怎樣、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三摩地。那些三摩地,可以說在經典裡讀到的時候,我會覺得聞所未聞、見所未見,說:這都是什麼?完全是超越我們的現量境界。但是這個止觀,這裡邊的止觀能夠包含所有的三摩地!
第三個是止觀的自性,就是指止觀的體性。
第四個是必須修持止觀兩個的原因是什麼,就是說一定要一起、要雙修,不能只修一個的原因是什麼?
第五個是「次第決定」,就是為什麼是止、然後是觀?這樣決定的道理到底是為什麼?
第六個就是各別學法,各別學習止觀的方法,就是學止和學觀的方法。
科判就介紹完了。
你們累不累?如果累的話就深呼吸一下,或者深呼吸三次。注意一下自己的心,不要著急,不要急!一點一點地學。今天我翻書翻得多了點,你們還行吧?不要覺得特別吃力,以後我們就會越翻越快,很快就找到。深呼吸!接著我們要往下,還要看正文。
說明大小乘一切功德都是止觀之果
大小二乘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皆止觀之果。
解釋一下,就是: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的大乘和小乘的功德,都是止觀的果。接著宗大師引證了這麼講的依據是什麼呢?說:
如《解深密經》云:「慈氏,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應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
解釋這一段話就是,在《解深密經》當中,佛陀就告訴慈氏菩薩說:慈氏啊!這個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的聲聞、菩薩,還有如來的善法,大家可以想像聲聞的善法就無量無邊,再加上菩薩、如來的善法,那簡直是虛空也不能容受的,不知道是多少的善法,都應當了知是奢摩他與毗缽舍那的果。
注意喔!佛陀跟慈氏說:「慈氏你應該知道,這一切都是奢摩他與毗缽舍那的果。」宗大師引完了這個依據之後,我們看了宗大師前面講的,還有《解深密經》中所講的所有的依據,那我們會不會也有疑問,所有的都是止觀的果嗎?所有的?那麼止觀是什麼樣的次第才能修起的呢?我們會這樣思考嗎?看看宗大師一邊在給我們舉出他的根本宗、舉出他的依據,接著又引導我們去思考、對著這樣的經典思考,然後提問題。
提出問題
那我們看看宗大師接下來提了什麼問題呢?
若謂止觀,豈非已得修所成者相續功德,今說彼一切功德皆止觀之果,云何應理?
這個問題是:奢摩他與毗缽舍那,難道不是已經獲得了修所成者心續中的功德嗎?也就是必須獲得修所成的時候,才能獲得奢摩他與毗缽舍那。如果一切功德都是止觀的果的話,那還沒有到修所成的人──非常非常努力修行,可是因為他沒有到修所成──那這樣的人的心中是不是沒有任何的功德了呢?
比如他們心中的聞所成還有思所成的功德,那到底算不算功德?難道不是功德嗎?比如說我們對善知識修信,我們修習三寶的功德,還有憶念無常等等。當我們聽到了這樣的法,我們從聞、到聞所成,甚至自己又聽完了之後再思惟一遍,在內心得到決定的見解的時候,這都不是功德嗎?很顯然這是功德。但是如果是功德的話,這個人根本也沒有獲得奢摩他與毗缽舍那,因為他沒有到修所成,所以他心中的功德怎麼會是奢摩他與毗缽舍那的果呢?那麼為什麼《解深密經》會說一切功德都是奢摩他與毗缽舍那的果呢?佛陀為什麼要這樣講呢?大家有答案嗎?
從止觀品類的角度解釋《解深密經》的密意
接下來,那麼看一看宗大師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解釋我們心中的這個疑問呢?說:
答:如下所說真實止觀,實是已得修所成者相續之德,則大小乘一切功德,非盡彼二之果,
這一段解釋一下,就是真正的奢摩他與毗缽舍那的確就像後面講的,是已經獲得修所成的人心續中的功德──必須要獲得修所成,然後才能夠獲得奢摩他和毗缽舍那。所以從這樣的角度,因此大小乘的一切功德,並非都是真正的奢摩他與毗缽舍那的果。這個「彼二」,就是指奢摩他和毗缽舍那。接下來再看:
然於善所緣心一境性以上諸三摩地,悉皆攝為奢摩他品,及凡簡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義諸妙善慧,悉皆攝為毘缽舍那品。
解釋一下,「善所緣心一境性」,這個心一境性就是指心專注在一個善所緣上,將心專注於善所緣以上的這個三摩地,都歸入奢摩他品,也就是奢摩他的這個品類當中。並且,將分辨、分辨,分辨什麼呢?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這個意涵的善的智慧,都歸入到毗缽舍那品。「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如所有性就是空性;盡所有性就是空性以外的法、不是空性的世俗諸法。接下來再看:
故密意說三乘所有一切功德皆止觀之果,無相違過。
看起來是沒有相違。解釋一下,就是專注在善所緣上的三摩地都攝入奢摩他品,分辨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的意涵的善的智慧就都攝入毗缽舍那品。而三乘的一切功德都是專注地緣著善所緣的三摩地,以及分辨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的這個善的智慧的果。更簡要地說,三乘一切功德,都是透過修行止觀而成就的。如果沒有修行止觀的話,也就是沒有專注於善所緣上,也就是沒有分辨抉擇諸法的智慧。如果是這樣的話,絕對無法成就三乘的任何功德。所以佛陀在經典裡面說三乘的一切的功德都是止觀的果,就是這個意思。說一切喔!不是說三乘一切功德都是真正的止觀的果,而是說如果沒有修持止觀,是無法獲得三乘任何的功德。所以,最後是沒有相違的,「無相違過」,沒有相違的過失。
結勸
不知道這樣講了之後,大家心裡邊打結的地方有沒有鬆開呢?還是要課下的時候可以跟同學討論、討論,在心裡想一想。就是說可見修止觀,在佛陀教給我們見解裡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為沒有它,三乘的一切功德都不能成辦。所以我們能否對這一段得到定解呢?大家可以再好好看書思考一下。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36 | 5 | 理須雙修 | 須雙修之因相 | 據藏文改譯。 |
336 | 5 | 次第決定 | 次第決定之理 | 據藏文補譯。 |
336 | 9 | 身中 | 相續 | 據藏文改譯。 |
336 | 10 | 實是已得修所成之功德 | 實是已得修所成者相續之德 | 據藏文改譯。 |
336 | 10 | 然以善緣心一境性諸三摩地 | 然於善所緣心一境性以上諸三摩地 | 據藏文補譯。 |
336 | 11 | 揀擇 | 簡擇 | 按揀擇為選擇之義,藏文原意為分辨之義,簡亦有分辨之義,故據藏文改譯。 |
336 | 11 | 盡所有性 | 盡所有性義 | 據藏文補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