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19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十九卷.B面

從一念來說,從前念、此念、下一念;從一生來說前生、此生、下生;從一件事情上來說,這件事情之前做些什麼,現在做這件事情,再這件事情完了以後要做些什麼,這樣。整個地我們人、每一個有情,在輪迴相續當中,三世的流轉次第就是這個。

他為什麼會在這地方流轉?有的人好、有的人壞,有的人不但好,好得還跳出輪迴,有的人雖然好,跳不出輪迴,關鍵何在?現在我們這裡不講輪迴跳出跳不出,是講苦,為什麼有的人我們能夠解脫苦,有的人不能解脫苦?前面我們了解的,一切都是業來決定,你造了什麼業那麼感什麼果。那麼這個業有不同的名字叫作行業、果報,在十二因緣當中,無明、行,「行」是業,然後愛、取、有,「有」是業,這樣,這個兩個是業。通常為什麼會造業呢?因為有煩惱、有惑。那麼十二因緣當中什麼是煩惱、什麼是惑呢?無明是煩惱、是惑,愛、取是煩惱、是惑。所以除了這個無明、愛、取的煩惱,跟行、跟有是業以外,下面的其他的七支都是果報,都是果報。惑、業、果或者苦,那自然而然永遠在流轉。

那麼為什麼這樣流轉的呢?在這地方講一講。先了解了怎麼流轉,然後我們了解了歸依,為什麼要歸依?歸依了以後為什麼能夠不流轉?或者就算流轉的時候,你能夠把握得住,你可以自己主動地要選取你要走的路,實際上我們整個的佛法的內涵都在這裡。那麼這個今天晚上把它重新解釋一下。無明是我們大家了解的,對事實的真相並不認識。那麼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呢?凡是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因果關係:為什麼這樣,因為有它的這樣的原因,所以產生這樣的結果。可是這個原因跟結果之間,真實的內涵我們並不清楚。儘管現在我們大家信「啊!有因有果。」但是什麼因感什麼果你知道嗎?不知道!只有一個人能夠究竟圓滿知道的──佛;菩薩能夠認識相當部分,可是究竟的不圓滿。這第一個我們不了解的、不清楚的。

其次為什麼是有這個因果呢?天下的很多事情為什麼有因果呢?因為我們以為天下有實在的東西,這樣,所以執著,或者執著有個人有個實在的自體,或者法有一個,原來這個並沒有,一切都是空,這樣。或者說它空性──說它空我們往往有誤解,或叫實相,或者叫法界,名詞是各式各樣的。這個空性到底是什麼,那更是我們莫名其妙,或者叫第一義諦,或者叫什麼,這一些各式各樣的名詞都不是我們了解的。

其實就眼前的太多事情來說,我們的確並不了解,就像為什麼吃的飯會營養,就是這樣,我們也不了解;醫生雖然告訴我們,我們只了解一部分,這樣,所以這個叫作無明。無明真正地廣泛地來說,所有的現象都不了解。那麼歸納起來有兩類:第一個它的特徵是什麼,我們不了解,特徵叫作實相、空性;因為它一切法內涵都是空的,所以現起,都是看它什麼因緣,它就現起什麼果報。這兩點我們不知道。

如果你了解了以後,我們的作法就不太一樣;不了解,我們的作法就不一樣。這個話怎麼講?那麼我隨便舉一個例子,大家很容易。譬如平常我們說叫我們忍、忍、忍,這個忍真不容易!往往說:「這個人太不合理,叫我忍,忍無可忍!」好像不應該的這樣。再不然說你忍了,他跑到你頭上來更糟糕。假定你了解了業了以後──他為什麼不找別人來找我?欸,如果說你前面宿生沒有跟他相關的業,他不會來找你。現在我們了解了以後,就是發生這樣的一個關係,你有多少傷害他,他這一世就要來找你,就是這樣。如果了解了這一點的話,他來了嘛還他的債,應該的嘛!你自然而然就不會發脾氣,你不但不發脾氣還覺得對不起他咧!可是我們並不了解,我們並不是這樣做,世間的一切一切現象都是這個樣。

所以說因為無明,所以你這個後面就有種種的行,實際上這個無明、行並不那麼簡單,我只是說讓我們易於了解起見,了解你無明就有行,有了行以後就留下了一個什麼?一種心理上的影響力量,這個影響力量叫識種子,它就會引發以後的這個繼續向這個方向去的。譬如說,我們隨便看見一個人,因為我們並不了解該怎麼處理這件事情,所以我跟他之間彼此間或者是好的、壞的。因為有這個好壞的行為,所以下次自然而然雖然這件事情過去了,可是我會記得:嗯!今天這個人啊罵了我一下,為什麼莫名其妙罵我?或者這個人幫了我一下,哎,我覺得這個人很好;或者無關緊要地看見了這個人。不外乎貪瞋癡三種狀態,造這個業,跟貪相應的是你喜好的業,跟瞋相應的反之,所以對你腦筋當中留下一個影響,這個就是識留下來的種子,這是我們平常能體會得到的。

雖然留下來這個影響力量以後,但是不是會……究竟這個影響力量究竟是什麼樣?不一定。然後呢下面還要什麼?下一次如果再有因緣又遇見了以後,又遇見了以後,那個時候第二次。譬如說第一次來了以後那碰見陌生人,他幫了一個忙,過去是過去了,我心裡想:哎呀!這個人怎麼幫我忙,這個人我實在覺得心裡很感激他!感激,過去事情已經過去掉,算了。下一次又遇緣哪,又遇見了,遇見了他或者又幫我忙,或者我主動地感謝他。這是為什麼?都是基於……這個第二次的這個情緒產生,通常叫作愛、取。

然後呢這個「愛」的形式就是,這個十二支當中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受就是這個感受,一境界又現起了以後啊,你對這個情況。我再解釋這個十二因緣,重新再解釋一下,這個換句話說,無明、行之識怎麼樣才能夠感果的,你一定要了解這個特徵,那麼其他的仔細的內容,我倒的確沒辦法在這個時間當中講。我再說一下,當這個心裡面認識作用留下來了以後的話,下次又遇緣,下一次不一定什麼時候,說不定這個下一次是下一剎那,我馬上記得:欸,這個人怎麼幫我忙,我會繼續努力。或者這件事情過去了以後,嗯,第二次又碰到他,第二次碰到也許是偶然地碰到,也許你主動找他或者他來找你,那都沒關係,不過這個我們都可以體會得到的。所以因為這個好的關係,或者他加強他對你的這種幫助,使我引發,或者是我自己本身內心當中,總是這種都是跟這個愛支相應。愛支意思,對你好的,你是不離愛,換句話說,對好的你不希望離開,這是貪的;對你不好的,你就乖離愛,你希望排斥它,所以不外乎貪、瞋;還有呢,無所謂的──癡,捨受相應的。

然後這個「取」的行相,我想我們昨天已經解釋過了,今天不必再解釋。不僅僅說心裡面有這樣的一個念頭,而且會很強烈地增強,於是你就有種種行為開始了。啊!這個人又來了,所以我心裡面覺得:啊!這個交結個朋友。所以這個朋友就交成功了。第二次就不是說,喔,就過去了,又想起了一件事情。一定是大家:啊!你貴姓啊?你怎麼幫我忙。哦,那麼大家談起來了,於是變成功一個朋友。這個朋友,就是第二次經過了這個愛、取,然後呢第二次再有一些行為,這個就「有」支。這個有支有了以後,下面這個朋友就成功了,這是「生」。那麼既然有了朋友,對不起,到最後這個朋友大家要拜拜、分分手,所以最後他必然也是「老、死」。這個永遠不會永遠,變的呀!那麼十二支的整個過程的行相是如此。

小的是一件事情,大的呢?我們整個的一生的行為,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當境界現起的時候,隨便一件事情,隨便任何一件事情,你可以找出一個,找出任何我們經驗當中的大小,都用在這個公式當中,是不是無非是這個樣?我們並不了解為什麼而這樣來的──無明、行,然後呢有一個概念。譬如說今天跑到馬路上面看見一個電視機,看了一下,看過了也就算了。欸,忽然第二次又遇見了,啊!我想起來了。

或者平常我們在不同的場合之下,我舉個比喻吧!這個是大家可以體會得到的。到了晚上吃過晚飯打開電視機──這是比喻哦,你們自己去體會──或者是打開這個收音機,或者是早晨看一份報紙、晚上看一份,這樣。然後呢東看西看,看得滿起勁的時候,忽然之間中間插一段廣告。你覺得:唉!很討厭,趕快,我要聽那個中東的戰爭,怎麼插段廣告啊!你覺得很討厭它。或者正在那兒打什麼,哦,我們那個青少棒又在美國出戰了,它忽然之間又一段廣告,你就是很排斥它。欸,妙咧!過去了以後啊,說不定有一天你要買一樣東西,你就想到,欸,你以前討厭那個廣告,是不是腦筋當中又來啦?你就會想起來,然後你去找,然後去找了以後,最後你就把這件事情成功了。

第一次留下的影子──無明、行。你莫名其妙怎麼來的也不知道,反正是現起來了,讓你腦筋當中有個影響力量。第二次呢這個影響力量慢慢地又觸緣受、愛等等,觸緣受又緣起來了;第二次這個來了以後,這個就有很強烈的煩惱相應的,或者是希望這樣地獲得它的,或者是要排拒它的這種心裡面這種狀態。而緊跟著來了以後,下面你說想到那個:噢,我要這個東西!看了那個廣告以後你一定想辦法去買、去弄、去得到這個,這個就是行為,就是有的業。然後得到了,得到了以後呢最後用用壞掉了、破掉了,是不是這樣?事情這樣,人也是如此呀!所以我們整個地在這個地方,是不是在這個生死整個,小的是一件事情,大的整個的生死輪迴。我們並沒有一個人,在世間能夠把握得住我們什麼時候死,死了以後將來到哪裡去,誰都不知道。但是有一件事情可以確定的,就是你生前造了什麼業,將來就要到哪裡去。

現在懂得了佛法以後了解了,「啊!現在了解啦!」所以以前不了解,叫它無明,現在了解了叫正確的智慧。智慧的特徵是什麼?就是正對以前,這是正對治;正對治兩個有個特點哦,這個房間裡面的暗,正對治是什麼?光明。反正光明到的時候,你不要把那個暗你把它趕出去,它光明,自然沒有了。你原來不了解,自然了解了,恰恰相反,敵體相反,那麼這個叫正知見。那麼這個正知見我們另外一個名字叫智慧,你所以生死輪迴當中這樣去轉的原因是這個樣。那麼現在佛──是從他老師那裡聽到,然後呢照著去做,於是驗證了這件事情。驗證些什麼?欸,他要脫苦,了解苦的原因何在,照著他老師告訴他的方法去修那個道。結果苦的原因整個消滅掉了,苦的結果不再有;樂的原因整個去修持,圓滿了,圓滿的果報現起。於是這個佛來告訴我們這個法,於是我們了解了以後,這個法靠僧傳。所以我們想:我們現在要的這個才是,不是以前的!這歸依正歸的是什麼?這個才是我們歸依的。

那麼現在呢,在這個了解了以後,於是心裡想:哎呀,對呀!我生死當中多痛苦啊!我正要的不是這個東西嗎?所以說就像在大海當中,哎呀!眼看著死了,痛苦無比當中,忽然有個救生圈。而經論上面也說,在這個地方,在一個國王,獲罪於王這個地方,或者要關起來,或者要殺頭等等。欸,逃到別的地方去他告訴你:你到這地方來,只要照著我的規矩去做的話,我能救護你噢!這個王就是佛,然後照著法,然後在這個地方按照著他那個地方的──佛住持制的法,在這個地方就得到他的保護,所以歸依就是歸依這個。所以歸依了以後心裡面就想:啊!這個才是我要的。

那麼前面不是說「智人初受歸依」,記得不記得?於是啊「專心緣此」,一心一意地就想這個,嗯,這個、這個!還有昨天我們也講的,講到一件什麼?講到說「是故常勤觀察」才算是奉持,就是引那個《濟緣記》上面的一段話。世尊就告訴我們,要「常爾一心,念除諸蓋」,戒的特徵,你要一直專心一意地,心心念念淨除蓋(蓋就是煩惱)。或者叫作「常勤觀察,始號奉持」,常是恆常,勤呢?勤懇。因為無始以來這個力量非常強啊,所以你不勤勤懇懇地精進的話,對不起!它那個力量很強,又把我們的心念拉掉了。要觀察些什麼?就是觀察這個。喔!以前是生死輪迴的這樣轉,現在我了解囉!然後一心一意地努力,緣念這個。

於是現在腦筋當中,歸依了以後腦筋當中所產生的什麼?那個無教之體是什麼體啊?就是說:啊!我現在歸依佛,要照著法──佛告訴我們的法──去行持,然後這個法的內涵要靠僧傳,以及靠僧隨時在那裡保護、來指示我們,腦筋當中心心念念擺在這個上頭。我所以要去掉痛苦就靠這個,我要得到的快樂全部在這個上面。所以內心當中發的這個無教之體就是這個,而正歸依的時候一定也得到了這個。

所以當你們正式歸依的時候,如果說真正相應的時候,它有一定的內涵。譬如懺悔的時候,有的人懺悔就念它幾遍,覺得這個地方氣氛倒滿好的,他心目當中已經多多少少有一點的相應的地方。有很多人不哦!他真正地懺悔的話,到後來內心相應的,他就會感覺痛哭流涕。有很多人呢,懺悔的時候就汗毛直豎,個人有個人不同的境界。更好的情況乃至於會見種種的吉相──見光、見花,這都不是說理論上的事情,你真正去做一定有!

說起來這地方,這是我自己親身遇見的一件事情,離開現在十幾年我也記不住了。那時候我住在紐約的鄉下一個毗盧寺,城裡面有一個人他想歸依,他已經接觸了佛法很長一段時候,少說嘛總有十年左右。那麼後來那時候我去,談起來了,他聽見了以後,啊!說聞所未聞,這樣,他有意啊要想學佛。我就告訴他:不要先談學佛啦,那個歸依都談不到啦!他問我,我說我現在學歸依。他大為驚訝!「什麼?我十幾年以前歸依了,你做了個和尚還在修歸依呀!這不是有一點荒唐嗎?」後來我一經過解釋了,欸,他倒是個有心人,「啊,這樣啊!」所以我說:「這樣,你如果有意的話,你反正是自己的時間可以空得出來,跟我到鄉下去,跟我去,準備一個禮拜。」然後就告訴他沒有別的就是懺悔。欸,第一天摸了半天,一點消息都沒有,然後呢第二天,到了第三天上午懺悔真的現起來了。哎呀!他一個人在那兒痛哭流涕,就是止不住,一哭哭了兩個鐘頭。我說好、好,你這樣吧!完了以後,他的心情從來沒有這樣地舒暢過,他才曉得,哎呀,原來這個事情這樣的!

可惜的是,後來所謂這個世俗的染污很重,回來了沒多久就被整個地淹沒掉了,我想你們很多在座的人,多少有這個經驗過。所以他那個時候剛一回去的時候,一看見那個家,哎呀,他心裡面就厭惡得不得了,就是這樣。平常的時候,一天到晚就是在外面老想這個家,現在到了廟裡就不想回去,萬一逼不得已就回去的時候,心裡面感覺得無比地痛苦。嗯!這個力量,這個什麼力量啊?就是得到了這個無教性以後,無作體性就是這樣的,歸依的體就是這個!他任運地一回家去他就覺得討厭,跑到廟裡就歡喜呀,就是這個。我想這我們眼前的都有體會得到對不對?所以他歸依了以後,他心裡面專心,已經有這個力量,再加上專心緣這個,所以一對境的時候覺得:啊!現在不可以!現在不可以!

那麼現在我們就看那個十二因緣。前面你留下來這個無明、行,這個識擺在裡邊,可是這個識感不感果還要什麼?下面的愛、取兩支。因為這個愛、取的這個強烈的這個貪瞋,所以你就採取這個行為,這個行為叫作有,這個行為一來的話,那個一定感果!剛才我們已經說過這個譬喻當中。那麼現在呢,你歸依了以後專心緣念,或者是說常勤觀察,觀察些什麼呢?你痛苦的根本在這個上頭:無明之行。現在呢有了正知見:啊!這個才是我要的,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心心念念照著這個去做!

這麼一來,前面由於這個心理狀態留下來的這個識種子,第二次再去滋潤它的時候,第二次再滋潤的時候叫作「能生」,記得不記得?是為什麼?由於這個滋潤才能夠引發這個識生起。所以平常的能生是愛、取來滋潤,現在呢什麼?正知見。這個煩惱當中一個叫見煩惱、一個叫思煩惱,是不是?現在那個不叫見煩惱,叫正知見。同樣的見,所以這個見當中叫邪見,現在呢叫正見;一樣的東西,同樣的是你內心觀照的力量,可是以前錯的。以前呢?貪、欲望,現在這個欲另外一個名字叫善法欲,聽見過沒有?沒有善法欲你根本不可能修學。所以以前要的是貪著世間的染污的事情,現在要的是要好的──善法欲。所以現在的正知見跟善法欲,下面呢勤精進的行持,以取代愛、取、有。

歸依了以後,真正的內心的現象是什麼?就是這個!所以說「智人初受歸依,專心緣此」就是緣這個,他一心──噢!現在我是受了歸依了。以前內心當中引發他的是無明,無始以來就是這種自己的概念當中想法、認識,而這個認識天生來的嗎?不是。天生來的叫隨眠,這個隨眠還是經過這一世世間的很多的引發。世間怎麼引發的?那麼這個論上面也告訴我們,《廣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怎麼引發的?自己的隨眠、所對的境;對境當中猥雜、言教;非理作意、串習,還記得不記得這六樣東西?

我也……這個不必去談它,主要的就是平常的時候我們內心是什麼?與無始的無明相應的習性,加上這一世眼前的境界現起來,你自然覺得這樣想。然後人家告訴,言教就是現在我們世俗上面所受的,從家裡的父母,然後呢尊長,到學校的老師,外面客觀環境,告訴我們的很多概念,這個叫言教,就是這樣。如果你生在天主教家庭當中,他就說上帝造了動物給你吃的,這個就是他的言教啊!這樣。如果生在中東地區的話,他就說他如果打你一拳,你至少要把他打兩拳,否則把他弄死。如果在佛教家庭當中的話,他就說告訴你忍辱,你前面欠了他,這一世還他,這就是言教。對不對?像我們人人都感受得到。所以我們東方人到美國去,很多小孩子人家都讓、讓、讓!美國人覺得奇怪,怎麼可以讓!他打你一拳,你至少要打他一拳半哪!那這個就是言教,我們整個的就是受這個。

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最好的是善知識,最可怕的是莫過於惡知識,是這個道理!現在呢,告訴我們的不是世間的言教,是佛真善知識告訴你這個。所以現在跟它相應的不再是世間的愛、取,而是正知見,現在清楚不清楚?所以正歸依的歸依的法,現在懂不懂?這個法一定要佛告訴我們的。雖然佛告訴我們的法,可是實際上現在我們領會從哪裡領會的啊?僧。清楚不清楚?所以這個三個是一體的,這個三個是一體的。

所以正式地歸依了以後,以淳重心說:啊!原來我生死痛苦當中這樣啊!我現在了解了,心心念念把住它,然後呢這個內心當中啊,你會很體會。照理說,他的問題是說:一發、續現的話,不假緣辦,自然而然就可以了。這個所謂的不假緣辦,就是內心當中自然有一種力量,不再像前面那個作,或者前面的教一樣,還要什麼師長告訴你,跪下來拜幾拜,我唸一句你跟我一句,這個不要了!他內心當中自然有這個影響的力量,這個叫不假緣辦。所以這個無作是對前面那個作來說的。

實際上呢在我們生活過程當中,是不是真的就是自然而然地任運地就起來呢?不一定!因為真正的內心當中存下來這種影響力量是無量無邊,不僅僅是今天受那個歸依耶,無始劫來留下來這種業體的有無量無邊,而且力量非常地強盛,對不對?遇見了這個境界以後,一定是最強盛的先來,所以這個境界,欸,看見這個東西以後,雖然你想讓他一下,對不起世間的習慣又起來了;雖然你想不貪,以前的這個習慣又起來了,是不是這樣呢?雖然你想這一堂課好好地聽、好好地用功,那眼睛閉就睜不開了;再不然呢,該要睡覺的時候你偏偏又睡不著了,這個力量就是在著。

所以真正修行的時候還要什麼?還要努力!努力靠什麼呢?努力靠正確的認識,正確的認識,然後呢啟發。正確的認識叫正知見,正知見要曉得它的殊勝的好處,啟發那個善法欲,所以這個情況取代了愛、取。現在這個清楚不清楚?前面的不相應的這種叫惑、這叫無明,現在呢正確的認識的叫正知見、叫智慧。不過這個地方呢,是因當中講的智慧,這個智慧叫聞思相應之慧,真正修持得到的話,那個就是修相應的驗證的,這樣。

這個不同的,現在我們重新把這個溫習一下。了解了這個,當我們對境的時候,然後呢怎麼辦哪?說:哦,以前這樣做,錯了、錯了!我是從懺悔那方面說。真的懺悔你一定照正確的去做,所以正知見、是勤精進,勤精進是個行為啦,於是造的什麼?造的都是善業。這個善業兩種:如果說你這個善業只是從因果方面著眼去看的話,生天;如果你還了解這個第一義諦,有出離心的話,這個淨業,小則是往生淨土,大則是成佛,然後呢作祖。所以它歸依有這樣的大的力量啊!於是這個念頭一直擺在心上面、一直擺在心上面,平常的時候起心動念對境的時候,欸,它馬上現起,不起心動念的時候怎麼辦哪?怎麼辦?欸,昨天寫在黑板上,記得不記得?「常勤觀察,始號持奉」,那這個持戒這樣的,歸依是這樣的啊!

還有另外一種呢,「智人初受」是「專心緣此」,為什麼叫智人初受,專心緣此?他真的有智慧了解了:噢,沒錯!我不是要去掉痛苦嗎?這個才是真正去掉痛苦的真實的內涵。我不是要得到快樂嗎?這個才是!不是世間賺大錢。所以,哦,這個世間那些東西我可以暫時不管,這個才是我要的。你全部精神擺在這裡,當你全部精神擺在這裡,觀想這個了解得很透徹,對境的時候還會不會去貪了?看得很清楚,你這樣去作造的苦因,造的苦因非苦果不可,不幹了!所以你一直在這個方面努力,於是你這個心裡面對這歸依的這個影子、印象,越來越強盛、越來越強盛、越來越強盛!

好的那一方面,我們不一定體會得到,但是壞的那一方面,我想我們大家都體會得到。你們那個要個人想你們的去了,那我就沒辦法想,因為我並沒有跟你們有過共同的生活經驗。如果有共同的生活經驗,那好!譬如說以我來說,我們在學校裡的時候我們就歡喜什麼?出去跑、玩!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