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22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二十二卷.B面

總之,我要得到的,這個靠什麼力量?就靠你以前的業呀!現在呢依戒產生的功效,你要什麼就得到什麼,所以這個戒的威力實在大呀!「異熟」一定得人身,換句話說一定是修行。「等流」呢?喏,以前不了解之前,這個持戒是持一個行相;現在持戒,對不起,「隨成一行」是「四義整足」,一定有一個行相的。實際上最重要的就是你正知見認識,然後這個認識透過了身口的行為。既然造的業是如此,所以你現在這一生等流什麼?還是這個。因為你造的業是這個,所以遇見的客觀的環境,對我們的「增上」,什麼情況啊?也是這個。

這是為什麼我們平常修行非常重視這個善知識,說這個善知識最重要,說「當知善知識,如命不可捨」,善知識像我們的命一樣啊,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不能捨離他。反過來告訴我說,這個惡知識如毒樹。喔!這個惡知識可怕得像毒樹一樣,你不碰到它,它一陣風吹過來的話,那吹到那個毒樹的氣味,你聞到了就死,所以老遠曉得這個毒樹趕快躲開。你有了力量去救他,那是你有了力量的事情。既然因地當中我能夠這樣去做的話,而實際上這個因是我們把握住的,而且這個因是一定生生增上而且二世圓滿,繼續不斷圓滿的。請問:下一世來的時候,你是不是都在這個圈子裡邊?你還愁嗎?還愁不愁?這個概念我們應該清楚的。

所以平常我們動不動說,哎喲!好像很怕。應該有!有了這個怕是警惕我們。可是同樣地這個怕了以後,會教我們趕快、趕快!於是欲速不達,有很多完整的法我們都不要了。「唉呀,這個戒很麻煩,哎,不要了!」實際上這個戒有這麼大的好處,你不認真如理去學,得不到。急的結果呢,欲速不達!所以要急是希望得到,結果急了半天得不到,那豈不是損失嗎?所以在這地方簡單明瞭說一下,想想看是不是?

於是你真正重要的急的是什麼?就是因地當中是一步不能錯呀!了解是非常正確,然後行持一步一步地踏實。行持不可能非常正確,一定要慢慢地來的。所以我常常舉這個比喻,像寫字一樣,剛開始不妨狗扒,而且剛開始一定狗扒!如果是剛開始就寫出來一筆像王羲之一樣的字的話,那你不是個怪物,那算什麼呢?就是佛菩薩再來的──佛菩薩來也不會示現這樣,天下沒有一個事情這樣的,對不對?所以這我們應該了解。何況我們扒的開始,已經現在這樣。說起來怕、怕、怕!我們每一個人對我們的現實並不真的怕耶!講起來滿怕,心裡面並不怕,對不對?換句話說它還滿可以耶!可是既然這樣地從眼前這個基礎繼續增上的,的確你不要怕耶!但是有一個要怕的,就是增上才不怕呀,下去的話那很嚴重!所以你怕,怕對了,那就是這樣,你可以不急。

於是以我現在來說,我一直想:「嗯,我是要念佛的,怎麼念?要學善財童子一生圓曠劫之因,這樣!」那這個就對了。我不一定能夠像他一生成就,三生、五生也可以呀!從哪裡開始?戒。所以在這地方特別大家記住:不了解之前,煩惱的生因是這樣的;了解了以後的功德的生因還是這個。所以現在成功翻成善種子,這個善種子真正增長功德所對的境──現在是善知識易代以前的猥雜,現在是正法教易代以前的邪知見;然後把眼前的這個養成功努力地思惟──正思惟,以及串習這個習慣。好了!沒有一點漏洞,你所有的因都是增上的,都是圓滿的,因既然都是,不必忙果啊!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應該了解,那這個「攬無邊戒法」怎麼個攬法。下面看,繼續下去:

《事鈔》云:「如是隨機廣略,令其悟解。若不知者,心則浮昧。受戒不得,徒苦自他。 《薩婆多》云:若淳重心則發無教,輕則不發。豈可虛濫,理當殷重。」

下面《資持》解釋:

《資持》釋云:「隨機者須觀利鈍所宜廣略,大論示導取解為期。浮謂不重,昧即不明。 《薩》下引示得否由心重輕。誡令策進,必使開解。」

「隨機者須觀利鈍所宜廣略」,隨他的根機,「利」就說得詳細一點,「鈍」就說得簡略一點。「大論示導取解為期」,那麼這個真正的主要的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這個「解」,已經剛才說過了,一直要達到這個程度那才可以,那並不是說文字上面的認識啊!這個文字上的認識不夠。對我們自己來說,同樣地,今天聽懂了以後,不是說本子一合就算。仔細地去思惟、觀察,把聽見了以後,觸到這個地方。

今天我們在湖山精舍,就討論的時候,討論完了以後,就有一個同學在讚:「哎呀!」他說:「真好!今天我才感覺得,原來這一生成佛有望。」不是這一生成佛有望喔!以前我們總想的成佛啊,三大阿僧祇劫,一想到的話:「哎!算了、算了!那、那、那、那……這個。」這理論上是如此,心裡上總永遠感受不到這個。因為討論完了以後,他這覺得:「啊,真是成佛有望!」為什麼?因!他內心上面感受到了:哦,原來就是這個!是我們人人可以做得到的,這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就像今天晚上這樣的解釋,大家不很清楚嗎?這個都是眼前的事實,並不是個文字耶!文字留給我們的都是聽是聽得滿好,回去的時候啊,「對不起,現實問題。」現在談的是現實問題啊!這個現實問題就是你轉過來,那就是成佛的基礎,這個因就在當下嘛!自然我們了解了以後,你因既然把握住,當然成佛有望嘛!這個是很清楚明白,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說「解」應該這樣,你真正了解了那就對!

下面說「浮」,浮是浮在面上、「不重」;「昧」是不明白。那麼「《薩》」就是前面的「《薩婆多》云」,「引示得否由心重輕」,他特別說你得不得戒,要看心裡面的重輕喔!這個是警策我們,使我們了解,了解了以後引發那個重心。這個《資持》的解釋。

回過頭來再看《事鈔》,說像前面說的像這個樣,如是隨根機的不同,如果他「利」,那麼你就說得廣一點,如果是「鈍」,那麼說得略一點,最主要的一定要讓他「悟解」。這個「解」,說明了,你要心裡邊如你所說的:「嗯、嗯!我懂得!」並不是文字。反之,如果不能夠這樣,「心則浮昧」,這樣。浮,並不重;昧,迷迷糊糊。這樣做的話是「受戒不得,徒苦自他」,受了半天得不到,別人也辛苦,你也辛苦。

所以下面再警策我們,要怎麼樣的「淳重心」哪,那麼才能夠發這個無作戒體。所以不能淳重是不了解,了解了以後,下面如法去作一定淳重。了解了以後,還要怎麼叫如法去作?再說一遍:懺悔!所以並不是了解了馬上可以得到的哦,了解了,我們的現行非常地強盛。那麼講到將來這個懺悔的時候,我這地方還要特別解釋應該如何懺法。這個如果說能夠真正地懺,懺到真正相應的時候,那個心本身就是淳重心。所以你拿這樣的心去求戒的話是一定必得,除非這個內涵當中,或者作的時候不如法,或者戒師等等不相應,這個還是有。只要其他的都相應了,這一部分相應一定成!所以說輕就不發,是不可以馬馬虎虎呀,所以應該很認真殷重。那麼下面:

《資持》云:「問:所以須示境者?

那,他又問一下,為什麼這個境界要這麼說明呢?「答」,這個特別設這個問答,實際上處處地方,讓我們內涵有很正確的認識。

答:眾生造惡由迷前境。惡業既因境起,善戒還從境生。是制法之所依,為發戒之正本。若不明境,將何用心。特此廣張,深有遠致。」

說「眾生造惡」都是由於對前面的境界不了解,用個「迷」──現在這個地方不用迷,是叫無明,不明白前面所對的境──所以不明白造了惡業。「惡業既因境起」,善戒還是從境界上面生起的,所以這個戒就從這個上面說起的。所以戒是依境而制,這個是發善戒的真正的根本。所以如果不明了,那請問你怎麼用心?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地詳細地說明白,它有很重要的意義。

說到這裡,那明什麼境呢?前面不是說過了,啊!這個是法界依正等境,我們說懂了!這個裡面還有問題,還有問題。現在就算法界的境都看見了以後,你怎麼用心法?也許已經懂,也許不懂。我下面引一段經文,你們自己檢查一下,就會了解懂是不懂?佛的《遺教經》大家都聽說過至少,或者乃至於自己念、背過。《遺教經》是什麼?佛最後走的時候,已經臨走了,已經躺在那裡了,教誡弟子的。教誡弟子的,說:「我走了以後,怎麼辦哪?依戒!」大家記得不記得?喏!這是第一個重要的。

然後他下面整個地說完了以後,後面有這麼一段公案,佛就說:「你們還有問題嗎?你趕快問啊,我馬上要走啦!」阿樓馱就起來說了:「世尊哪!這地方的大眾再沒有什麼懷疑了,我們大家都了解了。」這個是特別要說明的,他阿樓馱怎麼說呢?說:「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這樣,就主要的說這句話。說這個月亮以傳統的看法是冷的,實際上月亮是冷的,你可以想辦法把它變成熱,你不想辦法它也可能變成熱;日可令冷,它是可以轉變的。佛說的這個道理,絕對沒有一點點能夠動搖的地方。

那麼佛說的什麼內容呢?「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說佛說的苦諦就是苦,絕不可能是樂,第一個這是我們應該明境的時候。現在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真的看見這是苦嗎?我曉得並沒有真的了解,所以我們現在因地上面要去觀察這件事情。為什麼是苦呢?它有它原因,「集真是因,更無異因」。喔!原來這個有它的原因的,真正的原因在哪裡?「集」上頭,這個「真是因,更無異因」,再沒有其他的因了。

下面呢?下面呢?是「滅」,「因滅故果滅」。下面告訴我們就是說苦集滅道,「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你不是要去掉苦嗎?所以苦如果滅的話,怎麼滅法?果上面你沒辦法滅的,所以是什麼?因滅,因如果滅掉了,果一定滅。那麼因怎麼滅法呢?「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你要想真正地滅掉這個苦的因,只有一個──道諦,再沒有其他的了。請問道諦說些什麼?戒定慧三學,所以叫……戒、定、慧叫作戒學、定學、慧學,叫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我們不是要去掉苦嗎?你該怎麼辦?學佛,你就得學這個;學我,那沒關係,你怎麼辦都可以。

關於學佛、學我這個話,我在《廣論》上面一開頭曾經提過很多遍。什麼叫學我?就是「未會先會」,叫作「流俗知見」;同樣地還是去看佛經、還是看論,然後把自己的解釋依文解義,佛在那兒叫冤枉!這個就是典型的學我。你不能說他不懂喔!懂了──自己覺得這個樣!錯了!我以前錯了十幾年,所以在這地方,我把我自己的醜史拿出來,但願你們好好地,少走這個冤枉路。

真正要想修學佛法,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沒有大經大論的說明,不可能!我們文字上面隨便看一點點,往往自己陷在這個裡面。沒有看之前還有個佛法來救我們,看了以後以為懂了,自己把唯一的正確的內涵看扭掉了,你不會再去找。結果唯一救我們的方法變成功害我們的,所以這個「未會先會」是多麼地嚴重啊!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說談到這個地方,好像前面講得很清楚了,我特別再引一段,後面我不停地這樣引,你們自己去衡量。真的懂了就是懂了,我但願你真懂了,我了解了,我明天一定到你這裡磕頭,但願、求,我自己還在不懂啊!可是如果不懂的話,看我這個榜樣,不要停在那裡,一一上去,它有它深遠的內涵哪!眼前我們稍微花一點點的功夫,將來得到這個果報,那真是無量無邊!

所以這個地方說「若不明境」,是明些什麼境啊,這樣!真正受的時要「見境明白」,是這樣見的呀!不是說,哦,我可以現在緣到這個法界了,實際上法界是緣不到,乃至於我是緣到這個境界了,並不僅僅如此。所以這個「見境」,見是這個腦筋,自己的意念、理路,認識這個實際上的意根所對的這個境界,當然這個境界並不離開外面的物質啦;換句話說,正確地認識了這個。

第三支 依境發心

那麼前面就是說「發戒境量」,這個境界是這樣。下面第三支,「依境發心」。境認識了那麼發心,發些什麼心?如何發法?前面心所對的境了解了,這個地方就對境的心怎麼發。看文:

《事鈔》云:「次令發戒。 應語言:當發上品心,得上品戒。」

那個《事鈔》上面,這發心的時候,這句話好簡單:喔!教你發心了,那麼這個師長告訴你,要發上品心,你才能夠得到上品戒。怎麼樣上品心,什麼樣上品心,看下面的解釋。

《資持》釋云:「如諸律論多言上品。前引《多論》但云增上。彼論又於五十具中各分上中下心,則為九品。然是通論心之濃薄,亦不明示三品之相。此中欲令受者知心限量,故約文義次第明之。獨此精詳,餘皆不述。 勸發唯言上品,故知中下非是正意,為顯上品令知優劣。」

這個就是前面解釋應該發上品心,這裡解釋一下。說諸律、諸論都說上品,前面已經說,引了這個《薩婆多論》,《薩婆多論》上面叫「增上」,實際上也就是上品。那麼同樣地,這個裡邊又說「五、十、具」,這個八戒沒有包括在裡頭,實際上五、八、十、具。這個裡邊各分上、中、下,於是三樣,每一個上、中、下是九品。我們念佛也有九品,這個地方也有九品,這個九品都有它的特別的涵義哦!等一下要說一說。這個都是「通論心之濃薄」,換句話說,或者是很厚重、很深廣,反之那就是薄。他那裡並沒有明確地說明三品的行相,為什麼呀?主要的目標要令受者了解了我們內心的這個齊限、程度,所以他一步一步地告訴我們這個不同,告訴我們不同。他最主要的目的要讓我們什麼呢?要我們發上品,這中、下不是他的正確的原意。

所以說,這麼一來也許我們說:「那我們只要上品就夠了。」這裡有問題,上品怎麼來?要透過中品。中品怎麼來?要透過下品,這是必然的次第。當你對看的時候,好像上、中下是對立的;如果以上品來看的話,下、中適足以引導你向上。所以《法華》上面說得很清楚,諸佛世尊說法的常規都是說三乘道──次第,這麼一來的話佛法就圓滿,這樣。說上,一定包括下面;下,一定是通達上頭,這個是我們應該必須了解的一個內涵。

了解了這個內涵以後,我們這個時候就可以談那個九品的內涵了。九品的內涵,這個裡邊實際上正說起來十二品,為什麼?五、八、十、具──五戒、八戒、十戒、具戒,每一個有上、中、下三品。那麼為什麼八戒不說?這個地方簡單地說一下。在我們從下中上了解了次第步步上去的過程當中,一定第一個──先在家了解了,這樣,然後去開始學。因為現在是講的行教、制教,跟化教不一樣喔!化教懂得了道理,用不用沒關係;行教用的話,馬上無邊功德,可是萬一犯了話,對不起,同樣地受到絕大損害,所以這個不能馬虎的呀!你在練習的時候,拿一個竹棍子隨便地動動打打,真正上仗的時候,拿了這個刀槍的話,這個機關一撥的話,馬上要有人倒地的。現在這件事情是就是我們自己受害,所以它那個次第過程當中自然先五戒。

前面所以……在後面還有,現在前面也講、後面也講,後面特別地講啊,他那個「歎功問相」當中,說薩婆多部要具受,《成實論》可以分受,時間也可以不同啊,乃至於這個戒的五樣也可以分受,它有它道理的。了解了好處以後,如果說心志強盛,宿生有善根──我不怕,自己曉得怎麼樣,有了一定可以做得到;極大部分,的的確確不太容易呀!那怎麼辦呢?好了,你先翻邪三歸,然後受一分,什麼一分哪?酒戒。弘一大師就是當時這個態度,這個比較容易。酒戒總是容易嘛!以我來說,不要說我本來就不吃酒,叫我吃了酒就是受不了!那好了,你受個戒;同樣地不吃酒,受了一個戒以後功德就無量無邊。

那行了第二步應該受的什麼戒?這四個當中,大家想想看,比較容易持的──婬,因為這個男女是邪,這個夫婦並不限制,這樣;第三個呢,殺;最難持的盜、妄兩戒,其中尤其是盜戒很難,這個盜、妄兩個比較難。所以因為它有這樣的特別的好處,所以這麼次第而來。不過這個次第而來,這個五戒它的真正內涵是引導你成佛作祖的,可是剛開始作的時候,的的確確是就像練字的狗扒開始。所以你自己覺得有力量了以後,那個時候就試這個出家戒。

因為你是個在家人,所以這個八關齋戒實在了不起,決定你只有一天一夜,就是這樣。你一天一夜試試看總歸行,就算你熬不過,關在廟裡面硬關一天也可以嘛!如果你心裡面很煩,你在關了一天,你一天如果關對了,心裡面雖然煩,只要得戒體──生天,我可以告訴你,確定有這個效果!八關齋戒的威力這麼大喔!如果你心裡面真的清淨的話,這個一天關在那裡的話,你這個成佛的因就下去了,確定下去!要往生的話就是這個力量,這個是八關齋戒的威力呀!

所以它的一天一夜這樣,然後你試了一天滿好,第二天再來。你多了幾天,覺得這個這樣的話,我也要出家了。那個時候出家的十戒跟八關齋戒可以說一樣,不同的呢,在家人你一定要捉金銀,出了家本來就不需要嘛,所以這條戒的沒有什麼太多關係。不過不同的呢,在家是試驗出家,只要一天一夜;出家的話你本來進去,所以這個十戒──沙彌戒是終身戒,這個試驗了一段時候,然後再來具戒。

這個是從他的那個「法」來說這個五、八、十、具。「心」,來了!平常我們剛開始的心是什麼?只是這樣,覺得這個好,要這個功德。有的人說:「哎呀,既然這個心的話,我心裡面不相應!」對不起,就怕你不要這個功德,佛法就是這個樣。而且佛法非常實在,拿世間來說就是個功利,不過現在的功利都用在壞事情上面,所以說功利不好。佛法就是完全講功利的,你做一分就得到一分功勞,得到一分利益;不做就沒有,作壞了就是損害。這樣啊!這麼嚴密啊!

那麼然後我們去求。所以剛開始求的時候,當然就像說寫字這個狗扒一樣,那沒關係呀!你來,所以那個時候自然而然──下品。然後由於這個心多多少少調了、寧靜一點,然後你能夠深入,那個心再增上,這樣的話才有你增上的機會嘛!而且你能夠這樣增上過程當中,你才會感覺到:「哎呀,成佛有分!」要不然你永遠是──要嘛不,一有嘛就是上品,永遠「叭!跳!」這個不是三級跳,這個是一步登天哪!一步登天那不可能哪!所以真正的修學佛法,我們了解了這個次第以後,那麼這個時候就開始了。在五戒受的時候先是下品,再來增入中品、上品,然後八關齋戒亦復如是,乃至於出家,一步一步上去,次第井然。

不過我們這個次第,真正的佛法的次第是一個無限長的次第,我們感受到的是短短的一生。有很多人宿生已經跑到那裡,所以他一開頭的時候就有上品,有很多人跑到那裡,一開頭的時候你只有下品,這個我們應該清楚的。你了解了這個道理內涵以後,你不會看人家:哦,他高,羨慕他,我做不到;他低,我輕視他。不會!我只看見我自己,我現在在哪裡,只要走我相應的。如果他比我高,尊重他,一切智心;他對我低,慈心。結果都是幫忙我,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所以這個地方說的上下的九品,我們要這樣去了解它。於是這麼一來,因地當中我們曉得要求上品;行為當中的話,不妨從最下面的地方去開始,這個是我們應該把握得住的這個特點,你能夠這樣去做下去的話,那十拿九穩!這個基本的概念這裡不細說,這個基本的概念《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說得非常詳細。所以說《菩提道次第廣論》真正重要,在它「次第」!大家清楚不清楚?同樣地你了解了這個《廣論》的這個次第,回過頭來看那個《在家備覽》的話,這個次第也完全能夠把握得住,本來《備覽》上面這個次第並沒有這麼明確。那麼今天就到這個地方。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