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23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二十三卷.B面

這個是最明白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所以理路清楚了固然好,理路如果不清楚的話,喏!你看看這實際上面我期望的佛果,要很清楚明白告訴我們該如何走法。

儘管是說現在我們說,剛才已經提過說現在目前條件不具足,念佛。念佛絕對好,那時候不要說:「喔唷!我要去得了就算了。」這個心本身一開頭就已經錯了。要怎麼辦呢?「我學阿彌陀佛所以要去!」始終要這樣去想。但如果嘴巴上面這麼說,那是狂,不可以!要腳踏實地去作,「我能作多少就算多少,如果萬一不行,我至少一句佛號把它念好,非去不可!」就是這樣。到了時候你一去的話,自然而然你全部精神去繼續向上,同樣地這個因地當中我們要很明確地了解。那麼下面繼續:

《事鈔》云:「如此自知心之分齊,得佛淨戒亦有分齊。」

就像上面我們了解說用心,你怎麼用呢?這個有差別,有差別。分不同的成分,每一個這種達到什麼狀態。因此如果說你了解了以後,自然而然你發這樣的心、求這樣的戒;這個佛的淨戒,戒本身也有上中下的不同。我們先看一下文字的解釋,這一段在下面消一下文,細說一下。

《資持》釋云:「良以無作假作而生。既非色心無由表示,必約能領顯戒優劣。前明上品所期遠大,所納之體定知增上,故云有分齊也。」

說實際上呢,這個「無作」本身,是都借重於這個「作」才能發生的。無作只是作完了以後,留在我們業識田當中的一個影響力量,一個影響力量。那麼這個影響力量呢,不僅僅是個種子,種子的話你任何事情都有這個種子;這個種子而且作完了以後,它馬上有力的這個現行,這樣的才是這個無作的力量──是現行,它現在就是!繼續地推展下去的話,所以將來必然感果的,這個道理在這個地方。

所以不是作完了以後那就算,這個要作完了以後,要在什麼情況之下無作乃生,否則不生,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淳重心,有無教也」,大家還記得吧!《薩婆多論》上面的,這個無教就是無作。反過來呢,如果說你那個心很輕、輕微的話,那下面怎麼說?有教,沒有無教;這教你的人有的,當時你也作過的,但是呢無作這個戒體,對不起!這個沒有。所以同樣你作過了以後,有個影子留在心裡面,有個種子留在心裡面,可是這個種子並不是「生現行」;無作這個不僅僅是個種子而且生現行,因為生現行所以繼續地一直在那現行當中。現在這個現行什麼現行啊?喏,跟戒法相應,當然一定感圓滿果報。這個戒法相應絕對正確的善淨之法,而且這個善淨之法一剎那、一剎那不間斷地都跟法界相應。集了這樣的功德,當然這個是無量無邊,這我們應該了解的。

所以在這個地方啊,說這個「無作」是「假作而生」。那麼這個作的是什麼?那既然是這樣的話,那「既非色心無由表示」,這個作一定要是──色是所對的境,心是你能領的、能緣的、能想的,這個。而這個心實際上呢跟境是分不開的,由於我們的心對了境,所以內心當中有這樣的認識。這個心當然包括各式各樣的,普通是引發我們,無量劫來引發我們的無非是癡相,癡當中貪、瞋等等;現在由於自己的認識、善知識的開導,那都是什麼?正知見、善法欲、勤精進,這樣,那是兩者當中根本差別。所以這個都是心境交涉,然後呢就產生這個結果,所以說一定要用這個來說明。

那麼這個時候,就是看你「必約能領」的,就是指我們的心,指我們的心,指我們的心。那個時候才看出來,啊!你那個戒。換句話說,當時你的心情是上中下,乃至於上中下當中,重、輕等等,那麼就顯出這個戒的,顯出戒的勝或者劣。那麼,因此下面這個文字我們容易了解,「前明上品所期遠大」,那麼所以所納的這個體一定增上,這個所謂「分齊」就在這地方來說。

實際上呢,在這地方前面說了幾種──上中下三品,這個地方我把上中下三品,再簡單扼要地再說一說、再說一說。這個前面說這個下品,那是只是求自利行,那麼中品是小菩薩,上品呢是大菩薩,已經說過了。現在那個上中下,我換另外一個角度,什麼呢?《瑜伽師地論》上面說這個,還有呢《廣論》上面說這個下中上。那麼這個下中上是什麼呢?下呀,求人天果報者、求人天果報者,五乘當中的人天果,但是我們不叫它下,叫它共下;中呢,就是求解脫者,聲聞、緣覺,這個聲緣乘者,我們也不單單說它中,說它共中;上品呢,就是發無上大菩提者,這樣。這個差別不同在這個地方,差別不同在這地方。

那麼這個關鍵在什麼地方呢?這個真正的關鍵在什麼地方?本來佛說這個戒,它的旨趣本身都是在最上,可是實際上呢,從最上也要次第一步一步地深入,一步一步地深入。那麼這個深入過程當中,就是才分出這個內涵來,分出這個真正的內涵來。求人天果報,這個我們所了解認識的這個是業果愚,只認識到這一點為止。所以這個裡邊又分出這個差別來,並不是說我想就算,就是跟我們的認識、跟我們的知見相關。我們了解了說,啊!樣樣東西一切都是因果關係,那你有什麼因果,什麼因那麼感什麼果,這樣。所以這一點,從這個角度去看,這是非常現實,非常現實!

實際上呢,佛整個說教法也一定從這個上面說。所以正規的教法當中,一定是先說增上生後說決定勝。增上生是指什麼?就是我們生生增上,拿現在的來說,我們一直在改善、一直在改善。可是增上有個特點哦!這個改善不是改到那裡掉下來,這個不可以,這個叫三世怨;你一直在改善、改善,這個是增上生。那麼對極大部分人來說,實際上你究實來說的話,我們從一個最起碼的凡夫到成佛,有很多人中間已經修了多少世我們不談,正規的從這個地方,任何人來說,剛開始的時候一定告訴他這個增上生,你給他深遠的,他的確不了解,就是這樣。再說就是了解了,他自己感覺得到:「哈!現在這個時候生活這麼忙碌,不管你說的多大道理,我這個嘴巴要顧全了再說!」這是個現實問題。所以他真正告訴我們的,的確是談這個問題。

然後呢增上生,你真正的增上生,然後一步一步上去了以後,下面的問題來了:增上生增到後來怎麼辦呢?你不能永遠地向上啊!到了時候,上面這個結果是怎麼辦呢?它有個極限哪!你怎麼樣想辦法把那個極限維持到,說到了最高的境界就好了,就到此為止,不再下去了。那這個叫什麼呢?真正的所謂決定勝是指這個而言。所以如果我們不了解的情況來說,增上生好像只求人天的,是這樣。實際上呢,這個增上生的究竟意趣在哪裡?增上生的究竟意趣還是圓成佛果。

佛跟二乘聖者的不同,二乘聖者證的所謂我們通常說「我空真如」,先不談這個名詞的內涵如何,就是說證得空性了,安住在空性當中,不究竟;佛,究竟的,圓滿三身。哪三身哪?法身,報身,化身。或者我們說兩身,這樣,法身跟報身,化身是對濟渡眾生來說的。那麼這個報身跟報土是什麼?豈不是增上生,豈不是增上生!所以真正究竟圓滿的,的確也就是這樣。你一直增上、增上,欸,到了最究竟圓滿的時候,這就對!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不過對剛開始的時候,那接引你,所以我們是這樣來的。所以說過程當中,一定是先什麼,先讓我們了解這個因果的必然關係。然後了解了以後,必然關係,為什麼有因果呢?乃至於為什麼你在這個人天當中,沒辦法真正地解決呢?最後要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那時候自然而然你一步一步走上去,會認識到說這個決定勝的關鍵何在。那麼決定勝的裡邊,又開出兩點來:一個是只求自利的二乘,一個呢究竟圓滿的佛果。同樣地我們可以用這個角度去看,說為了使得你這個決定勝究竟圓滿起見,最後還在那裡。不過現在那個角度是跟平常有點不太一樣,實際上呢這個卻是一個非常正規的、正常狀態的一個方法,一個方法。那麼在這裡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了這樣的情況以後,這個還有另外一點:這樣一來呢,下中上這是步步走上去必然的次第。一則對走上去的次第是必然如此,還有呢,引導眾生最正確的方法也是這樣。

除了這個理由以外,還有的確對我們整個地來說,是沒錯,哦,從百分之一百的,十足的生死的輪迴當中的凡夫,到究竟圓滿的佛果。可是這個時間是個無限的時間,那我們一般普通的修學都是短短的,短則乃至於剛出娘胎就走,這個不談;三十年、五十年、一百歲等等。這個我們從單單的一生當中去看,你沒辦法看見這個整個的。所以很多人在這個一生當中,他個人的根性的不一樣,所求的確有差別。你告訴他佛果,他一下:「哎喲!這個無量阿僧祇劫,佛到底是什麼樣,誰曉得啊?哎,這個不行!」不管你怎麼說,他就是不能接受。那你告訴他:「欸,眼前的,這個要。」「欸!這個要,好!」那麼對這類人來說,這個人天乘的法,派上用場了。還有比較深遠一點的,他就中間那個要自己解決那條路,也派上用場了。不管怎麼樣,這個佛法能夠運用到所有各類的人當中。

所以你說現在這個究竟圓滿,你圓在哪裡?就理論這麼圓滿,而且含攝的內涵毫無遺漏,這是我們應該分清楚的。所以他前面一再說,雖然處處地方說要發上品,而且只說上品,這個地方也說明了佛的本意,的的確確引導你這個。可是他並不說,欸,就叫你成佛,說一個上品的原因,表示告訴你:「哪,還有中、下耶!」就是你走上去要這樣的。而且兼得含攝,兼具適應一切眾生的這個內涵在,這個是就是上中下三品的這個次第。

那麼對我們現在了解了以後的話,我們就不會再像以前這樣不認識的時候──以前我自己就犯這個毛病,學了大乘嘛,說:「啊!我們是大乘的。」就毀謗小乘的。回過頭來,發現要從基礎上去講的話嘛,學了小乘嘛,大乘好像「哎,我們不去管它!」這個都是一個絕大的錯誤。所以在這裡呢簡單明瞭地,用這樣的上中下這個次第,來簡單地說一說。我們繼續下去:

《事鈔》云:「問:此教宗是何乘,而發大乘志耶? 答:此四分宗,義當大乘。 光師亦判入大乘律限。」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來了!平常因為在我們中國比較幸運,大小乘之間沒有什麼諍論,在印度,哇!這個彼此間那個諍論是非常嚴重。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夠看見印度的情況,可是如果說我們遇見泰國的話,你立刻,遇見泰國人的話,這個問題馬上就很明顯地發生出來。所以這個祖師關於這一點,他也是有多重的因緣,實際上呢對這個教的分限,交代得清清楚楚,也是一個主要的理由。而我們了解了也可以針對著眼前的狀態,了解該如何修學。先看那《資持》的解釋:

《資持》釋云:「前明上品,越教乖宗,故須問釋。

這第一個。說就真實的內涵來說,這個戒,尤其是我們現在這時候,不要說五戒、八戒、沙彌戒,乃至於具戒,具戒就是究竟圓滿的戒法,這個都是當分的小乘教。像《四分律》,宗《成實》,已經說是過分小乘教,雖然小乘已經過了分了。現在你居然說這樣,那不是「越教乖宗」──教就是說的教法,那、那根本跟那個教法不相應,所以這有了越分,對於這個宗旨來說那根本違背,所以他這地方呢,問一下。經過這個問答以後,那麼這個內涵我們有正確的認識。「答」,就是解答這個問題:

答中,初二句標示。言義當者則顯教宗本非是大,有義相當。疏云分通,意亦同此。

這個回答,「初二句」──就是前面「此教宗是何乘,而發大乘志耶」,這樣,所以他問這個──那麼「言義當者」,那是回答,回答當中,「答:此四分宗,義當大乘」,這個兩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這個《四分律》,它並不是說「教」而是「義」,欸,這個教本身毫無疑問的啊,這是小乘教,可是就它的內涵的意義來說,這個這是「當大乘」。所以說這個教跟宗在這地方,它本來不是大的,但是就意義來說它是「相當」而已。所以「疏云分通」,那麼其他地方,這個就是《南山律》整個的這個《戒疏》、《羯磨疏》上面說得很清楚,說這個「分通大乘」,意義就在這裡。我剛才用不同的下、中、上三品來說明,主要的就說明,哪!這個分通的真正意趣,真正分通的意趣,那麼從這個觀點去看,前面就容易了解。

光師下攀古例。

他前面說「光師亦判入大乘律限」,那個就是慧光律師,古代的,這是律教的一位非常大德,非常重要的,《四分律》的宗主,就是這個是北齊的慧光律師。

然彼所判,

雖然是慧光律師那時候就判它是大乘,但是所判哪,

太成通漫。文雖引據,意不全取。四分是大,將何為小。即應《梵網》體行全同,菩薩聲聞二戒無別。定知不爾。是以祖師所立,語意從容。義當分通,深符教旨。

這段話簡單地說一下。說古來啊雖然那個慧光律師,他直截了當地就說,嗯,這個《四分律》就是大乘,這樣的分判好像是「太成通漫」。「漫」就是漫無標準,那個「通」的話,就是大略的、大概的、大要的,不是很細緻的。所以這地方說:雖然呢這個文是引光師所判,但是意義、它的內涵,並不完全取慧光律師。如果取慧光律師,就我們的南山祖師不必再來作這麼多,所以南山的三大部就不會出現。出現的原因,就是把古人還不究竟圓滿、不周到的地方,一一加以修正,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內涵。

那麼這個地方我也特別願意提醒大家的,經過南山祖師這麼修正了以後,除了理論上面我們看起來又是更周到、更圓滿;還有最好的一個證據,什麼?就是《律相感通記》,那個四天王天那麼多人,最後那個韋將軍也來,以韋將軍以下很多天人來親自證成,說:「這個律法到了這裡來了以後,你是第一個這麼圓滿。雖然還有小小的一點點不太相應的,那個都是戒相上面的問題。」這個話大有意義喔!換句話說,我們南山道宣律祖對這個法體的說明,那的的確確那是也可以說,到了最究竟圓滿的狀態。這一點我們應該深深地慶幸,而尤其是學的每一位,這個將來大家同學們,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那麼現在呢,他下面又說「意不全取」,為什麼意不全取呢?這是說,假定像慧光律師這麼說,把那個《四分》看成大的,那麼什麼是小的呢?再說,假定《四分》是大的,那麼請問將來《梵網經》到底怎麼說呢?《梵網經》是大的啊!你已經有了大的,《梵網經》還有大的,你豈不重複了呢?而且如果它是大的,豈不是應該「體行」──體就是法體,行是行持的方法,也就是戒相,豈不是應該全部同呢?實際上我們翻開《梵網經》看看,跟《四分律》,那差得很大一截,所以是不同啊!同時在受戒的時候也是一樣,《四分律》儘管通大,可是受起來就是聲聞戒,《梵網經》是菩薩戒。那麼假定是同的話,這兩個應該、應該沒有什麼差別囉!所以說從這個上面看,確定說這個義是通大乘的,但是這個裡邊有它的不同的地方。

所以下面「祖師」,祖師就是我們南山祖師所立,「語意從容」,現在南山祖師來說的,啊!那這個裡邊,就內涵包含得非常圓滿,每一個地方都介紹得周周到到,這樣。所以不是很浮漫匆忙,而是從從容容地有圓滿的內容。所以「義當分通」,就它的教相來說是小乘,就它的意義來說是分通。「深符教旨」,這個才深深地能夠相契、相符這個設教的宗旨。下面又有個問答,這個不斷地問答,就是把這個內涵一步一步地深細地辨明白。

問:上品心者,為全是大,為分通耶?答:扶成本宗,分通義耳。

那麼同樣地,前面的上品心哪,還是全部就是大,還是分通呢?他回答,說「扶成本宗,分通義」,這個也是同樣地分通喔!假定不是分通的話,那同樣犯前面這個毛病,說菩薩戒就可以不要受了,就是這樣!正因為它是分通大乘,所以你受完了這個,欸,到那個時候可以受大乘戒。

問:分通之義,出自何人?(他又要問了!)答:如來立教,被此機緣。部主深知,還符佛意別立成宗。是以前後律序,法正所安,多伸此意。豈不明乎。」

這麼,這個文也消一下、說一下。說這個「分通」誰講的呢?欸,他回答,說要曉得這個我們如來啊,如來所以說一代時教,那就是由於不同的根機,那麼才說不同的法,就這樣。不過這個說的話,要有條件的人,所謂大菩薩們,然後呢才能夠認得它;說現在呢我們的部主,實際上就是外現聲聞相、內祕菩薩行的,那就是曇無德部。曇無德就是個部主,翻成功我們中文叫法正,他後面,喔,不是,叫法密。因為這位了不起的大師,他深深地了解說這個佛的真正的意義在這裡,所以他自己從當時所說的戒法當中,特別把這個意義引申、引廣,因此別成一宗、別成一宗,這就是我們的曇無德部。那麼以前傳統的呢,都是引那個最基本的,那個就是所謂這個薩婆多部──實法宗,同樣地實法宗引的論是這個《薩婆多論》;那麼現在引的是《成實論》,所以說「別立成宗」,就把那個原來的意思,把它更深、更廣,使得他慢慢、慢慢地引導他分通大乘。

你怎麼知道呢?他說「前後律序」,這個諸位在家居士就不一定了解了,那麼出家的同學大家都知道。我們每半月半月誦戒的時候,那《戒經》前面有個序,《戒經》前面那個曇無德部第一句話,「稽首禮諸佛」,這我們第一開始,我們叫禮佛;如果是小乘的話,小乘只有一個佛,小乘只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只有一個佛。他第一句話禮是「禮諸佛」,既然諸佛的話表示不是一個佛。為什麼要這樣說?假定你是小乘的話,他一個「諸佛」這個話就說不通了。但是他並不明指,為什麼不明指?因為條件還不具足,所以「分通之義」。所以對於諸位出家同修,你可以很多地方看得見。所以前面、後面這律序啊,這個律序是誰安的呢?「法正」,那就是曇無德那位大德,翻成功我們中文叫曇無德部。他在那個戒序的時候就用這個序,已經說明瞭了。啊,「多伸此意」,他多方面就說明這個分通大乘,這不是很明白嗎?那麼這段文字也簡單地說明了一下,說明了一下。

說完了前面這個分通以後,大小乘了以後,我們不妨再回過頭去看一看,前面二十四頁「依境發心」上頭,他就說「次令發戒。 應語言:當發上品心,得上品戒」,這樣,乃至於前面很多。這一段的解釋當中,他尤其是解釋薩婆多部,在這個上面特別說明這一個。他其他的不講了,他為什麼原因呢?最主要的就是就算薩婆多部──那是實法宗的,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說上品心,還是上品心。換句話,這個處處地方說明佛的本意,真正的目標在此。所以說下、中,目標也無非是引導你走上去必然的次第,有的時候我們說「權說」,究實說來,你要想引導上去還必經過這個次第,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它真實的內涵。同樣地,這句話對我們來說,我們也不是說有這個大就算,要看看我們實際的能力、實際的條件。儘管我們發的心本身說:喔!乃至於念佛,我要學阿彌陀佛而去;可是行持過程當中,的的確確還是要仔細檢查一下,我們現在在什麼地方,這樣的話,才能夠行、實相符。再下面看文,二十六頁倒數第三行。

《芝苑》云:「問:此與菩薩戒體為同為異?答:體同緣異。言緣異者,大則三歸四弘請師問遮三番羯磨諸餘法式,與今小宗兩途迥別。言體同者,以緣為旁助,心是正因,緣疏因親,體從因發,前既心發上品,故知今體即大乘。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