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0005 三乘功德皆止觀之果-課程問答

范〇〇 2020-12-04 12:07:44 (j*******g@g***l.***)

「然於善所緣心一境性以上諸三摩地,悉皆攝為奢摩他品,及凡簡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義諸妙善慧,悉皆攝為毘缽舍那品。」這一段經文結論是:三乘一切功德,都是透過修行止觀而成就的。

那在未修止觀前,對善知識修信、修習三寶功德、憶念無常等等,這些聞所成、思所成的功德,還可以算是功德嗎?感覺有些矛盾。


解答法師:釋如法

所謂的修持止觀,其所包涵的範圍非常地廣。諸凡在聞思階段,對於任何法義的觀察抉擇,以及專注的那一分,都屬於是修持止觀。因此並不會有上述的矛盾問題。

鮑〇〇 2020-11-21 00:47:12 (j**********w@g***l.***)

問︰若謂止、觀,豈非已得修所成者相續功德,今說彼一切功德皆止、觀之果,云何應理?

 

答:如下所說真實止、觀,實是已得修所成者相續之德,則大、小乘一切功德,非盡彼二之果。然以善緣心一境性以上諸三摩地,悉皆攝為奢摩他品,及凡簡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義諸妙善慧,悉皆攝為毘缽舍那品。故密意說三乘所有一切功德皆止、觀之果,無相違過。

 

請問法師︰以上的辯論,是否針對範圍(大、小乘一切功德皆攝為止、觀品類),而不是針對因果(證得止、觀才算是功德)?

 

謝謝法師!


解答法師:釋如法

廣論的這段問答,既是針對範圍,也是針對因果在討論。因為經典當中提到了一種因果關係:「大小乘一切功德份是止觀之果。」這是一種因果關係。但是如果沒有界定好這裡所說的止觀範圍,就無法成立這種因果關係,因為不可能所有的功德都是真實止觀的果。因為在獲得真實止觀之前,也有許多大小乘的功德。所以在這句闡述因果關係的經文中,必須重新界定此處所說的止觀,大師在此將之解為「止觀及其隨順」,這個範圍界定好了之後,經典所說的這個因果關係才能確立。

林〇〇 2020-11-19 09:53:25 (e******n@g***l.***)

法師吉祥,

弟子2011秋入廣論班學習. 有二個問題請教法師:

1. 《廣論止觀初探》0005講次中〝從止觀品類的角度解釋《解深密經》的密意〞9'00~10'18"這段中…「善緣心一境性」指〝心專注在一個善所緣上, 將心專注於善所緣以上的這個三摩地〞, …

Q1. 這是否已進入實修止/奢摩他的狀態, 證得三摩地品類?

Q2. 我們目前才開始聽聞止觀, 是否歸屬止觀之品類?

2. 請問有法師帶領《廣論止觀初探》的線上學習嗎?

感謝法師釋疑!


解答法師:釋如法

1這裡所說到的只是一般的三摩地,等持的狀態,一般人都會具足,還不是到實修止的狀態。如果是指止觀品類的話,不必到開始聽止觀才具足,在之前學習任何道次時都有止觀的品類。但是現在聞思止觀法類,是正修前必備的前行。

2目前準備開始法師的複習答疑課,稍候即會開始。

呂〇〇 2020-11-15 21:47:15 (a*********9@g***l.***)

老師在止觀第五講中說:「如所有性是空性,盡所有性是空性以外的一切諸法。」請問何謂空性以外的一切諸法?


解答法師:釋性善

真如老師的意思是:存在的一切法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如所有性,也就是空性。其它一類都是盡所有性,也就是空性以外的法,一般也稱之為世俗法或世俗諦。諸如色法、心識等所有的無常法,以及所知、名相、性相、虛空等常法。

洪〇〇 2020-11-15 03:29:08 (p*****h@g***l.***)

老師說:「必須獲得修所成的時候,才能獲得奢摩他與毘缽舍那。」所以修所成是指特定程度的境界嗎?不是每個法類都須經過聞思修的過程,比如修出對善知識的信心,算是修所成嗎?


解答法師:釋性善

如真如老師所說:「必須獲得修所成的時候,才能獲得奢摩他與毘缽舍那。」修所成是指特定程度的境界,每個法類都應該經過聞思修的過程。

比如「視師為佛」的心識而言,當生起殊勝的輕安,緣著善知識是佛,這個心上專一緣著所緣的部分(專門名詞是心所),就是奢摩他。

修所成的範圍,就是奢摩他以上的修持才算。

謝〇〇 2020-11-15 03:16:55 (c********c@g***l.***)

關於第五講的內容,請問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由於是將心專注緣在正法上,再進而做思惟簡擇,因此即便還沒將所聞思的法修證成為修所成慧,也都能歸入奢摩他品和毘缽舍那品?


解答法師:釋性善

您的理解是對的,凡是善心,都會有「心專注所緣的三摩地」,及「善為觀擇分辨的智慧」兩個部分。其中心專注所緣的三摩地部分,都攝為奢摩他品;善為觀擇分辨的智慧部分,都攝入毘缽舍那品。

比如聽聞善知識功德時,聽聞的心會有專注的狀況和抉擇思維的狀況,所以聽聞善知識功德的心,也是依著奢摩他品和毘缽舍那品而有。

總共 6 則課程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