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23A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二十三卷.A面

大家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宗體篇.戒法門》,翻到二十四頁。那麼,這個關於上一次這個講的,上次講的那個,尤其是禮拜六、禮拜天講的這個概念,對我們是絕端重要。容或在這個裡邊還沒說清楚,你們必須要仔細地再思惟、觀察,說禮拜六、禮拜天講──歸戒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威力。如果這個不清楚的話,那所有的戒法就無從講起;你這個清楚了以後才懂得戒法的意義,乃至於我們整個的修行為什麼一定從戒開始,這樣。所以後面還會把那個問題更深細地把它說明。

那麼今天呢,我們再看第三支,第三支,「依境發心」。現在我們曉得所受的法體是什麼;然後這個法體啊,說為什麼要還要從境上面,發戒的境是什麼、量是什麼;了解了這個,進一步才可以依這個境來發那個心。那麼,最後一行,上次講到倒數第二行。最後一行:

《事鈔》云:「《毗跋律》曰:發心我今求道。當救一切眾生,眾生皆惜壽命。以此事受,是下品輭心,雖得佛戒猶非上勝。」

這個《資持記》的解釋我們看一下:

《資持》釋云:「下品中。言求道者所期果也。救眾生者所修行也。 然雖救生,行有深淺。一不害彼命,二以法開導,三令得究竟度。前不得後,後必兼前。 約義推之。初但護命,不令得脫,即二乘心,前云求道正據小果。中品所修,以法開解自他兩利,度非究竟,即小菩薩,雖期佛果,行處中間,望前雖勝比後猶劣。上品引導令至涅槃,同歸佛道,即大菩薩行。準〈沙彌篇〉三位配之,恰然符合。學者至此,宜須明辨三心所期行果分齊。」

那麼現在呢,我們把這個文來消一消,這個內涵說一說。《毗跋律》是律當中的一本律,說這個求道的人這樣說:我現在發心求道。那麼真實來說的話,這個道啊就是,我們中國人習慣叫求道,佛法來說應該說求滅諦的涅槃之果,涅槃之果。因為要求這個涅槃的這個果,所以現在呢我照著如理去行,這個叫修道。所以四諦當中叫滅諦,我們要去證得、要去求得。然後呢,怎麼樣才能夠得到這個滅諦的果呢?要了解了行持,這個是道諦所攝。

那麼他發這個心怎麼辦呢?要救一切眾生。為什麼?因為眾生都愛惜壽命。所以這個裡邊說,救眾生那是所修的行,然後呢所期的道果;究竟那個道果如何,要看他修的行、所發的心。像這種情況所發的心,那個是「下品軟心」,這個情況之下,他是可以得到佛戒,但是並不是最上的,並不是殊勝的。究實說來,佛的真正的本意不在此地,佛的真正的本意在上品心。那麼上一次說過,下面我們還會繼續地談,這個上中下三品彼此間的關係。

看這個二十五頁《資持》的解釋,第一行已經說過了。「然雖救生,行有深淺」,同樣地講救生,這個救生有很大的差別。第一呢不害他的性命,這樣,只是不傷害他;第二「以法開導」,開導他、還幫忙他;第三個「令得究竟」,這個是究竟圓滿了。所以說「前不得後,後必兼前」,單單救他、不害生命那麼只是如此,如果你要以法開導的話,當然你一定不會害,害他還要開導嗎?如果要令他究竟的話,是這樣。一方面固然是說「後必兼前」,還有這個裡邊說明一個什麼?必然的次第。這個必然的次第啊,對我們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修學佛法一個最大的缺陷,往往是不了解次第,不依循次第,如果真正了解的是必然依循著次第去做。

那麼下面呢「約義推之」,為什麼叫約義呢?因為在文上面並沒有很明白地說明。這個祖師來教導我們佛法的時候──這個地方也看得出來,他是非常慎重──這個裡邊內涵確實如此,但是文上面並沒有說明,他就不會就是說應該怎麼、怎麼,他就說:「以義推之。」這個對我們來說,認真想學的人很重要的一個意義。所以他上面這種地方啊,乃至於這個地方圈幾圈,它有它的特點,一方面表示我們慎重,一方面我們要深入它的內涵,就這樣,這有兩重特別意義。

第一個呢「護命」,是保護他,並沒有讓他得到解脫,這個只是二乘心,二乘之心。二乘要什麼?自己急著去求道,急著自己去解脫,不會忙別人的,這個是他的個特例。「前云求道正據小果」,所以前面所說的那個以義來推的話是小果。中品呢?這「以法開解自他二利」,但是這個並不究竟,是小菩薩。所以說「雖期佛果」啊,在中間,比之前面是好一點,那比之後面的還不行。「上品引導令至涅槃,同歸佛道」,那是大菩薩,這個文字容易懂。

那麼後面〈沙彌篇〉這個在最後,雖然是在家律儀,它是在家律本身……不是!現在這個律不是在家律,可是我們弘一大師引的是引在家律,他也就是一步一步引到上面。就是在家的做好了,希望你將來有這個因緣,能出家固然好,不出家,種下來一個出家之因,所以在後面把這個沙彌律儀放在裡頭,這第一個。第二個呢,沙彌律儀講的真正的內涵,實際上就大比丘的事情,因此這麼一來,我們能夠把整個的教法的全貌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那麼〈沙彌篇〉部分擺在最後,所以我們這裡暫時不提。所以這個說,這個上面所說的三種類型──下、中、上,喏!它是有它的根據的。所以說正是向後面〈沙彌篇〉,沙彌是正式開始要進入這個佛門當中認真修持了,那麼這詳細地說明這個三類,所以這裡暫時不說。所以到這裡告訴我們,要明辨這個三種不同的心相,那麼它行為──因,以及所證的果,彼此間有不同。繼續看下去:

  •  
  • 下品
  • 中品
    • 初明期果須約佛乘
    • 二期行明兼兩利
  • 上品

《事鈔》續云:「餘二就義明之。云何中品?若言我今正心向道。解眾生疑,我為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復利他人受持正戒。」 《資持》釋云:「中品中,初明期果須約佛乘,解下期行明兼兩利。津梁是喻。眾生墮疑故受生死,能為開解令彼得度。生死如津,我身如梁,法喻可見。」

上面那個《毗跋律》當中,只說這個下品的,其他的沒有說。因此我們的祖師啊,還是同樣地「就義」──這個意義,它雖然沒明白地說出來,那麼舉他所了解的義,來一一加以說明。所以下面是說就是啊,這是祖師告訴我們的。什麼是中品呢?說「我今正心向道」,他這個向道是什麼?解眾生的疑,不僅僅是我要求道,要解決眾生的疑。如果不疑了是什麼呢?覺,換句話說使一切眾生能夠達到最圓滿的究竟的狀態,我要作他的津梁。這樣又可以自利、又是利人,這樣而受戒的,這樣而受戒的。

那麼下面這個《資持》的解釋容易,說初明所期的果是約佛乘;那麼為了達到這個果,然後呢因行──這個「因行」啊,就是說自己修的行,這個作為因地當中,啊!也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人。那麼「津梁」呢,這是解釋前面「我為一切眾生作津梁」。這個也簡單地說一下,是個比喻:那麼眾生呢在生死,「如津」就是河啦,所以呢現在「梁」就是渡過那個生死大河的那個橋樑,所以這個喻就是說明這個法。

這裡有人容或會問:「欸,我自利也要利他人,為什麼這個是小菩薩不是大菩薩呢?」這我想簡單地說一下。真正的大菩提的行者,他並不是說「我也要自利也要利他」,真正的大菩提行者,只傾整個地想到利他,整個地只想到利他,這樣,這個才是!實際上呢,你全部能夠想到利他的話,結果是才真正究竟圓滿的自利。這個道理這裡不細說,在《廣論》上面有非常詳細的說明。

關於這一點,真正重要不在哪一個難易,在我們了解的深淺。如果我們真的了解了以後,我相信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一定都只想走最大的。在我們現在看起來覺得最難走的,實際上不一定是難走,你從特別的角度去看的話,說不定這個反而是最好走的路。我說特別的角度,這有不同的、不同的這個角度喔!這裡暫時不去細談它,不去細談它,如果大家想正式了解的話呢,那麼《廣論》上面有簡單的介紹。再下面:

  •  
  • 下品
  • 中品
  • 上品
    • 初明自利行
    • 二明利他行
    • 三明護法行

《事鈔》續云:「云何上品?

什麼是上品呢?

若言我今發心受戒。為成三聚戒故,趣三解脫門。正求泥洹果。 又以此法引導眾生令至涅槃。 令法久住。」

分成這個三段。那麼通常啊,在《廣論》上面它特別說,大菩提心這個願是什麼?為利有情願成佛。剛才我們不是說過的,為求自己解決問題,這個不好;那麼為什麼你還要說──為利有情罷了,你為什麼還要為利有情「願成佛」呢?這個地方簡單地也說一下。真正的最上乘的行者,他發了這個大菩提心以後,一心一意想救別人。現在問題來了:你有救人之心,單單這個心夠不夠?答案是肯定的,不夠!

我說一個很簡單的比喻:現在看見那些人都是文盲,看見那些人都是病人,說:啊!我要發心救他們!結果呢,你自己也是個文盲,你自己也同樣地對醫學是一點常識都沒有,你能夠把他們能夠教成功一個學者嗎?你能夠治他們的病苦嗎?當然不行!如果說你真的想解決他這個文字上的障礙、知見上的障礙,那你要救他的時候,發了這個心以後,並不是馬上教他去。你不認識,好,你要得念書啊!解決他的生病,你要解決他的病苦,發了這個心以後,你同樣得去念書啊!所以說你要想解決一切眾生究竟成佛,你還非成佛不可!所以你的心目當中是在滿足成佛之願,可是你的心目當中只有一個想法──要幫他忙、要幫他忙!你沒想到這個自己,這個才是真的究竟圓滿的。

那麼這個為什麼這樣呢?當然這個理由很深細,我在這裡說一個最簡單的原則,大家這個是容易體會得到的,深細的地方我們先不談。真正講修行來說,對我們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妙不可言──我!大家以前在前面或者是已經有認識,或者至少在我們前面也介紹過,特別是《廣論》上面。生死的根本什麼?是煩惱,是惑,而惑除了這個惑的行相我們認識以外,惑的根本在什麼地方?惑的根本在「我」這樣東西上頭,這個是根本問題。這裡《廣論》上面不叫我,叫什麼?叫薩迦耶見,這個是個根本,這樣。現在呢你要去救人、也要救我自己,當你想到我的話,欸,毛病就來了,不知不覺會受這個我的影響,它會減低真正地去修行的這個推動的力量。所以當你把我完全忘掉,全部精神想著別人的話,這個發揮的功效發揮到最極致,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應該了解的。

但是它一定有它的方法,你如果沒有方法的話,對不起,這條路也絕對行不通!所以說雖然想學佛,學了半天學我的,是沒有用!因此在這個情況之下,環境許可、條件許可,絕對要走這個路,否則的話寧願念佛,這個是它的真正的重心所在,重心所在。就是至少這兩條路你都是很安全,否則的話,中間的話不上不下,弄了半天這個很麻煩,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然後不管是上、下也好,固然你要走後者,那非戒不可!沒有戒根本不談。上一次已經說過了,上兩堂就是告訴我們,真正我們要求增上生的,唯一的、也是最佳的保任就是這個戒。什麼理由?後面有機會我還會仔細地,到講到那個內涵的時候,相關部分我會說明。其次我們說,哎,既然這條路走不上,最好念佛,而要想念佛保證得去的話,最好的、最佳的,什麼?保險──戒,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而這個理由也是上一次,就是禮拜六、禮拜天,從皈依到戒為什麼產生這個威力,這是我們簡單地我說一下。哪!同樣地說中品也利他,然後呢上品同樣地利他,加進去了「我」,就會有這樣大的影響。那麼現在我們繼續看那個文啊,這個《資持》來解釋。

《資持》釋云:「上品中三,

上品中分三,分三段。那麼這個三段當中分哪個呢?第一個是自利,第二個是利他,然後第三個呢,令正法久住,這個大綱是這個樣。那麼自利我們了解,也可以說求自利,實際上呢你真正要想幫人家,自己如果沒有這個幫人的能耐,不行!所以這個求大菩提是完全為了幫別人,你非要使你達到這樣的量;當你達到這量,因為你願心如此,自然而然到那時候你專門幫忙,全部精神去幫助別人。那麼這樣的話,第二個幫助別人就可以了?欸,第二個這是就廣度,這是就廣度來說;還有下面令正法久住呢,是深度。實際上,真正就我們所對的世間來說,這個深廣分不開的,深廣根本分不開的!你要想廣也要深,要想深還非廣不可,所以我們來這個談這個問題的時候,分這個三點。比如我們先看:

初明自利行,又下明利他行,令法下明護法行。

「護法行」實際上,就是使得這個廣度無窮無盡地,盡未來際延續下去,那麼這個廣是真的廣。

初中。為成下明遠期也。(我想先把這個文字唸完了再解釋喔!)上二句大乘三學即因行也。下句求大涅槃即圓果也。 三聚戒者出《瓔珞經》。聚即總攝為義。菩薩三聚,攝行斯盡。一攝律儀戒律儀禁惡,結業煩惱究竟斷故,即止行也二攝善法戒世出世間大小修證 究竟修故,即作行也三攝眾生戒一切含識究竟度故,即四攝行。亦名饒益有情戒。三解脫者雖是觀慧,非定不發,即定慧二學。絕縛證真由此得入,故號三解脫門。然名通小教,今對三聚須局大乘。一空解脫門即性空也二無相解脫門即相空也三無作解脫門。即唯識也亦名無願〈懺篇〉三觀別配三位,此明大行須約圓修。 泥洹果者名亦通小,取大可知。 問:今此所受,為即三聚,為非三聚?若云即者,後須更受菩薩戒否,又復大小混亂如何分別?若云非者,戒從心發,既發此心那非此戒?大見錯解。故特提示,使自求之。 次明利他。此法即上因行。涅槃即上果德。 三護法中。自利利人傳傳相續佛種不斷故得久住。 深慮詞繁,略示梗概。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自非經遠,優柔積習淺識粗心何由可解。餘廣如疏。」

那麼這裡解釋一下,分三部分,上面已經說這個是自利、利他、護法。那麼現在我們說「為成下」,就是「我今發心受戒,為成」下面這些,這個是自利,這個就是說,說明什麼?所期遠大,所期遠大。那麼上面兩句呢,是說「大乘三學,即因行也」;「下句」呢,是「求大涅槃即圓果也」。上面哪兩句呢?「三聚戒故」,他發心受戒為什麼呀?要受這個三聚戒,要「趣三解脫門」,這個是因;然後呢所求的是什麼?「正求泥洹」是大涅槃,就是究竟圓滿的。

那麼下面是解釋,三聚戒這個有它……平常我們說三聚、三聚,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典故出在什麼?《瓔珞經》上面。「聚」是種類,聚在一塊兒的。這個「菩薩三聚」啊,把所有我們該作的,「攝行斯盡」,這個行就是說菩薩修行要作的內涵,全部包含了。哪三聚?這個三聚就是三個大綱,第一個呢叫「攝律儀戒」,這個攝律儀戒主要的呢止惡,就是「止行」,換句話這個基礎,這個基礎整個地要建立得非常穩固。然後「攝善法戒」,有了這個基礎才廣行善法。第三個呢,「攝眾生戒」,廣行了善法,然後再廣度眾生,廣度眾生。這是它所謂「三聚」的這個內涵,平常我想我們也大家都了解了。

「三解脫」呢,這個解脫是觀慧、觀慧,這個就是正破煩惱的這個元勳。但是這個慧一定要定才發,所以說三解脫就是「定慧二學」。那麼這個定慧二學才是真正重要的「絕縛」──把我們煩惱、業死死捆住的,透過這個來解開,能夠真正地證入那個真實的狀態,都從這個地方進去,這個叫作三解脫,有這樣的才能夠得到解脫門。那麼這個名字呢,通常這個是小乘,實際上,雖然是小乘可是通大,看你發什麼心、用什麼行。那麼這個下面是解脫,三解脫,一個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作解脫門。那麼下面又說在〈懺悔〉裡邊,它又「別配三位」,那這個是以後再說。所以說這個現在所以用小乘的名通大的話,因為大行是約圓滿的,就是「圓修」就是這個。「泥洹果」亦是通小,同樣地這個泥洹果三乘都是,現在呢這是指大的。

下面有一個問,說:現在我們受的這個三聚戒,是就是三聚還是非三聚?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若云即者」,既然說這個三聚淨戒,我們現在就是圓滿的因行,那麼當然這個就是一個菩薩心囉!如果既然這樣的話,那麼後面還要不要受菩薩戒呢?就是這樣。假定說不要受了,那麼不是大小混亂了嗎?而現在這個是說小,可是又通大的,假定說……這個兩個東西,不是混亂了,怎麼辦呢?說它是,不對!說它不對的話呢,那麼既然戒從心裡發,現在我發大心,那到那個時候你怎麼又可以說不是呢?這個不管橫說也不好,或豎說也不好,所以這個地方啊特別「提示」。

提示是提示了,下面有句話很有意思:「使自求之」,欸,讓你自己去找,這個答案不給我們,不給我們。這個裡邊有它的一個特別的條件,有它的一個特別的原因。實際上給不給?給了!但這個地方就偏說:先提示給你,讓你自己去求。什麼原因要這樣去作呢?就是讓我們遇見這種問題,好好地思惟、觀察一下。否則的話,我們聽過去的,囫圇吞棗,結果弄得不好的話,往往說一片模糊;被人一提的話,或者是到那時候執在那一邊、執在那一邊,都產生了種種的誤會。現在不直說,讓我們自己去求,於是我們用盡腦筋去想,想了半天然後後面繼續下去的,他隨便一提示、一撥,我們就恍然大悟、恍然大悟,這是它很重要的一個特點。

那麼關於這一段,就解釋這個所謂「自利行」。三品當中說什麼是上品呢?我發心為成就三聚,趣三解脫門,所以求泥洹果,求這個大果,那是名相的解釋。其次第二段,「明利他行」,那麼利他行呢,就是上面我們看的,說「又以此法引導眾生,令至涅槃」,就是這個。那麼這個裡邊呢引導眾生,這個是因行;引導一切眾生,使得大家到涅槃果,這是希望所達到的一個果。

最後令正法久住呢?「護法」,說「自利利人傳傳相續佛種不斷」,能夠這樣的話呢,能夠正法的久住。現在這裡同樣地說自利利人,為什麼你這個自利利人是上品,前面這個自利利人是中品呢?這個道理剛才已經說過了,前面那個自利利人說,啊,我自己要解決也幫忙別人,在這種情況之下往往受「我」的影響;現在呢,全部精神只為幫忙別人,因為要幫忙別人你是必須要透澈幫忙,於是自己努力去學。結果學了半天,自己受用!實際上呢,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他都是要幫一切眾生解決,結果幫了半天哪,眾生還是眾生,他成了佛了!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