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46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四十六卷.B面

作了任何一件事情以後,它一定留下來一個無作的力量。那就是前面我們「辨體多少」當中,大家還記得吧!「作俱無作」,作任何一件事情一定俱有無作,那麼現在這個作是隨作,這個隨作留下來就是隨無作。真正地滿這個願的就是這個隨無作,所以能夠產生這個隨無作是靠隨作;所以產生隨作是靠這個願無作;這個願無作靠這個願作。這個願嘛現在改一個名字叫受,叫受作,由受作而產生受無作;由受無作而產生隨作,由隨作而產生隨無作。

到了這個隨無作是不是停在那裡?不!由於這個隨無作所以加強了這個願心,然後這個加強的願心,對境了以後,這個懸防的力量越來越強。記得不記得前面「展轉相資,能靜妄源」(編者按:第五十六頁最後一行)這個話,記得不記得?所以這個修行本身就是這樣地輾轉,平常我們輾轉是惡業增盛,現在的輾轉呢,善淨之業增盛。所以任何做一件事情,如果說你不隨著戒,那一定增長染,如果說你對治了染一定增長淨,這個裡邊並沒有中間那一條路在。也許我們覺得好像我們平常的時候沒有這樣的狀態嘛,那是什麼?染!只是你不覺得──輕微一點的染,只是如此而已。反過來呢,所以這個真正的無記呀,無覆無記的話是輕微的淨,有覆的是輕微的染,所以這裡頭一定只有染、淨兩樣東西,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那麼再下面,「正辨同異」,在正說這個之前,有一樣事情我也問問大家,說這個禪宗有一句話叫「悟後起修」,大家聽說過沒有?聽說過,對不對?禪宗叫悟後起修,現在我們受戒的時候怎麼樣啊?欸,先受願體,後起隨行,請問這個跟悟後起修是同是別?大家想想看是同是別?我告訴你,先答案先告訴你,亦同亦別,你也可以說是同,也可以說是別。它一定前面先有了一個正確的,這樣的一個強有力量的影響力量。如果說對開悟來說,這個叫見,嗯!先開悟了,這樣;然後我們對持戒來說,先得到了這個戒體了,對不對?這是當初先有了這個認識,然後拿這個認識時時擺在心目當中,一對境馬上這個功效生起。一個在戒上面來說,一個在這個知見上面來說,一個是對律來說,一個禪來說,這個是別;但是在用功修行來說,這個是共同的。

所以佛門當中另外一句話叫「見道然後修道」,是不是這樣啊?對呀!然後這個「見道然後修道」也有它的別、同兩個面貌。同,整個的佛法都是這個,你先要見道了,然後照著所見的去修;別的話,這個見道、修道有個專門的所局限,所局限的,譬如說我們講菩薩,那麼初地叫見道,下面後面的十地,地地增上,這個叫修道;如果說小果的話,見道是預流果,後面再上面證得羅漢果叫修道。

那麼現在整體來說,現在聞的階段──嗯,聽聞些什麼?聽聞了以後照著去做,那就聽懂了以後,把我聽懂的去行持這個就是修;然後思惟的時候,把我思惟觀察得到的照著去修。所以思惟所得到的,得到的正知見,根據這個正知見的行,這樣。現在戒就是聞思相應的正見,然後這個正見有它行持的標準,這個都是佛告訴我們的,這樣。然後單單從那個知見來說,這個屬於化教;從它的行持的準則來說,這個是制教,無非都是修行經過必然的次第。

所以我這地方提出這個問題來的話,我們了解說,戒,往往我們看這是律宗的事情,實際上,不是!現在我們了解戒是整個修行必不可少的基礎,就這樣,不過由於根性不同所以作法稍有差別。乃至於淨土,淨土我們說:欸,我們只要到了極樂世界就行了!是不是真的到了極樂世界呀?從某一個意義上面看,沒有錯,到了極樂世界你不會退了;可是到了極樂世界你是不是阿彌陀佛啊?不是耶!到了極樂世界以後然後呢,慢慢地那個退緣沒有了,然後一步一步慢慢地走上去,到究竟成佛。從這一點上去看,跟見然後修,彼此間是不是有共同之處?整個的內涵來說,也是一樣。所以不管三藏十二部哪一個經、律、論,以及攝宗也好、釋宗也好,大乘也好、小乘也好,整個的內涵彼此間有這樣的一個因果必然的關係。所以在這地方講那個釋二名的時候,順便把這些東西給大家概念說一說。

第二支 正辨同異

那個時間馬上到。我想這個「正辨同異」,同樣地這個裡邊有它的幾個同,有它的幾個異。那麼這個也是「五同四異」,這個五同四異跟前面這個五同四異名字相同,內涵你們先看一下,看完了以後明天再講的時候,那個內容就比較清楚,就比較清楚,這樣。然後這個受、隨這兩者,如果我們真正了解它的內涵以後,那個時候修行就對了,修行就對了!否則我們往往說:「啊!這個戒很有功德,趕快去受吧!」就算你得到了──虛願,如果隨的時候不好好認真的話,反而受害。當然就究竟意趣來說,這個佛法就這麼了不起,受了害還是比不受害的人還有效、還好。是!你受了戒,破了一定墮落,可是墮落了以後將來最後出來一定成就;不受戒的人,對不起,沒有這個份!但是這絕對不是我們希望的,哪有說受了戒以後先到地獄去受完了苦才成就的,有這樣的傻事啊!做不到是莫可奈何。所以在這個地方受、隨兩個當中,就充分告訴我們這一點。我們有了這個概念以後,然後去求戒的話,那就對!我們不會只看見它:啊!好、好、好,莫名其妙就是去做了!那麼今天就到這個地方。

請翻開《在家備覽》七十二頁,昨天已經把「受隨同異」當中二作說了一說,那麼這個二無作當中的「釋名」已經也說過,那麼下面「正辨同異」,在七十二頁上面。了解了這個受的時候的無作,以及隨,就是後面隨行,所謂法體行相,戒行、戒相部分,在我們受完戒以後,乃至盡形以來,隨境這個時候作跟無作。那麼這個裡邊就是兩個無作,受無作、隨無作兩個差別。看文,第二支正──辨同異。

  • 二無作有五同
    • 一名同 ─── 二無作同名無作戒
    • 二義同 ─── 二無作同防身口七支
    • 三體同 ─── 二無作同以非色非心為體
    • 四敵對同 ── 二無作同能對事防非
    • 五多品同 ── 二無作同有三品

《業疏》云:「今詳二業,初有五同。

這兩個業有五點相同。

一名同。俱稱無作故,莫非是業任運而起。

那麼一段一段解釋,第一個名字相同,都稱為無作,還有它都是業,而且都是任運而起的,它自然起來,所以稱為「無作」,不要再經過作的。

二義同。俱防七非故。

它這個內涵都是防止我們身口七支。

三體同。如上三宗故。

實法、假名、圓教,它有詳細的說明。

  • 四敵對同
    • 一明受體
    • 二明隨
      • 一通示
      • 二簡濫
      • 三顯相

四敵對同。以受體形期隨非防過為護體故,即名本體有防非能。能實隨行,行起護本,相依持也。隨無作者,對非興治與作齊等。此無作者,非是作俱無作也。謂起對防,即有善行隨體並生,作用既謝此善常在,故名此業為隨無作。與非敵對,故與受同。

那麼現在這個隨無作,跟那個受無作兩個,第四個敵對相同,它都是對著這個境界能夠防非,可是這個裡邊有一點點不同。那麼這一段等一下看了下面《濟緣》的解釋,下面再把它唸完了,看了解釋以後再來說明,繼續下去。

  • 五多品同
    • 一準成論明同
      • 一明受體
      • 二明隨行
    • 二引多論顯異

五多品同。以受可重發故,無作有強羸。隨心則濃薄,業理亦澆淳也。依《多論》中受一隨多者,以彼宗中不通重故,止約隨行通優劣也。」

這個文,現在我們看一下《濟緣》的解釋。

《濟緣》釋云:「三中。指上三宗者若實法宗二並是色,若假名宗二並非色非心,若後圓宗二皆心種。

這個容易了解。看,再下面:

四中有二,

這個「四」就是前面的敵對同,這個分兩部分,那麼這個兩部分一個是受無作,一個隨無作,現在我們看文:

初明受體。

那就是受無作。

據受無作有防非能,而不能自防故假隨行,如戈矛雖利要由持用方陷前敵,故云相依持也。

這個,這一段文到這裡。我們把前面那個「四敵對同」看一看。這個敵對同當中分兩部分來講,一個受無作,所以現在這裡「明受體」先說,下面隨無作那個回頭再講。這個受無作它本身單獨自己它沒有力量能夠防止這個罪非,它怎麼防呢?是要「假隨行」。它這個受戒的時候,我們留下來一個善種子,稱這個善種子叫受無作,那麼說它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指什麼呢?就是說對境的時候,它馬上會警策我們自己,警策當下這個叫作隨行,它叫隨作,真正這個防非的功能在隨作。可是隨作哪兒來的?這個隨作是由於受無作,就是受了戒以後留下來這個善種子,所以單單那個善種子沒辦法防。那實際上我們也不妨說那個種子是一個種,那個種沒有力量,對了境以後,顯發的還有其他的因緣,內心當中馬上有個警策的心生起。所以從它警策的這個作用來說,這不是這個受無作,但是從受無作而生起的。

所以在這地方他先舉個比喻,像那個「戈矛」,這是武器,這個武器非常利,但是它本身利雖然利,不管你怎麼弄,它沒辦法真正地破陣殺敵。要什麼呢?要有一個人去拿著它呀!那麼才能夠「方陷前敵」。現在當對境的時候,這個會警起我們的內心,這個警起當下對境的內心,我們稱它為「隨作」,這個叫作隨行。那麼這個隨行,是由於這個受無作而來的,好像是拿了這個:欸!當初我發這個願,現在對了境了,想起我這個願要這樣。所以拿這個當時警覺的這個心,以這個心哪,舉個比喻,就像拿了這個戈矛然後對前面煩惱敵。所以這個彼此間有它的一個相互關係,所以說「相依持」。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再看正辨同異裡邊「四敵對」,看這個正辨同異當中第二行,「四敵對同。以受體形期」,所受的這個願體,也就是受無作是盡形壽的,它隨有所對之非,隨著所對的境界,那麼在這個時候它能夠防過、它保護,所以說「本體有防非能」。實際上它這個防非能是什麼?「能實隨行」,所以真正能夠產生這個功效的在隨行。這個隨行起來了,能夠保護原本根本所受的這個戒體,所以這個叫「相依持」。喏,這樣!那麼這是第一個。其次呢,這個解釋就是隨無作,現在我們看《濟緣》,就是七十二頁倒數第三行最後一句。

次明隨中三,

那麼再下去呢,我們看一下隨無作,隨無作分三個,先看那個《濟緣》的文。

初通示。此下簡濫。謂下顯相。

它分成功這個。

準此對防同時多業,一是本受無作,二即隨中作俱,三即隨行無作與非敵對。

這個「謂下顯相」是什麼呢?就是說它對防的時候,當這個對境的時候,能防非的這個時候,同一個時候有幾種業。第一個,本受的無作,這個就是說所謂的受的願體。一對境這個善種子馬上就有策發那個警覺心,那個警覺心一起的話,那個就是隨中無作。那個警覺心馬上就是說:「嗯!不可以作。」這個隨中無作。那麼能夠對了這個境界以後隨行無作,這個隨行無作,作任何一個行為起來的時候都有一個作俱無作。那麼這個,這樣的作用,這個跟它敵對。

現在我們看,這個前面正辨同異當中《業疏》所說的隨無作,就是正辨同異第三行:「隨無作者,對非興治,與作齊等。」那個隨無作是怎麼情況呢?對著這個非──就是「不是」的境界──能夠啟發對治作用,這個對治作用跟當時對治同樣的,當時對治是「作」,任何一個「作」完了以後一定有一個作俱無作。所以對這個境界對治的這個當時的功能是隨作,隨作的當下任何一個「作」一定有一個作俱無作,所以「對非興治,與作齊等」。那麼這個時候有一個無作,但是這個無作,「此無作者,非是作俱無作也」,這裡說現在這個地方的無作是隨無作,不是前面我們說的作俱無作,這個同樣的名字是作俱無作,這裡要弄清噢!「非是作俱無作」,現在這個作俱無作是指我們的受無作。

所以在這裡有一件事情注意:名字是一個,內容就不一樣。你不辨是非的話,前面受的時候有一個受作,受作完了以後馬上有個作俱無作;後面呢隨的時候一個隨作,隨作了也有一個作俱無作;同樣都叫作俱無作,但是這個作俱無作跟那個作俱無作不一樣,這清楚不清楚?所以說這個地方的「此無作者,非是作俱無作」,大家了解不了解?如果不了解,我舉一個例子,說:你也是人、他也是人,就這兩個人來說一樣的寫法,但是你這個人跟他這個人不一樣,現在懂不懂?是不是這樣啊?清楚不清楚?就這樣。

所以我們要了解每一個名字所指的內涵,實際上這個內涵也就是我們起心動念的情況,你了解了以後,然後才了解我們怎麼去用。反過來,你這樣地用,了解了以後,那麼這個功用所代表的名字,名字所代表的功用了解了,你回過頭時再去看經教,經教上面告訴我們,我們才弄得清楚,這個是它很重要的一個原則。有的時候我們為了避免混淆、或者落在文字上面,就說:「你不要去管它了。」是!這句話有它的意義,可是萬一你真的完全不管它,到那個時候要你看書、讀經,經論上面所說的這些名字,你對它根本分辨不清楚,那個時候你就沒辦法真正深學了!這裡我順便一提。

所以現在我們了解了,噢!這個隨無作是這麼樣,這樣的一個。下面看,「謂起對防」,說這個就是說明,凡是對了境界產生了這個作用以後,那個時候這個作用「即有善行隨體並生」。這個善行,換句話說,任何一件事情作完了就留下了影響力量,這個是實際上的狀態。在名詞,如果我們用的名相呢,任何一件事情作的時候叫「作」,作完了以後留下來這個善行叫「作俱無作」。那麼作的時候這個是什麼?作的時候前面說一定有幾個,後面《濟緣》裡邊已經解釋的,那個作的時候,對那個時候,它有多業生起。一個「本受無作」,那就是我們的願體;由於本受無作,所以對境的時候就有一個馬上對治的功效,那個就是隨中的作業,那就是這裡的對防;對防完了以後,有一個「善行,隨體並生」,那就是「隨行無作」。

再看文,「作用既謝」,那就是正辨同異當中這個文當中的,當這個整個的對治作用已經落謝了、過去了,「此善常在」,那個留下來的這個善,這個就是我們的功德,永遠在。所以「故名此業為隨無作」,那個時候我們就叫這個善業,這個善淨之業稱它為隨無作。這個隨無作跟非敵對的,跟那個我們不需要的、錯誤的敵對的,所以它跟「受同」,這個受就是受無作。那麼這個是「敵對同」,敵對同。

這個現在這個地方停一下。從這個辨同異當中前面這個說明,我們更能夠正確了解所謂戒它產生的功效。一步一步地一直說,先受這個叫願心,可是這個願心是虛願;這個虛願不是說瞎說一套,說完了以後不去認真去做的,不是!說我雖然受了這個願,但是還沒有對境去隨行的時候,這個願本身還沒有真正產生應有的功效,這個虛願,這個「虛」,這樣的道理。要經過後面對境的時候然後去對治,經過了這個對治,那麼使得這個原來受的願圓滿,那麼這個戒的功德才是真正地究竟。

因此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以後,這樣!對我們來說,受戒固然是絕端重要,因為你不受,得不到這個願體,但是後面的隨行是一樣重要,否則等於白受──前面這個願擱在那裡,你沒有內容去把它滿足。不但如此,反而不如不受,因為將來你對境的時候不持就是犯,中間沒有說卡在中間,又不算持、又不算犯。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後面將來還要說,就是這個叫作止犯,那個東西反而有罪。所以在這裡,它這個兩個的辨別有它非常深厚意趣在。好!那麼這個敵對同,敵對同下面,「五多品同」,我們看那《濟緣》的解釋,七十二頁最後一行:

五中二,

這個多品當中分兩部分,哪兩部分呢?那麼就是因為這個《多論》跟《成論》不一樣的,《多論》那個是實法宗,《成論》是假名宗。《成論》是我們當宗,所以現在:

初準《成論》明同二,初明受體。

這個受體多品的。說:

本受許重增,一體有三品。謂初受是下,次增為中,復增為上。若但一增則有二品,若本不增亦止一品。

這根據《成論》這個戒可以重受,所以有多品。那麼所以說,明這個受體「本受允許重增」,那麼這個「一體有三品」。如果是你初受的時候是下品,那第二次增的時候變成中品,最後一次增,增為上品,這是分三次來增。但是還有一個,「若但一增則有二品」,如果你初受的時候或者下品、或者中品,一增就增了個上品的話,那你只有兩品。第一次是下品,第二次一增增了一個上品了,一次;或者你第一次受的受了一個中品,第二次一增增了一個上品了,就上品,只有兩次。還有呢,「本不增」,本來你開始一受受了個上品了,好囉!那就這樣一品。所以它的確可以分成功好幾種。

那麼「隨」下呢?這個是下面跟上面,上面是講受體的多少,現在講隨體,隨無作體。

隨下明隨行。如前隨過約心各分三品故云濃薄。業理即無作也。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