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四十七卷.B面
但由隨戒,隨作防非。作謝善在,無防非能,
說由於這是隨戒,這個隨戒,隨境然後這個造作起來,這個造作就是警策內心防止過非。防止了過非以後,這個造作謝往了,然後這個善業留在那裡,這個善業就是無作,所以他說不是沒有。但是這個留下來的這個善業也好、無作也好,它並沒有防止過非的功能,這樣,所以說
不名隨戒,故云無耳。
這裡又解釋一下:
前疏云此善常在,文證明矣。」
啊!那也祖師的苦心,現在我們很容易了解了這個道理。那麼這個就是兩個受隨的同異,這個受隨的同異,文字到現在已經有一個大概的概念。那麼然後我們再提一遍,這個意義就告訴我們,受隨當中他說叫相隨,實際上這個受隨互資,互來助。受是要靠隨才能夠滿的,受了以後,如果後面對境的時候沒有這個戒行來護持的話,這個受不行;反過來,後面這個行持沒有前面這個受的願體的話,最多你得到是一點善,不可能得到戒的無邊功德。所以這兩者之中有它這樣的一個相輔相成的,這個受隨兩者之間的關係,所謂正辨同異的真正意趣。
第三章 緣境寬狹
- 緣境寬狹中分為二節
- 一列釋
- 二別簡
好!現在我們看七十四頁。那麼這個戒體當中第二個受隨同異有解釋了,再下面「緣境寬狹」。說戒體嘛認識、得到了,也辨得清楚這個戒體當中受、隨,然後再看緣境寬狹。對這個戒體的整個的作用,然後就它的本體現在所緣的境界來看,也分兩部分:一個叫列釋,第二個呢別簡,把這個內涵詳細地解釋一下。我們看「列釋」,此把所受的這個體,那麼隨的這個體,依確實的內涵我們重新來說明。
第一節 列釋
- 初能緣心
- 二所緣境
- 初示境
- 二舉事顯相
- 三發戒
- 四防非
《事鈔》云:「就中有四。 一能緣心。現在相續心中緣。 二所緣境。境通三世。如怨家,境雖過去,得起惡心斬截死尸。現在怨家子,有可壞義。未來諸境,可以準知。故緣三世而發戒也。 三發戒。現在相續心中得。 四防非者。但防過去未來非,現在無非可防。」
我們先看一下那個《資持》的解釋,然後再來說明一下這個文。
《資持》釋云:「本說所緣而分四科者。
這本來說,說這個所緣──是緣境的寬狹,為什麼要從四個角度去看呢?現在我們看:
心隨境起,故先明心。心境相應,即發受體,故三明戒。戒必有用,故後明防。四義相綰,不可孤立故。
第一個。這個是沒錯,我們是緣境,那麼緣境的時候,實際上心緣境的時候一定是心、境兩個同時,而且這個同時不是那個心放在那裡,這個境放那裡,而這個心不但同時,同緣,這個心就緣你所緣的境,這樣。而然後緣的時候,這個心隨著境而生起,所以一定這個時候先了解心是什麼。然後所緣的境,這個心跟這個境相應的時候,以前造輪迴生死之業,現在發這個無漏戒這個戒的體。這個體說作的時候作、無作,隨的時候也隨作、無作,就這樣,所以第三呢明戒。那麼這個戒本身就是前面所說的,戒一定有它的功用,所以最後就明戒的功用是什麼──防非止惡!這樣。有了這個防非止惡更能夠加強自己的心,這個心對境的時候輾轉增上,最後能靜妄源。所以不外這樣的四個行相,所以這四個內容互相來輾轉增上,那麼產生這功效,彼此間不能少,是「不可孤立」,四義。其次,現在繼續下去,這個說明:
初能緣心中。
那麼第一個是能緣心,是「現在相續心中緣」,他說明:能緣心中,
現在簡過未,相續簡一念。《業疏》云:念念雖謝,不無續起,即以此心為戒因本。
「因本」就是根本。說,前面說能緣的心是指什麼?就是現在的相續心,這個是特別說明這個心是簡過去、簡未來,既不是過去的、也不是未來的,而是現在當下一念。那麼「相續」呢,說明這個一念永遠不停地剎那生滅、剎那生滅,永無停止的,就這樣,所以這個現在的心實際上就是這個。「《業疏》云」,它念念雖然不斷地在滅,滅完了以後馬上生,所以「不無續起」,那就現在我們說能緣心就指這個,就指這個!
這個文雖然是好像解釋得比較多一點,實際上從這個文上面我們才了解,我們現在真正要用心的地方在哪裡,就是這個念念相續的這一念,念念相續的一念!平常我們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就想準備,我如何如何,或者想以前的如何如何,這個把現在的相續一念心都妄用了!眼前當下一念你注意到正在緣些什麼,這個才真正重要的。所以說在這裡,不是前面說嗎?淨戒──這個佛制的這個戒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呢?「常爾一心,念除諸蓋」,就是說「常爾」就是念念相續一直安住在這個上頭,那麼這個時候那就對了!這是告訴我們眼前那個心相。其次,所緣的境,看:
二所緣境中又二,
這個所緣的境又分兩部分,那麼哪兩部分呢?
初示境。
這個說明所對的境。
如下舉事顯相。
那麼「如」下的話,就是說上面的文,「所緣境。境通三世」,舉個比喻「如怨家」。
如與己為怨,
就自己這個怨家。
其怨已死,即過去也。
那麼「境雖過去」,前面說「得起惡心」,為什麼呢?
怨或有子,即現在也。孫雖未生,生必為讎,即未來也。
就說「怨或有子」,就是現在;然後這個兒子還有孫子,孫子未生,「生必為讎」,就是未來;那麼然後怨家過去了以後,你就想他怨,這個是過去。所以說過去、未來、現在。
於此三境俱能起害。
對這個過去也好、現在也好、未來也好,都能起害心。所以
欲成淨戒,必息惡心,故所緣境徧該三世。
現在既然你要想徹底解決這問題,那麼這個三個境界都必須要認識,所以這地方說所緣境。
再下面就是所發戒,那是說心了解了,所緣的境它的內涵也了解了,那麼當心境相應的時候,現在我們要發戒,所以在下面說:
三發戒者。問:與上能緣何異?
說:這個發的戒,跟能緣的心有什麼差別?
答:前是能緣心,此即所發戒。由彼受體無可表示,還約能緣以彰所發。
那麼它這個問答就說:了解了,能緣跟所發的戒有什麼差別呢?是說現在一個是能緣的心,一個是用這個心去緣的境所發的戒,但是這個所發的戒體沒辦法表示,所以還是用能緣的心來說明所發的戒體。在前面,在剛開始論戒的時候曾經說明過,曾經說明過,說這個戒體本來所發的業體,那麼現在就把那個能緣的心來說明(編者按:請參閱《備覽》四十二頁,能領心相)。這一部分了解了,這裡的這個問答自然很清楚。其次,
又前二作戒,後二無作。又三局受體,四落隨行。
那麼其次再說,前面「又前二作戒」,「後二是無作」。那麼這個上面說能緣跟所緣,這個都是「作戒」上頭的事情,作戒一定眼前的心,然後對著所緣的境;那後面,那就所發的戒跟防的非,那個這兩個都是「無作」。還有第三個就是所發的戒,這個受特別地指所受的願體。第四防非,四防非那個是一定指隨行。所以把這個前面的能緣心、所緣境,以及第三所發的戒、第四防非的功能,它每一個的功用在這裡說一說。
四防非中。現在無非者此約對治心行以論三世。
這個前面七十四頁的最後一行當中,說「四防非」,這個防非「但防過去未來之非」。而下面最後一句「現在無非可防」,很有意思!說這個防非,現在沒有什麼非可防,我們覺得現在沒有非可防嗎?往往不太了解。現在我們覺得眼前都是不靈光的事情,怎麼無非可防呢?欸,這個解釋對我們很重要,了解了這個,才曉得我們真正防非是怎麼防的;反過來又說,為什麼我們防了半天防不好,就是不了解應該怎麼防。
現在再看那個《濟緣》的解釋:「四防非中」,說「現在無非」,這個是指什麼?「此約對治心行以論三世」,這是指當我們內心受了這個戒以後,有種種善巧方便生起對治心的時候,那個時候以對治心來看,那個時候現在就沒有什麼好防的了,這個要清楚。關於怎麼樣方便善巧去對治,後面還有說明,這裡我已經說一個大概。那麼下面看:
防是預擬,不令起非。
所謂「防」的是預先先準備好了,準備著。那麼「對治現前」,當你這個內心當中真實的正知、正念現起的時候,這個時候當一念的心現起的時候,請問:有沒有非呀?沒有非!所以它能防的是防未來非。這話怎麼講呢?我們往往看見了境界覺得這個是非重重,是不是這樣啊?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感覺到,這個境界看見到一切的是非,實際上那個是非到底是境界上的是非,還是內心上的是非呀?在這裡大家要仔細觀察噢!戒就要從這地方學起。不懂的話,往往我們看見他不對、他也不對、你也不對,看看天下沒有一個對。你真正了解了以後,境──它本來就這個樣,就是你心裡面在這個地方動。所以六祖大師一開始出現的時候,他就說:「對不起啊!你們兩個人哪,風也沒有動、幡也沒有動,你心在動啊!」我們大家覺得:啊!這個千古名言。但是說完了以後始終就是六祖大師《壇經》上頭的,我們內心當中究竟怎麼樣,不管它!這是我們現在平常作學問的一個大缺陷,學問的真正重要就這地方認得自己。
當你真正地這個內心的對治現起的時候,你要觀察的是什麼?所謂正知見是看見了內心哪!所以當一個正知見現起的時候,真正的正見現起的時候見空性,安住在空性當中,外面天塌下來你都看不見;現在我們在聞思的正見現起的時候,真正的境界,一看見這個,任何一個境界現起了以後,你內心當中安住在正知正念上面,外面沒有是非。大家想想看,是不是?就算作不到,以現在了解的教理去看,是與不是?假定你這一點見不到,你談正知見那都是開玩笑,所有的學問真正要說的就是這個!戒是它,念佛是它,參禪是它,教整個的就是說這個。
所以說,眼前對治心起來的時候,這個沒有過錯,指這個,下面會詳細講。舉個比喻說,黑暗,是不是要點燈?當那個燈在的時候黑暗有沒有?黑暗就是沒有!就這樣。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始終在這個地方轉不出來的根本原因──這個先點一個頭,下面一步一步說下去都在這裡講。戒尤其重要,如果這個地方的不了解的話,那所有的戒就沒用;戒不了解的話,那個出家都是騙人!騙別人事小,騙自己事大;騙自己事小,把佛法就毀在我們手上這個最可怕!所以在這一點我這裡提一下,下面一步一步地認真地去說它。
其次,它有這個「防」,防是什麼?預防嘛!本來是「預擬」的,準備好了,不要讓它起非,所以我們心裡面心心念念來了,有這個準備。怎麼準備呀?我在這裡先說一下,後面談到方便也會說。說先經論上面了解了,一直擺在心裡面,了解了:噢,原來我們以前錯誤,是錯誤在這裡!都對了境以後不了解,這樣。後面會告訴我們,真正一切的煩惱的根本從哪裡生起。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論上面就告訴我們,煩惱的生起有兩個,說兩派所計(編者按:《廣論》第一百七十一頁),有一個計薩迦耶見就是無明;有一個說無明跟薩迦耶見分計,由於你不了解事實的真相,所以你在五蘊上面是妄計有一個東西叫作「我」。由於這個東西生起了,然後對我就貪著,然後不是我的話呢起瞋,緣我是高慢等等,是不是這樣來的?當你真正的對治生起來的話,真見到了這個,沒有這個「我」在那兒擋著了,那所以天下的還有什麼是非呀?沒有是非了!
所以現在聽見那個颱風來了,「呼啊、呼啊」刮!它在那個太空當中去刮的話一點聲音都沒有,是不是這樣啊?然後你那個有一個東西往那一豎的話,那個聲音來了。現在我們就把這個我豎在這個地方,整個的問題就產生了。所以說真正的重要在這個上頭啊!現在我們了解了,就防就防它,所以你心裡平常一天到晚想:哎,都是這個東西害我!所以從這個上面去你防止它,那麼就是照著前面說的(編者按:請見《備覽》第五十七頁、五十八頁),由於不了解真相所以妄起是非,第一個──止;由於不了解所以「絕智用」,所以這個時候「攝善法」;由於不了解妄生人我,然後在這個上面自他平等,那就「度眾生」。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吧?這個三聚淨戒的由來,就這樣。
現在我們有了這個,內心當中事先準備的一天到晚想好了,境界一來了,任何一個境界來了以後,你有沒有看見這個是非呀?完全不看見!你看見──哎呀!這個眾生好愚癡啊!他怎麼這個樣呢?我要去救他。這是什麼?這個是攝生戒。你要救他,自己你不隨煩惱轉,這是什麼?這個是攝律儀戒。然後你善巧地觀察分別,這是攝善法戒。是不是這樣啊?一念圓修,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假定你內心當中,這個正知能夠以正念現起的時候,有沒有是非呀?當然沒有嘛!所以你念念在這裡,為什麼境界來,跑到前面,是非就沒有了,所以它一定是防、防未來的。還有呢,前面不是說過去的事情你還可以想它呀,實際上想過去還在未來啊!可是你想的境界是想過去的,實際上所有的未來都是因過去而引發的。所以你真正地觀察那個心相,你所了解的這個所謂過、現等等的內涵,那麼他這裡就指這個。
對治現前則防未非,纔失正念即落過非,
所以「對治現前」所防止的是未來非,反過來,「纔失正念即落過非」。假定你眼前一念這個心失掉了,也就是說,所以戒上面告訴我們要常爾一心,佛制戒的目標如此,這個一心一旦失掉了,對不起,那一念就是無記妄念,如果跟著妄緣轉的話,那個就是害了!然後等到你察覺的時候它已經過去了,所以說纔失正念即落了過,然後非也就來了。
故知現在無有防義。」
所以現在的「無有防義」正告訴我們,我們對治的真正的用功的方法就在這裡!
《濟緣》云:「三所發戒中。若論發業通於未來,且據初得故局現在。蓋約能緣以彰分齊也。」
那麼《濟緣》當中有個解釋,所發的戒,說若論所發的業,那個業是通於未來的,那個是這個發了盡未來際,但是就它的「初得」來說,那個──當下,就當下!那個當下是指什麼?是當下能緣的這個心,這樣。所發的業體是通於盡未來際,可是這個所發的,一定是能緣的心對著所對的境,所以這個就能緣的心來說指當下一念,那個時候得,指這個意思。
像這種辨別,我現在是越讀越歡喜!以前一看是越看一個先頭痛,後來覺得懂了嘛就算了,何必這樣地仔細呢?下面實在有它非常深遠的理由,我們之所以能夠很多地方深細地觀察絲毫無差,就要辨別得一點都不錯,這樣!而這個辨別得不錯,現在就是這樣,在沒有懂得之前你去摸,去摸過程當中,就能夠把我們那個內心當中一向遲鈍的這個,慢慢、慢慢地改善。就像一個鐵塊一樣,就是儘管是一個鋼,可是它又是銹、又是厚,然後你不斷去磨,是磨得是滿痛苦,可是你越磨越利,到後來你才發現美不可言!這個三界當中唯一真正能夠跳出輪迴的,以及送我們下地獄的,就是我們人的思心所。這個思心所所以三界之內的無價之寶,善──成佛;不善──下地獄。現在我們不善利用,已經是最大的可惜,如果還要去排拒它:「哎呀!這麼麻煩。」這是對自己最大的障礙。
所以我現在常常想,這個世間最麻煩的就是這個愚癡,啊!就最無法忍受的也是這個愚癡。那現在你仔細去看看的話,那太多太多的現實的例子。這個愚癡的原因在哪裡?就是內心當中你就排拒這個東西,這是我們最可怕的,因就是這個!
所以我說到這裡隨便一提,儘管諸位剛開始的時候,容或你們去學它的時候覺得滿苦,那個時候要咬緊牙關,先要了解這個道理。咬緊牙關要幾個條件:第一個要有善知識,第二個要如理如法的經教,還有要友伴,這樣三個具足了,你摸進去絕對沒困難,一定能夠透!然後摸到某一個程度以後,你這個興趣來了,到那時候就是你會欲罷不能,繼續下去,這個就是我們的等流噢!這個等流美不可言。然後前面你積成功這個等流的時候,一定你有憑藉的異熟,還有一定有所緣的這個增上。所以你生生在這個輪迴當中──欸!到那時候你長的這個身體,就會有這麼好腦筋,外面就有這樣的緣,就是這個因果的前後的相續呀!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現在我們得到了這個寶貝的人身,遇見這個環境,如果自己心裡面覺得不相應,趕快懺悔!相應了也不必拼命幹噢!這個精進有它的一個,最後一條「暫止息力」,停一下,把這個好樂之心把它增長。好!我們繼續下去:
第二節 別簡
那麼「列釋」這個了解了以後,「別簡」──那麼來個別地把它抉擇一下。
《事鈔》云:「然則緣境三世,得罪現在,過未二境唯可起心。說言三世發也。 若據得戒,唯在現在一念。」
這是有這個問題:但是,說所緣的境是三世,然後得罪是現在,「過未二境」,對於過去、未來兩個境只可說起心,所以叫三世發。這個話怎麼講呢?這個戒一定是對過非來說,這樣,而現在實際上造惡一定是現在,現在對境嘛!所以過去、未來這兩個境,只是說心裡面有這個可能──想到過去的怨家,這是緣著過去了;然後想著未來要作什麼,這樣。那麼正造罪是現在。所以就發戒來說,因為這個發戒是懸防,懸防一切,所以一定是三世。那麼真正的要防的是對現在,尤其是能緣,一定是從能緣去,那麼這個時候所以說要改惡為善,那個起點是戒,所以論「得戒」是現在一念。那還是簡別,所以別簡上面,上面我們說了以後又一一告訴我們。《資持》解釋:
《資持》釋云:「前簡所緣。得罪現在者隨中持犯必對實境故。過未唯起心者境非對現,止可心緣故。說言者顯非皆實故。
那麼前面這個話《資持》有個解釋,說現在我們來抉擇一下這個「所緣」,講那個所緣「得罪現在」,因為隨當中,以及以前,這個持也好、犯也好,一定只有現在的境界。這「過未」只是起心,這個真正對境的時候一定現在。你只有緣過去的事情、緣未來的事情,而事情既然過去了,你沒辦法造罪;未來還沒到了,雖然有這個心也沒辦法造罪,所以真正造罪一定是現在,因此防、持也是現在,所以說過未「止可以心緣」。所以「說言者」,那麼「說言者」,什麼叫說言呢?前面有一句話「說言三世發」,是什麼啊?「顯非皆實故」,這個三世不是實在所對的,就是這樣,是懸擬的。
若下
那麼最後下面:「若據得戒,唯在現在一念。」
次簡所發。
說特別地在這個地方抉擇一下,所發的這個戒體。
一念者局三法竟,一剎那時。
這個「所發」一定是在這個時候,就是說我們發得這個戒體的時候,是三番羯磨最後一剎那。
以前明緣,境通三世。發戒通相續。此須重簡,局示分齊。」
前面這個,就是能緣心、所緣境、發戒、防非,這個能緣心是指現在相續心;所緣境是「境通三世」,然後這些等等。「境通三世。發戒通相續」,然後所發的戒是現在的相續心。像這些,我們重新把它一一來抉擇一下,為什麼?要確實了解每一部分它的齊限,這樣。做這件事情本身,一定是能緣的心、所緣的境,那麼現在所發的戒,發的戒產生的功效,這四樣事情彼此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