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2000年版)02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二〇〇〇年版

第二卷

對在座的各位同學,大家都很認真、很好樂願意學。現在這種時代、這樣末法的時代,還有這麼多同學願意很認真地學,這個因緣是非常難得、非常殊勝,使我感到非常地讚歎。所以我裡邊有這樣的前面的因緣,再加上外面這樣的外緣的促成,所以促使我願意很認真地把它重新再講一下。

那麼談起講,我對於這個有一個很深刻的這個感觸,也在這裡跟大家說一說。這也是除了我自己的感覺,因為有不少同學還有很多問題──這問題當然的,正因為我們有問題,才必須要解決這問題;很多極大部分人根本明明是問題一大堆,整個都是問題,還不知道問題。那我們現在學了以後因為知道問題,那願意去解決問題,這個是所以我們現在這裡要很認真地學這個的主要的原因。那麼在向後隨學過程當中,經過大家的切磋琢磨,我想這些問題逐漸逐漸都能夠把它加以解決。

那我說我的很深的感觸是什麼呢?這個要遠追到我剛剛要準備出家的時候,還在出家之前。那第一次的出家因緣,我現在記起來,應該是民國五十二年,不曉得五十一年、五十二年,我也不能肯定了。那時候因為那個現在南投蓮因寺的懺雲老和尚他的這個因緣,他老人家就是我最初皈依三寶的師父,那麼所以觸發我也去出家,那麼他那個時候就送我一本就是這個《南山在家備覽》。那我因為在沒有出家之前,已經久仰弘一大師這個人的種種特別的令人讚歎稀有的人格特徵,所以看見這個《在家備覽》是弘一大師輯的,心裡面就一股非常好樂、仰望的心情。因為對這個人的好樂仰望,所以就很認真去看。

在我當時的感覺,我很少這樣認真傾全力以看這樣的一本書,因為看了半天,一點都不懂。怎麼看就是不懂,問也無從問起,最後只好放棄。並不是完全不懂,妙就妙在像你們諸位一樣,那個字幾乎是個個都懂,那個字怎麼寫、怎麼講、怎麼解釋,兜在一塊兒就不知道了。偶然有一兩個字不太懂,就算是不查字典大概也曉得什麼意思,可是它的內涵就是看不懂。這樣也就沒辦法好想了,只好放下來。放下來過了一些時候再去翻翻,還是不懂。

那麼整個的經過,我記得後來沒多久就正式出家了,就是一夏,這個一夏、一個結夏期中,看了幾次,終於只好放下。那麼那一次後來在那個結夏當中,就把《沙彌律儀》好好地看了一下。應該是《在家備覽》在前,《沙彌律儀》在後。那結果《在家備覽》是完全不懂,《沙彌律儀》居然看懂了一點,很高興,那這本書也就放下。那後來偶然也想起來,想起來,雖然我放下了,可是這本書並沒有就不管,我總是碰見重要的,要變一個地方、換一個地方,這本書會一直帶在身邊,那麼很偶然地翻開來看看,還是不懂。

一直等到後來到了南普陀──這個南普陀之前,還不是南普陀,有因緣給大家再講《菩提道次第廣論》。那麼講《廣論》的同時,在佛學院裡邊面嘛就相關的那些書,因為這個律是最重要的。那麼照佛制的軌則來說,五夏先要學律,對於這個開遮持犯了解了以後,再深學、廣學經論。居然我們在那地方不先學律,雖然我講的《廣論》,可是心裡面總是覺得有一點不安,好在那個時候南普陀廣化老和尚他是個持戒很精嚴的人。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我重新又把《在家備覽》翻開來看。那一次看,沒有像第一次一樣傾全力以看,就是像平平常常那樣,我當然也不會亂糟糟的,就是像平常一般的看書方式。翻開一看居然懂了,啊!那心裡的高興,我想你們如果多少有一點經驗是可想而知。

所以在這地方也有人問說,好像這個弄了半天不懂。這我自己的經驗告訴你們:你們不要急,只要你們鍥而不捨。何況這個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特別是《菩提道次第論》上面很清楚地說,像這個佛法的真正的深遠的內涵,沒老師教是很難了解的。就算你能夠了解,也要經過很長的時候摸索才摸索得出來。所以這個不但是我的經驗,我的經驗證成這個佛的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話千真萬確。

所以那次我跟大家講,大家大體上面聽的同學當中都不錯,都能夠有一點理解。那時候好像懂了,一直到最近我又重新來仔細地看。我說重新仔細地看,從南普陀以後並不是說這本書也不管,不是,那時候始終會提持的。那麼為什麼又重新來看?就是那時候從南普陀時代跟大家講,理論上是了解了,可實際上真實的內涵還是迷迷糊糊、依稀彷彿。那麼一直到最近,不但是這個文字理路了解,它所指的內涵多少有一點體驗。前面從完全不知道而能夠文字理路了解,已經夠歡喜,現在從文字的理路,也真正能夠體會得到它這個實質上的內涵,那這個豈僅是歡喜而已。這一點我就不細說了,你們諸位如果如實地、慢慢地照著去好好地體驗,我想在座的諸位一定會感受得到這種感覺。

所以我在這裡簡單地說,第一個通達文字你會感覺得很歡喜。當然你本來不想學那沒什麼意義的,你很想學而不能理解,那個時候你理解了這文字,會覺得內心很歡喜。可是這個歡喜是一個前面的準備,我們真正需要的還要透過這個準備,再來真正地契入跟法相應那才是。乃至於這後者,那才是我們實際上真正作為一個修學佛法的弟子必須要的條件。

前面這段話也只是給大家說,真正要學這個它很多條件,這個我就不細說了。好在諸位都已經出了家相當長一段時候,那麼乃至於對這個《菩提道次第論》已經有一些相當程度的、或多或少的認識。你好好地照著眼前我們這樣的學習的方式下去,先開始大體上面把這個文字認識,了解它文字真正主要的要告訴我們些什麼,然後讓我們根據這個佛菩薩、祖師告訴我們的,對境的時候慢慢地去體驗,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前面一段話。

至於說我們正式地要很認真去學的時候,就是《廣論》上面前頭告訴我們這個,也就是《廣論》甲一、甲二、甲三部分。說有這麼了不起的一個大祖師,說這麼圓滿正確的教法,這兩個條件都具足了,那我們現在來學,應該以什麼樣的準備心態來學,那就是第三個所謂甲三。這個是對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幾個原則,前面應該有些什麼準備,所謂對法的好樂心,諸如像恭敬等等;乃至於正聽的時候需要什麼,不應該存在的,所以說「斷器過」,三樣東西要拿掉,然後正聽的時候還要正面的應該,所以「具六想」。

通常這個具六想,一般的經論當中常常說四種:自己是說有病的人,那什麼病呢?三毒大病,這是第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想解決那個病,一定要找良醫,所以佛乃至於現在說法的師長,就是最好的醫生;他告訴我們的這個方法,就是治我這個病的藥;這個有了,我們必須要很認真照著醫生開的藥來服用,也就是說依法去行持,而且行持的時候一定要殷重、很認真。這四點是必須要的。另外還有兩點,這是有它的特別的原因,這裡就不細說。

除了這個以外,其實這種道理我們到哪裡都會講,今天我不妨同樣地運用這個《沙彌律儀要略增註》上面的幾句話(註1)。這個就是從沙彌這個經當中節錄出來的,這個節錄的這個人是蓮池大師,是蓮池大師,蓮池大師是非常有名的一位大德。那麼蓮池大師節錄了以後,再經過後面清朝一個弘贊律師把它註解。這個裡邊他就講,沙彌這個最主要的應該做些什麼?說律儀。這個《沙彌律儀》有一部分是講作為一個沙彌的十戒應該怎麼做,後面說「威儀」就是行持,一共分二十四條,這個二十四條當中有一條叫「聽法」,這是在這個二十四條當中第七條。它說凡是這個寺院裡邊要講法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說早一點要有準備,然後不但準備了以後,因為早一點準備你心比較平靜,匆匆忙忙這個不行,然後這個衣著等等要很整齊,各種這個都是身的威儀。

他特別地講的幾句話,說凡是聽法的時候,必須要聽完了以後就要思,思完了要修。我想這個道理在《廣論》上面說得非常清楚,假定你單聽,聽而不思的話,這個像去種田是「不下種子」。這話怎麼講呢?你要去種田不下種子,能長得出你要的東西來嗎?那麼為什麼他講不思惟叫作「不下種子」呢?以諸位的理解來想,這點我想我們就很清楚:影響我們的最最主要的直接的力量來自於什麼?業,業。這個業,造了這個業以後有不同的形式,我們比較簡單地分這個業叫有記、無記。有一種業你造了,可是它不會感果的,這叫無記業;有一種業,造了這個一定會感果的,這個是有記。有記當中有善有惡,那當然現在這個是一定是善,不但善而且善淨之業。

那麼這個業有記無記或者能不能感果,主要的根本的原因最主要的在哪裡?就是思心所,你是不是真的很認真地透過這樣的作意思惟、觀察,然後採取行動。當然有很多習慣性的業它也會感果的,可是因為它很強盛,所以現在我們整個地從無始的無明當中要扭轉過來,你聽過了以後含含糊糊,心裡面不加以思惟抉擇,沒有力量的。我想在座的諸位同學這一點滿清楚,所以為什麼平常我們必須要思惟。可是一個人思惟力量不夠強,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在同學當中切磋琢磨、互相討論,無非是增長我們對法的認識,由認識而思惟抉擇,然後有了這樣去身體力行。

所以說假定我們聽見了以後,不經過思惟的話,它不會產生有力的功能,是無記之業,那最多只是種一個遠因,你去聽過了,多少有一個影子種在這裡。可是我們現在到這裡來,絕對不希望如此,所以這個《沙彌律儀》上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這一點。

他下面又特別地警告我們「不得專記名言,以資談柄」,不要都在這個名相上面,喔,那講得很多道理,幹什麼呢?「談」,大家去講。這談有兩種,有很多人有很多習慣就是歡喜這樣,乃至於跑出去要講說什麼,這是無非錯誤的。不管是為了習慣,或者為了另外有所求,通常好名、好利,這是我們務必要把它避開的。學這東西一定要透過名相的認識,乃至於為了策勵我們加深認識,我們要去討論。但是絕對不是拿這個東西來增長自己的名利的,這點我們要了解。

下面另外一點要告訴我們非常重要的,「不得未會稱會、入耳出口」。我們還沒有了解,「啊!已經知道了、知道了!」這個有兩種,一個就是我們平常的慢心。我以前自己也犯這個毛病,後來看見不少同學你告訴他,這樣。當年你告訴他的時候,他的回應有兩種,有一種回應:「是、是。」這是一種;還一種:「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你告訴他什麼,他都是知道了,因為你不用告訴他,他本來已經知道了。其實他不一定真正的有心什麼,可是我當年我的老師就告訴我:「欸,你小心喔!反正你跟人家你千萬注意,特別是不要說我知道了,是一副慢心。」你們自己好好去觀察,有的時候自己不知不覺的習慣,有的時候心裡面就是不耐煩,這一點是我們要清楚的。特別我想各位,不管哪一個真正正確的、沒有錯誤的這種經論上面,都非常重要的警告我們這樣的一個特點。

以我來說,我前面說過,我學了這麼多長遠的時候,才從文字的認識進而內心有一點體會。像你們雖然沒有我這麼笨,可是我多多少少覺得你們是不是有這樣的一種可能。以我實際上的觀察,極大部分人能夠了解文字理論已經不錯了,真正要去行持做到的話,不那麼簡單。所以這一點又是另外一個,不要未會先會、入耳出口。

所以古人一直告訴我們說「入乎其耳,著乎其心」,他耳朵聽見了以後,他絕對不是嘴巴上面說出來的,他聽見了以後他會放在他心上面,然後「布乎四體、形乎動靜」,這個是君子之學。因為他內心當中深深地把聖賢所告訴我們的這個法,真正地來這個地方執持得牢牢的,所以「著乎其心」。然後有了這樣以後,他的行為自然是照著聖賢的教誡去行為表達出來,所以叫「形乎動靜」。在一舉一動當中,你就看得出來跟以前不一樣了,這是君子之學。

小人呢?不是,「小人之學,入乎耳,出乎口」,耳朵聽見了,然後嘴巴講出來,他內心當中沒有這個東西,當然表達的行為根本不相應。所以他下面一句說「口耳之間四寸耳」,從嘴巴到耳朵三、四寸;「曷足以美堂堂七尺之軀」,我們通常稱一個人說堂堂七尺之軀。你才真正的你經過的地方就是從你耳朵到嘴巴,可是你的行為本身,也就是說這句話的意思,你的行為本身根本不相應。我們以為知道了──慢心,實際上就是無明傷害了我們,這個就是祖師們告誡我們的。

就算我們內心當中已經有所體會了,那《沙彌律儀》上面更告訴我們說「年少戒力未固」,我們即使年紀已經滿大了,像我這樣虛耗了幾十年,可是真正的戒的力量、法的力量不行,還不堅固,所以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好好地學律,律就是主要地講行教,要我們去行持的。不要很早地跑得去「早赴講肆」,講肆──「講筵」或者,很早跑得去做老師。是我們在切磋琢磨或者教學相長當中可以,可是作為自己,好像自己夠資格教人的,儘量這個要稍微注意。這個前面我這順便在這一點來跟大家簡單地說一下。

所以希望我們這次第二次,對我來說第二次講,對在座的同學你們也長期以來認真地學,當我們這次很有條理地學的話,前面這幾點要一直注意,好好地注意。使得我們把我們前面學過的,不管是經律論,前面是以文字認識為主,建立知見。現在透過這樣的學習,希望能夠身體力行。這個是對我們非常重要的前面的一個簡單的說明。

現在我們正式地來談,講那個《南山律在家備覽》。這個《在家備覽》雖然說是「在家」,這是給在家居士用的好像,這裡有兩個原因,為什麼我們說出了家了,居然還講在家備覽。第一個原因,因為它真正的這個弘一大師節錄出來的這個時候,他重要的那一部分,那個是在家、出家所共的,共同必須經過的基礎。也就是說這是我們的共同必須經過,像念書一樣,你的目的雖然是要念研究所,把所有該學的統統徹底地學完,可是你必須經過大學,大學之前中學,中學之前小學。作學問要作得紮實,這個前面的基礎要建立得非常地穩固。所以對我們來說,既然我們願意學最深廣圓滿的佛法,那個基礎一定要建立得非常穩固,所以這是我們共同的。

其次一點,就是說現在這是末法時代,個人來說根性是越來越鈍,環境來說是越來越雜染。所以以前他們這些人該學的東西,現在這個根又鈍、環境又惡劣的情況之下,的確大大比不上以前的。就算是以我個人來說,出了家了一個大比丘,可是《在家備覽》在家人所列出來的條件,我自己都做不到。這一點在座的各位你們自己去衡量,假定說也有人跟我一樣那正好,非從這裡不可;再不然的話,你真正的能夠真正地深入,那本來就是共道,我們不妨重新在這個共道上面一路這麼繼續地向上,這也並不影響我們。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已經很明白地交代清楚,對共道來說,它可以使他建立最好的基礎,也不躐等,也不會走遠,可是對條件不夠的人卻是必須要的。這個是看個人的情況來說。

現在我們下面就正講,這個《在家備覽》一共分四篇,就分四個大科,那個大科是第一個是〈宗體篇〉,第二個是〈持犯篇〉,第三個〈懺悔篇〉,最後〈別行篇〉。那麼這個四篇之間是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在這裡簡單扼要地說一下。

在我們修學的之前,必須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也就是說建立一個完整的宗旨──我們好端端的為什麼要來學佛?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這裡就不去細講,因為關於這個道理我想《菩提道次第論》上面說得很清楚。

大體上面我們可以建立兩個最主要的原因:第一個,我們或者是理解,或者是不但理解而且深深地感受──世間整個的是苦。因此我們在這個痛苦當中,而我們本身沒有一個人例外,大家都不希望苦要求安樂,所以這是我們人的本能,實際上也的確是如此。既然我們要求解決這個問題,要得到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後真正能夠在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夠幫我們從痛苦當中濟拔出來,使我們能得到真正安樂的,那只有三寶,所以這是為什麼我們真正要來學的主要的原因。所以這個〈宗體篇〉大體上面把這個基本的概念告訴我們,使我們確立正規的宗旨。

這個宗旨建立了以後,然後我們怎麼進一步向上面,曉得這個方向,能夠照著它這樣去做?說既然你由於這樣的目的,跑得來皈依了三寶,接受了三寶的教誡,從皈依而受戒等等,那麼你怎麼做才能夠得到你應得到的?否則的話,你不但得不到你的好處,你反而有更大的害處。所以順著三寶告訴我們的道理,順逆之間這種關係,順我們稱它為「持」,不能作稱它為「犯」,所以第二呢就告訴我們持犯。

在我們正規做的過程當中,容或特別是剛剛初機,他難免會有錯誤的,錯誤了怎麼辦呢?我們要知道懺悔。當然事前也要懺悔,可這個地方真正的最重點的話,就是假定我們能夠受了戒以後,專心恭敬,很戰戰兢兢地奉持能不犯,那是第一等人;可是真正一般說起來,極大部分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都是這樣。

所以剛開始的時候,要想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以我所了解的以佛法的這個角度去看,佛法角度跟普通人的角度有什麼差別呢?我們普通人看一個人說,我們短短的一生,通常說百年、百年,就是指這一人的一生,好像有的人這個條件很好,有的人比較差。實際上真正的生命絕對不是短短的一百年,是無限的生命來談的。這個生命是沒有一個人例外,從無窮無盡的說無始以來,到向後到無窮無盡的未來。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永遠在生死輪迴當中頭出頭沒。總有一個因緣啟發我們學佛,學了佛以後照著、或者啟發了以後有一個種子,他暫時又不曉得哪裡去了,將來過來又漸漸地增長,這樣一步一步上來。

如果從這樣無限生命當中談那個剛剛開始接觸了,說能夠不犯的,這個幾乎不可能,這我們要了解。所以就是這一生來說,因為各人的差等,還有遇見的各種的情況、條件,我們還是難免會有犯戒、犯的時候,那犯的時候怎麼去懺悔。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有兩種「健人」,「健」是強健喔,有這兩種人非常了不起的:有一個受了佛法以後,他能夠始終保持清白;還有一種雖然犯罪可是能夠懺悔,歸還、還淨。所以第三就講懺悔。

最後叫〈別行篇〉,現在這地方的〈別行篇〉是特別告訴我們,對一個初心學佛的人,我們怎麼從開始這慢慢慢一步一步地上去。就像古人教我們念書,剛開始的時候教《弟子規》,你作為一個弟子那麼哪裡必須真正應該遵循的規矩,由這個一步一步上升。然後乃至於譬如說這個〈別行篇〉當中,除了普通一般的常規,我們剛剛學佛開始應該注意的正面反面,正面是要提升,反面要防護以外,乃至於說「出家宗致」,為什麼要出家的等等,使得我們從這個地方我們相應的地方進去,乃至於登堂入室,最後一步一步圓成無上菩提。所以大體上面它那個四篇有這樣的一個次第。

現在我們正式的開始就是從〈宗體篇〉開始。這個正講〈宗體篇〉之前,前面有一樣東西我願意把它加進去。這個加進去什麼呢?就是我們這個戒本上面或者《戒經》上面一開頭有「皈敬偈」,這個皈敬偈大家還記得吧?「稽首禮諸佛,及法比丘僧,今演毘尼法,令正法久住。」這是第一個偈;第二個,「戒如海無涯,如寶求無厭,欲護聖法財,眾集聽我說。」乃至於到最後說「如來立禁戒,半月半月說」。

這個平常一般我們就看見這個論上面,除了極少數例外,極大部分論前面都有個皈敬偈。那麼實際上現在我們這個《南山在家備覽》這個是好像不是一個,他沒有論的形式,實際上那個內容就是個論,這我們要了解的。祖師、那個印度的那個大祖師,那些都是菩薩,所以造那個論來解釋經裡的意趣。到了中國漢地來以後,這些祖師們謙虛,不敢跟印度的菩薩祖師來比擬,所以他不敢說「論」,就說「疏」、「註」,就是來疏通這個經或者論的意義,讓我們也了解得內涵。就是說你條件高,你讀經就可以了,再不然讀論;那我們現在條件差,經不通、論也不通,那麼就要讀註、疏,所以它那個功效跟論是一樣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通常除了論以外,很多註、疏上面,他前面還是有皈敬偈,因此現在我們前面也安那個皈敬偈。那個安那皈敬偈有個原因,這個原因出在哪裡呢?既然我們現在是宗南山道宣律祖的,那個道宣律祖在《含註戒本》上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這個。所以我們現在實際上還是南山祖師的,因此我們再把這個前面那皈敬偈在這裡也簡單地說明一下。

他為什麼要立這個?他有幾個原因。也就是說前面首先,平常我們解釋這個經論的時候它分成功三大分:所謂序──開頭;正──中間,所謂正講這個內涵;後面有個結分,或者叫流通分,結勸我們。因此這個前面的這個皈敬,也可以說放在序這個地方,那個序一開頭就是個起頭、起個端,從這地方我們一看曉得這個內涵是些什麼。雖然很簡單扼要,把整個的綱要放在這裡,可是我們整體的就把握得住,這個是它一個非常重要的、重要的原則。

除了這個以外,還有為什麼要來說明這個皈敬偈的內涵也解釋一下。在這個上頭我就照著這個《含註戒本行宗記》那內涵來跟大家簡單地說一下。因為我們現在沒有這個三大部,其實那個看不看三大部都沒什麼關係,只要你們很仔細地聽,了解了以後就可以。說他所以要這樣去做的時候,這本戒本、《戒經》,其實現在這個戒經就是那個曇無德祖師立的,那個曇無德祖師前面他已經寫得很清楚,說今天為什麼目的要來輯這個──「令正法久住」,主要的目的,所以要「演毘尼法」。演毘尼法之前,所以才稽首禮三寶。

他說,這個我現在講的「他說」,就是道宣律祖告訴我們(註2)說「末代」,末代指現在這個時候,眾生的根性都很鈍,說根機很鈍,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不像根機利。那麼他那個根機的利鈍指什麼而言呢?他下面有一句話,「情懷狡詐」,「狡」是狡猾,「詐」是欺詐,「情」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懷著這種。那我驟然看見這個字的話,我覺得我並不狡猾,我也並不欺詐、並沒有騙人家。如果祖師來告訴你:「你們這些末代眾生,你們情懷狡詐。」你會不會覺得不太服氣啊?好像會。所以在這裡注意啊!為什麼說我們在聽那個法的過程當中,如果沒有這甲三的基礎的話,往往會出紕漏。大家還記得不記得?「欸,好像這是在罵我啊!」實際上我們內心當中不知不覺當中把這個東西就排拒掉了,這最好的很多好東西就進不來。他下面有個很好的解釋。

他現在講的「狡詐」是指什麼而言啊?他有一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概念,說我們心裡面這個指什麼,他用一個很有趣的詞叫「別懷」,「別」是別的,個別,別一樣東西。「謂是別懷,未能師奉」,下面幾句話就講那個道理。就說我們現在真正學佛的佛弟子,內心當中所奉持的應該是什麼?法,這個才是對的!以法來衡準,請問你內心當中對不對?在座的諸位你們願意不願意認真地衡量一下?當我多少了解了一點,回過頭來一看,我心裡面就軟了,頭就垂下來了,因為我內心當中,沒有把這個法戰兢惕厲地都持守在這個心上面──這個才是對的。眼前好像我沒有狡詐,因為沒有遇見緣,所以這個種子是埋在這裡,現在都是無明的現行,只是在流,如此而已,你們諸位有沒察覺到這個特點?

所以不認真聽聞了去思惟觀察抉擇,察覺不到自己內心到底是什麼東西。學佛沒有純淨的信心是不可能的。純淨的信心要信些什麼啊?於「實、德、能」三樣東西「深忍欲樂」,我們有沒有?我們內心當中所緣的什麼?必須很認真地緣到這些,那才是這個純淨的信心起來。

「實」是這個是實在的,哪實在呢?或者說二諦、或者四諦。說我們眼前所對一切境界的時候,這世間東西我們一對,如果是正信,能夠深忍欲樂對這個的話,一對眼前這些東西,平常我們樂此不疲的東西,以佛法如果衡準,把我們所應該學的佛法操持在我們內心當中,一看見這東西你不會……。譬如說今天我很歡喜地要這樣東西,一看見內心當中就歡喜生起來了。假定我真正以正法放在心裡面,這個時候你一看見你會歡喜,還是認得說:「錯了、錯了,這是苦諦!我內心上生起,那是無知而生起的貪心。」請問:你們在座的諸位,你生什麼心?就是你自己知道。這個才是啊!所以我們講空話容易,內心當中真正對境的時候,那沒有一點點真功夫這是不可能的。

你們現在這裡並不必很認真地抄,要很仔細地聽。如果你很仔細地聽,仔細地去思惟觀察,我想大家多多少少先從文字上了解,對境的時候有點認識,他是這樣說啊!現在想想看是不是這樣?我想到我們在這地方真正能夠體會到,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對這個境能夠認識、能夠感覺到已經不錯了;但是我們千萬不要說已經不錯了,我們總要以聖賢佛菩薩放在我們心裡去衡準的標準,引發我們的慚愧。如果你自己覺得不錯了,看看人家都不如的話,你願意跟那些人比嗎?那些人比的話,你乾脆去跑得去敲敲那個狗:「欸,老兄啊!你躺在地下,我比你好欸!」你覺得很好欸,你這修行的念頭是整個沒有了,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一個條件啊!

所以他在這裡就告訴我們,為什麼說我們內心當中是「情懷狡詐,謂是別懷」,因此「未能師奉」,並沒有真正把三寶所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作為我們內心當中崇敬的目標。作為師奉就是老師告訴我們的,真正我們要的東西,很認真去奉持。所以一開頭要叫我們「故先歸敬」,真正地皈依,然後啟發我們的恭敬心,這個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

因此我們還記得這個論上面跟律上面都告訴我們幾個特點,破戒或者講四因或者講五因。《廣論》上面講的四因,好像是《五分律》還是哪裡的話是講的五因。它這個裡面有幾個重要的幾個特點,無知、放逸、不恭敬都是這幾個主要的原因。無知那我們不談了,所以我們要很認真很認真學;學了了解了以後,如果不認真去行持的話,放逸,也不可能;行持的過程當中還要恭敬。所以它前面要皈敬,這是第一個理由。

下面我就不妨把它那個所以皈敬的原因,它下面實際上有主要的幾個原因,那個皈敬偈就是我們剛才唸的「稽首禮諸佛」那個偈。下面一個叫「歎戒功能」,讚歎這個戒的功德。哪是讚歎戒的功德啊?「戒如海無涯,如寶求無厭」,就是讚歎,這下面這個偈子就是讚歎戒的功德。下面勸我們照著去修,它最主要的是三個。所以它下面說「欲護聖法財,眾集聽我說」,那是來勸我們,如果你毀掉了,那會受苦,如果你好好地去做,那麼你會生天,說「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那我們應該怎麼辦。所以他有這個幾點。

我們現在先把那個皈敬的那幾個特點,在這裡說一說。這個一共分成功六點(註3),哪六點呢?第一個就說要感恩,感恩。所以這個以《菩提道次第論》來說,我們剛皈依的時候,就應該注意到這個。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論上面告訴我們:「皈依已」皈依了以後應學的──別學、共學,共學當中有六點:第一個知道他的功德而數數皈依;第二點是什麼?念恩,大家還記得吧?第二點就告訴我們要念恩;第三點是念悲;第四點是不管做什麼,一定要照著佛告訴我們道理去做。這個實際上就是我們學戒的前面準備工作。

那麼他有什麼恩呢?簡單地來說。有人昨天來問,因為我們昨天談做很多事情,那個內心的意樂、動機應該想──為人。他就說:「啊!這個我現在啊,不是為人是要上士嗎?我們目前是在下士,叫我為人很難。」那好,我現在就提出一個理由來,這個理由不是我講,經論上面說。請問:現在為你自己,你希望要痛苦還是要快樂?哦,我要快樂。那請問:痛苦、快樂的因是什麼?業。業,造業的時候你為了自己造的業,跟真正為幫助別人的業,哪一個對你有利?為別人。好了!所以正因為我們為了要離苦得樂,所以那個時候我要把這個內涵調整一下。這個為自己離苦得樂,所有一切有情所共的,這個我們不談。可是在這個一切有情所共同的這個特點上面,就有兩條路可走:一條路就是無明凡夫所走的走法;有一條就是聖人、聖賢佛菩薩告訴我們他走過來的路。

因為無明、因為無知,所以儘管我內心當中要離苦得樂,可是並不了解,既不了解什麼是苦樂,也並不了解苦樂的因。所以心目當中是要離苦得樂,結果因為並不了解,所以做的事情恰恰相反。今天你是學佛而來、信得過佛而來的,還是要照著你自己的辦法走,還是要扭轉過來?那個同學說:「喔,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想大家都知道了。你不是學佛的,這個問題不會這樣問,學了佛,那大概可以得到了。

所以諸位,你們有任何問題,我很歡迎大家提出來切磋琢磨。本來佛法不是很明顯的「顯現法」,佛法本來就是「晦隱」,乃至於「極晦隱法」。凡是比較晦隱的,或者極晦隱的法,都必須要很如理地我們要去學;學了以後,前面說過的不是要思惟嗎?所以剛才這問題的根本問題,就在欠缺如理思惟。這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剛才正講之前,我也把這《沙彌律儀》上面蓮池大師教誡我們的,實際上不是蓮池大師教誡,蓮池大師把佛菩薩,所有的佛菩薩、祖師沒有一個例外,只要他是真正的做得正確的、認識正確的,告訴我們的話都是一致的。我們不要聽過了就算,一定要如理去思惟,思惟了去行持,關鍵就在這裡。

所以說現在正規地來幫忙我們解決的問題是如法與否,所以這個法是藥。這個「法藥」怎麼來的?佛講的。所以推究這個法藥的根源,佛講的。然後是僧弘的,佛在世的時候,還可以佛直接講,現在對不起,那只有僧弘。所以經論上面說「佛法二寶,藉僧弘傳」,都是僧在弘傳。因此必須靠這個力量,然後才使我們能夠「拔毒箭」──我們三毒之箭,那已中得很深很深哪!他才興出於世,你說對我有益還是沒有益?這個利益、這個恩是好大好大!怎麼能不恭敬。所以第一個說「荷恩」。

第二個求加護。所以第二個求加護,為什麼呢?這「濁世障深」,在五濁惡世的時候,障礙是非常非常地深,「將欲傳通,多感魔業作諸留難,若不威加,無由遠離。」這第二點。這個時候你要想去學,然後要想去弘通,乃至於想流傳下來,這個魔的障礙很大很大,有各式各樣的留難,所以如果沒有三寶威力的加持的話,我們沒有辦法真正地遠離這個種種的障礙,所以我們要去皈敬、要求三寶的加持,那這個是第二點。實際上這一點是對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一點!但是這個魔有四種,我只說兩種,一個是天魔、一個是煩惱魔,平常我們真正重要的要擋住煩惱魔,那天魔自然不能來。擋住煩惱魔只有三寶,所以這個地方還是在從一開頭就告訴我們。

下面一個「生信」。那生信這一點就不去細講了,今天就時間到了不講,就留到明天再來仔細地說明,這個三、四、五、六幾點,那就是在我們的皈敬偈當中,我加以簡單地一個說明一下。好,那今天到這裡。

註1:請參閱《沙彌律儀要略增註》卷下。福智之聲出版社。頁三十三後,至頁三十五後。

凡遇掛上堂牌,宜早上堂,莫待法鼓大擂。整理衣服,平視直進。必坐端嚴。不得亂語。不得大咳唾。

﹝附﹞凡聽法,須聞而思,思而修。

增註:此是聞思修三慧,缺一不可。若聞而不思,如人種田,不下種子,思而不修,如不灌溉耘除,終無結實。三慧若立,則三乘之果可獲矣。

不得專記名言,以資談柄。不得未會稱會,入耳出口。年少沙彌,戒力未固,宜更學律,不得早赴講筵。

註2:請參閱《四分律含註戒本疏行宗記》卷二釋皈敬偈,頁一前,福智版第一冊三百四十七頁。

但為末代鈍機,情多狡詐,謂是別懷,未能師奉。故先歸敬,歎戒功能,勸以奉行。

註3:請參閱《四分律含註戒本疏行宗記》卷二釋皈敬偈,頁十五前,至頁十五後,福智版第一冊三百七十五頁至三百七十六頁。

二解歸意。若就後偈,為演律藏,令正法久住。約義以論,六種差別。一荷恩故。佛說法藥,僧是弘傳。為拔毒箭,興顯於世。皆於我益,何得不敬。二加護故。濁世障深,將欲傳通,多感魔業作諸留難。若不威加,無由遠離。三生信故。謂妄意言,不承宗緒。故前列敬,知稟有由。四表敬儀。五眾所歸,並宗三寶。今欲通法,必先興請。近行世供,遠住法故。五顯勝相。如《成論》云:「三寶最吉祥,故我今初列。」六開眾生佛法僧念故。以三寶大利,惠益無邊。微沾希向,歷劫不朽。故前列之,令興敬念。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